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端午節》的教案

學問君 人氣:1.12W

一、內容提要:

《端午節》的教案

本文作者從童年吃糉子,賽龍船寫起,爲全文奠定了濃厚的懷念屈原的情感基調。隨後,作者透過介紹汩羅之行,穿插講解了與屈原相關的人文景觀,記敘了生動鮮活的歷史傳說。全文“文不離行,行不斷史,史不隔情”表達了作者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二、課文分析:

問題(1):作者遊汩羅,卻從童年往事開筆,有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啓發解答:文章從糉子上市,端陽已近入筆,追憶童年紀念屈原的習俗,又寫了抗日戰爭期間郭沫若名劇《屈原》的發表,以及自己建國後幾登行吟閣的眷顧,引出汩羅之行的緣由,同時,在文章開頭大力渲染人們對屈原的懷念,也爲文章後面汩羅之行中發表議論和抒情奠定下較好的情調基調。

問題(2):通讀全文,說出作者汩羅之行的遊蹤線索(路線)是什麼?

啓發解答:作者按照時間順序,記敘了自己的遊蹤,即:長沙 汩羅-濯纓橋-屈子祠-獨醒序、騷壇-望爺墩、繡花墩、剪刀池、桃花洞-屈潭、陳屍墩、十二疑冢、楚塘。

問題(3):在記敘遊蹤的過程當中,作者穿插了哪些與屈原有直接關係的歷史故事和傳說,這些故事、傳說的作用是什麼?

啓發解答:穿插在行文中的歷史故事有“玉水橋下洗衣濯足”;“行吟澤畔”;“懷沙投江”;“屈原與漁父談話”;“創作《離騷》《九歌》”;“女嬃望爺魂歸”,“洞庭龍君陳屍墩上”,“女嬃建十二疑冢”等,這些歷史故事有實有虛,實寫之處再現屈原品行的高潔,虛寫這處表現了人們對這位愛國詩人的尊敬和愛戴。從另一個角度上,虛實相結合的手法也使屈原這位愛國詩人的形象立體、豐滿。

問題(4):請解釋一下,“從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和“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這兩句話中可以看出屈原怎樣的人格精神。

啓發和解答: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詩人,他一生關心國家和人民的疾苦,對自己的政治理想與人生理想有堅定的信念,品質清高,潔身自好,時常用“芳草”“美人”自喻清潔無瑕,爲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與自身所屬社會集團的大多數人對抗,寧死不渝。詩人雖然也有忠君的迂腐,但卻始終儲存了“獨立思考”“忠於自身認識”的精神,這就是作者所說的“世人皆醉而我獨醒。”屈原的這種高潔人格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問題(5):這一篇文章在寫作藝術上有何借鑑之處?

啓發與解答:文章以遊蹤爲線索,其間又穿插介紹與屈原相關的人文景觀和歷史傳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了文章內容,使文章不僅以情感人,還加重了它的文化品味和歷史凝重感。

三、補充資料:

⒈屈原:(約前340-約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國的同姓貴族,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屈原年輕時,受楚懷王的高度信任,官爲左徒,後因上官大夫在懷王面前進讒,於是懷王“怒而疏屈平”,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大約在懷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第一次被放逐到漢北一帶。懷王三十年,受子蘭詆譭,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爲頃襄王十三年前後。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認真地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不能離開故土,於悲憤交加之中,自沉於汩羅江。

⒉屈原的主要作品:《漢書? 藝文志》載屈原賦二十五篇,未列篇名。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所載也是二十五篇,爲《離騷》、《九歌》(11篇)、《九章》(19篇)、《天問》、《遠遊》、《卜居》、《漁夫》等。

⒊《離騷》: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詩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餘字,是中國古代最爲宏偉的抒情詩篇。《離騷》的題旨爲:“離,別也;騷,愁也。”所以離騷就是“離別的憂愁。”是屈原在被放逐時內心精神的再現。

四、基本字詞:

汩(mì )羅江 菖(chān g )蒲(pú ) 海艾(ài ) 黍(shǔ ) 玉笥(sì )山麓

濯(zhuó )纓橋 漁父(fǔ) 女嬃(xū ) 扁(piān)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