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9.11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爲讀書筆記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專著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

——讀《中國最佳教育隨筆》

讀罷這本《隨筆》,只感觸真是太多:當一名好老師的艱難,新課改的困惑,高考制度的是是非非……可最觸人心絃的卻是兩個字——農民!差距!——農村與城市的差距、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的差距!

我來自農村,在農村生活了15年到縣城讀師範,在縣城工作了11年又來到省城。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這個農村人的人生之路可以說是一帆風順的。但也正是因爲這一路的經歷,我更親身體會到這其中的差距。

雖在農村長大,但因爲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人,我不需要象身邊的同齡人那樣幹農活,而我的父母對學習又抓得緊,所以自小我便是同學中的佼佼者,一直很快樂地長大。但初中時的一件事,我至今記憶憂新;鄰村一個女孩與我關係較好,每天放學時我們一路走回,有時下午上學我便順路喊她一道,可沒兩次便被我媽媽發現了,媽媽竟嚴肅地告誡我以後不許等她一道上學,並說:“你看她家殺鴨子,她中午回家飯都搞不到吃。你天天等她,不影響你學習嘛!”我當時很生氣,又不敢反駁,細想起來又很討厭她的家長:記得有一天中午她臨上學時才吃碗早晨剩下的涼粥,而她早晨是沒吃飯就去上學的,晚上放學回到家又該忙到幾點才能吃上晚飯呢?就這樣的女孩學習很努力,成績也不錯;就這樣的女孩,初三也沒上就回家了,哪裏談的上“知識改變命運”?

走上教師崗位,我再一次面對這樣的家長:忙於生計,無暇過問孩子的學習,知識層次低,無力過問孩子的學習……曾經年輕氣盛的我,常常責問這樣的家長:“爲什麼你不過問過問你孩子的學習?……”面對面帶愧色的家長,我的心中涌起魯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來,可現在,我要向這些曾受過我指責的家長真誠地道歉,求得他們的原諒,他們是不幸的,可不是“不爭”!

常常想這個問題,農民爲什麼對自己的子女教育問題“不重視”?是“不重視

”還是沒辦法“重視”?是農民“不重視”,還是有誰“忽視”或是“輕視”了?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的今天,有的城市學校寬帶接口裝到了每張課桌,有的農村學校孩子還得沙地當紙樹枝爲筆,有的城市學校鋪着塑膠跑道的運動場不止一個。有的農村學校卻連一個可供學生玩的籃球也拿不出;有的城市學校投資動輒百萬甚至上億元,有的農村學校連粉筆也得一根根地數着用。被央視評爲20xx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徐本禹使我們瞭解到,在他所支教的貴州山區竟然還有這麼一條不通公路、沒有水、沒有點、寄信要走

18公里山路的地方,那裏的教育狀況差得簡直令人難以想象,試問,我們的農民兄弟該怎樣重視他們孩子教育問題?這難道不讓人“頭涔涔而淚潸潸”嗎?

我們所需要的很多東西可以等待,但孩子所學要的東西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靈正在發展。我們不能對他說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縮小教育差距,消除教育貧困,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的教育,這腳步能否快點!再快點!

如果我能爲之做點什麼,我願獻出我的全部!!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2

——閱讀《給生命塗上愛的底色》有感

從教二十餘年,已經漸漸習慣了老師的各種工作,上課、備課、改作業,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漸漸的,看書的時間也少了。最近總在想,現在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老師,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但是怎麼樣才能更深入地瞭解他們,走進它們,讓他們在學校裏學到更多的知識。我想我該看看書,在書中尋找一下答案了。現在有幸拜讀了《給生命塗上愛的底色》,真是獲益非淺。

本書的作者是北京實驗二小校長李烈女士。書中,她以“用生命書寫愛的信念、”“讓愛灑滿兒童的心田”、“‘以愛育愛’成就辦學理念”、“在愛的分享中體現生命價值”“讓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得到拓展”、“成長詮釋愛的真諦”爲題,記述了她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原汁原味的事例和感悟。在整本書中,李烈校長詮釋着這樣的一種信念:“愛是教育的核心,用生命書寫愛的教育。”她娓娓道來的愛如同一股暖流充盈滿身,成了一條溫暖的河,流向我內心深處。

欣賞她的“快樂生命學說”——容言,容人,容事。不管你是一位成功人士還是默默無聞的平凡人,都要做到快樂的工作,快樂的生活。這就是李校長的“快樂生命學說”。在一起工作,生活,就要能容言,容人,容事。不要被別人的“滿腹牢騷”所煩惱,積極的面對,思考解決的辦法,生活就會一定很快樂。想必,這就是一位成功女性比他人更快樂的原因吧!

生活中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控制生命的厚度。李烈校長因爲擁有了愛,而使她的生命顯得如此厚重;因爲付出了愛,而使她的生命顯得如此絢麗。

在她諸多的教育理念中,印象最深的是“愛心育人,首先要注重細節,因爲細節可以決定成敗。”也就是說,她所倡導的愛的教育其實就是細節教育。愛在很多時候並不是轟轟烈烈的壯舉,而是點點滴滴的細節。有時候一個微小的細節,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是愛的語言、愛的表達。對學生她提出了“蹲下來跟孩子說話”、“注視孩子的眼睛,撫摸孩子的腦子”、“給孩子一個擁抱”、“給孩子出錯的權力”等一系列細節教育。爲了讓老師每天都快樂起來,她先後提出了“快樂加減法”、“角色復位”、“適合學說”、“揚長意識”和“生命價值與職業價值統一學說”等。她倡導老師要學會調整思考問題的方式、調節心態、調節期望值,讓生命在天空中自由快樂的飛翔。

“愛”——人世間最美好的字眼,人世間最動人的字眼,人世間最偉大的字眼,它的存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我願當一名充滿愛心的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攜愛而行,詮釋愛的意義,用生命書寫愛的教育,在孩子心中播灑愛的陽光。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3

讀一本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變人的一生。而如今與書爲友,享受這種溫馨的感受是難得的,讀書,收穫安靜的富足《愛的教育》,我感到愛是心的呼喚,是人間的春風,師愛更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愛得越深,奉獻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愛的世界生命之花處處開放,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教師獻給學生的是自己的知識、智慧、時間、精力,我們所期盼的只是學生早日成長、成才,這種愛是高尚的,純正的。

讀完《愛的教育》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愛。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小說主人公是三年級學生安利柯,但我認爲與其說是安利柯,不如講是在他周圍的用全身心的愛傾注於他以及他一樣的孩子們身上的師長們。他們的言行中洋溢着愛的氛圍。所以,孩子們也變得可愛,純潔起來。如:安利柯的母親是個富於同情心的婦女。她會帶着孩子們送布給報上記載的窮婦人。而且她十分體貼他人,善解人意。當安利柯發現這戶窮人正是同學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時的強調:“不要做聲!”以免傷害到男孩的自尊。當克洛西看到他們,她又暗示兒子去與同學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動。她還很會藉機教育孩子。在告訴安利柯"萬聖節"的意義時,她也會告訴他,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紀念許多英雄。安利柯的父親似乎是從來都不對孩子"火"的,他總是會用很溫和的語氣來"訓人".當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態度不好"時,他給兒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並非有意,並且告訴他,要諒解別人的一時無禮,還應敬愛辛苦的先生.學期結束,他會提醒兒子去向朋友們告別,以及去向曾對不起的人謝罪請求饒恕。他也很關心其他所認識的人的情況,生活裏充滿歡笑。安利柯的先生當然也不能不提。他對每一個學生都是那麼關心,一點點的小病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他對犯錯之後又認錯的孩子從不多家指責,只是說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這種事了。他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自己的家人,並告訴孩子們,這個集體是他們的又一個家。他對自己的行爲從來都負責,自己犯了錯,即使是芝麻點兒大的事,他也不會忘記道歉說:"對不起。"還有許多的人:如,他們都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們如何去關愛他人。整個世界充斥了一種叫作"愛"的空氣,輕輕飄蕩着,縈繞在每一個地方。這種有意無意有形無形中,孩子們以及每一個人學會——愛。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爲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讓我們帶着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爲人師的同行們,讓我們帶着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讓我們教育着並愛着學生們!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4

《育人三部曲》。“比磚頭還厚,封面樣式平凡,估計又是一本枯燥的純理論書籍。”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第一印象。

《育人三部曲》依然魅力四射。它的魅力源於它不是枯燥的教育書,它爲我們描述了一個我們很多教師都在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那裏有“幻想角”、“童話室”……一切都是那麼新奇有趣、不可思議;那裏有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熱愛學習的學生;那裏有不管出現在校園的什麼地方,總會被一羣孩子主動圍上前的校長和老師……

在《育人三部曲》中,蘇霍姆林斯基突破了這些傳統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堅信人的正確認識歸根到底來源於實踐,因此他設計各種有利於兒童健康成長的實踐活動,讓孩子自己在實踐中經歷磨練,增長才幹,得到體驗,而不是隻靠片面的灌輸。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可貴的積極因素,透過發揚這些積極因素來克服消極因素。他也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積極因素,並且善於培養這種積極因素。

他熱情鼓勵孩子樹立自信,把這種自信看做克服困難、挫折,抵禦不良誘惑的強大動力。

他對孩子充滿愛,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他也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培育孩子的愛心。

他不僅要求自己成爲一個教導者,而且還要成爲學生的朋友,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感受歡樂和憂愁;要忘記自己是個教師,而只有這樣,孩子纔會把一切告訴他。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5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可能是每一位家長和教師都關心的話題。帶着這樣的疑問,我開啟了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張平主編的《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一書。 什麼纔是最好的教育?書的序言部分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無爲”的教育:它不爲感知、卻又深深影響着人心靈的教育。所謂“無爲”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的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爲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爲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無爲”教育需要我們教師關注,並從教育的細節入手身體力行。書中從四個部分: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有效關注教育的66個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爲出色的人民教師。

有位哲人說:“人的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做事與做人。”其實,人的一生只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做人。因爲事是人做的,做事的實質也就是做人。因此,書中的四個部分把做人篇放在了首要位置,學生只有具備了做人的各項品質才能更好地學習、做事,也才能與周圍的

人和諧交往。因此,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然後纔是傳授知識。

編者將教師最需關注的66個細節一一闡述,而在闡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論述,在闡述一個品質細節前,編者都引用了兩句名人名言來概括該品質的重要意義,緊接着運用一些鮮活的真人實例來具體論述,最後,編者提出培養這些良好品質的方法和建議,使這本理論性很強的書增加了不少的文學性和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廣大教師讀者的興趣。

書中講述的教師最需關注的教育細節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貴的,給我的印象最深。我們如何理解健康的含義:英國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說過:“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可見身心健康是人類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從小就跟着酷愛體育運動的父親走村串戶,穿林渡水。4歲時,他從父親那得到一支打獵用的槍,之後開始獨立活動,開始了釣魚、打獵和探險的生活,而年幼時的這些經歷成了《老人與海》的寫作素材。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對廣大的教師有很強的學習和借鑑意義,作爲教師我將細細品味書中提及的每一個教育細節,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貫徹這些教育思想,使我們的學生成爲一個健全品格的人。有一句話說得好:有時候,不是我們的學生教不好,而是我們的教育沒有做夠。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6

我利用休息時間拜讀了教育專著《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教育專著,教育專著讀書筆記20xx字。透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感觸之一: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爲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爲,“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感觸之二: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着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觸之三:注重教師的師德修養

師德是教師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驅使教師運用已有的知識能力教育作貢獻的動力。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學習的夥伴”,是“學生式的教師”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對立關係,教師的作用不再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使用,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教師既是學生的夥伴,又是教學的組織者,誘導者,促進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相互影響相互探究,相互學習,共同發展。課堂上,不僅僅學習書本上前人創造的知識,也學習師生共同探究,發展,創新的新知識,使學生的認知解決,實用,貼近。教師要學會合作,要善於向別人學習,要學會支援,教師要善於運用支援的策略,使兒童獲得更多的探究機會。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發現,讓我們攜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奮,充滿了愛,充滿了知識,充滿了對工作的滿腔熱忱,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做新時代的好教師。

感觸之四:做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教育家和教書匠,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教育家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他們以不教之本爲基本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追求的是一種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教育教學。而教書匠往往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灌輸作爲教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學手段。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卻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單一,視角更加狹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嗎?我們該如何保護兒童的想象力與好奇心呢?我想,或許我們會從中獲得一些啓示。我覺得像這樣的教育才稱得上是讓人終身受惠的教育。其實這種教育也在進行灌輸,但它不同於傳統的灌輸,它充滿着靈性與智慧,能給每個孩子以深深的心靈震撼,又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能給每個孩子樹立起遠大而切實可行的目標。“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教師,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教師,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教師與一個教了一年卻又重複了一輩子的教師,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因此,作爲一個教師,我覺得應該具有不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做一個教育上的有心人,千萬不要成爲一個高高在上的教書匠。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到自己過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這本書一下子就把我喚醒了。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們永恆的主題。沒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動中洋溢着激情、詩意,也不可能有優質的教育,讀書筆記大全《教育專著讀書筆記20xx字》。爲了未來的教育,我們這些做教師的必須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也許我們離人們心中的理想教師還有一段距離,但我們有決心更有信心將這段距離逐漸縮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會奏響新世紀中華民族的英雄樂章,理想的教育會開創新世紀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20xx字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聲讀物《第56號教室的奇蹟》有幸拜讀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爲一個教師的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第56號教室是美國洛杉磯霍伯特小學的一間極爲簡陋的甚至會經常漏水的教室,這個班級高達九成的學生來自貧困的移民家庭,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這些似乎註定平凡的學生卻在一位充滿愛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師的培養下,高居全美標準化成績前5%,他們長大後紛紛就讀於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並取得非凡成就。創造這一奇蹟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讀這本書時,總讓我聯想起之前看過的日本作家黑柳徹子寫的《窗邊的小豆豆》。《窗》寫的是一個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創辦的巴學園裏度過了無比幸福的小學生活。我覺得第56號教室的先生和巴學園的小林校長,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處。

一.給學生以足夠的信任。老師說:“多數教室以害怕爲基礎,我們的教室卻以信任爲基礎。”老師在開學第一天,就讓孩子們玩信任的遊戲,讓學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補救。”做個公平公正的人,做個細心觀察的人,做個以身作則的人,做個講道理的人,努力掃除教室裏的恐懼,不輕易發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顧及他們的想法,爲學生打造一個堅固而友善的避風港。老師憑藉這些,取得學生的完全信任,走進了孩子的心靈。師生之間有了信任作紐帶,一切教育問題都會很容易解決。

巴學園的小林校長在50個學生眼裏,就是一位極爲仁慈可信的父親。被原來學校逼着退學的小豆豆,第一次來到巴學園,就和小林校長絮叨了四個小時。而小林校長一次也沒露出不耐煩的樣子,向前探着身體,專注的聽着,這第一次,就讓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溫暖,她想,能永遠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長總是對巴學園的孩子說:“不能欺騙動物,動物很信任你們,如果你們欺騙它們,那它們太可憐了!”小豆豆恪守着這一點,對她的小狗洛基始終信任,哪怕洛基有時無心地傷害了她,她也對它的忠誠堅信不疑。對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呢!小林校長對孩子們的信任並非刻意爲之,而是源於他對孩子們的愛,對孩子們心靈的關注,對孩子們的尊重。他讓孩子們不自覺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無痕,老師和小林校長內心汩汩流淌的愛,在孩子心中澆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給學生做人之道。老師說,人格品性纔是教育本質。他用道德發展的六階段來教育他的學生,這六個階段是:一、我不想惹麻煩;二、我想要獎賞;三、我想取悅某人;四、我要遵守規則;五、我能體貼別人;六、我有自己的行爲準則並奉行不悖(這一點,類似於我國提倡的‘慎獨’)。他以此引導學生一步步邁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階段,事實上他的學生做到了。布蘭達在路邊幫助了一個受傷的陌生人,卻一點也不聲張;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亞隊不論到哪裏演出,留給人的印象都是謙遜有禮;觀看有自己本班參加的比賽時,不論哪一方展現高超的技巧,都會大聲喝彩…老師說:“第56號教室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在一個什麼都有隻欠仁慈的世界中懷有仁愛之心。”

與老師相比,小林校長對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潤物細無聲”。開運動會時,爲了身有殘疾的高橋君,他特意設計了適合這個孩子的比賽項目,讓個子最矮、手腳最短的高橋君取得了很多項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運動明星。這不僅教會了高橋君自信,使他再也不會爲身體上的殘疾而自卑;也教會了其他孩子應該尊重每一個人。巴學園規定,孩子們可以在游泳池裏快快活活的光着身體游泳,小林校長想讓孩子明白:“無論什麼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這樣,即使身體有障礙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潑水玩時,對自己身體的羞恥感也不知不覺間消除了。

三、教給學生生活技能。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師和小林校長的教育觀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學校,學校即生活”,這與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

老師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運用多種方式教學生各樣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設法買來許多實驗器材,在被許多老師忽略的自然課上,認真地指導學生做實驗,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他豐富孩子們的藝術素養,他們班的小小莎士比亞就是專門表演莎劇的,這種戲劇表演中還配有舞蹈、音樂,都是孩子們精心設計的,這個表演隊的水平近於專業,經常應邀到各地巡演。他還教學生打棒球,彈吉他,聽搖滾樂。還教學生如何存錢及謹慎用錢。還教學生做面具,編線繩,制自畫像。還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內容不勝枚舉。而這些,都不是標準化測試的...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7

教育啓示: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這節課上很絕,以致聽課的老師和領導完全被吸引了,就像自己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人們詢問他這節課備了多長時間,他回答說:“對於這節課, 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這節課的直接準備,我只用了15分鐘”。這是一種怎樣的備課呢?我想正是靠讀書,持續不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了終身的友誼。透過讀書獲得數倍於教科書的知識,只有這樣,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時,才能更加自如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智慧解決學生們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更多精力關注學生們課堂的行爲與狀態。

聯繫自己平時的教學工作,我覺得也更是如此。往往一節成功的公開課,無不是自己對教材的多次熟讀,對作品中人物的多次解讀,對於教材有關的相關資料的多次通讀領會。上(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課文我讀了不下幾十遍,還專門閱讀了描寫居里夫人生平的(居里夫人傳記),並透過查找各種相關資料,對作者樑衡寫作此文的目的進行了深入的瞭解,所以纔有了課堂上,學生髮自內心的對居里夫人的美——永恆的美的認同。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課,在熟讀這長達4頁半的課文的同時,我更是上網查了有關盲人、殘疾人、弱勢羣體的相關資料,真正的努力去試着瞭解他們的生活,更想象自己如果是其中一員,那麼生活將是怎樣的艱辛、不幸與頑強。正是基事對盲人、殘疾人、弱勢羣體的同情與瞭解,所以我在課堂上,纔會與作者站在一起,傳達着“關愛弱勢羣體”、“自立自強”、“愛和被愛同樣幸福”的資訊,讓學生去思考人生的大愛.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8

有人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大師對話。這句話我以前沒有深入理解過,最近我的理解更加深刻。讀了《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後,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與名師的差距。和以前一樣,我只看到名師的輝煌,知道名師是那麼出名,可是卻很少去關注他們怎麼成爲名師的?很少去關注他們對某一方面的用心。現在我有點明白了名師是怎樣煉成的。想想自己,與名師之間的天壤之別也不足爲奇。

讀了《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我彷彿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燈塔——蘇霍姆林斯基。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爲大師一生的教育工作始終以愛爲主線,以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爲宗旨。爲此做爲班主任的我深受啓發,也找到了教育的真諦。

第一輯第一篇《在別人的眼中看到自已》一文中提到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同時舉了一個例子,大師讓學生堅持每天用雪擦身,剛開始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天天用雪擦身的勇氣,但他從不採取強制命令的做法,他要求每個孩子都要坦白,說自已是否真的做到了,對於實在做不到的孩子可以請同學,以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自覺去做別人能做到的事,從而戰勝自己。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學生學會了自我剋制,學會了在困難面前拿出勇氣。這就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即使沒有嚴肅的批評,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學生也能夠在教師和家長不在場的情況下也能遵遁正確的法則去行事。

讀完此文我的感悟:做班主任的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避免過多的說教,寓教育於無形,潛移默化,極大地利用教育智慧,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和信任,讓孩子從內心深處進行自我教育,從而達到育人目的。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9

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讀書筆記

我們認爲,一項重要的教育任務是讓孩子的周圍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勞動、創造、建設的世界,因爲人的美在勞動中顯示得最爲鮮明。

典案例3:審美教育中的音樂教育

一般在審美教育中,尤其在音樂教育中,心理目標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讓兒童接觸美的世界時就要掌握這個目標。我所定的目標是培養飽含情感地對待美的那種能力和獲得美學性的印象的那種需求。

經“快樂學校”很重視聽音樂,聽音樂作品和自然的音樂。這裏提出的首要任務是引起對旋律的情緒反應,爾後使兒童確信,音樂美的源泉在於周圍世界的美;音樂旋律好像在召喚人:你停下來,聽聽大自然的音樂,欣賞欣賞世界上的美,要愛護這種美,增添這種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從內心感受到音樂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從樂聲中領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種多樣的細微變化,他就會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達到的文化修養水平。對音樂旋律美的感受會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會意識到自己的長處。音樂教育——這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

初秋,當清澈的大氣中能清晰地聽到每一種聲響時,一到傍晚時刻我就和孩子們坐在碧綠的草地上,我讓他們聽了歌劇《蘇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飛舞”的旋律。音樂引起孩子們情感上的反響。他們說:“雄蜂一會兒近了,一會兒又遠了。還能聽見小鳥在叫……”我們又聽了一遍旋律,然後去正在開花的含羞草地。孩子們聽到蜜蜂的豎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個不停。瞧,這就是那個毛茸茸的大熊蜂,時而在花上飛舞,時而落在花上。孩子聽了很高興:這差不多就是錄在唱片上的那個旋律,但是音樂作品裏有一種特殊的美,這是作曲家從大自然中聽來而又表現給我們聽的。孩子們還想再聽一聽唱片上的旋律。

過了一天,我們清早又到繁花似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們傾聽蜜蜂的豎琴聲,試圖捕捉到雄蜂的嗡鳴。在此之前他們覺得很平常的東西,現在顯示出美來——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維果茨基教育專著選》讀書筆記

1.言語

自我中心言語在機能意義中表現越強,其句法特性在簡化和謂語化方面也顯示得更加鮮明。內部語言的機智能力表現得越強烈,它的句法結構的特點就越鮮明。

2.鏈式複合的原則

機動地、暫時地將一些單個的環節連成統一的鎖鏈,並透過這一鎖鏈的一些個別環節轉移意義。

3.複合思維

構成複合思維發展中的第二階段是將物品和物品的具體印象結合成特別的組合,這些組合在結構上非常像通常所稱謂的成套收集品。

4.皮亞傑理論

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性質與他的心裏本性必然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繫,因而這種自我中心性質始終是合乎規律地、不可避免地、穩定地表現出來,不受兒童經驗的制約。

5.思維和言語

思維和言語的關係可以簡略地用兩個相交的圓來表示,兩個相交的圓表明言語和思維的過程的一定部分是重合的。

6.思想

思想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況,同時也包括一個人的情感與意志。就是說,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另一方面也表達出一個人的主觀意志。作爲表現思想的形式的語言,也就具有這樣兩種屬性,就是說,語言具有二重性。一是顯真性。是指它能夠說明、顯示客觀事物的真實情況,即顯示真理。二是示意性。是說能表示出一個人的主觀意圖或看法。語言的二重性體現在具體語言中,即表現了語言的兩種價值,就是顯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間的關係存在着比較複雜的情況。

7.語言

語言是思想的外殼。無論什麼樣的思想,不借助於語言,是無法表達出來的。一般來說,語言分爲書面語言、口頭語言、圖畫語言、聲象語言、實物語言(如雕塑)、行爲語言、身體語言等。其中,行爲語言就是人們的行動,從表達思想來說,一個人的行動也是一種語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較多的語言是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接觸比較多的還有圖畫和聲象語言。

8.在一定階段前兩種發展按不同路線進行,互不依存。

9. 兒童只有在過度年齡期結束其智力發展的第三個階段,達到概念思維。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

《愛的教育》,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一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

《愛的教育》採用日記的形式,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裏行間洋溢着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們所表現的更多的是閃光的美德,這正是小說極力頌揚的地方.小說記錄了長輩們對孩子的教育和啓示,附在日記後面還以第二人稱寫了他們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本小說在漫長的歲月裏,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長.可以說,這是一本永遠不會過時的書.它用愛塑造人,引導我們永遠保持一顆勇於進取而善良真誠的心,愛祖國,愛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與苦難.這本書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視和歡迎,可以說超過了任何一種《教育學》或《教育概論》.有夏先生的推崇當然是個原因,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當時有許多教師要求衝破封建主義的束縛,而這部小說給他們塑造了一個可以讓他們仿效的模型——當然,實際上體現的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理想.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就總被我們忽略.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不說操勞奔波,單是往書架上新置一本孩子愛看的書,一有咳嗽,藥片就擺放在眼前,臨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們需要張開雙臂才能擁抱的深深的愛.當我們陷入困境,沒人支援,是父母依然陪在身邊,晚上不忘叮囑一句:早點睡.讀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認識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顆深愛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

如果說愛是一次旅遊,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遊.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們爲了某一天刑滿釋放,得到超脫而幹沉重的活兒;那麼這樣的生活必將使人痛苦厭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遊,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爲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如果愛是奔騰的熱血,是跳躍的心靈,那麼,我認爲這就是對於國家的崇高的愛.也許它聽起來很"口號",但作爲一個有良知的人,這種愛應牢牢植入我們的心田.當讀到安利柯描繪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爲國炸斷了雙腿,淋彈死守家園的動人場面時,我不禁想到我們祖國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華兒女的血.同樣是爲了自己國家的光明,同樣可以拋棄一切地廝拼,我被這至高無上的愛的境界折服.我不需爲祖國拋頭顱了,但祖國需要我們的還有很多.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爲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爲榮的尊嚴與情緒.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0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聲讀物《第56號教室的奇蹟》有幸拜讀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爲一個教師的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第56號教室是美國洛杉磯霍伯特小學的一間極爲簡陋的甚至會經常漏水的教室,這個班級高達九成的學生來自貧困的移民家庭,英語不是他們的母語。這些似乎註定平凡的學生卻在一位充滿愛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師的培養下,高居全美標準化成績前5%,他們長大後紛紛就讀於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並取得非凡成就。創造這一奇蹟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讀這本書時,總讓我聯想起之前看過的日本作家黑柳徹子寫的《窗邊的小豆豆》。《窗》寫的是一個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創辦的巴學園裏度過了無比幸福的小學生活。我覺得第56號教室的先生和巴學園的小林校長,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處。

一、給學生以足夠的信任。

老師說:“多數教室以害怕爲基礎,我們的教室卻以信任爲基礎。”老師在開學第一天,就讓孩子們玩信任的遊戲,讓學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無法修補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補救。”做個公平公正的人,做個細心觀察的人,做個以身作則的人,做個講道理的人,努力掃除教室裏的恐懼,不輕易發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顧及他們的想法,爲學生打造一個堅固而友善的避風港。老師憑藉這些,取得學生的完全信任,走進了孩子的心靈。師生之間有了信任作紐帶,一切教育問題都會很容易解決。

巴學園的小林校長在50個學生眼裏,就是一位極爲仁慈可信的父親。被原來學校逼着退學的小豆豆,第一次來到巴學園,就和小林校長絮叨了四個小時。而小林校長一次也沒露出不耐煩的樣子,向前探着身體,專注的聽着,這第一次,就讓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溫暖,她想,能永遠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長總是對巴學園的孩子說:“不能欺騙動物,動物很信任你們,如果你們欺騙它們,那它們太可憐了!”小豆豆恪守着這一點,對她的小狗洛基始終信任,哪怕洛基有時無心地傷害了她,她也對它的忠誠堅信不疑。對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呢!小林校長對孩子們的信任並非刻意爲之,而是源於他對孩子們的愛,對孩子們心靈的關注,對孩子們的尊重。他讓孩子們不自覺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無痕,老師和小林校長內心汩汩流淌的愛,在孩子心中澆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給學生做人之道。

老師說,人格品性纔是教育本質。他用道德發展的六階段來教育他的學生,這六個階段是:一是我不想惹麻煩;二是我想要獎賞;三是我想取悅某人;四是我要遵守規則;五是我能體貼別人;六是我有自己的行爲準則並奉行不悖(這一點,類似於我國提倡的‘慎獨’)。他以此引導學生一步步邁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階段,事實上他的學生做到了。布蘭達在路邊幫助了一個受傷的陌生人,卻一點也不聲張;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亞隊不論到哪裏演出,留給人的印象都是謙遜有禮;觀看有自己本班參加的比賽時,不論哪一方展現高超的技巧,都會大聲喝彩…老師說:“第56號教室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在一個什麼都有隻欠仁慈的世界中懷有仁愛之心。”

與老師相比,小林校長對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潤物細無聲”。開運動會時,爲了身有殘疾的高橋君,他特意設計了適合這個孩子的比賽項目,讓個子最矮、手腳最短的高橋君取得了很多項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運動明星。這不僅教會了高橋君自信,使他再也不會爲身體上的殘疾而自卑;也教會了其他孩子應該尊重每一個人。巴學園規定,孩子們可以在游泳池裏快快活活的光着身體游泳,小林校長想讓孩子明白:“無論什麼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這樣,即使身體有障礙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潑水玩時,對自己身體的羞恥感也不知不覺間消除了。

三、教給學生生活技能。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師和小林校長的教育觀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學校,學校即生活”,這與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

老師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運用多種方式教學生各樣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設法買來許多實驗器材,在被許多老師忽略的自然課上,認真地指導學生做實驗,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他豐富孩子們的藝術素養,他們班的小小莎士比亞就是專門表演莎劇的,這種戲劇表演中還配有舞蹈、音樂,都是孩子們精心設計的,這個表演隊的水平近於專業,經常應邀到各地巡演。他還教學生打棒球,彈吉他,聽搖滾樂。還教學生如何存錢及謹慎用錢。還教學生做面具,編線繩,制自畫像。還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內容不勝枚舉。而這些,都不是標準化測試的內容,老師卻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做下來,而且做得功績卓然。真令人佩服!當然他並非全才,很多東西他原來一無所知,爲了教給學生,他努力自學,查資料,請教專業人士,最終他不僅使自己的生活充滿情趣,更使他的學生們受益無窮。這也是他的學生日後都大有作爲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長在巴學園開設的教學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他教孩子們游泳,教極富節奏感的韻律操,教吃飯散步的禮儀,請附近的農人做“老師”,到田間教孩子們使用農具種莊稼。更有意思的是,帶孩子們去野炊,讓大家帶炊具、食材,幾個人一組,一起做飯,撿柴的,燒火的,切菜的,燒飯的,各顯其能,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動手能力都得到極大鍛鍊,而且“樂亦無窮”。還有,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也是獨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關。像鑽鯉魚肚子、找媽媽等項目都充滿生活情趣,連比賽的獎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蘿蔔,一棵捲心菜……想想都覺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動!

想一想,孩子們能夠擁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樂趣,生活該是多麼美妙!學習該是多麼快樂!

四、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習慣。

我覺得,讓孩子愛上閱讀,老師倘能做到這一點,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雷夫老師說:“閱讀不是一門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軌的方式。讓孩子長大後成爲一個與衆不同的人,熱愛閱讀是基礎。”他平時給孩子們推薦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指導閱讀方法,開辦讀書會,讓學生寫每月讀書心得。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整體素養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長建的圖書室,更是給巴學園的孩子們提供了一處溫馨的精神家園。圖書室裏擺滿了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孩子們愛讀的書,“你們只要喜歡,什麼時間去圖書室都可以,借回家讀也行。”小林校長說,“請多多讀書。”從此孩子們只要一有空,就往圖書室跑,甚至連去廁所都怕耽誤時間。

孩子天生愛閱讀,請我們保持他們的天性吧。熱愛閱讀的孩子必將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1

看了這段文字,讓我聯想到在我們的教學目標中,常有這麼一條“情感價值與道德觀”,即德育目標,由此可見,作爲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育人,就是讓學生的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知道是怎樣做是美的,怎樣做是醜的,從而促使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實踐美。

在教學中,我們透過一篇篇或雋美或質樸或含蓄或奔放的文字,讓學生們、孩子們感受從古至今,從中到外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打動他們的靈魂,震撼他們的心靈,啓迪他們的思想,促使他們最終思考自己的行爲,從而真正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培養真正的“人”。

例:(伯牙絕弦)中俞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友誼,讓學生驚歎的,不僅僅是鍾子期與俞伯牙的心有靈犀的“知音”之情,更是俞伯牙“子期不在爲誰彈”的摔琴謝知音的決然,友誼在這一刻,再也不是聊友、玩伴等的代名詞,友誼,在這一刻,對學生而言似乎已經有了全新的詮釋,而這,正蘊含着他們對人生的悄無聲息的深刻激烈的思考。

在我們和學生們一起學習(跨越百年的美麗)時,我想學生所學習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深的是啓發了他們對美的真諦的思考。

“生活中有許多美麗的東西,然而最美麗的花也會凋謝,再美麗的人也會衰老,然而有一種美,它跨越百年曆久彌新,著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就是一位具有這種美麗的人,讓我們一起”。這節課一開始,我就用語言,這無形的大手緊緊抓住了學生們的心。十一、二歲的青少年的正是發現美、追求美、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他們更急於想知識的就是“什麼是美?什麼是真正的美?”透過對課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寫的句子的分析,有的學生直率的說出了“居里夫人並不美麗!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麼會美麗呢?”然而當我們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簡陋的工作環境、“終日的煙熏火燎”,“三年又九個月”的持之以恆,最終從成噸的礦渣提煉出了這比原珠筆芯還要小的0。1克鐳時,學生們無一不爲居里夫人堅毅、執著的精神之美震憾。

而成名後,不計虛名、視金錢爲糞土的淡泊名利,被誤解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更令學生折服,學生們發自內心的理解、認同了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麗的偉大女性,真正認識了美的真諦,而這種鮮明的情感教育,不僅對於學生、對於我,也是一種美的薰陶、一次精神的洗禮。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12

朋友向我推薦了這本書,近段時間藉着學校讀書活動的開展,我從頭到尾細細看了一遍,看後感觸頗深。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絕大部分也是世人帶着有色眼鏡看待的結果。在今天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幾乎天天都在製造着大量的“學習殘疾人”,只不過是我們中國人給他們貼上了“差生”這個標籤而已。他們帶着這個標籤在學習生涯中艱難跋涉,永遠走不出失敗的陰影。這樣看來,我們教師豈不是變成了千古罪人。

書中講到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玩沙、唱唱跳跳,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裏,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玩玩,她期待能瞭解一些新鮮事物,她還期待着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裏,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冗長複雜的說解,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着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爲是徹頭徹尾的“癡呆生”。實際上像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多呢?

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爲“拯救差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她成功的教育改變了這些所謂“差生”的人生。在這位老師身邊曾有過這樣一個女孩子。她從小就被老師當作“傻孩子”“瘋孩子”,是不可救藥的學生,是木頭腦袋,被誤送過精神病院。鋼琴老師無情的將她淘汰,學校老師把它看作傻瓜不讓她參加集體遊戲,因爲怕她給班級丟分,老師不允許她參加全班大合唱。

她的身後常有冷漠的目光,她的耳邊常響起老師同學諷刺的話語,幾乎所有的人都拋棄了她,她的心陷入了無邊的黑暗。她多次割腕自殺,兩隻手上佈滿了自己用刀片劃的傷疤。就這樣一個在老師家長眼裏註定要失敗的孩子,可在這位優秀老師的關懷教育下居然考上了北京重點大學,還在著名報刊雜誌上發表了許多作品。是什麼力量是這樣一個瀕臨崩潰的孩子變得如此優秀呢?這位老師是用什麼魔力拯救的這個孩子呢?是自信,培養自信。

看到這裏,我也真有點愧疚感。雖然從沒有歧視過成績差、紀律不好的同學,而且加倍關懷,但是在幾次活動中,爲了不影響班級,我也有過不讓餘偉坤同學參加比賽。真沒想到,這樣竟然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大的傷害。昨天我聽餘偉坤媽媽講,餘偉坤叫他媽媽去買些小禮物,他要送同學,這樣同學會對他好一點。聽了此話,我心頭一震,可憐的孩子多麼需要大家庭的溫暖。看來對這些孩子來說,老師的愛遠遠不夠,更需要同學的幫助,他們纔會感到幸福,纔會樹立自信。

我們老師的責任應該是鼓勵每個學生樹立自己的奮鬥目標,而不是狹隘的追求超過別人,以提升自己的聲譽,使考試和學習成爲每個學生自我提高的途徑,而不是個別能力較強的學生獲得獎勵的能力競賽,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讓每個學生都樹立必勝的信念,讓每個學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成功的人,讓他們表現的堅強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