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

學問君 人氣:3.19W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範文(精選7篇)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1

這些天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發覺原來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從這隻有300來頁的書本里看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的歷史的發展脈絡。

馮在着本書裏講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實我也不清楚怎麼去說,哲學的東西真是好難懂啊!不過他的這本書已經寫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過的哲學書中最好讀的。

在這本書的第一句: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們大概可以瞭解到中國哲學在重要性。

從這本書瞭解了八卦的由來,各個思想學派的發展歷史,各個學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國的哲學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國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覺各家的思想就是一個相互吸收和借鑑的歷史,不知哲學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許哲學就是這樣吧。我認爲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各方面的條件的影響,特別是物質方面的條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哲學思想在經濟的發展中也有意或無意地隨着發展。

書上也說了些東方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差別,畢竟兩者的物質,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基礎不同,所以理所當然地有差別。但是兩者都是人類的優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兩者優秀的成分相結合利用,正如本書上所說的中過哲學上負的方法和西方哲學正的方法相結合,才能產生未來的哲學。

雖然自己簡直就是沒有水平,但是還幻想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體諒,或許當我看這本書第二次的時候會有所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2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六書紀貞元,三史釋今古”哲學體系中的“三史”之一。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在有限的篇幅裏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1]在閱讀馮先生介紹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時,我對莊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遙自在人生態度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此我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莊子,原名莊周,是道家的第三階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與著述被記錄在《莊子》一書中。談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會聯想到名篇《逍遙遊》裏所描繪的那種“爲我,放任,避世,空談”,其實不然,應該是那種“忘我,順其自然,入世而超世”,並且包含着至高的人生境界。這也是莊子對“道”的高深領悟。

一般人如果認爲莊子那種避世的心態源自於他對人間情況的不諳抑或無法應對複雜的人世間,那就大錯特錯。因爲他對人世間給予了高度關注,並對人生問題提出了以“道”爲核心的非凡見解。例如,他詳細觀察了人的情緒變化,在《齊物論》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樂、慮(憂慮)、嘆(嘆息)、變(反覆)、慹(恐懼)、姚(輕浮)、佚(放縱)、啓(張狂)、態(作態)。真可謂全面豐富。另外他還提醒到人不可擾亂人心,他在《莊子。在宥》中這樣描寫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彊。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說到人心理複雜的情況,恐怕很難找到如此貼切生動的描繪了吧!由此,可以看出莊子並非對複雜的人間情況的無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徹。

正如莊子上面所描繪的那樣,有關人的問題是如此的複雜,那麼人生還有沒有追求快樂幸福和靈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莊子指出必需透過身心的修煉。具體做到如他在《齊物論》中描繪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們排除身體的慾望與心智的執着,做到“無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術語來講就是“心齋”。何爲“心齋”?就如他在《人間世》講述的“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進一步講就“心齋”是指心的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飲食戒律。“心齋”的具體作法,就是要逐漸減少來自身體感官的誘惑與慾望,以及以我爲中心的觀念與成見。總之,就是要對“心”進行一番“清理”,擯棄雜念,使它進入虛靜的狀態,使自己進入“忘我”,“無我”的境界。

由此,關於處世的方法,莊子強調“外化而內不化”(《知北遊》),一方面隨順外物而變化,另一方面內心保持不變。內心與“道”契合,圓滿無缺,在精神自由層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變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順人而不失己”(《莊子·雜篇·外物》)、“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這些反映的是莊子外圓內方的處世哲學,十分精妙。[3]“外化內不化”,堅持並有融通,通達和堅守一併而行,有取有舍,有進有退。這方現了君子處世爲人的大智慧。

在他處世的哲學中,最讓人神往的一句話是:“泛若不繫舟”,“虛而待物者也”。莊子爲我們描繪了一種虛己以遊世,虛而待物的人生。“虛”字有單純平淡之意。泛舟不繫,隨水而漂,人若無執,則可化解於無形。這也正是莊子“心齋”所要達到的人生境界。透過“心齋”,化解自己的執著和不得已,讓心處於虛靜狀態,達到空靈層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與無形。人心是複雜的,若是任由身體感官去牽引,疲於世俗的誘惑而執着於心,進而耍弄心機,事事計較,那麼心就成爲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活着片刻也不覺的安寧。因此,“虛而待物”,超越於“我”,達到“無我”的境界,與道合一,不但不會痛苦,不反而隨遇而安,像莊子一樣“上於造物者(道)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爲友。”這是何其逍遙自在的人生呀!不僅令人羨慕不已。

在現如今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由於太過執着於世俗之爭,喪失了內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輕孰重,不懂得得與失,舍與得,往往使自己在處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內不化”,以至於自己活得不安寧,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樂。我們周遭人們患憂鬱症的更是有增無減。有沒有預防和治療的方法呢?有時,心境就是就是一劑良藥。爲何我們不學習一下莊子的那種“虛而待物”的人生態度呢?將一切無謂的不得已、不必要的執着“相忘於江湖”,以換的像魚兒那樣遨遊於大海的快樂與自由。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3

“哲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雖然不夠了解,但它卻充滿神祕色彩。以前總是聽人說,哲學是所有學科的基礎,於是,我便透過學院這次的贈書活動,仔細閱讀了這本書,但總是感覺不太明白。

讀了這本書,我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透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因爲沒有學過哲學的人並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並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爲儘管哲學家已經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爲後人提供了各種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可能現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爲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爲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濟急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實的強烈衝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寧。

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聖人。”這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卻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爲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作爲一個學生,仍然需要了解哲學。因爲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淨化。也讓我真真的瞭解了哲學,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4

在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之前曾經看過一些他的生平事蹟,其中有一則趣事讓我記憶深刻。話說當年抗戰時的西南聯大,中國的精英知識份子莊輾轉撤退到四川腑地的李莊。車子路過一處城門時,司機提醒大家不要將手伸出窗外以免受傷。

這麼一句善意的提醒讓馮老開始思索手伸出窗外與受傷的必然性聯繫。沒錯,走神是哲學家有的一種狀態。就在這種狀態下馮老的手撞到城牆上骨折了。金嶽霖後來常拿這事情取笑馮友蘭。我不禁聯想到是何等的書呆子身上纔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這本簡史是由馮老在美國的講稿整理而成,短短的二十多萬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作者用極流暢的語言將中國自孔子以來的哲學大家一一羅列,並溶入自己的人生睿智與洞見。雖然現在的語言習慣已經與1940年代有很大的差別,但此書仍然是我閱讀的衆多哲學類書籍中文筆最洗練的佳作。實在沒有想到一個書呆子能寫出這樣的書來。

初讀此書時腦子裏對中國哲學還是漿糊一團,零星淺顯的讀過一點《論語》、《道德經》、《易經》、《六祖壇經》、《傳習錄》。儒家、道家、佛教、禪宗、墨家、入世出世……,這些耳熟能詳的中國哲學經典詞彙他們背後的歷史、涵義我是真不清楚。很艱難的讀完第一遍,花了約一個月的時間。回頭仔細一琢磨,腦子裏的中國哲學地圖還是模糊一片。靜下心來又用兩個月的時間慢慢的讀第二遍,某些感興趣的章節再多讀幾遍。漸漸的這幅哲學地圖清晰起來。

那些逐漸沒落的:墨家、名家、陰陽家、法家……,那些久而彌堅的儒家、道家、禪宗……。中國哲學的各流派在幾千年的文化長河裏相互交融,取長補短,最終凝聚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雖然沒有具象化的信仰某一宗教,但5000年的儒家思想文化底蘊已經深深的植入所有炎黃子孫的骨髓之中。

馮友蘭在書的結尾中提到哲學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同時他把人生境界劃分爲四個等級,從低到高依次爲: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個劃分和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哲學的傳統任務就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別是達到天地境界。

這也解了我心中的結,無論是東西方哲學和宗教,大家所追求的最終目的是何等的相似。“擔水砍柴,無非妙道”、“條條大道通羅馬”。哲學無非是精神修養的方法之一,何必在乎是讀孔子多一些還是讀黑格爾多一些呢。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5

選擇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因爲自己一直喜歡哲學,尤其是喜歡滲透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雖然很多人說這本書晦澀難懂,然而在我看來,它已是將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想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給了讀者,因爲畢竟這本書成書額最初目的是爲了給外國人上中國文化課。毋庸置疑的是,這本書英文版在當時絕對堪稱是國外第一本對中國哲學從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進行全面介紹的英文書籍。而馮友蘭更是中國知識界公認的最優秀的學者之一。它的問世,爲外國人瞭解中國文學起到了極大的積極意義。而它翻譯成爲中國後,也更不失爲一本言簡意賅,輕鬆易懂的中國哲學讀物。

中國哲學簡史呈現給我了一個在紛繁亂世出現的文化盛世。百家爭鳴,諸子百家均在那樣一個時代興起,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在那樣一個生產力極端低下,戰端頻起的年代,諸子百家遊或是遊走於各個諸侯之間抒發自己的治國之道,或是在一方着書教學,或是學以致用,或是爲戰爭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說,中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高峯。我們現在的許多思想,所做的很多決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時期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生活。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樣重視宗教。德克·佈德教授在《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寫道:“他們(中國人)並不認爲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不是宗教,而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這一切使中國和其他主要文明國家把教會和神職人員看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馮友蘭教授將宗教等現象稱爲超道德現象,並認爲這是因爲中國的哲學意識(如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過濃厚,因而在哲學裏找到了超越現實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學裏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養。

中國哲學的功能不是爲了增進正面的知識,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爲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事實上,隨着科學的不斷髮展,宗教的權威被不斷削弱。很多維護傳統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衆離開宗教是自身的衰退。如果這個世界除宗教之外沒有什麼辦法達到可高的價值,那麼人們宗教儀式的淡薄的確是值得惋惜的。而事實上,哲學能夠達到更高的價值,它更爲直接,也更加單純。哲學取代宗教的地位,這合乎中國哲學的傳統。也體現出了在中國哲學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學的重要性。

除了在人類至高道德上體現其價值,樸素點說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哲學家就是熱愛智慧的人。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對象。我們永遠不可能佔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熱愛和追求”智慧“。正如馮友蘭教授所說,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不是爲了人對客觀實際增加正面的知識,而是爲了提高人的心智。具體而言,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們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類追求和熱愛智慧卻沒有別的目的,而只是爲了智慧本身。

我感覺,人應該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應該在本書中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或許可以不關心數學和物理學的新進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們的成果,但是卻不應該不關心哲學,因爲哲學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們每個人應該關心的問題。蘇格拉底曾經說過,未經理性審慎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儘管經過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標。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爲儘管哲學家已經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爲後人提供了各種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

在闡釋了中國哲學的精神、背景後,馮友蘭教授選取了諸子百家中代表性學說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倫,法家重賞罰分明,道家重無爲。每個朝代之初,百廢待興,統治者大多勵精圖治,道家”清虛自守“、”無爲而治“的黃老思想就其用來作爲恢復國力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導思想。而到了統治中期,社會需要穩定秩序,統治者大多采用儒家倫理來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順父母,臣民忠於君主。盛極必衰,由於缺乏監督和制約,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每個王朝的鼎盛便預示着她開始一步步的走向衰敗。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貪污腐化,魚肉百姓。此時民怨沸騰,統治者不得不採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辦法來維護風雨飄搖的統治。

縱觀中國哲學,無論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把關注點放在具象的人倫關係上,所以被認爲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哲學。除了最爲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認識論理論是一種樸素的實在論,墨家中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先秦的科學家,這自然讓我這個學工科的大學生產生了巨大興趣。

在墨子的著作中,還有一部分學說涉及自然科學,如力學、光學、聲學等。小孔成像原理還是墨子最早發現的。墨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他的微分學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學界稱爲東方的德謨克利特。墨子主張從勞動者中選拔人才,受到普通民衆的歡迎,因而墨子被稱爲平民聖人。墨子老年隱居於魯山縣熊背鄉黑隱寺並卒葬於此,現存有土掉溝、黑隱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蹟供人們瞻仰。

中國哲學並不是一塵不變的,而是隨着時代不斷髮展進步的,如儒家學派就經歷了很多的發展,也發生了很多演變。中國哲學以其獨特的魅力對不斷舶來的外來文化相容並蓄直到今天。回顧歷史,我們發現,其實中國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時一直都具有這樣的韌性與海一般廣闊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這樣一個資訊爆炸時代,一個西方文化佔主流文化的時代,中國哲學依舊能綻放它的光彩。

馮友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爲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爲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其實哲學並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並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只不過我們缺少是它們”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理論思維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希望人們都能在中國哲學中尋求到心靈的慰藉。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6

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切的領域。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學方面的教育。兒童入學,首先要讀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也是宋以後道學認爲最重要的文獻。《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對哲學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就作者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一個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他必須對人生進行反思,並把自己的思想系統地表述出來。思考本身就是知識,知識論就是這樣興起的。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先要對思想進行思考。任何一種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學,事實上,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築,包括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

人不滿足於現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實世界,這是人類內心深處的一種渴望。中國人不那麼關切宗教,是因爲他們太關切哲學了,他們在哲學裏找到了超越現實世界的那個存在,也在哲學裏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在哲學生活中,他們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

根據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功能不是爲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爲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在西方出現宗教與科學的衝突。科學每前進一步,宗教便後退一步,它的權威在科學前進的歷程中不斷被消弱。維護傳統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衆離開宗教,結果是自身的衰退,大衆拋棄了宗教,也就拋棄了更高的價值。幸好除宗教外,還有哲學能搞達到更高的價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

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中國哲學既是理想主義的,又是現實主義的,既講求實際又不膚淺。出世和入世的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使命是要在兩種極端對立中尋求它們的綜合。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7

近現代對於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兒童教育從私塾開始,學習《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幼學瓊林》、《古文觀止》、四書五經等,以及修身養性的琴棋書畫等技能。

學子們寒窗苦讀十載,一朝考取功名。現在看來,那時人們是從哲學開始學起,透過誦讀和學習經典,這些哲學思想深入內心,隨着年齡增長,長大成人,在實踐中體會、驗證,從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學思想帶來的不一樣的價值呈現。現在的孩子,要按照數理化、文史哲等學科、門類進行學習,學習的門類越來越精細,越來越精、專,而哲學範疇的內容大部分放在了長大以後再學習。雖然理解能力增強了,但是遠沒有了幼小時深刻的記憶和感受體驗的細緻。

在哲學方面,我們前人留給了我們巨大的財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各種流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到後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再後來的釋道儒三家鼎立,哲學,一直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我們的方方面面。

說到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義又是現實主義,對立又融合。既有狂風暴雨般的當頭棒喝,又有柔風細雨潤物無聲的道法天然,以及潛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學,離我們很遠,又很近,有時遙不可及,有時卻又近在咫尺。在現在社會,我們常常把哲學單獨拿出來看,卻忘了,在古時候哲學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這部簡史,有助於我們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給我們的哲學財富,有助於我們透過哲學,透過哲學去看待我們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豐富、海量的資訊,讓我們的心靈有個可以休憩的空間,讓浮躁和茫然不要那麼緊緊逼迫,給心靈一個可以小憩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