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800字>

正能量讀後感800字

學問君 人氣:2.91W

正能量是一個人賴以前進的動力,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正能量讀後感800字,歡迎閱讀!

正能量讀後感800字

篇一:正能量讀後感800字

8月,爲貫徹總公司打造“書香中建”的精神,響應集團開展“黨員讀書月”活動的號召,公司向黨員同志贈送了《正能量》、《歷史的軌跡——中國共產黨爲什麼能》等書籍。作爲一名黨員,我有幸參與其中,認真的讀完了《正能量》這本書,掩卷沉思,若有所悟。

作爲一名大衆心理學傳播教授,理查德▪懷斯曼的這部作品,延續了他一貫的風格,透過描述心理學界大量的實驗,用輕鬆幽默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讀者全面介紹詹姆斯革命性理論”。所謂“詹姆斯革命性理論”,即19世紀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表現”原理,它顛覆了傳統的“情緒決定行爲”的因果關係,倒因爲果,認爲特定的行爲決定了相應的情緒。詹姆斯曾這樣通俗的表述他的思想:“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品質,那就表現得你像是擁有了這個品質一樣。”人們透過有意識的操縱自己的行爲,獲得某種積極的“正能量”的積聚,從而獲得正面的情緒。這樣,控制自己的情緒變得如此簡單:如果你想變得快樂,那先微笑吧;如果你想變得自信,那先昂首闊步吧。

然而,從科學的角度來審視這種觀點,問題也許沒那麼簡單。現代心理學自19世紀末才從哲學的襁褓中分離出來,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因此,它的研究方法帶有濃厚的哲學痕跡——在思辨與實證的十字路口左顧右盼。懷斯曼反對在虛無縹緲的意識領域裏探討心理學,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外顯的、可以觀察到的行爲上,使抽象的心理學變得如此富有魅

力。他用不計其數的實驗來支援詹姆斯的理論,但是,實證研究的方法嚴格來說只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價值——這也是所有社會科學的困惑所在。與自然科學不同,社會科學的前提條件是無限的,而且永遠無法重複。因爲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實驗的樣本都是變化的。多變的實驗前提又怎能得出固定的實驗結論呢?其次,作爲一門研究人類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這種定位決定了它的任何結論的不穩定性。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綜合體,每個個體由於先天的基因、成長的環境、所受的教育以及特殊的經歷,都表現出完全不同的認知結構,任何實驗都無法涵蓋所有的因變量,因而基於實驗結果而得出的結論就只在特定的範圍內才具有解釋的價值。情緒與行爲,更準確地說,應是內因與外因的關係,它不是直線型的因果決定關係,而是環型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機械的討論誰決定誰,不可避免的要陷入“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死衚衕裏。

科學的價值在於解釋與預測,而理論的價值在於提供一種思考問題的視角。對詹氏理論的懷疑,只是批判性態度在世界觀層面上的一種演繹,這絲毫不貶低它的價值,因爲在方法論上,它至少提供了情緒與行爲之間的一種新的關係模式,教給人們一種新的排除負面情緒、傳遞正向能量的方法,至於這種方法在多大範圍內真正有效,則不是個體需要關注的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辦法,當你真的試圖擺脫糟糕的情緒時,不妨試一試,給自己一個微笑,也許,它真的能帶來強大無比的正能量。

篇二:正能量讀後感800字

前些日子我本着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想法,丟下實在進行不下去的論文,看起了理查德•懷斯曼的《正能量》一書,想找找獲得正能量的方法。

這本書裏用了很多心理學例證來證明和解釋作者的論點:身體行爲影響情緒。

作者的這一觀點來自於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19世紀80年代末,詹姆斯將關注點轉移到情緒與行爲的關係上。

常識告訴我們,某些事件和想法會讓你產生某種情緒,而這種情緒反過來會影響你的行爲。比如我們有幸福的感覺,我們就會微笑;我們感覺害怕,我們會逃離。

詹姆斯理論強調,情緒和行爲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即我們的常常只注重“情緒→行爲”,而忽略了“行爲→情緒”。

《正能量》一書中透過很多的心理學實驗讓我相信,行爲對思想情緒有着很大的影響。

我們常常無奈的說,我笑並不是我真的開心。但是當我舒開眉心,嘴角上翹,心情會微妙變的好起來,於是變成“我笑了於是我開心了”。快樂可以是自找的!

當我們彎着身子窩在椅子裏的時候,覺得疲勞與心情低落。我們認爲這是精神狀態不好的正常表現。但會不會是因爲這樣的姿勢使得我們有這樣的感覺呢?如果我們坐直身體,上調電腦顯示屏,這樣微微擡頭的看着屏幕,一副很自信與胸有成竹的樣子,然後,我們的精神狀態變好了,感覺正能量在充斥進來。

這些是身體的小小的改變,使我們產生正能量。

如果行爲上改變的多一點,我們的正能量會更多一點。

我們是不想起牀才賴牀嗎?至少我是賴在牀上纔不想起牀的',只要我起來了,就覺得起來做事真好!

我是不想念朋友,不想與朋友聯繫纔不打電話給她們嗎?其實我是很久沒有打電話給她們,覺得不知道說什麼,才一直想念着她們卻不給她們打電話。

從來都被告知交流知識可以獲得更多,我卻很少與師長交流。我是因爲恐懼纔不與他人交流嗎?事實上,我們的老師和藹可親,並不會給人恐懼的感覺。其實是我一直不與他們交流,漸漸不知道怎麼開始,怎麼說話,從而產生了交往恐懼。

詹姆斯說:“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品質,那就表現的像是你已經擁有了這個品質一樣”。作者將這一簡單而強大的主張表述爲“表現”原理。我最近也在試着實踐這句話。

這就和我們一直說的GTD差不多,不要瞻前顧後,自我懷疑,只要去做。如果不想賴牀,那就好像自己從不賴牀那樣,鬧鐘響了就坐起來穿衣服,告訴自己我一向按時起牀的。如果害怕與人交往,那就表現的自己很活潑與外向,見到認識的人主動打招呼,寒暄兩句,就像平時一直都是這樣的。

我向來就膽小,對未知的事情有擔憂與恐懼。我一直認爲,控制情緒的唯一力量是個人的自控力,是意識的東西,原來身體行爲這一外在的東西也很重要。我因爲要寫畢業論文的緣故,這兩天在做問卷調查,其實早就該做了,我自己一直覺得很麻煩一直在拖。我最怕與不認識的人打交道。但是,當我不去想他會不會答應幫助我,我直接走上去,微笑,然後說話。事情就變得順其自然了。就像我沒有交往恐懼症那樣做事,我就真的不覺得恐懼了,再加上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強化了我的“正能量”。不知道是不是我纔開始實踐一些小事,才感覺這個方法很有效,至少我的觀念被改變了。我以後再也不會說,我心情不好,不想做事了。

下面附上書中提供的:用身體改變頭腦的十個快速方法

一、行動力:拉我—-推你

把一個物品推遠(表現得你不喜歡它),就會使你不喜歡這個東西;而將其拉向你(表現的就好像你喜歡它一樣),就會使你對其產生感情。下一次,當你碰到甜品或巧克力時,僅僅將盤子推遠就行了,這會使你感覺到自己的慾望逐漸消失。

二、節食:使用非慣用手吃飯

當你使用非慣用手吃飯時,你表現得彷彿自己在做一個不同尋常的行爲。因此,你會更加關注自己吃飯的動作,而不是什麼都不想只是簡單的吃飯。如此,你就會吃得更少。

三、意志力:繃緊身體

繃緊肌肉會增強你的意志力。下一次你需要戒菸或者拒絕一個蛋糕時,握緊拳頭、收縮肱二頭肌,或者手中緊握一枝筆.

四、毅力:坐直了,交叉雙臂

在一些實驗中,實驗人員讓志願者解難題並記錄他們堅持的時間,坐直了、雙手交疊的人堅持時間比其他人長一倍。確保你的電腦顯示屏略高於你的視線,當你遇到難題時,交叉雙臂。

五、自信心:有力的動作

爲了增強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你應該做出強有力的動作。如果你是坐着的,就往後倚、目視高處並將雙手交疊放於腦後。如果你是站着的,雙腳在地上放平、挺胸擡頭,雙臂放在前方的桌子上。

六、拖延症:找一個起點

如果你想克服拖延症,表現得好像你對自己將要做的事情很感興趣。花一點時間開始做那件你一直逃避的事情,然後你會突然發現你很想完成這個任務。

七、創造力:打破傳統思維

如果你要想出新主意,那麼你就要以新的方式行動起來。花點時間在屋裏來回走動,確保你的路線儘量曲折蜿蜒。如果這樣還不能讓你思如泉涌,那麼就繪圖、畫畫、做雕塑等,表現得很有藝術氣質。

八、勸導:讓別人點頭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人們在聽取討論時上下點頭(使他們表現得就好像贊同這個觀點一樣),他們更有可能同意這個觀點。如果你想鼓勵別人認同你的觀點,就要在聊天時輕輕點頭。對方會重複你的動作,然後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就被你的想法吸引住了。

九、談判:熱茶和柔軟的沙發

當人們覺得自己和別人建立了聯繫時,他們會感到身體發熱。同樣,給別人一杯熱茶使他們暖和起來,這會讓他們變得更加友好。在

一個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實驗參與者坐在柔軟的沙發上或者硬的椅子上,討論一輛二手車的價格。那些坐在硬椅子上的人出價更低而且不易變通。

十、負罪感:洗掉你的罪孽

如果某件事令你產生罪孽感,洗個手或衝個澡吧。在一項試驗中,作出不道德行爲後用消毒劑洗手的人比起其他人來感覺罪惡感小得多。

TAGS: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