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由來

學問君 人氣:2.87W

篇一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由來

相傳我國很早以前就有在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天吃月餅的習俗了。

唐朝時,爲了平定北方突厥的侵犯,唐太宗李世民命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領部隊出征北伐,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勝利歸來。爲了慶祝戰爭的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放炮奏樂,軍民狂歡。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向皇上獻圓餅以示祝賀。唐太宗很高興,接過裝飾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的圓餅,指着天上的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後,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篇二: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由來 月餅是中秋節特有的食物,在中國傳承已久,那麼古人是怎麼過中秋的呢?又是怎麼吃月餅的呢?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由來有很多版本: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

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爲節令糕點賞賜羣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爲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在後來很長曆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

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以後成爲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

《西湖遊覽志》稱:“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讚譽月餅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 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爲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羣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纔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爲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着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篇三

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每一個節目都有美麗的傳說。這些節日的習俗和慶祝方式表現了我們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統。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賞月。這天夜晚,皓月當空,秋風送爽。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看着豐收在望的莊稼,心中充滿喜悅。全家人聚在一起,賞月、吃月餅慶祝中秋佳節。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專家們認爲,這是由古代祭祀先農的典禮演變而來的。一年豐收了,收穫莊稼之前要先祭祀先農。後來出現了許多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流傳最廣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古時人們把明月看作吉祥團圓的象徵。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由於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正好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中秋節。

嫦娥奔月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把土地曬得冒煙,把莊稼烤得枯焦,老百姓也熱得活不下去了。那時候,有個名字叫羿的人。他的力氣特別大,能夠拉開萬斤寶弓,射死大蛇猛獸。並很同情受難的百姓,他用足力氣彎弓搭箭,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最後一個太陽嚇得認了錯,羿才留下它,讓它早出晚歸,爲百姓多做好事。

從那以後,羿的名字傳遍了天下。他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後來,羿娶了一個名字叫嫦娥的姑娘做妻子,他們相親相愛,過着幸福的生活。

嫦娥美麗、勤勞,心地善良,她常把羿打獵射到的野獸,分給鄉親們。有一天,羿上山打獵,路上碰見一位道士。道士對羿說:“你爲百姓除害,立下了功勞。我送你一包神藥,要是吃上半包,就會長生不老;要是全都吃下去,就會成仙昇天。”羿把神藥拿回家,交給嫦娥保管。他準備找個合適的時候,和嫦娥分吃這包神藥,夫妻長生不老,永不分離。

羿射太陽出名以後,有很多人向他學武藝。他的徒弟裏有一個叫逢蒙的人,也向他學習射箭的本領。逢蒙表面對羿很恭敬,可是心腸很壞。他知道羿的家裏藏着神藥,就暗自想出壞主意。這一年的八月十五,並帶徒弟出去打獵。

傍晚的時候,逢蒙一個人偷偷溜回來,闖進嫦娥的家裏,逼着嫦娥交出神藥。嫦娥大聲喊叫,可是羿打獵還沒有回來,哪裏能聽見?爲了不讓神藥落到無恥的逢蒙手裏,嫦娥只好開啟藥包,把神藥全部吞進嘴裏。突然,嫦娥覺得自己的身子像燕子一樣輕,不由自主飛出視窗,飄飄蕩蕩飛上了天空。嫦娥捨不得離開自己的親人和家園,她就飛到離地面最近的月亮上去,住在廣寒宮裏。

羿回家後聽說這件事,趕緊追出門去,可是已經晚了!只見圓圓的月亮上,隱隱約約有嫦娥的影子。鄉親們說嫦娥還會回來,勸羿耐心等待。第二年八月十五,羿想念嫦娥,就拿出嫦娥愛吃的水果,擺在院子裏,還做了圓圓的月餅,表示團圓的心意,盼望嫦娥回來。時間過了一年又一年,嫦娥還是沒有回來。慢慢地,人間也就有了過節的習慣,每到八月十五,都要準備月餅、水果等食品。

中秋節又要到了,商店裏早早就有各色月餅堆積如色彩繽紛的小山。中秋節,我們爲什麼還要

堅持吃月餅?民俗積澱着一個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月餅只不過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儘管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民俗傳統,如今色彩已經淡化或變異,但哪怕只剩下了一種符號,也是浸透着我們民族精魂與氣脈的一個象徵。

據說,中秋吃月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們民族拜月的儀式。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都在演繹着農業時代人們對月亮的崇拜。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那時還有賣兔兒爺的,現在早被米老鼠和櫻桃小丸子取代了。

傳說到了唐代,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舶來品而叫做胡餅,是楊貴妃中秋吃餅賞月時,一時心血來潮說就把它叫做月餅吧,便討好一般把月餅的冠名權歸於了楊貴妃。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其實,我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於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就是說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大行其市,並且多了團圓的含義,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到了清代,有竹枝詞寫道:“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到了民國,有北平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節,家家戶戶把月餅切,香蠟紙馬兔兒爺,猜拳行令同賞月。”可以想見,在歲月的更迭變遷中,月餅曾怎樣的輝煌與深入人心。

於是,水到渠成一般,傳到我們這一代,中秋理所當然要吃月餅,只是它早已失去了祖先們純真美好的想像力和對大自然質樸而敬畏的親和力,成了一種慣性而機械地存在。

我們中國的節日從來都是和吃聯繫在一起的,比如春節要吃餃子,端午要吃糉子,這和我們國家幾千年是農業社會有關,所有節日的吃食,都是對大地的親近。春節、端午和中秋,是中國傳統的.三大節,吃月餅自然就變得重要起來。月餅的餡可以百花齊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在原始的農業社會,甜曾經是人們的嚮往和慾望,是被古代哲人認爲和光明連在一起的兩件最高貴的事情。所以,到現在我們還在說“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來表達。月餅的甜味體現了一個飽嘗辛酸的民族長期以來對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生活的由衷嚮往和禮讚。

清《燕京歲時記》中曾有些絕對地說:“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爲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我小時候就住在前門樓子附近,中秋節自然要吃致美齋的月餅,那時致美齋也好,其他店鋪也好,賣的月餅大多是自來紅、自來白、翻毛、提漿四樣傳統月餅,餡中的青絲紅絲蜜餞果脯芝麻桃仁豐富許多,但糖而且必須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夠少不能夠變的。

如今的人們是越來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聯繫在一起,甜變成了可怕的事情。月餅迎合着人們的新口味,不敢甜,卻敢又是海鮮餡又是魚翅燕窩餡,甚至還有人蔘餡,把本來象徵閤家團圓與生活甜蜜的那一點質樸的意義,非要煉就老君爐裏那保命養身的八卦金丹不可。於是,月餅成了一個筐,什麼餡都敢往裏裝。把大衆化的月餅做成貴族式的頂尖產品,幾千元乃至上萬元一個碩大無比或價值連城的月餅,已經不是新聞,去年就有純鈦金的月餅,和時裝秀一起“秀”了一把。時代變遷了,傳統民俗也一定要變沒了嗎?或者非要變得商業色彩濃重不可嗎?今年政府出臺強制性指令,不許豪華包裝月餅,致使月餅的價格屈尊下來。這當然是好事,只是要將月餅真正迴歸本來的位臵上,也不是一時之事。每當想在我們的月餅歷史中曾經出現過這樣的大月餅和金月餅時,總忍不住想起溥儀當年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長二尺,重二十斤,就已經被當時的人們歎爲觀止,如今看來只是小巫見大巫了。

篇四

中秋時節,晚上,當一輪明月冉冉升起的時候,一家老小坐在一起,看着月亮,吃着月餅,欣賞着中秋晚會,是最美妙的時刻。那麼爲什麼要吃月餅,這裏面有什麼講究嗎?

月餅象徵團圓,據說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推翻元朝,爲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特別在東北地區,有“八月十五殺達子”的說法。

不論月餅源於何代,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皆成天下人們的心願。

不過八月十五並非很早就是節日。初唐時,原來農曆八月只有初一是節日,而無十五這個節日。相傳,後來唐明皇曾於八月十五夜遊月宮,這樣民間才把八月十五這一天作爲中秋節。到了中唐,人們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樓觀月,而當時還沒有月餅出現。說到月餅的出現最早是在南宋的時候。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毫不相干,那時的月餅與現代月餅亦大不相同,只是作爲蒸食品在飲食市場出現而已。

月餅真正與中秋節有聯繫是在明代。當時,北京城市裏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食和贈於良朋親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比如,山西省介休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地老百姓已有閤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爲少年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而在南京,人們繪月宮圖,陳列鮮果、月餅,燃點斗香,講“嫦娥奔月”、“吳剛

伐桂”、“玉兔搗藥”的故事,競放水燈等等,熱鬧非常。此後,無論南方、北方中秋之夜都十分熱鬧。北方人在這一天要吃月餅、水果,購兔兒爺給孩子玩。“兔兒爺”,有紙繪、布扎、泥塑之分,人身兔首,衣冠彩色,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舉旗,十分別致。南方人中秋愛吃月餅、鮮藕、熟菱、柿子、石榴、糖竽頭等。南京人是夜月下聚飲,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爲桌上佳餚。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品味着美酒,欣賞着圓月,把玩着月餅,一時間情不自禁,感慨着古老的中華文明,心中自然擁有無盡的遐思。“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勝去年”的確如此吧。

篇五

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月餅是中秋的節令食品。但爲什麼要在中秋這天吃月餅呢?小編特意查閱了歷史資料,下面給大家講講中秋節吃月餅的傳說。

月餅,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是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核,爲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爲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纔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反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爲儀器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爲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爲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後清朝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也有說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羣臣一起吃了。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爺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傳開。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爲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被用來送親贈友,聯絡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