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觀後感>

重慶談判電影觀後感

學問君 人氣:5.16K

《重慶談判》是一部由長春電影製片廠1992年出品的歷史題材電影。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重慶談判電影觀後感,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重慶談判電影觀後感

電影《重慶談判》觀後感【1】

電影《重慶談判》表現的是在國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戰勝利後,爲避免中國大陸再次陷入內戰,在美國的撮合下,國共兩黨領袖決定在重慶舉行和平談判來決定戰後的中國何去何從。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這麼幾個情節:

1,當剛走下飛機時,重慶的記者問他:毛先生,你親赴重慶來和談判,不怕蔣總統擺的是鴻門宴嗎?毛主席機智地回答:在抗戰勝利後國內一片歡慶祥和的情況下,蔣先生會擺鴻門宴嗎?我第一個不相信!的機智和氣魄、膽識讓在場記者十分佩服。可見,正義與光明磊落的一方是無所畏懼的,懷抱着美好、正確的願望親赴重慶談判的中共領袖其實不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萬一出了什麼意外,那麼策劃意外的一方定會付出其無法承受的代價;

2,重慶的一個早上,在戶外散步時與不期而遇,兩位手裏都拿着《資治通鑑》這本書。看來,兩位領袖都在空閒時間裏研讀古籍,從古人的治國方略和歷朝歷代興衰的經驗教訓裏汲取營養,毛先生在和蔣先生的言談中,暗諷蔣總統丟了南京,中華民國實際已經亡了,暗示對於亡國的領袖來說,和中共組成聯合政府其實是最好的選擇,蔣總統是面不改色、毫無愧意,看來,兩位領袖都對於自己的計劃胸有成竹。

3,在具體和談時,中共的談判負責人周恩來在代表指責中共軍隊消極抗日時,嚴厲斥責對方:九一八事變後,當楊靖宇將軍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在東北孤軍奮戰時,你們在哪裏?!趙一曼烈士被日軍殘忍殺害時,你們在哪裏?!令民國政府代表無言以對。大家都知道,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正在井岡山圍剿“”,紅軍於1935年初開始長征,一年後勝利到達陝北,開闢出另一個重要的革命根據地。在抗戰全面爆發的1937年的七七事變前,國軍從沒有停止過剿共,蔣總統的口號是“攘外必先安內”,大概意思是當一個家裏來了小偷流氓時,要先解決好家庭糾紛,家人和睦後再和不速之客理論,哈哈哈!更讓人覺得蔣總統不義的是,他竟然調集東北軍去陝北剿共,置全東北主權於不顧,陷全東北人民於水火之中於不顧,可見當時的政府有多麼的邪惡和愚蠢!好在東北軍裏有漢子,有深明大義的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這纔有了後來的西安事變,蔣總統是自己不陷入絕境不知道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聯想到當今,據說也有某個人被國際法庭起訴了,但是好像其並未陷入絕境,於是仍舊苟延殘喘地“按既定方針辦”,哈哈哈!

4,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即使是在重慶談判的四十多天裏,國軍也沒有和共軍停火,可見國軍是自恃軍事實力優於共軍,當交火的中共部隊向在重慶的毛先生請示時,指示:狠狠的打,勝利越大自己越安全!這個指示可以看出毛先生過人的判斷力,較之抗戰初期政府裏在面對日軍的超強軍事實力時的亡國論、求和論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倍。

5,在和談幾近結束時,對隨行的同志說:美國的代表臨走時還在威脅我們不要和蔣先生作戰,但我告訴他們,如果要打的話,我們一定能打勝!蔣總統有美國人的軍事支援,自認爲實力遠超共軍,毛先生有對國軍長達十多年的'作戰經驗,當年要不是蘇共代表在井岡山指手畫腳,是不可能進行長征的。於是,國共雙方都認爲自己一定能夠搞定對手,那麼看上去好像誰後發制人誰就會贏!那是因爲誰先發制人誰就破壞了抗戰後的和平局面,誰就將自己陷入了不義之境地,誰就成爲了非正義的一方,豈有不輸的道理,後來的事態發展是蔣先生撕毀了“雙十協定”挑起了內戰,結果毛先生笑到了最後。影片最後有幾句畫外音,大意是在1945年中華民族大喜的年度裏,天空中出現了國家可以長久和平的一線曙光,但是這道曙光不久就被戰爭的烏雲掩蓋了長達三年之久。大膽設想下,若是當年在重慶毛、蔣兩位都扔了手中的《資治通鑑》,改爲長時間的握手言歡,蔣先生一句:渡盡劫波兄弟在,毛先生接句:相逢一笑泯恩仇,國共雙方成立一個聯合政府,兩黨輪流執政,那麼新的國家豈不開了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風氣之先?新的中國又有了一層新的涵義。可惜,歷史不可重演,時光不會倒流。也許,存在的就是最合理的,即便不是最好的。阿們。

古人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隨着時光的流逝,有心人會對過去重新審視,有些人會對未來重新設想,許多人會爲了那樣的美好設想奮不顧身、勇往直前。就像一句俗語說的:執着的人,所有人都會給他讓路!阿們。

重慶談判電影觀後感【2】

影片《重慶談判》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比較成功的將紀實性與浪漫主義相結合,藝術地再現了48年前那場舉世矚目的國共和談。

作爲一部具有強烈紀實色彩的影片,所表現的題材又是重慶談判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這就使得影片的導演格外注意強調並運用各種手段來強化整部影片的歷史感。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絕大部分鏡頭都取自重慶的實景,包括的官邸及有關的歷史性故址,如宋慶齡故居等。這其中,故有的舊山城的風貌和慶祝當年抗戰勝利的遊-行場面,尤其令人信服。

爲了在一些歷史氛圍的再現上更加真實可信,導演還借鑑了《開第一文庫網國大典》中曾經使用過的“資料片和故事片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即選用一些具有歷史性場面的紀錄片資料,處理成富有歷史歲月感的茶褐色,並與拍攝的彩色片銜接。如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日本軍隊投降、廣島原子彈爆炸等。同時將拍攝的某些歷史性場面,如與合影、在飛機上的揮手致意等,從彩色轉化成茶褐色,使影片具有歷史感和文獻感,從而強化了影片的紀實風格。另外,導演爲了增強影片的藝術效果,在對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準確再現之外,還對那些既生動傳神,又符合人物性格邏輯的細節進行了大膽的虛構。比如,和在林園巧遇時的談話內容,及他們各自帶的《資治通鑑》;拜訪張自忠之母等。值得一提的還有《中央日報》記者童欣,這一人物雖然純屬虛構,在影片中的“筆墨”也不多,但卻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上這些對細節和人物的虛構,把握準確,運用巧妙,既豐富了人物的形象,又烘托了影片的主題。

《重慶談判》這種虛實相伴,真假相間的創作手法,增強了影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作中值得借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