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精神

學問君 人氣:1.64W

摘要: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長期以來深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表現的是人對富有哲理的智慧和境界的追求。儒家重心性問題的仁學兼倫理學解;道家重心性問題的自然哲學解。儒道家入世與出世的“虛實結合”;殊途同歸的“天人合一”,共同開拓了深遠而燦爛的美學精神之蒼穹。

論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精神

關鍵詞:中國傳統音樂 儒家 道家 美學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深淵,長期以來深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講究人格:把自然理解爲生命的統一體;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天人合一;審美方式和追求重人的心理體驗,這都是傳統文化所推崇的。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受大的文化思想的影響,用獨特的、自然的形式,把美學思想滲透其中。儒家重心性問題的仁學兼倫理學解,着重人際關係及人倫情感的聯繫與溝通;道家重心性問題的自然哲學解,着重人心靈與自然的聯繫與溝通。他們都關注於人文精神的發展,共同開拓了深遠而燦爛的美學精神之蒼穹。
  一、虛與實的結合
  張世英認爲,“中國古代文化中,儒與道是其中的兩家兩派,但究其實質,卻代表中華文化之一體中的“虛”與“實”兩個方面:儒家雖亦言境界,但主要講人倫道德的境界,是實;道家雖亦言人事,言實,但它着重推天道以明人事,天道仍居本根地位,所以主要是講虛。”可以說,儒道兩家是人性之虛實兩面在文化方面的反映。
  儒家的基本思想精神是仁。在《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了仁,他所提的“仁”,是基於人的生命之上,從生命的角度看待與處理人倫、人際關係,蘊涵着其美學精神。“仁是對人之生命的鐘愛,有一個人際之‘親’的結構蘊涵在其中,這結構的骨骼’是等級性的‘禮’,而其‘血肉’是居於審美意義的親情,這也便是‘樂’。‘樂’是人之本在的在這個生命世界中的歡愉和喜悅,是生命本身所洋溢的喜劇性情調。”孔子把“樂”作爲感染人情、陶冶人性以及培養“仁”的精神的最佳行爲方式。他把音樂看作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並主張把音樂的活動與人們的生活協調起來。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他提倡樂教,主張“遊於藝”、“成於樂”,強調在詩、歌、舞的審美活動中,獲得自由與愉悅,最終在“樂”中實現個人主觀修養的提升與全面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倫理爲本,決定了音樂的“陶冶功能”。上古周代,談“樂”就必然涉及“禮”,如《周禮》、《儀禮》等古籍文獻記載,古代雅樂中的樂舞用於吉禮,如人神、鬼神相通等重大典禮場面,詩樂與鄉樂用於嘉禮、賓禮和人際交往及親近的愉悅的儀式場面。禮樂思想的根本在於維護、鞏固社會既定秩序的和諧與穩定。
  “遊於虛”乃道家思想所要求於審美意識的核心。“遊”是一種精神之遊,屬於心靈活動的範疇,就必然決定它具有虛無性的特徵。莊子所首創的道家思想和審美觀點之所以酷愛大自然之美,就在於一個“虛”字。莊子崇尚自然美,他的美學思想是“法天貴真”,即認爲音樂的本質是“民之常性”,音樂要擺脫禮的束縛,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音樂美的準則是自然而不造作,樸索而不華飾。強調“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心齋”、“坐忘”。要求審美主體忘掉自身、忘掉功利,超越個人的生理感官、擺脫個人之機心,用心靈去感受、體驗、想象,從而達到與自然融爲一體的自由審美境界。莊子對自然之樂倍加推崇,他把聲音分爲三種:“人籟”、“地籟”、“天籟”,是指人爲的樂音,風吹草動的聲音、完全自然的音響,這種音樂“聽不聞其聲,視之不風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遊於虛”具有自然無爲性,是一種完全超越時空、超越現實的自由精神狀態,這也是一種審美的境界。
  儒家重視道德修養,直截地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作實在的政治、倫理的建構,以積極入世的精神實現其自我慣常的道路;道家則主張修道、淡泊名利,心遊於無窮。道家審美精神之“虛”與儒家之“實”相輔相成,是中國傳統音樂美學思想之精髓。

TAGS:美學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