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範文600字(通用6篇)

學問君 人氣:2.27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範文600字(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範文600字(通用6篇)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600字1

《明朝那些事兒》是由當年明月(網名)寫的,由中國友誼公司出版。這套書共有七本,主要講了明朝從朱元璋開始直至滅亡的故事。詳細寫了各個時代官僚爲了權利的鬥爭與陰謀,讓人身臨其境,回味無窮。我只要一拿起它就不想再放下,讀了還想再讀,經過長時間的閱讀,我已經對明朝歷史瞭解得一清二楚。

我剛接觸這本書時,我就被作者的幽默的語言和極好的文采給吸引住了,這本書既沒有像以前看過的歷史書那樣古板,卻有那麼多的歷史知識,我想:寫出如此好的文章的人,一定是個大作家,要不然怎能寫出這麼好的文章呢?

我最喜歡這套書的第三本,這本書裏我最喜歡和最佩服的人物是王守仁。王守仁的父親王華是當科狀元,望子成龍,自然而然王華希望王守仁也像他一樣參加科舉考試,然後拿個功名當個官,過着安閒日子。

而王守仁卻不這麼想,他想學習兵法,爲國效力。可他爸爸不準,必須要他考科舉,要不不准他亂來。最後王守仁考上了舉人,當了一個小官,可遭人陷害,被髮配到貴州龍場當驛丞,他在那裏經受了許多苦難,最後修成了正果,創造了哲門派——心學。

這使得王守仁被人稱爲四大家: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還與孔子、孟子齊名。這一點更讓我無比佩服。因爲王守仁在貴州龍場的艱苦經歷打動了我。當時貴州屬於是荒山野嶺,把官員發配到哪裏純粹是受罪,但王守仁他不放棄,在那片荒山裏開拓出了新天地。

我的感受是:若是一般官員被髮配到了那裏,第一反應是到處找人送錢,拉關係,但願別去那個鬼地方,而王守仁他不畏辛苦,在那裏辛勤工作,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於是我便定下目標,向王守仁學習,學習他堅持不懈,成爲一個像他一樣的人!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600字2

馬皇后,一個了不起的女人。

她救朱元璋於危難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餓死的情況下,冒着生命危險給朱元璋送飯。她雖然是一個女子,卻頗有膽量。陳友諒進攻龍灣時,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飾財務勞軍。並組織婦女爲軍隊縫補衣物。

即使在大富大貴後,她也保持了簡樸的作風。不驕不傲,並告訴朱元璋不要忘記民間的痛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願得賢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爲至理名言。更難得可貴的是,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惡行。

朱元璋要殺朱正文,她勸告朱元璋,朱正文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請你不要殺他;朱元璋要殺李文忠,她勸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外甥你是你的養子,留他一命吧;朱元璋要殺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濂是太子的老師。老百姓尚且尊師,何況帝王家呢?

她就是這樣用她的慈愛去關懷每一個她認識,或是不認識的人,把他們從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來了。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貴。

她重病後自知很難醫好,拒絕醫生爲她醫治。朱元璋問她原因,她的回答是在感人心魄:“人的生死是由命運決定的,求神拜佛是沒有用的,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如果讓醫生爲我醫治服藥無效,陛下一定會相對於醫生,這是我不想看到的。”

這是一個始終用自己的愛心關懷她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她還是這樣做的。她在病牀上留下給朱元璋的遺言:“願陛下有始有終,子孫各個賢能,百姓安居樂業,江山萬年不朽。”

馬皇后這個平凡的女子在困難的歲月裏,她沒有嫌棄出身貧賤的朱元璋,而是跟隨着他爲他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無論環境多麼險惡情況多麼複雜,她始終遵守了自己當年的承諾:

“無論貴賤,生死永不相棄。”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600字3

《明朝那些事兒》2014年以前在我家書架上是灰塵覆蓋,髒的彷彿是一本本古書,可自從2014年2月至今,這本書已經被我讀了不下10遍了。

說句老實話,我是很佩服當年明月的。翻遍全書,除了短短几句話簡介,便全都是內容了。作者並沒有像某些作家藉助任何名譽、頭銜、聲望所帶來的光環效應,倚老賣老,胡亂幾筆完事,當年明月這是真本事,不然爲何會有上千萬的“明礬”?這部作品的幽默風趣,衝破了“史學作品都浮躁無味”的牢籠,讓人感覺耳目一新,自然受人歡迎。

整部作品不僅讓人發笑,而且不失嚴謹,結構緊湊,不知不覺中便會融入書中。看到朱元璋衝擊着腐朽的元王朝,一步步走向成功時,我在心裏暗暗爲他叫好;看到方孝孺寧死不爲朱棣寫登基詔書,最終被滅十族時。

我爲他的所作所爲而感動;看到楊繼盛死劾嚴嵩、嚴世蕃父子,爲徐階的勝利作鋪墊時,我佩服他的品格;看到楊漣冒死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敬佩之餘更多是對他命運深深的擔憂---我在當年明月筆下的海洋暢遊,每暢遊一次,對他的佩服就加深一分。

這本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楊漣勇鬥魏忠賢一事了。當時,朝中的勢力已經呈現出一邊倒的狀況,朝局動盪,而朱木匠-天啓皇帝的天平又在向魏忠賢傾斜。

魏忠賢不可一世,控制了整個朝廷,而大臣們卻只敢唯唯諾諾,做隨風倒的牆頭草,只求自己平安,不顧別人。只有楊漣,他雖然孤獨,卻依然強大,依然堅持道統,在知道必死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去做,真可謂“知其不可爲而爲之”,他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如今,這本書已經成爲了我最重要的藏書之一。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600字4

暑假裏,我閒着無聊,就去新華書店買了《明朝那些事兒》來解悶。不過,沒想到,這本書竟然如此好看,雖然它是一本寫歷史的書,但是我卻覺得它比漫畫書還要好看上一百倍。

就拿第二部《萬國來朝》來說吧,它寫了自永樂皇帝朱棣奪位的“靖難之役”後,朱棣的光輝事蹟——揮軍北上五徵蒙古,派鄭和七下西洋,南下討平安南等等,後來永樂於北伐蒙古中病逝。

之後,明朝在經歷了比較清明的“仁宣之治”後,進入了動盪狀態。大太監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爲,導致二十萬精兵喪於土木堡,幸虧忠臣于謙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拯救了明帝國,但隨即又在兩位皇帝爭奪皇位中被奸臣陷害而亡。這本書中還採用pk的方式來增家加讀者對此書的興趣,用幽默的筆風講述當年發生的事。

在這本書中,還寫了許多迷團,如,建文帝之謎,明仁宗之謎等。作者以獨特的想法寫出了他的推理,讓人感到這個答案是正確的。

書中人物很多,有勵精圖治的永樂皇帝朱棣,臨危不懼的楊縛,足智多謀的楊榮,奸詐狡猾的王振等。在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的是于謙,他聰明機智,敢於與壞人做鬥爭,面對百姓,他滿腔熱血,面對敵人,他臨危不懼。

就是在刑場上,他仍然不怕,還作詩一首,這首詩就是《石灰吟》,他這種精神感動了我。我最瞧不起的是賣國賊喜寧,當他被抓時,竟然投降了敵人,還大言不慚地讓也先(也先是個蒙古首領)當皇帝,最後還是被自己的祖國的.人殺了,他真讓人瞧不起,透過這件事,我明白了,所有背叛祖國的人,都會被祖國背叛。

《明朝那些事兒》讓我體會到歷史是很有趣的,讓我更爲我的祖國有如此精彩高興,自豪,希望大家以後更加喜愛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600字5

這個學期,我迷上了《明朝那些事兒》。剛開始,是因爲在書架上翻書,偶然間發現了這已有9年曆史的書,我對歷史很有興趣,你讓我說說各個朝代的名人,我也略知一二。一看“歷史書籍”這四個字就激動起來,翻開書皮又看見“明朝”這兩字就更激動了。

看一本歷史書,猶如穿越到古代,與古人對話,看盡這個朝代的名人故事與興盛衰敗,真是棒極了!我立刻拿起書,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看了一章,覺得耳目一新:哇,這不正是我想要看的歷史書嗎?看到好玩的片段,我要哈哈大笑;看到奸臣貪污,我又氣得牙齒磨得沙沙作響;看到喜歡的忠臣被設計害死,禁不住扼腕嘆息,難過好久......

記得每個朝代都有幾位正直的君王,可是這個明朝倒好,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檢,就愣是一個正直的君王都沒有,還好出了很多忠臣,才讓我感覺這幾百年明朝沒白活。

我還注意到本書作者了,作者名叫當年明月,當然這是他的網名,讀了這本著作,真是對他的文筆佩服得五體投地。這本《明朝那些事兒》,一改人們對歷史枯燥乏味的定位,使歷史成爲鮮活的有血有肉的身邊故事。

對這本書,我還有幾個細節感受:第一:幽默,充滿趣味性,人都可以活起來,好錢好色不管國家大事的皇帝、貪污的奸臣、只留清白在人間的忠臣、以及好鬥的蒙古人......這些人彷彿就在我的眼前演繹着他們那個朝代的故事。

當年明月還特別喜歡跟古人打交道,一會兒稱兄,一會兒叫弟,一會兒還攀個“老大”,輕鬆詼諧的語言,讓我不時捧腹大笑。第二:嚴謹,這些故事很多都是經過作者查閱資料得來的,有憑有據,不是想象,也不是賈雨村言,是正史,既系統又連貫的文章。

我以後也要像他一樣寫出自己的文章特色來!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600字6

小學畢業的暑假,在爸爸的引導下,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小說共計九冊,但我真正是“悅”讀,在快樂和興奮中欣賞,我感悟到了作者當年明月先生用文學的工藝雕刻歷史的匠心,甚至到了刻骨銘心的程度。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從1344年到1644年三百多年間關於明朝的各種事情,以史料爲基礎,以年代和具體的事情爲主線,運用小說的筆法,對明朝17帝、王公權貴以及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了全景展示,尤其是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及宮廷爭鬥刻畫得入木三分,並加入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和人倫道德的演繹。

作者自己說過:“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我覺得作者就是一位全新的書寫歷史開創者,他寫歷史就是寫人物,寫人物即寫靈魂,透過人物透析靈魂。

《明朝那些事兒》有別於戲說歷史。事件敘說直白,人物刻畫傳神,心理描繪深邃,歷史評價公允。特別是對英雄人物,不惜筆墨,充滿豪情,力透紙背,甚至一寫就是幾頁,看得我拍案叫絕,連連稱奇。好些篇章我反覆朗讀,都能直接背誦下來,一個個歷史風雲人物仍然浮現在我的眼前,對英雄的認識也有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所有的英雄人物對歷史的發展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無論是順境還是挫折,我們都應該坦然面對,要象明朝的夏言、徐階、張居正、戚繼光那樣,隱忍和堅持,在逆境中生存,不斷磨鍊自己,厚積薄發,不能在困難和挫折中迷了方向,失去自我。

只有堅持正義和真理,即使最後失敗或受到屈辱,也會在歷史的長空中閃耀出燦爛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