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放假>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學問君 人氣:3.1W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通用10篇)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

春節剛過就上來這樣一篇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很有意義。春節,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獨具特色的過節習俗。《北京的春節》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共13個自然段。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詳略得當,作者選取“臘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進行詳寫,而另外幾個時間段的事進行略寫,有的甚至一筆帶過。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長見識。

本課教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北京人是怎麼過春節的,從而引發探究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學習作者按時間順序詳略得當地敘述的寫作方法。

首先、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細讀課文,瞭解詳寫的幾個日子(臘八、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找出是圍繞哪些字詞展開描寫的,畫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在幹什麼。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透過初讀體會年的味道。再感知,批註這幾個節日裏自己的感受。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讀課文畫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結合我們本地春節的一些習俗,進行對比,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初一安靜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其次、課文運用了有詳有略的寫作手法,我們要引導學生去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在課文中,老舍先生按時間順序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初一和元宵四個時段爲詳寫,其它爲略寫。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四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2

本文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傳統春節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

教學這一課,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接下來略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的,並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裏,那裏的人們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並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爲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老北京人過春節的感受;最後,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什麼,體會文章的主題。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教學過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制定的教學目標合理,基本上達成預定的目標。

2、基礎知識點把握準確。對修辭手法、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在充分引導學生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善於表達。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滲透體會句子的方法。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

3、在教學中,從整體入手,抓大放小,在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分清詳略重點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學最感興趣的部分,充分發揮他們主動性的同時,也不忘教師的引導作用。

但是,這一節課,依然有幾點做得不夠:

1、課前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應該在課堂上有所展示有所側重,否則以後孩子們會對資料蒐集失去興趣,慢慢變成純粹的應付或者耳邊風。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當然,感悟的基點是“讀”,也就是本課的教學中,學生讀得不夠充分,讀的形式也比較單一,這是以後必須重視的。

對於現在的畢業班教學,我對每篇課文都儘量做到教學紮實,努力去深挖可以訓練的知識點,思考文章的重點在哪一方面,學生在這一次課堂上應該學會什麼,即使一次學不會,再在以後課堂上多接觸幾次,直到他們有這些意識爲止。比如體會修辭手法的好處,破折號、雙引號、省略號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內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盡力做到每節課都能訓練這些,我就不信,久而久之,學生不會學以致用。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3

本文是人教版小語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篇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接下來略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的,並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後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裏,那裏的人們都有些什麼風俗習慣,並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爲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寫孩子們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孩子們過春節的感受;最後,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什麼,體會文章的主題。

至此,課文的主體部分已經學完了。接下來我先給同學們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們過春節的不同習俗。然後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了課文後的閱讀連結,體味不同的人過春節的不同感受以及在寫法上的不同。再就是引導同學們說說自己的家鄉或家裏過春節的習俗。最後,讓他們動筆依照課文或課後的閱讀連結把剛纔口語交際的內容寫下來。從作文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同學寫得是比較成功的:按時間順序寫得詳略得當,較好地表現出了春節那種熱鬧、祥和的氣氛;特別是孩子們的那種無憂無慮和快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一是以讀促悟。每一個學習目標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去完成,老師極少去代替。二是充分發揮了閱讀連結的作用,並有目的地進行了一些拓展。這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積累。三是比較成功地進行了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鍊了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做到了讀寫結合。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4

《北京的春節》,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其中臘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是詳寫部分,在授課時做重點的講解。整篇文章的語言簡潔而生動,字裏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長見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問學生是怎樣過春節的,然後帶學生隨老舍先生走進老北京,去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接着我引導學生回憶課文寫到了哪些節日,詳寫的哪幾個日子,你最喜歡哪個日子,爲什麼?接下來讓學生再次走進文字,找到自己喜歡的日子,反覆朗讀,批註這幾個節日裏自己的感受。最後,我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暢談一下自己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智慧在交流中閃光,孩子們興趣盎然的交談,讓我欣喜的同時,也讓我感觸頗深。

學生沒有學會處理資料。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資料大多很長,內容雜,需要學會篩選資料、利用資料、提煉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尋找更多的學習資源,是個思辯、表達、交流的過程。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啓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5

教學本課時,我覺得自己對於收集資料方面預習做得不夠好:課前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在預習過程中我總是希望學生能蒐集很多的資料,來豐富學生的知識庫。

但是,從這節課的效果來看,學生蒐集來的資訊資料是原始的、零散的、無序的,課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彙報,而且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實用價值的資料爲課堂教學服務,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在以後的預習中應該教會學生精挑細選,選擇有用的材料爲自己服務,逐步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纔是新時代教師應該交給學生的一項本領。

透過這節課我感受到了預習還應該有針對性和側重點,學生蒐集的資料不在於多,而在於有效。在以後的課堂我會讓學生大膽地在資料當中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小故事也可以。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要把蒐集的資料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它的作用,這樣的預習纔是有效的學習。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6

《北京的春節》是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中他用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

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較強的語感,教學時學生透過反覆誦讀後對課文的理解有許多自己的觀點,學習課文的方法也多樣化。教學除夕這一片段時,感覺現在的學生語言特別豐富,說起自己家過年時的情景真是繪聲繪色。當教學初一這一片段時,我讓他們以自學爲主。在自學的過程中,有的同學拿起筆來寫感受,有的概況段落大意,有的則把不明白的語句畫下來,還有的同學自己翻閱工具書檢視資料。可見學生對於學習都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方法。只要給予空間,他們是可以在這片空間裏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當教學元宵這一片段時,我讓學生充分想象,設計一個“我是元宵節燈會導演”的環節,學生大膽談論自己的方案,舉手的同學比以往多了很多,身爲教師,在講臺上講課最高興的莫過於學生的手舉起來的那一刻。

新課改強調要讓學生的主體得以發展,本着尊重學生的目的,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我嘗試讓學生自己給自己佈置作業,想不到效果比以往自己佈置硬性的作業強得多。“我要重新寫一篇我的春節”、“我想去了解各地的年俗”、“我要去找一些春聯,再整理整理”、“我想上網查查中國其他的節日都有些什麼風俗”……這些作業,比平時做的基礎練習、抄寫生字可謂是有意義多了,很有現在學生的個性,最重要的是他們自己願意去完成。

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教學效果也特別好。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有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成爲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爲學生展示的舞臺。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7

《北京的春節》是部編版新課標第十二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是老舍先生所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發着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字裏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後增加見識,語言簡潔而生動,文質兼美,是學生培養語感,進行思維訓練,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的平臺。

一、教學效果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在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注重以學生爲本,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因爲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們的新年剛剛結束不久,學生對自己及家鄉新年的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透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2。本課教學設計採用列圖表的形式合理流暢,能全面把握教材。學生不僅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順序,還一目瞭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寫作方法。

3。注重課本和閱讀銜接的聯繫。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和梁實秋的《過年》、斯妤的《除夕》作對比閱讀。讓學生體會不同區域不同的年文化、年習俗及不同階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譽爲“人民藝術家”,他的作品語言很有特色。在本節課上。我放開手引導學生去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對於重點段的'教學,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透過比較來體會老舍寫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透過關鍵詞的理解,讓學生去比較讀,在朗讀中細細體會這些詞背後的含義。這樣教學,效果纔會更好。

三、不足之處

教學的節奏把握還應該明快一些,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還應該確切些。

在語言訓練點的選擇上,選擇面較窄,達不到以點帶面的作用。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只針對多數學生,而對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講難度較大,甚至難於掌握,應該對這些學生多點關注,設計合適、讓他們樂於進行語言表達的句式訓練。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對於課文要着眼於整篇課文,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爲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爲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對除夕卻是無法比的。所以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時,還可把三個部分聯繫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是“燈”,如果讓學生先體會燈,再來體會觀燈時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會在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8

春節剛過,我們在家迎來了開學季。第一課就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針對本課授後的教學實際,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注重以生爲本,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因爲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們的新年剛剛結束不久,學生對自己及家鄉春節的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着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着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透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2、本課教學設計採用列圖表的形式合理流暢,能全面把握教材。學生不僅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順序,還一目瞭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寫作方法。

但是,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一節課,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說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卻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今後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啓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對於生字的教學環節,我忽略了。問題即課題,立足於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9

《北京的春節》是六年級語文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針對本課的教學,我作如下反思: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首先用童謠引入,讓學生從童謠的內容中初步瞭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及風俗習慣。接着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後瀏覽課文,畫出北京春節的時間段,並找出詳寫部分。重點放在學生自主研讀“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這四部分。引導學生透過競賽,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臘八的忙碌、除夕的熱鬧、大年初一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後,還是用童謠來概括本文主要內容,讓學生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初一和十五四個時段爲詳寫,其它爲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四個重點時段來品讀、討論,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透過反思這一節課,我發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在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少,教師講解成了主導,沒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2、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京腔京韻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不深,不能達到學生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目的。

3、讀是培養學生語感和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學生與文字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以讀爲主的教學纔是真正的教學。本節課教學缺乏對學生讀的訓練,學生讀的方法少,讀的形式少,學生感悟理解就很膚淺。爲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下大力氣進行紮紮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當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我也有幾個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整個教學態勢表現不夠突出。我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語言的感情不夠,語調比較平淡,肢體動作也比較僵硬。第二,在匯入環節中,可能由於緊張,一些本想講的話語忘記講了,內容的銜接略有點生疏,對待學生的發言的評價語言也比較單調。這兩點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努力改進,更上一層樓。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10

關於本文的教學,我一直苦於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抓手”。課文這麼淺顯,內容這麼熟悉,語言這麼俗白,教什麼能讓學生有收穫呢?怎麼教能學生感興趣呢?後來根據團隊的備課意見,逐漸捋清了思路。我的教學分爲很明確的四個板塊:概說課文、初識規矩、探祕規矩、領悟寫法。

在“概說課文”這個板塊,我故意設定了一點“障礙”,就是得用固定的句式來說,這樣就不僅僅是對內容的理解和感受了,還涉及到語言的組織了。孩子們得在腦海裏搜尋“有……有……”的四字詞語,還得找課文內容與之匹配,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就活起來了。

“初識規矩”這個板塊,就是要求提煉出文章中的主要詞句,知道北京人是怎麼過春節的,以及初步懂得爲什麼要這樣過春節。這也是對課文脈絡的梳理。

“探祕規矩”這個板塊,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到“規矩”背後的東西——情。這個“情”裏面,既有親情,也有友情,還有鄰里情。是這份情,把大家聯繫在了一起;也是這份情,讓大家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與美好。在這個教學環節裏,必須引進一些教學資源,對文字部分內容進行補充闡釋,這樣方能揭示“規矩”背後的文化內蘊。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很多關於過年的歌曲、兒歌、祝福語,最後經過挑選,我主動爲孩子們連結了三份資料。而其他相關資料,則由孩子們課前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去搜集整理。從課堂效果來看,這些資料的連結是很有必要的。

“領悟寫法”是我幾乎教學每篇課文前都要去好好思考的好好琢磨的。我們的語文教學,首先要“得意”,然後要“得言”,也就是先要理解文字的言語內容,然後感悟文字的言語形式。尤其是一些寫法很有特點的表達形式,我更是着力尤多,以期學生能達到模仿、借鑑、運用的程度。有些方法,即便學生當下不能運用,作爲“種子”播在這兒也是不錯的,待到有朝一日,條件成熟了,也許它就發芽了呢!這篇課文的寫法之奧妙,我們在課前研討時已經提出來了,不再贅述。在課堂上,我透過引導孩子們對幾篇文字進行比較,比較順利地達到了預期目的。另外,我想說明的是,《兒時的春節》是我幾年前寫的下水文,沒想到這次教學竟派上用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