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書筆記>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精選7篇)

學問君 人氣:1.95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悲慘世界》讀書筆記(精選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精選7篇)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1

《悲慘世界》是著名的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之作,這部作品字裏行間閃耀着現實主義的光輝,小說真實的描繪了1815年拿破崙慘敗滑鐵盧到七月王朝初期的法國生活。作者以充滿人道主義的筆觸,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貧苦階層的悲慘命運,間接地深深地譴責法律的不公正。讓我最深受感動的就是主人公冉阿讓曲折、坎坷而又偉大的一生。

貫穿全文的主人公冉阿讓勤勞正直、胸懷坦蕩、樂於助人、品德高尚,是受苦難、遭迫害、被歧視的受壓迫人民形象。他起初是純樸的園藝工人,由於不忍心看到七個外甥捱餓,偷了一塊麪包,被當場抓住,成了苦役犯。他幾次逃跑而被加刑,過了19年非人的生活。僅僅一隻麪包,就剝削了他十九年的生活,可見當時社會階層的不平等和法律的不公正。刑滿釋放後,他飽受歧視與排斥。僅有狄涅教區的教主肯收留他,還在教主的影響下,冉阿讓做了一個正直的人。此後冉阿讓一向救助貧苦的人們,自我也是一身坎坷。他不像其他犯人一樣自甘墮落,而是用自我的悲慘的一生來讓人們感到溫暖。最終,他去世了,柯他仍舊從容應對。生死由常,就像白天將去夜晚來臨,他一向都是那麼從容。

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幫忙我們驅除浪漫的幻想的苦難;唯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杯具,才能幫忙我們承受殘酷的命運。致此,我深有感悟。只要地球上還存在着貧窮與愚昧,那麼像這本書不會是無益的。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2

大家都明白世界著名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的之一便是這一本《悲慘世界》。週末,我開始閱讀起這本動人心魄、感人至深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冉阿讓爲了不讓姐姐的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爲四次越獄增加到十九年。當他一無所有的走上社會卻發現自我衣食無着時,一位主教感化了他,讓他決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最終當上了市長,一名大富翁,樂善好施,做了許多善事。還曾爲了不嫁禍於人上法庭承認自我的真實姓名。他舍已救人,在槍林彈雨中救助了他的“女婿”,最終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想想我們的生活,和這些人比起來,算是多麼的完美啊!我們曾因爲想得到卻得不到而哭泣,也曾會因爲想做什麼卻不能做而難過,但看看這本書中的冉阿讓、芳汀、“百靈鳥”珂賽特……我們曾受過的所謂的“傷”都算得上什麼?此刻有許多人,包括我們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總是會覺得什麼都該是自我的,不應當受到委屈,所有人都應當聽自我的,按照自我的心意去辦,都不曾站在別人的立場想過,但這樣的我們長大後,改怎樣去融入社會呢?所以,請大家從小做起,試着儘自我最大的力量幫忙需要幫忙的人,對生活堅持進取的態度,進取地應對一切挫折,不要畏懼。同時,我期望大家要珍惜此刻的生活,並懂得感恩,感恩這個世界、感恩這個國家、感恩這個社會、感恩在我們身邊不離不棄,愛我們的人……

我只想說,人是不分貴賤的,要堅持一顆真、善、美的心靈,這個世界就會變得無比完美。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3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文豪雨果的作品,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冉·阿讓是一個從小失去父母的貧窮孩子,二十多歲因爲偷麪包被關進了監獄,因爲中途逃跑讓他整整在監獄裏呆了19年。出獄後,他偷了留他住宿的教主大人的銀器,可是警察抓捕他的時候教主大人卻幫忙了他,教主大人的寬容震撼了他。他發誓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他開始不求回報的爲貧民做好事、救出在水深火熱中的芳汀女兒、救出了在戰火中的馬裏於斯、還挽救了一向陷害他的沙威,可是他的生活依然簡單、樸實甚至卑微,一向到死去。

故事主人公冉·阿讓在我的印象裏是最深的,在我看來他並不是反面教材而是正面教材,或許大家看來他只可是是個小偷,是個壞人,可是我卻從他的身上學到了一個道理——知錯就改。

在生活中大家難免會犯錯,當犯錯時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道歉、解釋、無所謂……可是在我看來不是這些而是——改正。

藺相如因爲“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爲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儘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衝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爲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爲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他向藺相如負荊請罪,最終兩人成了合作伙伴,一齊打理趙國。

不管是小說裏的主人公冉·阿讓,還是戰國時代的廉頗都是犯了錯,他們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改正自我的錯誤,成爲了我們大家的好典範。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4

“在種種艱辛和逆境中,他不斷地完善自己,爲貧窮和值得同情的人們獻出了自己的人生”。

這就是《悲慘世界》的結尾,冉阿讓和這個悲慘而又黑暗的世界告別了。但是,本性並不壞的冉阿讓卻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我手捧着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津津有味地看着:失業工人冉阿讓因爲生活貧因,偷了一塊麪包,被抓住監獄,他因多次逃獄,延長刑期。出獄後,受到米里艾主教的教誨,決心重新做人。他對許許多多的人做出了無數的貢獻,對自己幫助過的人毫無所求,對犯了錯誤的人寬宏大量。而沙威探長,一個典型的“法律看門狗”。不相信一個罪犯會洗心改過,窮追冉阿讓一輩子。然而,在即將槍決的一剎那,冉阿讓使他死裏逃生。最後冉阿讓當上了市長。然而,歷盡種種曲折又被抓進監獄……

當我讀到這裏時,我讀不下去了,我的淚水奪眶而出,我深深地被感動了。這時我想起了一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冉阿讓也不例外,爲什麼,人們就不能像米里哀教主一樣有一顆寬容的心,原諒他的過去呢?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是人生必經之路,我們不應該將目光侷限於犯錯誤的人身上,應該把目光放遠一點,把心放寬一點。

這時,我不禁聯想到自己。

記得那次,媽媽帶我去小姨家,我看到了小姨家的電視機上擺放着兩隻閃着銀光的水晶天鵝擺設,覺得非常有趣,便伸手從電視機上取下來。“嘭……”水晶天鵝擺設竟然讓我打碎了,當時因爲沒人在家,我以爲這樣就可以瞞天過海了,可是,這件事卻被媽媽知道了,她拉着我,非要我和小姨道歉,媽媽把我拉到小姨跟前,要讓我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告訴小姨:“我……我……,小姨,對不起!”我低着頭,不敢望小姨。“怎麼啦?”小姨摸了摸我的頭問,這時,我已經落淚了,眼淚不由地流下來。小姨知道了這件事後,並沒有罵我,還表揚了我勇於承認錯誤是個好孩子……我又再次落淚了,我被小姨的那顆寬容的心所感動了。

感動是什麼?感動是心靈深處涌起並波動全身每一條神經的震顫;是心絃在真善美的彈撥下奏出的美妙音樂;是平靜的情感之湖投進一粒石子泛起的陣陣漣漪;是心與心的感應,是絢麗多彩的人性之光。我不正是被冉阿讓、米里哀教主、小姨這些人物所感動嗎?

於是要學會感動。

學會感動,讓世人有一顆寬容的心。

學會感動,讓世人不再冷漠。

學會感動,讓世上充滿光明,溫暖……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5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的身份,飽受着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爲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叮囑道:“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社會中竟然也有這樣偉大的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使他重新燃起了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說,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爲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纔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纔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爲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這一切轉變使我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面對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低劣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爲了錢財不惜一切,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論如何掩蓋不住他醜陋本性的事實。 其實,在現在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爲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爲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的人……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僞裝都將被識破,虛僞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爲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爲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6

《悲慘世界》裏的主人公冉阿讓從小失去父母,20歲的時候迫不得已到麪包店裏搶麪包吃,被抓進監獄,判了19年牢。他出獄之後,他又偷了教堂裏的銀器,被警察抓到教堂裏,教堂裏的`主教大人卻說:”那兩隻銀器是我送給他的。“他對教主大人說:”我答應成爲一名正直的人。“冉阿讓從此爲民服務,並履行了對芳汀的承諾,救出了戰火中的馬裏於斯,並且還挽救了警探沙威,他生活卑微、誠實、簡樸,直到去世。

”他倒向後面,兩支蠟燭的燭光照着他,他那白色的臉望上天。他死了。“

這是對於《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去世的描述。

沉醉其間,好似成爲了珂賽特,有淚滑過。好的作品,就是能夠打動讀者的心扉,開啟心靈的大門,沉浸在作品裏隨着主人公哭哭笑笑。

《悲慘世界》是有着”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美譽的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所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它是十九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小說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冉·阿讓試圖贖罪的歷程,融進了法國的歷史、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悲慘世界》因爲資料豐富和內涵深刻,使讀者們都體會到作品有一種深遠的分量感,讓衆多讀者感動。

這,就是世界名著——《悲慘世界》。我讀完這本雨果的傳世之作,有兩方面的感受。

第一方面是大師的文采、筆法。雨果在敘述的時候,人物對白簡潔明瞭,每一句話都直達重點,深入核心。比如,”冉阿讓也感到舊時的歡樂又回到了心頭,他常望着珂賽特說:‘呵,多完美的創傷!呵,多完美的痛苦!’“這句話看似平常,可是實際上,這句話是寫出了冉阿讓心裏的歡樂。這就是大師的方法。那裏的每一句話,都值得我們細細咀嚼品味。

還有對周圍環境的塑造,對方位的描述。文章的開頭寫到冉阿讓四處流落,每到一個地方都被趕了出來,那裏的場景不停地在變換,可是他依然描述到位。寥寥數句,勾勒出花園,平房,別墅等各種地方,令人不得不讚嘆。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悲慘世界》讀書筆記7

這學期的外國文學漫遊旅程又開始了,在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19世紀的浪漫文學殿堂,在老師的生動敘述下,我開啟了法國浪漫主義詩人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麪包,使他在監牢裏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冉阿讓到處遭人白眼,沒有工作,沒有飯吃,他發誓一定要向社會復仇。這時,一個叫米里哀的主教感化了他,他決心行善積德,做一個好人。他化名馬德蘭,在一個城市辦了個工廠,成爲富翁。他爲貧窮的人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飯吃,給他們房子,他處處樂於助人,被市民們選爲市長,繼而發生一系列見義勇爲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的事蹟。

看完書後,我深深感受到雨果先生透過作品揭示的當時法國社會裏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資本主義的黑暗。在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着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

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裏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知錯就改後也得不到社會的原諒嗎?

無論世人如何看待冉阿讓,看完書後,我爲冉阿讓的博愛和高尚的靈魂所折服,我們的社會也許缺乏的就是這種愛己及人,靈魂高尚純潔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