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師說讀書筆記

學問君 人氣:2.46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師說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師說讀書筆記

師說讀書筆記1

韓愈,唐代著名散文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任四門博士時曾請求恢復國子監的生徒,任國子監博士時作《師說》呼籲人們尊師重道。

《師說》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篇比較全面地從理論上論述師道的文章。它的思想意義在於它繼承和發展了前人關於師道的觀點,是有創見的,是韓愈教育思想的精髓,爲我國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較進步的見解。

《師說》的主要觀點有三個方面。一是提出了教師的標準。他認爲教師要以“道”和“業”爲標準來衡量。誰的“道”在先,誰的“業”專,誰就可以當教師。二是論述了教師的任務。《師說》中開宗明義前兩句話就是“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對教師的職責進行了論述。三是闡述了教師的意義。教師的職責就是傳道,使儒家學術發揚光大。

《師說》中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意思是:“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的道理本來比我早,我跟從他學習;出生比我晚的人,他懂的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而且把他當作老師。”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意思是:“所以,不論地位高低貴賤,不論年長年少,道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意思是:“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強,(只不過)知道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各有各的專長,如此罷了。”

讀了以上內容,聯繫新課程理念,想到這樣幾句話——

“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新型師生倫理關係。”

“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髮展的促進者。”

“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

“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透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

爲師者,要努力營造平等的師生關係,好好學習《師說》。

師說讀書筆記2

《師說》出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韓愈,字退之,唐代的散文家。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爲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提倡了散文,創造了新的詩歌流派。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爲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最近閱讀了《古文觀止》這本書,尤其是韓愈的《師說》給我的應象頗爲深刻。本文闡述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本文開宗明義地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點明瞭從師學習的重要性。現就其中一些句子談談我的看法。

喜歡其中一句“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簡單的來說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是我們的老師,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像一棵樹,如果花不嬌豔,也許葉子會綠得青翠欲滴;如果葉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許枝幹會長得錯落有致;如果花、葉子和枝幹都不漂亮,也許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藍天的映襯下顯的格外多姿。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找準每個人身上值得學習的點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提升自己,充實自己並走向成功。

我也喜歡文中的這句“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俗話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薑還是老的'辣”這兩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應證了“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只是專長不同罷了,我認爲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

最後我覺得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這篇文章沒有把它反映出來,那就是“師解其惑,其惑未必能解,弟子努其力方能解其惑。”這句話換成俗語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老師只能是引導我們,具體領悟和行動還在於我們自己。像土地給我提供承託,而不能個給我們海拔;像跳板給我們幫助,而不是給我們輝煌;像小巢給我們提供歸宿,而不能給我們征程;想乳汁給我們提供營養,而不能給我們人生。因此,老師只是我們的依靠並非依賴,我們必須自己去努力奮鬥,帶着老師的忠告,帶着自己的夢想不斷進取,去解其惑。

從師學習固然重要,在實際生活中我理應認識到從師學習是我們的起止,只有不斷努力去剖析創造纔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應這樣,才顯得更有意義。

看過“師說讀書筆記”的人還看了:

師說讀書筆記3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這句話就是說:無論哪3個人在一起,其中最少一個能成爲我的老師。也就是至少一人能比我強一點或幾點。《師說》是韓愈寫給一個叫李蟠的人的。李蟠喜歡讀古文,六藝經傳樣樣都會。韓愈想鼓勵他,便寫了《師說》一文。韓愈在《師說》中也是這麼認爲的。他認爲,能稱爲“老師”的,不分貴賤,不分長少,只要有比我好的人,我就能拜他爲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確是這樣,老師是負責傳道、授業與解惑的。能同時擁有這三者的人,就可以被稱爲“師”。因此,老師不一定要比我大,也不一定地位比我高,只要有比我好的人,就能稱他爲師。比如孔子,他的老師有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這麼高明的“聖人”也有這麼多老師,而他的老師的地位也不一定有孔子這麼高呀!

現在,也是如此。我不懂的問題可以請教老師,問同學,也可以問老爸老媽,有些關於電腦的問題,同學們向我問過;有此奇怪的問題,我也告訴過老爸老媽。

所以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老師不一定要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要不如老師。

師說讀書筆記4

少時讀唐代大文豪韓文公《師說》一文,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其開篇之語: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再讀《師說》一文,思及個人職場成長曆程,感慨頗多。

所謂"師"者,本意有三:一是指教授別人的人,二是指有專門技術的人,三是榜樣。而對於企業組織中的導師而言,則是融合了這三重意義於一身。"師者仰仗於人也,爲師之道,以無過錯,無缺陷上。"

企業內部導師,亦爲"師者"。

導師,首先是一個榜樣,一個標杆,一個組織中各個成員學習的目標和成長的方向;其次,導師本身就說明其擁有專門知識、技術,或者是某一領域的專家;最後,對於導師而言,要借用自己榜樣的力量,透過教授的方式,將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術、能力等分享給企業組織中的成員,即"傳道、受業、解惑",如此實現組織和個人的共同成長。

但是企業中何人可爲"師"?韓文公說:"聖人無常師",孔子亦云:"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所以,在企業中,上至公司高管,下至一線員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之間都可以互相爲師,所謂你學我,我學你,你進步,我進步,大家一起進步。正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在企業內讓每一個員工養成學習的習慣,營造學習的氛圍,最終打造成一個自動自發的學習型組織。

中國古代有個"好爲人師"的典故,諷刺那些盲目自大的人。而在企業中,我們的管理者,特別是中層管理者,卻要努力的做好"爲人師"的工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企業的管理者一定要"好爲人師",努力做下屬的輔導和教練工作。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不管是一個剛剛走進社會,跨進職場的新人,還是有了很豐富的工作經驗的"老人",由於行業的差異,企業文化的不同,運作模式的特點,在其加入新的組織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接着一個的困惑和迷茫,作爲管理者,要迅速的幫助新人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明確工作職責,提升工作能力。同時,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行業競爭的加劇,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必須"不拘於時"而"從師"。

作爲一個管理者,你是否有"好爲人師"的信念;作爲一個職場人,你是否善於"從師"?

師說讀書筆記5

在這個世界上,能做我們老師的人有很多,就像孔子說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爲在這個世界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優點與缺點,在學習上,我們應該學會不恥下問,將別人的轉化爲自己的,這樣,人才會不斷的接近完美。

在《師說》中有一句話,是: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意思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決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跟從老師學習,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終不能解決。

其實,我們應該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問,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所存在的問題就將會隨着時間的增多而逐漸的累積起來,直到有一天它就會“嘭”的一聲,在你的心頭爆炸,所以我們要懂得問別人。

你們看,孔子在古代有很大的名氣,被後人尊爲聖人,那他的思想觀點就是十全十美了麼,我們就應該對他的思想保持肯定嗎?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願自己的思想,不能夠盲從,就算是孔子還曾經向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爲師。他們這一類人的道德才能還不如孔子,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孔子在這方面其實不如他們,所以纔不恥下問。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就應當向他人學習,不管它來自什麼人的身上。不管什麼樣的人,都總會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們既不能因爲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少,而放棄向他學習的機會,也不能因爲某個人好的方面很多,而對他不完美的一面毫無疑問地奉迎接受,這是不對的。

我們要使自己的成長更快,多向外界學習,與人學,向生活學,爭取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師說讀書筆記6

有三件事促使我決定重新細讀高中語文課上學過的韓愈的古文名篇:《師說》。一是幾年前在南校區返回本部的班車上,正值下班高峯,人羣擁擠。一位同學給我讓座後,又對我說:“老師,其實我們並不是給所有的老師讓座的。”聞之,心中一沉,師道尊嚴不再是金身佛雕,我們正被學生放在天平上一一稱量;二是去年我校舉辦的加強師德建設名師報告會,會上四位教學名師崇高的職業道德、高尚的人格魅力、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不禁令人見賢思齊,要爲教師這個太陽底下最神聖的事業奉獻終生;三是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了一段與授課內容密切相關的美國耶魯大學公開課視頻,英俊儒雅的美國大學教授、純正地道的英文發音、豐富翔實的圖片資料和文化背景介紹,本以爲會讓學生歎爲觀止,沒想到不滿20分鐘,就有十來個同學低頭耷腦,表情渙然。當我及時關上視頻,用自己的中國英語講課時,他們又擡起了亮閃閃的眼睛。對此,一喜一憂,喜的是電腦網絡無論如何方便,學生永遠需要你,需要與你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憂的是自己何時才能達到耶魯大學教授的水平。

古聖先賢有很多談師論教的名言警句,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韓愈爲抨擊唐朝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而作的短短549言的《師說》,從“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到“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就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做了言簡意賅而又振聾發聵的論述,至今讀來,仍是字字珠璣,沁人心脾。此番重讀,是以生活在尊師重教的大環境下的一個在崗教師的身份,着重思考學習韓愈所論述的教師的重要作用,教師的使命和責任。

吾師道也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有一句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韓愈則說道就是我的老師,我追求的是道,道在哪裏我的老師就在哪裏,無論貴賤,無論長幼。現代漢語譯文將韓愈的“道”簡化爲“道理”,道理在哪裏,老師就在哪裏。事實上,“道”是我國最複雜、最具民族特色和最具包容性的一個詞。“道”字,本訓道路。說文解字:道,所行道也。天道,指自然法則,人道,指倫理法則。因此道之含義,從道路引申到人所當行的路、當做的事,以及自然界一切現象和法則,統括一切事物的原理和方法,其中蘊含了自然和人文界的一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傳道”就是激發學生先天固有的善的德性,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養吾浩然之氣,在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有創造有革新,最後達到身心和諧的完美境界。由此,爲人師者必須首先具有廣博的科學和人文的知識,知往古,述來者,有高度的道德和哲學修養。道德感、歷史感、責任感和前瞻性無疑是傳道者的必備品質。在目前高度國際化的時代,跨國際、跨文明的視野和胸襟應該也是“道”之一部分。

在549言的《師說》中,“道”字重複出現11次,“業”2次,“惑”7次,傳道之爲師者的重要職責由此可見一斑。

句讀之師非師

《師說》其實可以說是《大師說》,韓愈所說的老師不是指照本宣科、幫助學生斷句、爲學生講解詞義的授業之師,而是能夠傳道解惑的有社會影響力的大師。“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給孩子們讀書和學習書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說的那種傳授道理、解釋疑難問題的老師。不懂得書中的文句就從師學習,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雖然,韓愈在此批評的是那些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的學生,但是,我們在崗教師可以理解爲對爲人師者的告誡:照本宣科,只圉於課本知識,只見樹木不見樹林,只授術業不講使命,只能成爲童子之師、句讀之師,將不會是合格的大學教師,何況大師。

《師說》是一千多年前韓愈對封建士族制度下,看重門庭出身、鄙視學問的不良社會風氣的抨擊和辯駁,抗顏爲師,嘉行古道。在整個社會都在倡導尊師重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今天,作爲擔負着培養厚基礎、寬口徑複合型人才和創新性拔尖人才的大學教師,重讀《師說》,僅僅是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和使命感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