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正月不理髮的民俗由來

學問君 人氣:2.87W

在國內的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剃頭”的說法,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爲你精心編輯的正月不理髮的民俗由來,歡迎閱讀!

正月不理髮的民俗由來

正月不理髮的民俗由來

細心的人或許會發現,在春節假期後,有一個行業是比國家規定的法定假日長很多的,那就是美髮行業。很多理髮店,過了正月初十,甚至過了正月十五纔開始正式上班。有些知曉民間風俗的朋友或許早就猜出這跟我國的一項風俗有關。沒錯,那就是“正月裏不宜理髮”。

在民間,至今流傳一句禁忌歌謠:“正月裏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現在上了歲數的人還對此身懷忌諱。前段時間,就有媒體報道說在長春,因爲舅舅發現自己的外甥理髮,而鬧得很不愉快。在這位舅舅看來,這個外甥“太任性”,沒禮貌,正月裏理髮,無疑是對他的“詛咒”。最後在親戚的調節下才算作罷。

正月裏不理髮,仍然在很多地方口耳相傳,尤其是有舅的孩子,有些講究的家長則會對其格外叮囑,生怕孩子在正月裏理髮會對孩子的.舅不利。當然,這也似乎有些小題大作,牽強附會,有些迷信的成分。

正月裏爲何不宜理髮?“正月裏不剃頭”與“死舅”這兩件看似毫無聯繫的事物聯繫在一起,究其源頭,源於一種附會和誤傳。據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即說清軍入關,強行要求漢民剃髮留辮,而漢民則由於心懷故國,相約正月裏不剃頭,以示不忘舊君,成爲“思舊”。時間久了,“思舊”便諧音成了“死舅”,最終以訛傳訛,成了“正月裏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民間禁忌。

而“正月裏不剃頭”,還與古代漢人對頭髮的重視有關。《孝經》載:“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古代漢人認爲“頭髮”是父母給的,因此自己無權“處置”自己的頭髮,而頭髮也被認爲跟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所以古代人常束髮爲髻。除非一個人看破紅塵,要出家爲僧爲尼,才剃度,以表明自己不戀塵世的決心。而古代人不理髮,也有緬懷祖宗的意味。古代人認爲頭髮的重要性幾乎和頭顱相等的,因此“剃髮”就是“剃頭”,而今人管“剃頭”“剃髮”叫成“理髮”,僅是整理頭髮而已,可見隨着時代的變遷,在“理髮”這件事的觀念上可是有着天壤之別的。

如此看來,“正月裏不宜理髮”深究起來,一半是傳統的觀念,一般是迷信的牽強附會。時至今日,已沒有必要對“正月理髮”與“死舅”的關聯性做太多的考究。而從中醫養生角度講,正月裏不理髮是有其合理性的。《黃帝內經·素問》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爲寒變,奉長者少。”也就是說,春天是萬物萌發、推陳出新的時節,而不應該阻止新生事物的生長。對應到頭髮上,就是要讓頭髮披散開來,任其自由生長,而不應該剪斷,違逆春生之氣。

民間有二月二“龍擡頭”這天“剃龍頭”的習俗。如果對“正月剃頭死舅舅”還身懷忌諱的人,不妨趕在這一天“剃龍頭”,爲新的一年博個“好彩頭”。

關於正月不理髮的傳說

傳說一

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髮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髮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爲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鄉老將“剃髮令”的時間記錯了,不是順治四年正月,是順治二年六月。那時候攝政王多爾袞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門、地安門、東西四牌樓等主要的路口設立蓆棚,免費給來往的行人剃頭。“剃髮令”規定官軍民一律剃髮,遲疑者按逆賊論,斬!朝廷以死要挾漢人歸依滿人的髮式,使漢人驚恐萬狀。但這驚恐瞬間化作滿腔怒火,他們寧死也不剃髮,甚至高呼:“寧爲束髮鬼,不作剃頭人。”但是,脖子畢竟硬不過鋼刀,漢人爲了項上頭顱被迫剃髮。然而反抗並沒有停止,正月不剃頭即是一種反抗形式。1644年至1650年(順治元年~七年)間,意大利人衛匡國寫下《韃靼戰紀》,記錄了中國南方軍民爲保衛頭髮而戰的情況: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爲保衛他們的頭髮拼死鬥爭,比爲皇帝和國家戰鬥得更英勇,不但把韃靼人趕出了他們的城市,還把他們打到錢塘江,殺死了很多韃靼人。實際上,如果他們追趕過去,也許會收復省城和其他城鎮,但他們沒有繼續發展勝利,只滿足於保住了自己的頭髮。爲剃頭不惜掉頭,這是意大利人很難理解的。

傳說二

漢族男兒自古就蓄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三國曹操割發代首就是明證。此習自隋、唐以後已廢止:未成丁的孩童,頭髮覆頸披肩;成年後,總髮爲髻。那時候,清朝爲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滿族人原是狩獵部族,爲了實用方便,從額角兩端引一直線,直線外的頭髮全部剃去,僅留顱頂發編成辮子。習俗有極強的傳承性,也會因時因地而變。滿族入主中原後,強迫漢人剃髮,“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漢人誓死抗爭,死了很多人,但最後還是被強迫剃髮,都留“金錢鼠尾”了。這樣,正月不剃頭以“思舊”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文化心理基礎,由諧音訛傳爲“死舅”。爲了反抗滿族的統治,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正月一個月不剃頭,意味着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而舅舅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是公正的象徵,一般家庭分家都是由舅舅主持公道。

實際上,“正月裏理髮死舅舅”的說法實際上是源自於一個“誤解”。據考證,1644年清朝入關後,官方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壺頭”,即剃掉前額的頭髮,在腦後扎一條辮子。於是許多人把遵從傳統習慣和懷念明朝的情感結合起來,約定每到正月裏大家都不剃頭,並將這個行動定名爲“思舊”,意思是“思念過去的歷史”。但隨着時間的流逝,口耳相傳,以訛傳訛,“思舊”的諧音附會成了“死舅”,遂有了流傳至今的民俗。

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一種“人倫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樣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誤會”竟形成了強大的力量。隨着社會發展,人們對“節俗”的傳承應有所選擇,現代人應該與時俱進地理解春節的文化內涵,過春節由“重儀式”向“重文化”轉變,不要因爲一場“誤會”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據瞭解,在我國南方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髮的規矩已逐漸淡化,但在我國更廣的範圍內,這一舊時“年俗”還存在,需要人們更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