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山西過春節的習俗

學問君 人氣:2.18W

過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國重要的節日,全國各地春節習俗也會在春節中提現出來。關於山西人過春節的習俗有哪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山西過春節的習俗

山西人過春節詳細簡介

初一 大年初一第一件重大的活動就是凌晨點旺火接神。接神時,男性家長率幾個子孫端上事先擺好的供盤香表,到院中點燃旺火,衆男子磕頭叩首接神。

天亮後祭祀神位和祖宗。家長帶領全家依次給各神位點蠟、敬香、擺供、敬酒,三跪九拜。設在院中的天地神謂之全神,神龕上書“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供品最豐富。晉西北地區,習慣擺五盤炒菜、五盤涼菜、五盤乾鮮水果、五盤油炸小吃、五盤特製花饃,取五福來臨之意。祭祖畢,當場按輩分大小,晚輩依次向長輩拜年。

拜年是春節活動中重要的習俗。拜年可分爲家拜、近拜、遠拜等形式。家拜是一家人中小輩給長輩磕頭,如今多數地方是鞠躬行禮。近拜是給本村未出五服的長輩拜年,進院要先拜神祖,然後給長輩磕頭。遠拜是本村親朋好友間的互拜。

正月初一禁忌頗多。說話都說吉利話,做事要特別小心謹慎,忌打碎碗碟。萬一失手打碎碗碟,不要說話,悄悄將碎片撿起來扔到井裏或窖裏,意爲破財不外流。如今,無論年節或平時,遇到失手打碎碗盤的,都會不失時機地說幾聲“歲歲(碎碎)平安”。晉北地區春節這一天忌挑水。晉南一些地方卻講究春節或初二要從外面挑一擔水回家,象徵着招財進寶。

初二 初二開始走親戚。晉北和晉中多在初二回孃家,晉南多在初三。大同一帶則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習俗。晉南的新絳,初二是孃家去看望出嫁的閨女的日子,去時擡着食籮,擔上食盒。一籮油食,一籮饃,禮品很重,尤其第一年,花樣齊全,相當排場。婆家取禮極輕,如果沒有公婆就不取油餅,有則取。油餅表示敬老。回禮一般也是回饃。

萬榮農村視初二爲鬼節,《萬榮縣志》載:“二日,新喪之家,親戚鹹來燒紙,女家特送錁串懸門首,鄰里皆送錁紙,名曰‘首節’。”有的人家因不忍攪擾對新喪親人的思念之情而停止拜年,今萬榮縣人初二仍不出門拜節而在家祭祀。晉中祁縣也有出嫁女子初二祭去世父母之習,故不能在這天回孃家拜年。初三是看舅的日子,甥男甥女去舅家看望姥姥和舅父母。

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也稱之“送窮節”。晉西北地區許多村落,太陽出來要掀起炕蓆,打掃炕土倒掉,稱爲“送窮”。晉東南則習慣將爛衣破衫扔到院牆外。晉南民間傳說古代顓頊時期,閭中生下一男孩,穿上新衣就哭鬧,不是撕破新衣就是故意在屎尿中打滾,人皆呼其爲“窮子”。所以晉南有些地方在這天掏院廁將糞送出門外,稱“送窮子”。

過了初五,春節期間所有禁忌開始解除。破五以後人們開始幹活,過年的氣氛日漸稀疏,所謂“五日年下”即是指此。

 大同春節習俗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繫。因此,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

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裏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遊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孩子們也可以走街串巷觀察評論火堆大小,誰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誰家的旺氣也大。正如清朝《大同縣志》所述:"元旦,家家鑿炭伐薪壘壘高起,狀若小浮圖。及時發之,名曰旺火,即省城達達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風俗習慣,在大同又有發展。不但在過年時生,就連平日辦婚喪大事或者重大節日時都生,有的是在冬季爲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圖吉利。若論旺火規模之宏大,造型之講究,當以懷仁旺火爲最。它有四大特點:一、選煤精良。在元宵節前預選優質原煤,用機械或者人工挖掘出來,再精心切割成整齊方塊;二、造型美觀。必須聘請高明師傅將旺火壘成底小、肚大、頂尖、內空的`寶瓶形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燃燒淨盡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爲了達到一年勝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壘砌旺火時,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體增高的尺寸大小,則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規模龐大。每年懷仁縣城內街道都要壘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噸煤壘成,高達三丈,可謂規模龐大。

太原春節習俗

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月月有節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過年了。

舊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爲區別於公曆元旦,後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過後,太原人就忙着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竈王,二十四日爲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閤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爲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爲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後僅在過年時於錢垛、錢櫃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後。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後祭星神,於院內點燈七盞,象徵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爲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爲“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衆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徵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爲豐富。於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隻,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後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於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一枚,供於皁君神位,一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乾,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爲“送窮日”。於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髒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爲蒸莜麪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莜麥面製成的穀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穀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穀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於院內。供後複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麪和饅頭。活動開始,敲鑼打鼓,擡一筐籮逐戶收集一把五穀糧食,從衣服上撕一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置於瘟神牌位前。下午,將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麪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干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製成。入夜,燈內注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臺,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牆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鬥,騎着馬,馬身上馱若干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甕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着來,麻子炸了油,黑豆餵了牛。”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清徐縣一帶的習俗,於年節之前準備祭品“棗山”(用面加棗蒸熟)。竈神之前供糯米粉製作的供品,長方形,分十二格(有閏月加一格),每格栽棗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種供品用小米飯一盆,上加一枚柿餅和棗,俗稱“隔年撈飯”。溫飽之家還供以全牲之羊、豬頭以及水果、核桃、柿餅、油麪(用起面炸成)、黏之類。元日迎神與他處不同。按時憲書所載明的喜神方位,用柏葉、石炭撿到長竿上,矗立於屋上,同時用紅紙貼於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紅紙條加十字於石炭上,兩塊石炭之間夾以百束香,點燃,俗稱“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節的文藝活動從正月十四日開始,各村踩高蹺、跑旱船、推花車、舞龍燈、壘塔塔火、打鞦韆、遊九曲,一些大村集鎮還有背棍、鐵棍、桌棍、擡閣,扮演各種戲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製作精巧,裝飾華美,舞技優美動人。

不僅都市鄉村,各廟宇在過年時亦熱鬧非凡。晉祠各廟於五更大門洞開,張燈結綵、燒積薪、迎神,設餅餌棗梨祭祀。

舊日過年,太原一地尚有許多風俗故事,表現出那時人們的忙亂、繁瑣、迷信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