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父親》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2.54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父親》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父親》讀書筆記

《父親》讀書筆記1

最近,我讀了《父親的榮耀》這本書,深有感觸。

馬塞爾·帕尼奧爾的小說——《父親的榮耀》,這是他六十歲前後追憶兒時,以“童年回憶錄”爲主題寫了第一本小說。本書採用童年的視角,讓我不時感受到裏面的童趣。 這部作品先講述了故事主人公的生活: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爸爸是一所“著名學校”的古板教師,馬歇爾(這本書“我”的名字)是個聰明的小傢伙,他認得很多字,而他的母親卻害怕他因爲學習腦袋爆炸,可是馬歇爾還是經常找書來讀,甚至是菜譜……後來,馬歇爾一家和姨丈一家到民風淳樸的普羅旺斯小山村度假,其間發生了好多趣事,馬歇爾和弟弟保羅也深深地愛上了那裏,他們扮成各個部族的酋長,開始戰鬥;他們抓蝴蝶;他們把螳螂和螞蟻放在一起,逼着它們“決戰”……

馬歇爾美妙的鄉村生活讓我神往,對我來說,童年,只是個不被作業壓迫的時代,許多孩子從來沒有去郊外呼吸過帶有花的味道,沒有去真正接觸過帶着甜美氣息的大自然,唯一能與馬歇爾那時的生活比的,就只有那些生活大地上的小精靈了。

但是,馬歇爾無拘無束的生活,依然是我們沒有的,我們想當“部落酋長”——不行——父母會批評你的。我們想像小蟲一樣趴在草地上——不行——父母會生氣地一把拖着你回家。我們想把螳螂和螞蟻放在一起決戰——不行——它們會在你身上跳來跳去,竄得你全身酸癢。我們想去捉蝴蝶——呀,還是不行——它抖花粉下來怎麼辦?你對花粉過敏! 而馬歇爾,他的父母多善解人意啊,他們不逼迫自己的兒子做什麼,只希望給他一個快樂的童年,讓他在擁有無盡知識的大自然中自己探索,尋覓答案。他也知道了很多大自然的奧祕……

20世紀初,小山村大都遍地綠色,山清水秀,馬歇爾的父親和姨父可以去郊外打獵狩鳥,馬歇爾便也跟着前去,一路上遇見到一些他從未面臨過的、危險的經歷,不過最終都克服了。這段“旅途”不僅僅帶給他危險,最重要的是大自然讓他真正深入進去,瞭解裏面的一些奧祕。 可現在的我們,連大自然的真正含義都沒有明白,怎麼能和馬歇爾比童年?

我希望有這麼一個童年:父母不給我施加太多的壓力,經常帶我去郊外感受大自然,呼吸鮮美的空氣,讓我有一個無拘無束的童年!

《父親》讀書筆記2

故事發生在魯迅年輕時的紹興城,魯迅的父親患水腫,長年無法康復,請了兩位診金高昂的人稱的“神醫”來看,開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藥,卻無一見效,最終父親還是死了,而聽說那神醫還天天坐着驕子闊氣着呢、生活好得很、還康健,聽了如何不叫人生氣。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舊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矇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並且對治病只是忙於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只爲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

“名醫”居然對臨之將死的人說“不要緊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卻仍然提筆寫下百元的藥方爲死人服下。荒唐!從這篇文章——根據看得懂的文章分析,魯迅前輩透過大量的諷刺而讓人們認識自己的錯誤,魯迅先生是爲了民族的崛起而批判,全是出於公心。我只能深深地在他身後的風塵裏鞠躬了。“

接下來,就是“名醫”用大量雜亂的藥治了父親兩年,沒有醫好,就介紹別人來醫治。“名醫”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爲了保全名聲不顧病人的死活。唉,我只能嘆氣。

看看他們用的藥: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製成的敗鼓皮丸。看到這裏,我已經快說不出話了,也只能向老牛喘月一樣撲哧撲哧地大口地喘氣。

對於社會上游蕩、坑蒙拐騙、我們要與他們鬥爭到底!並從小懂得追求真理、學會揭穿醜惡事物的本質、辨明是非,並呼籲大家、廣泛宣傳、共同促進精神文明的時代進步!

對於他的文學功底,不是我最欽佩的;而他那大無畏的精神和滿懷爲國的火紅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魯迅前輩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一個平常的人,他不願在沉默中死去,而願意在沉默中爆發。他像一道雷鳴閃電,炸醒了沉睡的人們,震驚了後人的我們。

《父親》讀書筆記3

《朝花夕拾》裏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已編進了語文課本,所以在家自由閱讀時就避開了,很感興趣地讀了其中《父親的病》,一開始我想這篇文章是寫魯迅父親得什麼病怎樣醫治結果怎樣的,可看後知道,文章一開始的主角卻是醫生。

開頭並不寫醫生怎樣來看父親的病,而是寫十多年前紹興城內盛傳的一個名醫的故事:給一戶城外人家的閨女看急病,診費特別高。後來魯迅的父親患上了重病,這些“名醫”給病人診斷和開處方往往也是以意爲之,不要任何科學依據,拿病人的生命開玩笑。例如秋天看病開藥方就要加一味梧桐葉,“梧桐先知秋氣”,這樣便可望“霍然而愈”,這樣想要治好病簡直天方夜譚。又例如後面來的陳蓮河先生,他的藥方是一種特別的藥丸和一種奇特的藥引,尤其奇特的是“蟋蟀一對”還要原配!對於這種荒謬的做法,魯迅諷道:“似乎昆蟲也要貞潔。否則連做藥的資格也喪失了。”這真是太可笑了。這位名醫吸飽私囊後,卻又厚着臉皮溜之大吉了。不久,魯迅的父親就死了。

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就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矇騙,騙取他人金錢。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

對於當前社會上坑蒙拐騙的遊醫,我們要與他們鬥爭到底。辨明是非,廣泛宣傳、共同促進精神文明的時代進步。並從小懂得追求真理、學會揭穿醜惡事物的本質、辨明是非,並呼籲大家、廣泛宣傳、共同促進精神文明的時代進步!

《父親》讀書筆記4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一句流行了很久的古話,從古到今,有許許多多人說過、用過。有許多的人議論過這句話。我也早就用過這句話,我對這句話也是有很大感受。

《父親的莊稼》寫了種莊稼的艱難和父親的辛勞。文中的父親種莊稼有焦慮,有期盼,有難以想象的付出,有和付出不相稱的收穫。我的長輩們也都在家鄉種莊稼來掙錢,可是社會發展的太快了,種地也就不值錢了。

我們在家鄉種地的父母其實他們的心中一直都在想“小時候沒有努力學習,現在只能在家種地打工。”所以,我想勸勸那些不愛學習的學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若使年華虛度過,到老空留後悔心。”我們在還是孩子的時候努力學習,不能等老的時候有一個後悔的心,那個時候在學就已經晚了,就學不進去了。而且不僅要努力,還要有個學習目標,這樣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所以我們要在理解的基礎,去按着它做。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總說,這一句話是個公理,不會錯的。在我們需要增加知識的時候,我們如果不去努力幹,到了我們要提出這些東西的時候,那不就晚了,哭都找不到地方。

我們處在了學習的好時機,我的記憶力也好,也有時間,我們爲什麼不把“本職工作”辦好。我們去幹什麼呢?我們一定要抓緊這最好的時機,把學習搞上去,學好。

《父親》讀書筆記5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所以最初發表時總題爲”舊事重提“。這本集比較完整的記錄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同時也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清末民初的生活畫卷。魯迅以閒適從容的筆調營造了自然親切的氛圍。但行文中還滲透着他濃郁的情感和深沉的思索。

其中《父親的病》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許,後來魯迅去日本學醫也有此原因吧。文章一開始講述了一位名醫的事蹟,而後引入到少時魯迅爲父親請醫找藥治病,與兩位重金聘請的所謂的名醫周旋數年的經歷。文章以生動的.語言描寫出幾位名醫明知病無法治療還騙取醫費,治不好就開些奇怪的藥引,故弄玄虛,或者推卸責任說一句”醫能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他們種種行爲都是爲了金錢。也表達了作者對庸醫誤人的深切的痛恨,對父親的不捨與愧疚之情。

我想,周父的病在現在哪怕治不好,可那些神奇的藥方一拿出來,也一定會成爲人們的笑柄,兩個”名醫“也會被揭穿,被世人所唾棄。可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背景下,這樣的醫生反而受人推崇,身價不菲,人們對其毫無質疑。反映了舊中國的科學、醫術的落後和平民的愚昧無知,封建落後的思想深入國人。這不僅僅是醫學技術的低人一等,在思想觀念上、綜合國力上又何嘗不是是固步自封。人們對中醫盲目相信,而對西醫卻一無所知,甚至反對。那時的社會也就像周父一樣病入膏肓,魯迅透過諷刺那些庸醫來對當時的封建腐朽的社會進行批判。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是父親痛苦死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與無盡的悔恨。這也是因爲當時的人們腐朽封建的思想。在歐洲人經過工業革命進入了機械的時代,中國卻盛行女人”裹足“、”巫醫不分“,延續了千年的封建思想、迷信意識,使中國人難以走出落後的泥沼。

所以,我們如今更丟棄封建腐朽的思想,相信和努力發展科學。

《父親》讀書筆記6

最近我讀了一篇感人的文章,名字叫《爸爸的手》。我感覺到父母是多麼偉大啊!

這篇文章主要寫:冬日的早晨,“我”在上學的路上忘記帶圍巾和手套了,爸爸就把手套給了我,還伸出左手幫“我”阻擋寒冷的北風,真感人啊!

當我讀到:“我不怕冷,你坐好,別摔下來就行”時,我的眼圈紅了,彷彿看到了他那又紅、又腫、又僵硬的手。啊!難道他不怕疼、不怕冷、不怕有凍瘡嗎?不是的,他怕疼、怕冷、怕有凍瘡,但他爲了自己的孩子,可以吃苦耐勞。此時,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們也像文中的那位爸爸一樣無私地關心我。

有一次,天空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爸爸趕緊把雨衣給我和妹妹穿上,可他自己卻沒了雨衣,大雨把爸爸身上淋得溼淋淋的,第二天還感冒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爸爸媽媽無微不至地關心我,照顧我,將來我一定要報答。

《父親》讀書筆記7

“在我的感情世界中,父親愈來愈成爲一個我想要報答而無力報答的恩人……” 這樣說想來很多人都不會同意的,因爲“報答的心理將最自然的人性最天經地義的倫理,平和地扭曲爲一種荒唐的債務”。

記憶裏我的父親和書裏的父親一樣,都是個固執刻板萬事不求人的男人,我倆經常爭執。高中畢業想着能離家唸書開心極了,學校離家越遠越好,於是來到千里之外的地方。那時候不懂父親心裏也是不捨的,他總是把愛藏得很深從不說出來。只是每次返校父親送我,在車站父親總是等到車子開了還不走,車子開出去好遠還在原地望着,每每看到這樣的情形我都在想當初是不是不應離家這麼遠呢?

轉眼大學畢業了,畢業後考慮到我的發展,父親讓我留在了遠方工作,家裏只有父親和母親作伴。父親一直是扮演着掙錢養家的角色,正如書裏的父親一樣,而在感情方面他們卻總是不善言辭,然後我就理所當然的以爲可以不需要與他在感情上有太多的交流。然而父親對孩子性格的影響卻是至深的,離家多年後才發現父愛雖不不似母愛那般濃烈,卻如高山般矗立在我的心間無時無刻的不影響着我。父親那萬事不求人的性格在某些方面也讓我成爲一個獨立的人,讓獨自在外的我更加堅強。父愛如山大抵就是這個意思吧。工作忙碌的我也只能在過年的時候回家看看他們,平日裏我腦海裏的父親還是我上初中那會兒的樣子,還是年輕時的模樣。可是每次過年回家看到他臉上一條一條蒼老起來的紋路,我知道又是一年了,我們又缺席了彼此一年。因爲在他鄉工作的緣故家裏的事情我基本幫不上忙。年初母親生病,父親忙裏忙外。打電話回家父親也總是說沒事沒事,在我的追問下才知道母親做了手術。母親生病後父親好似變了一個人,少了嚴厲和刻板,更多了幾分愛和包容。

知道母親病情的那一刻我才體會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無奈,我們總是覺得父母還年輕,總是工作忙沒時間,而父母卻在不知不覺中老去了……

生活,到底是厲害的。當年那個拼命想離家的小姑娘也開始想家了,而她的父親也從固執刻板變得和藹可親了。生活多不容易都好,爲了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都要好好的過下去。

《父親》讀書筆記8

我素不知道庸醫和良醫的區別何在——現在以爲是醫術不濟者便是庸醫,反之則是良醫。我想,如果舊社會的人能早點明白,那麼當時就不會有那麼多冤魂了。

故事是發生在紹興。魯迅的父親患水腫,請了兩位診金高昂的“神醫”診治,開了不少藥方,用了不少靈藥,魯迅的父親卻還是死了。

這篇文章以辛辣的文筆再現了舊社會庸醫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人已經無藥可救還故意亂開貴藥,坐收診金,爲的只是身外之物——錢!我覺得就社會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人,並重——無藥可救咯!不過,如今的文明社會就不一樣了。

這幾周我頜下脈腫痛發炎,吃了好幾天的消炎藥都壓不下去,無奈之下只好到醫院就診。經過診斷,我是頜下脈發炎和淋巴結的可能性十分大,於是立刻讓我吊鹽水,吊青黴素……這樣吊了一週後我的腫已經消了一大半,我真要謝謝醫生們!

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給人民打了一個預防針——不要相信庸醫,盲目地聽從庸醫濫竽充數的藥方和“忠告”。魯迅先生用他父親的教訓告誡我們——良醫也難醫愚心啊!

《父親》讀書筆記9

在朋友家中看到有《好好做父親》這麼一本書。想起我們夫婦在子女教育上的失誤,我買了這本書來讀。這是教育專家孫雲曉沉澱XX年之育兒佳作,該書以大量的、鮮活的、現實的、正反面典型事件,讓我們慢慢去體味“父親所代表的含義”,並學着如何去做一個好父親。

一直以來,總認爲自己是一個合格的好父親。能認真工作,積極要求上進,沒有抽菸酗酒等不良嗜好,近幾年來也改掉了所謂小賭貽情打麻將的毛病,生活儉樸,盡力給妻兒提供好的生活條件。通讀了《好好做父親》這本書後,方知自己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父親,更談不上是一個好父親。

1991年10月20日是個特別的日子,這天,我當爸爸了,我這個曾經的孩子,從此開始教育孩子了。但沒有認真思考過如何做一個好爸爸,導致了對孩子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沒能做到儘量多時間的跟孩子保持溝通,做孩子的嚮導,讓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粗暴的干涉、指責、甚至漫罵代替了正確的方式方法。結果是,孩子疏遠你、怕你、躲着你,卻不情願親近你。錯誤地認爲,只要自己努力工作,拼命掙錢給妻兒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就是對家庭最大的貢獻,於是在日漸忙碌的工作中與孩子日漸疏遠,甚至陌生冷漠。以爲孩子只要有他媽媽的耐心教育和生活上細心的呵護就足夠了,沒有認識到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多大。

魯迅先生在1919年的《我們現在怎麼做父親》一文中指出:一個好父親應該滿足3個要求:理解孩子、指導孩子、解放孩子。“如何教育孩子”這個永恆的課題,值得天底下的我們思索、探討。“養不教、父之過”,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親絕對不能缺席!

讀完《好好做父親》一書後,我認爲,要成爲一個好父親,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做智慧型父親,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魯迅先生曾說,中國人做父母最大的問題是,“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他也做不了人”。

父母生育了孩子,無形中就產生了一種心理優勢:我生你、養你,你是我的,你得按我的要求、我的希望去做……因此,從表面上看來,父母像對待“小皇帝”、“小公主”一樣對待孩子,但在他們心裏並不一定承認子女的平等地位和個人選擇的機會與自由。正是這些傳統思想造就了許多粗暴的父親,粗暴的父親極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父親需要避免粗暴,用更有智慧的方法來對待孩子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即尊重孩子的未成熟狀態,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犯錯誤的權利。

二、做寬容型父親,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

寬容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特殊的愛,是一種勝過懲罰的教育。父親有了寬容之心,效果會格外明顯,因爲嚴父的寬容讓孩子更爲難忘。

孩子做事不妥當或犯了錯誤,常常與他的生活經驗不足有關,或者說與社會化程度低有關。成年人務必給予理解,做出合乎情理的分析,而不宜誇大問題的嚴重性,更不應曲解孩子的動機。同時,孩子犯錯誤之後,往往有後悔自責之意,這正是接受教育的黃金時刻。此時,如果父親以寬容之心和顏悅色地同其剖析事情原委及是非曲直,孩子可能就會字字入心、聲聲入耳,成爲進步的一個推動力。相反,如果不問青紅皁白,猛批猛打,不許辯解,孩子也可能因恐懼而撒謊、抗拒、出走等等,使問題複雜化,甚至演化爲一場悲劇。

三、做體貼型父親,讓孩子感受到父愛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父親不敢表達愛。有些父親是受限於嚴父的偏見,因爲中國有句老話,叫“嚴父慈母”,許多父親爲了保持所謂的尊嚴,往往把父愛隱藏得很深,深到幼小的孩子無法感知。傳統上,含蓄是中國男人的特色,許多父親不敢直接表達對孩子的關愛,孩子往往無法理解這種關愛,他可能把含蓄誤解成冷漠。在孩子最需要愛的童年時期,他卻沒有能力讀懂父愛。沒有被孩子感知的父愛對孩子其實沒有影響力,孩子無法理解的父愛對孩子也沒有影響力。有更多的父親不善於表達愛。他們愛孩子,但不知道以什麼樣的方式表達,比如有些父親習慣以金錢表達對孩子的愛,以爲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甚至有能力滿足孩子的不合理的需求就是愛。這樣的父親,當他年邁體衰或多病時,孩子也會用錢來表達對他的愛,因爲父子間已經習慣用這種方式交流,來表達愛。

四、做溝通型父親,學會與孩子溝通

在溝通方面,父親經常在兩個方面犯錯誤:一是不會聽,父親們經常聽得太少;二是不會說,父親們經常說得太多。這兩個錯誤,許多父親往往一個都不缺。要成爲一個好父親,這兩個錯誤都要改掉。

那些過於嚴厲的父親,往往聽不進孩子說什麼,嚴厲的父親往往用一大堆大道理不斷地向孩子灌輸,他根本不知道孩子已經對此難以忍受,父親的說教變成了對孩子的一種折磨;那些粗暴的父親們,根本不去聽孩子說了些什麼,孩子往往自以爲是,習慣用粗暴的手段強制孩子服從,他們認爲拳頭比舌頭更有力量;當然,還有更多沉默的父親,他們不知道怎麼樣表達自己的關愛與管教,他們習慣用“沉默是金”來安慰自己,他們實際上留給孩子的可能是冷漠的印象。

《父親》讀書筆記10

說起父愛,就不能不說說父親,正是他把無私的愛當做最好的禮物送給了我們,自從讀了《奇蹟的名字叫父親》後,我就對父愛更有感觸了。

我讀到“他卻微笑地說沒事,只是摔了一摔絞。然後輕輕地拔出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來,不引人注意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鋒上的血跡。”時,我不禁想起去年冬天的一件事:那一天,寒風呼呼地吹,真是寒風刺骨。爸爸便把身上的大衣披在我的身上,看着爸爸凍紅的雙手,一股股暖流傳遍了我的全身,我的熱淚禁不住滾了下來。我看着爸爸,抑制不住激動,脫口而出:“爸爸,你真是我的好爸爸!”可見,父愛是多麼偉大啊!當我讀到“抵達的前夜,父親來到女兒身邊,對女兒說:‘明天見到媽媽的時候,請告訴她,我愛她,女兒不解地問:‘可是你明天也要見到她的,你爲什麼不自己告訴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兒額上刻下一個吻。”時,我感覺一股暖烘烘的熱潮涌上心頭,眼淚情不自禁地流淌下來,我被他的精神所感動,心裏像翻卷着的海浪,起伏不定:父親在死神面前也不忘記他對妻子和女兒的愛。我“刻”這個字知道了父愛是深沉的、含蓄的,是不太容易被察覺的,這個吻已經包含了父親對他女兒的所有愛。最後我讀到“‘夠了!’這時,一位坐在首席的老醫生,鬚髮皆白,皺紋裏滿是人生的智慧,他此時大喝一聲,然後一字一頓地說:‘這個奇蹟的名字,叫做父親!’”時,我已淚流滿面:父愛的力量是偉大的,它能使人從傷心變回開心,從沮喪變回快樂!

老醫生說奇蹟的名字叫父親是因爲父親爲了不讓自己心愛的女兒擔心和痛苦,在刀子穿了心臟後毅然一切如常地堅持着,直到女兒等到母親的到來。這是愛的力量,一種父愛的力量。

《父親》讀書筆記11

舒展懶腰,揉揉雙眼,往窗外一看,才發覺那小小的露臺早已被陽光所佔領。看到黃藤椅邊還放着未合攏的散文集,我的嘴角便不自覺地揚起微笑,因爲我知道那是父親昨夜沒來得及收走的書籍。

依稀記得,老家唯一的一所書店叫做“文苑”,未到書店門口,遠遠也能看到門上懸掛着用隸書書寫的牌匾——“文苑書香”。因這書店,開啓了我與父親的書香情懷。

自牙牙學語,父親總喜歡帶我到這兒買兒童讀物,從色彩繽紛的看圖識字到引人入勝的科幻漫畫,這無疑爲我的童年增加了諸多色彩。到了學生時代,我的父親不會限制我的閱讀類型,但總是加以指引,選擇更有韻味、更有歷史感的書。每次我們在書店,各取所需,父親筆挺站立翻閱,而我總喜歡席地而坐,偎依在父親身邊,感受着父親帶給我的踏實感。偶爾不經意間眼神的相撞,我總能看到父親眼中的愛護。

我和父親都喜歡四月。因爲在這個春末夏初的季節裏有着天籟般的聲音,那是木棉花從樹上掉落的聲音。每一朵都以最優美的弧度悄然落入大地的懷抱。父親在木棉樹下,給我講各種各樣的故事:老舍的《駱駝祥子》、三毛的《傾城》、魯迅的《狂人日記》、巴金的《家》,每一個故事的場景仿如電影畫面般一幕一幕地掠過我的腦海。木棉花有時調皮地落到腦袋上,我“哎呀”一聲,隨之是笑聲混合在一起。

如今,我與父親相處的時間少了很多。但父親常常會閱讀微信文章,看到不錯的也會轉發給我,並附上他的看法,而我卻鮮有時間與他分享我的感受,想起令人慚愧。記得年少時我最喜歡《狂人日記》,由於未尋到而悶悶不樂。父親不知道走了多少裏地,跨過了幾個小縣城才幫我找到。也許父愛不同於母愛那麼顯而易見,但更加深刻有厚度。

因爲書籍,我獲益匪淺。我也總是想用文字表達我與父親的這份書香情懷。如果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父親必定在這條階梯的構造與延伸上爲我做出了種種努力,讓我終身受益。

《父親》讀書筆記12

偶然的看到了欒文勝寫的小說《父親的祕密》,被文章中的開篇語所吸引“這祕密之源頭,父親找了一生,唸了一生,求了一生,逢人便低頭,遇事便俯首,青絲一夕就白頭,堅持,活着,那段過去比命都重要”。在閱讀中我理解父輩們所謂的信仰和追求,他們把自己對黨對事業永恆追求看的比生命都重要,他們不圖什麼,就是讓社會認可他們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寫到這裏我忽然就得自己特無聊,在現在人的眼裏我的感受好像是傻子誦詩裝模作樣。在閱讀中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不由而生,每個人對社會、對父輩的理解和對他們的經歷看法是不同的,我想說的是在一種得到的滿足和無私的奉獻之間,除了矛盾就再也沒有一個合適解釋的理由嗎?

在閱讀中我始終把自己的父親融入我的思維去體會那一代人對生活的理解,我們有充足的理由說時代進步造就了新的一代推動時代發展的新生力量,可千萬不可以把根忘了。一本書能讓一個人的思想有所觸動,那麼一個時代所造就的成果一樣會被歷史銘記,我們的上一輩平凡的生活直到一輩人開始慢慢的消亡,可他們的精神,戴在他們頭頂的光環永遠閃爍光芒,我不再對現在的生活保留的只剩下讚歎了,開始反省父輩的思想,也許過時的就是陳舊,但對特定的時代它就是風向標,平凡真的比偉大更真實、更長久。

《父親》讀書筆記13

①假期裏,父親和他八歲的兒子去森林裏遊玩。他們往密林深處不停地走,不知不覺迷了路。(A)四周的古樹遙天蔽日,像一隻巨大的籠子將他們困在中間。父親背起疲憊的兒子,試圖走出去。可是他無奈地發現,自己能夠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時間,重新回到原地。

②那裏有一個廢棄的木屋。木屋裏也許住過守林員,也許住過伐木工人,現在它空着,破爛不堪,彷彿隨時可能倒塌。可它畢竟是一間屋子,這給他們父子倆帶來了一些安全感。晚上他們擠在裏面,生起一堆火。外面傳來野獸的叫聲,似乎距他們很遙遠,又似乎近在咫尺。兒子嗚嗚地哭起來,他說我們會不會死在這裏?父親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說兒子別怕,我們會走出去的。可是第二天,他們仍然圍着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讓父親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裏面有乾淨的水。他小心地踩着井內壁的縫隙下去,用隨身攜帶的軍用水壺,打上一壺水。可是他們已經沒有任何可吃的東西了,恐懼的烏雲籠罩着他們。

③第三天,父親放棄了那種徒勞的嘗試。他對兒子說,這裏有木屋,有水井,這很可能是一些過路人的臨時驛站。我們只要等在這裏,就肯定會遇到人……你留在這裏等我回來,我到附近找些吃的。兒子問附近有什麼吃的?父親就笑了,說森林裏還能餓死人嗎?你難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營養嗎?他爲兒子打上一壺水,然後一個人離開了木屋。他一邊走一邊回頭對兒子說,守着屋子,千萬不要亂走……等我回來,我們一起吃晚飯。

④父親並沒有馬上去尋找蘑菇。他把衣服撕成布條,系在木屋周圍的樹幹上。系完,仔細檢查一番,調整了幾個布條的位置。他想如果有人經過,就會發現這些布條,再發現小屋,再發現小屋裏的他們,並將他們帶出森林。他想這可能是他們惟一的機會了,他不敢有絲毫馬虎。

⑤那天父親很晚纔回來,他揀回了一小把蘑菇。雖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沒人發現他們,可是有了蘑菇,他們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兒子問這蘑菇不會有毒吧?父親說不會……在走出去之前,我們天天喝鮮蘑菇湯。兒子問這附近蘑菇多嗎?父親說不多,也不少。兒子說明天我也去揀。父親說不行,你得守在這裏,萬一有人經過怎麼辦?我們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這裏吃蘑菇宴。父親朝兒子做了一個鬼臉,兒子發現父親的臉,有些浮腫。

⑥父親出去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長,揀回的蘑菇卻一天比一天少。(B)每一次回來,他都是筋疲力盡,臉色蠟黃,像大病初癒的樣子。兒子問怎麼了?父親說沒事,有些累。兒子害怕地哭起來,他說爸爸,我們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親說不會的,只要我們堅持住,就會有人發現我們……

⑦終於有人經過。是一位獵人。是父親的布條把他引到了小屋。獵人把他們帶出森林,他們再一次回到了城市。那以後,每次談起這次經歷,父子倆都心有餘悸。

⑧家裏的飯桌上,從此沒有蘑菇。甚至,兒子說,哪怕在菜市場見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⑨可是時間會改變一切。十幾年過去了,有一天,兒子回家時,竟提回一小袋蘑菇。他告訴父親,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郊的農民在大山裏採的,剛纔在街邊叫賣,他看着不錯,就買來一袋。十多年沒吃蘑菇了吧?兒子對父親說,我想您可能都忘記蘑菇是什麼味了。

⑩父親笑笑,沒說話。他似乎對蘑菇並不反感。

(11)父親把蘑菇倒在水池裏仔細清洗。突然,他低下頭,從那些蘑菇裏挑出兩個,扔進旁邊的垃圾桶裏。兒子問,爸您幹什麼?父親說,這兩個蘑菇,有毒。

(12)有毒?兒子怔了一下,您怎麼知道?父親得意地笑了。他說,還記得十五年前我們的那次歷險嗎?那幾天,我可能嚐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父親》讀書筆記14

一九四八年,在一艘橫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親帶着他的小女兒,去和美國的妻子會合。一天早上父親正在船艙裏用腰刀削蘋果,船卻突然劇烈地搖晃起來,父親不慎摔倒時刀子紮在他的胸口。人全身都在顫抖,嘴脣瞬間烏青………以後三天裏父親照常每晚爲女兒唱搖籃曲,清晨替她繫好美麗的蝴蝶結,帶她去看大海的蔚藍,彷彿一切如常。船到紐約港了,女兒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羣裏認出了母親,她喊到:“媽媽!媽媽!”正在這時,周圍突然一片驚呼,女兒一回頭,看見父親已經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噴,霎時間染紅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結果讓人驚呆了:那把刀無比精確地刺穿了他的心臟,而他卻在不被人查覺的情況下多活了三天。《父親》這個故事我是流着淚看完的,我深刻體會到原來父愛是如此深沉!

讀完《父親》這篇文章讓我想起平時怎樣關心我鼓勵我的父親:

在生病時,你關心我;遇到難題時,你指導我;傷心時,你安慰我……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了,臉色蒼白、嘴脣無色的我連喝水都吐了,到了醫院,你揹我上樓下樓,左左右右 ,外面下着大雪你還滿頭是汗……事後我才知道那天你也生病了,流下了不知是 後悔還是感動的淚。還記得那次去蘇州樂園,你要帶我坐海盜船,我聽到別人的尖叫聲,死活也不肯。你鼓勵我:“不要緊,寶貝兒子,膽大點!要做個勇敢的男子漢!”我半推半就地上了船,坐穩後船慢悠悠地前後蕩起來,速度越來越快,我緊緊地抓住父親的胳膊。“不要怕,放鬆點,實在不行的話就喊出來。”父親大聲說道。我就大聲喊起來,把害怕拋到了九宵雲外。下了船,我感到無比自豪,因爲我有個好爸爸!

《父親》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無論是今天,還是未來,父愛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父親》讀書筆記15

“五一”勞動節到了,學校放了三天假,趁此之餘,我看了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是《父親的病》。

《父親的病》這篇文章記敘了:在魯迅先生年輕時的紹興城,他的父親患了水腫,但是,一直都治不好,長年無法康復。找了2個所謂的診金高昂的“神醫”醫治,開了不少藥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藥,卻無一見效。到頭來,自己的父親也過世了,而聽說那神醫還天天坐着轎子闊氣着呢、生活好得很、還康健。讀了這篇文章,我的感想是:在魯迅先生的那個年代,醫療事業還並不發達,所以社會上出現了很多庸醫來騙取人們的信任和金錢。可見這些庸醫有多貪心。文中“要原配的蟋蟀一對”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也表現出了平民們的愚昧、無知。在這篇文章的末尾,衍太太讓魯迅喊父親,充分的表現出“迷信”的意味,最後,魯迅覺得自己對於父親最大的錯誤的同時,寫出了自己對於父親的無限思念。所以,這篇文章我懂得了很多,我們一定要相信科學,不要迷信。同時,我也想到了很多。小時候,就聽爸爸說過,他小時候生病發燒,我奶奶不帶他去醫院,而是在一旁喊、叫,說一些迷信的話,但是到了第二天,並沒有任何的作用,可見,封建迷信只是一思想,他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所以,我們要相信科學,相信那些實質性的東西。現在的社會上,也有很多類似於魯迅先生那個年代的庸醫。報紙上經常出現什麼,那個地方又醫死人啦,或者什麼藥品不符合國家的規定啦等等,大家可謂是見得太多了。這些醫生都是一個樣子,騙一些年齡大的人,這些人又有的比較封建、迷信,所以,他們故弄玄系、勒索錢財而同時又會草菅人命。說來說去,這些庸醫只是爲了一個字——錢,他們的心是黑色的,爲了貪圖小便宜而真正的失去了一些不該失去的東西。

所以,我想說,在當今社會,大家還是要相信科學。雖然先生寫的是上世紀二十年代,但對於現代來說還是有相同之處的。文章記述了先生年輕時父親患水腫,長期無法康復。給父親看病的兩位“神醫”開了不少藥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藥,最終還是沒有治好。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舊社會庸醫的無能。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醫治,還故意矇騙,故弄玄虛,看是開的神丹妙藥,對病沒一點療效,搞得家人白忙一場,對病人忙於應付,草草了之,給人看病只爲了金錢。現代社會中,這種現象不也是客觀存在嗎?報紙上、電線杆上到處醫療廣告。有很多根本就沒有行醫資格,經常發生醫死人的事。

這說明了什麼?這就是一個字——錢。爲了錢,可以不顧他人你生命;爲了錢,什麼都不管了。我感到先生的文章對於今日還是有很多現實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