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那些消失的春節習俗

學問君 人氣:1.24W

那些消失的春節習俗

那些消失的春節習俗

“小時候,過年是穿新衣、放鞭炮,是那一桌外婆準備了好久的年夜飯;長大後,過年是各種人情往來壓力山大,就連年夜飯都改到飯店去吃了,方便了,但那種味道沒了。”

前日,本報騰訊微博發佈的這條微博引起不少網友感慨,紛紛評論轉發道:現在越來越沒年味了。昨日,本報聯合大渝網、騰訊微博進行網絡調查,結果表明:超過九成網友認爲如今“年味”已經淡了。

調查

近半網友稱“年味淡了”

春節還有多少“年味”?截至昨日19:00,共有數千名網友參加了本報聯合大渝網、騰訊微博進行的調查。

“現在過年的‘年味’怎樣?”調查中,50.8%的網友選擇了“越來越淡了”,41%的網友選擇“幾乎感覺不到‘年味’”,只有8.2%的網友認爲現在“年味”仍舊濃厚。

“年味”淡了,曾經過年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也逐漸少了。在“過年活動還儲存着哪些”調查中,沒有一項活動的得票超過20%,得票最高的是薰臘肉、香腸(16.12%),其餘依次是走親訪友拜年(15.56%)、吃團年飯(14.76%)、貼春聯(12.16%)、放爆竹(11.88%)、包餃子/湯圓(9.1%)、臘月掃塵(8.49%)、除夕守歲(7.12%)、插臘梅(2.26%)、掛年畫(2.26%)和元宵看燈(0.28%)。

而傳統中過年的各種講究,現在遵守的也不多了,調查結果顯示,59.84%的網友還保持着“正月初一不出門”的習俗;24.34%的網友則保持着“正月初一不煮新飯,要吃除夕留下的過年飯”的習俗;14.60%的網友保持着“正月初五清掃垃圾”的習俗;只有1.22%的網友保持着“正月初二女兒回孃家,女婿帶禮物必須成雙”。

飲食

不再吃“開水”

重慶文化名人張老侃告訴記者,大年三十要吃團年飯,初一早上吃“元寶”(湯圓),待客的時候要吃“開水”,即爲客人備上一碗醪糟荷包蛋,這些傳統的春節“吃文化”如今漸漸淡化。例如吃“開水”這一習俗,記者詢問發現,年輕人大多不知,而年長者略知一二,家住渝北碧津公園附近的周大爺就表示,已經有十幾年沒有吃“開水”了。

不僅是吃“開水”,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市民已經不再自己動手薰臘肉、灌香腸。居住在陳家坪水瓶廠附近的小曾介紹說,家裏人都是直接從菜市場上買回新鮮肉託人薰臘肉、製作香腸等,已經好幾年沒有自家動手做了,“平時都忙,自己做這些實在沒時間也沒精力,再說了,我們年輕人也不會灌香腸這些活了。”

除了不會做臘肉,對於食用臘肉是否健康,不少年輕人也表示懷疑。“薰臘製品吃了可能對身體有不良影響。”家住渝中區學田灣的吳小姐告訴記者,“對於這些傳統的食品,我們在注重過年氛圍的同時,也更看重食物的'多樣性和健康性”。

裝飾

門神窗花都不見了

貼門神、窗花,初一迎財神,把送來的財神像倒貼於牆上,寓意新的一年順順利利、財運不斷、福氣多多。千百年來,不光重慶,中國各地的春節都少不了這些喜氣洋洋的手工藝術品,但現在,它們的身影正在漸漸淡去。

家住沙坪壩烈士墓的鄒女士說起過年直搖頭,“還不如年輕人過聖誕節有氣氛”。她告訴記者,今年聖誕節小區還裝扮了聖誕樹,如今快過春節了,小區內卻風平浪靜,只有一張“祝業主節日快樂!”的橫幅。家家戶戶也不再貼對聯、“福”字,“門神、財神之類的就更是沒見過了,我們自己家也不會貼這些,就算想貼,我也不知道哪有賣的”。

祈福

不再祭拜“竈王爺”

曾經,過年前要拜“竈王爺”,拜完後又要送走“竈王爺”,年三十夜以前必須要打掃完畢。如今儘管人們還保留着除夕前打掃完畢的習俗,然而拜“竈王爺”的習俗卻漸漸消失了。在渝北某銀行工作的小余就感慨道,小時候祭拜“竈王爺”會燒一桌好菜,對着廚房竈頭燒香拜祭,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如今都不這樣做了,只是年三十會祭祖。家住渝中區解放碑的餘女士也表示,年前總是特別忙碌,送“竈王爺”的習俗差不多都快忘了。

節日禁忌

嫌太麻煩不再遵守

“初一不出門,初二初三走親戚……”這是小時候耳熟能詳的春節傳統習俗歌謠。重慶文化名人張老侃告訴記者,重慶傳統春節習俗中,有許多禁忌:

正月初一:不煮新飯,寓意年年有餘;不能掃地、打破碗、洗頭洗澡洗衣服等,以防“破財”。

正月初二:此時才能出門走親戚;女兒回孃家的話,女婿帶禮物必須成雙;不能洗衣服。

正月初四:這一天是民間傳說的接神日,因此不能出遠門。

正月初五:即“破五”,當天要清掃垃圾,寓意“送窮”。

“小時候奶奶經常囑咐我,正月初一早上不能亂說話,不能洗頭洗衣,不能掃地,不能走親戚,如今一切‘不能’都‘能’了。”家住渝中區大坪某小區的Brean對記者說道,如今正月初一該掃地就掃地,洗衣做飯與平常無異,經常家裏還要請別人吃飯,各種飯局排得滿滿的,“雖說是爲了期盼來年有個好兆頭,但要真的完全遵守那些老規矩,太麻煩了”。

家住白馬凼的喻大爺告訴記者,像“初一不出門、初二走親戚”這樣的禁忌,家裏早就“破戒”了。因爲兒子和很多親戚都在外地工作,假期短,“要是初二才能出門,那很多人一年到頭都沒法見面了”。

變遷

改頭換面

這些傳統留下來

“年味”淡了,很多過年的習俗消失了,但也有一些習俗,改頭換面之後,多少仍舊保留了下來。

記者在實地調查中發現,還有很多市民保持着吃團年飯、湯圓的習俗,但團年飯大多在外訂餐廳吃,湯圓之類的也都是買現成的。家住南坪四小區的童女士說:“過年不吃個團年飯、湯圓,總感覺不對,但我們又沒時間自己包湯圓、做團年飯,所以只好去超市買了。”

除此之外,記者在朝天門各大攤位發現,大多數攤位上,春聯都佔據着重要位置。攤主告訴記者,春節期間,春聯還是很好賣的,“很多人過年還是要貼個春聯”。不過記者也發現,大多攤位上的對聯都是機械印刷的,詢問一路過的陳姓市民,也不知哪裏有手寫式的對聯賣。“以前家裏過年都要貼對聯,是那種用毛筆手寫的,而如今很多家庭都選擇貼那種印刷的對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