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教育專著《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2.6W

1、“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使兒童、少年和青年形成關於人的美、關於人的思想情感和體驗中的高尚神聖東西的觀念。我們要使這種觀念成爲有血有肉的東西——用高尚的道德行爲的生動實例來充實它”。

教育專著《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讀書筆記

教育啓示:看了這段文字,讓我聯想到在我們的教學目標中,常有這麼一條“情感價值與道德觀”,即德育目標,由此可見,作爲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育人,就是讓學生的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知道是怎樣做是美的,怎樣做是醜的,從而促使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美、感悟美、創造美、實踐美。在教學中,我們透過一篇篇或雋美或質樸或含蓄或奔放的文字,讓學生們、孩子們感受從古至今,從中到外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打動他們的靈魂,震撼他們的心靈,啓迪他們的思想,促使他們最終思考自己的行爲,從而真正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培養真正的“人”。

例:《伯牙絕弦》中俞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友誼,讓學生驚歎的,不僅僅是鍾子期與俞伯牙的心有靈犀的“知音”之情,更是俞伯牙“子期不在爲誰彈”的摔琴謝知音的決然,友誼在這一刻,再也不是聊友、玩伴等的代名詞,友誼,在這一刻,對學生而言似乎已經有了全新的詮釋,而這,正蘊含着他們對人生的悄無聲息的深刻激烈的思考。

在我們和學生們一起學習《跨越百年的美麗》時,我想學生所學習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深的是啓發了他們對美的真諦的思考。

“生活中有許多美麗的東西,然而最美麗的花也會凋謝,再美麗的人也會衰老,然而有一種美,它跨越百年曆久彌新,著名的科學家居里夫人就是一位具有這種美麗的人,讓我們一起„„”。這節課一開始,我就用語言,這無形的大手緊緊抓住了學生們的心。十一、二歲的青少年的正是發現美、追求美、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他們更急於想知識的就是“什麼是美?什麼是真正的美?”透過對課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寫的句子的分析,有的學生直率的說出了“居里夫人並不美麗!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麼會美麗呢?”,然而當我們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簡陋的工作環境、“終日的煙熏火燎”,“三年又九個月”的持之以恆,最終從成噸的礦渣提煉出了這比原珠筆芯還要小的0.1克鐳時,學生們無一不爲居里夫人堅毅、執著的精神之美震憾,而成名後,不計虛名、視金錢爲糞土的淡泊名利,被誤解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更令學生折服,學生們發自內心的理解、認同了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麗的偉大女性,真正認識了美的真諦,而這種鮮明的情感教育,不僅對於學生、對於我,也是一種美的薰陶、一次精神的洗禮。

 2、“教師的人格,教師集體和學生集體:“一個教師如不經常置身於書的世界,他的使命是不可想象的。每週都得到充實的教師藏書是思想和精神力量的源泉。書本知識是教師的財富和智慧。一個真正的教師常常感受到學習知識是個人研究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的一件快樂的事情。”

教育啓示: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這節課上很絕,以致聽課的老師領導完全被吸引了,就像自己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人們詢問他這節課備了多長時間,他回答說:“對於這節課, 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這節課的直接準備,我只用了15分鐘”。這是一種怎樣的備課呢?我想正是靠讀書,持續不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了終身的友誼。透過讀書獲得數倍於教科書的知識,只有這樣,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時,才能更加自如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智慧解決學生們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更多精力關注學生們課堂的行爲與狀態。

聯繫自己平時的'教學工作,我覺得也更是如此。往往一節成功的公開課,無不是自己對教材的多次熟讀,對作品中人物的多次解讀,對於教材有關的相關資料的多次通讀領會。上《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時,課文我讀了不下幾十遍,還專門閱讀了描寫居里夫人生平的《居里夫人傳記》,並透過查找各種相關資料,對作者樑衡寫作此文的目的進行了深入的瞭解,所以纔有了課堂上,學生髮自內心的對居里夫人的美——永恆的美的認同。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課,在熟讀這長達4頁半的課文的同時,我更是上網查了有關盲人、殘疾人、弱勢羣體的相關資料,真正的努力去試着瞭解他們的生活,更想象自己如果是其中一員,那麼生活將是怎樣的艱辛、不幸與頑強。正是基事對盲人、殘疾人、弱勢羣體的同情與瞭解,所以我在課堂上,纔會與作者站在一起,傳達着“關愛弱勢羣體”、“自立自強”、“愛和被愛同樣幸福”的資訊,讓學生去思考人生的大愛······

 3、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形成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教育啓示:我們上課時有時說"這堂課上得很沒勁"。原因也許不同,但教師講課時激發不出學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師對教材講述的含糊不清,針對性不強,以至於在孩子們那裏形成了一種沉悶的感覺。教師對教材無所謂的態度,立即會傳遞給學生,這樣一來,教學內容似乎成了架設在師生之間的一條鴻溝。面對着難以逾越的寬度,試問學生怎麼能精神得起來呢?在這樣的課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內容豐富的課來學生本不需要緊張,但卻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憊,也許只有下課鈴才能讓他們更興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