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教育書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3.09W

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知識,新舊結合,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分享的教育書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參考。

教育書讀書筆記

教育書讀書筆記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寫的名著,爲了解決中小學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爲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觸頗深,啓發非淺。

書中的第11條“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條實際是說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思考,學生才能把知識理解透,掌握好。

蘇霍姆林斯基說了每一位教師都到過的現象:昨天上課時,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學的規則(定義、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還舉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課時,你瞧,班上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就有些模糊了,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還發現,許多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而在昨天上課時,並沒有察覺到這些困難呀。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爲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怎樣進行思考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什麼呢?這裏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點”,這些點實質是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知識的因果關係,新舊知識的聯繫等。這裏是說不管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都要佈置一些實際作業。我對“實際作業”的理解是實踐性的作業,操作性的作業,知識運用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操作中、運用中思考知識,掌握知識。

這條建議就是說要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學生可以用這些空白來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識。這樣看來一堂塞得滿滿的課,也許不是好課,要張弛有度。

還有讀到《給教師的建議》的29條“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對我深有啓發。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

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知識,新舊結合,才更利於“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於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瞭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鬆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藉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爲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綜觀全書,關於教師怎樣對學生進行智力教育,可把作者的建議歸納成以下幾個觀點:第一,必須透過課堂教學發展學生的智力。第二,一個學校必須有豐富多彩的智力生活。第三,必須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個別施教。第四,必須保證基本技能、基本知識的掌握和知識的積極運用。第五,必須激起學生高昂的情緒。

好書不厭百回讀,今後的工作中,我應把《給教師的建議》作爲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常讀常悟,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爲一名合格的數學教師。

教育書讀書筆記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爲中小學教師而寫的,再根據我國的國情和需要,譯者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外從蘇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裏,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爲補充,全書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 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它讓我明白了原來學生這樣教.會存在那些不足,那樣教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讀後我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我爲大師給我指引教學方向心中激動萬分,同時,爲自己過去的想法而慚愧。

       第一個感受:愛學生

我曾經爲自己選擇了教師行業迷茫過,也爲我第一次當班主任泄氣過,還爲丟了學生想放棄教師這一職業。並面對幾十個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時,煩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兒張三和李四打架,明兒王五不寫作業,後天家長說某某學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復一日,一年又一年,沒有一天消停過。漸漸地剛畢業時的雄心壯志漸漸隱退,我甚至也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教師這個職業。當我閱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霍姆林斯基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 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沒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我們教師就是要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缺點,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緊要的,是每個孩子年齡階段所表現出應有的特徵時,你會爲自己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的行爲感到可笑。我們要理解兒童的行爲,懂得兒童是一個經常在變化着的`人。教師的心胸要寬廣,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給每一學生,在自己的心中應當有每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參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感覺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這些對我

有很大的啓發,我帶着這種對孩子的熱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師生關係會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學生的特異性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高瞻遠矚,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又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學生內心的財富。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語文老師尼娜彼特羅芙娜的學生米哈伊爾一樣。儘管米哈伊爾在平時上課中讓尼娜彼特羅芙娜氣得臉色發白、雙手顫抖,但當這個“兩分生”——米哈伊爾很瀟灑地爲她修理好電視機後,尼娜彼特羅芙娜感到非常的難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羅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責:我們做教師的人,怎麼會沒有發覺,在我們認爲無可救藥的懶漢和毫無希望的“兩分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裏,還蘊藏着天才呢??

這一事例不禁促發我深思:既然是在學校的“兩分生”,還能很快成爲一個技術很高的電視機修理工,我們在今後的教育對學生的評價中是否應該多一把衡量的尺子。

其實,在我們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總會遇到這樣類的學生。如我班的陳瑤同學,在學習上我用盡各種辦法,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很是懊惱,但是那次的運動會,我差點丟了她,卻讓我感受發生了改變,我覺得她不是那麼討厭,相反,我每天看見她有一中親切感,不是她有何變化。而是我要尊重孩子的差異,同時也發現他的優點,她是我班最會掃地的學生,學習上她沒有什麼造就,但她將來準會是個優秀的保潔員。還有603班的李珊,她現在本來讀初中,就因剛轉到我們學校時成績太差,本該讀六年級,給她留在四年級,在這後來的三年學習,她成績沒有多大改觀。同家長交談,家長說:一個讀數題我親自叫了十遍,讓她重讀,她還是不會,沒辦法。但是,她在家很會做家務事,不要小看,她可是的家裏的能手。還有王望,成績也是很不理想,我聽俞老師說,王望自己

會砌房子,他家的院牆和廚房都是他自己砌的,我很是大吃一驚,。如果用分數衡量他,他肯定要被淘汰,我們可能埋沒了一個無師自通的建築師。與此同時,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幟鮮明地指出:如果教師和學校輿論唯一地根據分數來給一個人做出好的或者壞的結論,那他就不會努力去當一個好人。因爲上課、掌握知識、分數——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個局部,只是許多領域的一個領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結構的發展水平,事實上無法單純用紙筆工具準確地測量出來。傳統的考試,主要是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單項測量,由於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以此對學生做出或優或劣的判定。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結果——分數也並不能代表學生全部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

教育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應當儘可能地設計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這應該成爲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識。

第三點:多讀書

我經常對家人說,當老師的我很忙,沒有時間幹家務活。對朋友說,當老師很累,沒有意思。確實沒有老師不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的,天天是上課、改作業、備課 輔導、談話 開會 理論學習等等,連一分鐘空閒的時間都沒有。這裏面除了沒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而覺得時間不夠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這些事,心累,恐怕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簡單的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沒有主動去做。教師的任務比較繁重,時間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談到如何解決時間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舉了這麼一個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屆公開課,區培訓班的學員和區教育局的指導員都來聽課。課上的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和指導員本來打算記一些記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然連記錄都忘記了,就像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這是多麼令人驚歎啊!課後有一位教師問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這個課題的

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一輩子都在備課,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確實,做教師的每天必須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着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書中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爲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爲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我想:這也就是許許多多優秀教師之所以優秀的根源。在今後的日子裏加大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很多,就是與現實的緊密聯繫,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流淌於字裏行間,而一個個社會現實中實際生動的事例,則支撐起了這種問題意識,使全書鮮活,充實,激起你對現實的關注,激起你對現實的思考,並在這種關注思考中,令你得以專注地讀下去。同行們,讀書吧,書中自有黃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