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研報告>

2020關於鄉鎮農村調研報告範文(精選6篇)

學問君 人氣:2.17W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報告的使用成爲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成爲了一種新興產業。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0關於鄉鎮農村調研報告範文(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0關於鄉鎮農村調研報告範文(精選6篇)

鄉鎮農村調研報告1

近年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迅速,對於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成爲農民增收的引擎。爲進一步掌握我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的情況,我們進行了一次較爲深入的調查研究,對下一步如何積極穩妥地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形成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xx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狀況

xx鄉以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爲突破口,積極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着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經濟水平,精心打造特色優勢農業品牌。目前,全鄉已發展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是專業協會)8個,涉及奶牛、桑蠶、棉花、養雞等12個行業。擁有會員400多戶,其中黨員43戶,佔總數的12*9%。在這些協會中規模較大發揮效益較好的是奶牛養殖協會、桑蠶養殖協會、棉花種植協會。在黨委、政府引導下,李大莊木器加工協會正在積極籌建。就整體來看,專業協會規模小、力量弱、領域窄、功能小、市場競爭力弱。但由於存在較好的基礎,發展潛力較大。

二、xx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的作用(主要針對個別效益較好的專業協會)

1、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專業協會及時把握市場資訊,靈活運用市場法則,對市場需求狀況,價格浮動情況及時掌握,以便會員適時購入或售出。“跟着協會幹,農民有錢賺”,嚐到甜頭的農民,增強了發家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桑蠶養殖協會成立的當年,會員戶就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今年春天又新增加會員近20戶。

2、使農民掌握了技術,增加了收入。專業協會透過舉辦經驗交流會,邀請專家現場講課等多種形式,使會員掌握了專業技術,增加了收入。我鄉的前崗村是全鄉,甚至是全縣養殖奶牛較早的村。最初飼養奶牛時,農戶分散養殖,相互之間交流很少,奶牛的品種也種種不一。當時飼養奶牛,純粹是摸索養殖,缺乏科學經驗,奶牛飼料的配方五花八門,牛奶的質量參差不齊,牛奶的產量也較低,平均每天每頭奶牛的產奶量不足30斤。最關鍵的是牛奶的銷售問題,因爲當時飼養奶牛的戶數少,牛奶質量不高,一些牛奶加工廠不願來收購牛奶。人們售奶的主要渠道是在農村銷售,每天爲訂奶的農戶送奶。這種方法常常造成銷量不穩,極易造成滯銷。由於鮮奶保質期太短,賣不完只有白白倒掉,有時心疼的飼養戶直掉眼淚。當時飼養一頭奶牛的利潤也不過3000元。很多飼養戶都喪失了信心。20xx年春天,在村奶牛養殖業最不景氣的時候,在鄉黨委、政府的積極倡導下,xx村奶牛養殖協會成立了。xx村村主任xx被選爲協會會長。協會成立後,經常召開養殖戶座談會,對飼養過程出現的問題,大夥討論,邀請奶牛養殖專家現場釋疑,並定期舉辦奶牛養殖技術培訓班,使會員逐步掌握了先進的奶牛養殖技術。協會成立的當年,奶牛的產奶量由原來的日產不足30斤,提高到平均日產50斤以上。爲解決牛奶的銷售問題,協會多方聯繫,最後與嘉祥縣鴻運牛奶加工廠達成長期供貨協議,飼養戶每天不用出門就把牛奶賣了。飼養一頭奶牛的利潤也由原來的3000元提高到7000元。

3、攜農入市。專業協會依據國家有關產業政策,按照市場資訊,及時調整種養業結構,引導農民進入市場,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的對接,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初步形成了規模效應,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前幾年由於棉花市場價格滑坡,我鄉棉農的種植積極性受挫,棉花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20xx年在鄉黨委、政府的倡導下,由鄉農辦牽頭,成立了棉花種植協會,協會根據市場資訊,結合我鄉產業結構調整,鼓勵農民大力發展棉花。協會實行統一進種,統一提供技術支援,找銷路,拓市場。今年全鄉發展春棉8600畝,夏棉3000畝。

4、開拓了農村市場。專業協會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投入力度的加大,增加了農用生產資料等工業品的有效需要。同時,使農民收入增加,消費水平提高,加快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搞活了農村市場。

三、農村基層黨組織在發展合作經濟組織中的作用(主要針對個別效益較好的專業協會)

1、扶持作用。各村黨支部對協會發展給予支援,在專業協會有關章程的制定、管理制度等方面給予指導幫助。對加入協會,發展項目的農戶,幫助協調資金或貸款。會員戶徵地等方面給予優惠照顧。例如,前崗村黨支部,爲解決奶牛養殖戶分散養殖帶來的不便,積極協調,劃出專門土地建養殖小區,對資金困難的養殖戶幫助協調貸款。保證了協會健康的發展。

2、保障作用。各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治安巡邏小組的作用,對擾亂、破壞協會正常發展的人員狠狠打擊。村幹部當好協會的調解員,處理協會內部糾紛、爭議,增強協會的凝聚力,以便形成更大的經濟合力。

四、當前xx農村合作

經濟組織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解決辦法

1、協會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作爲專業協會,應該圍繞產前、產中、產後切實爲會員提供市場資訊。讓會員根據市場供應、價格等情況及時調整種養殖規模和方向,以市場爲導向,減少市場風險。但是目前我鄉的大部分專業協會受資訊閉塞、管理不規範等因素的影響,給會員提供的支援少,增產增收效果不明顯。部分專業協會發揮的作用,是會員之間自發行爲的結果。協會本身由於沒有帶來較好的作用,其影響力、號召力越來越小,會員也相應減少,這樣就導致不良循環,阻礙了協會的發展壯大。針對這種情況,應加強協會內部建設,完善協會制度,加強對協會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協會人員綜合素質,增強其駕馭市場的能力,讓協會充分發揮其功能,帶領羣衆致富。

2、協會發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就我鄉專業協會的發展來看,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是部分基層組織對專業協會缺乏正確的認識。沒有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協會,對專業協會重視程度不夠。二是部分基層組織對專業協會的扶持力度不夠。沒有采取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措施沒有落實到位。對此要加強宣傳力度,使幹部羣衆對專業協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形成“人人支援協會”的良好環境。

3、協會規模小,產業化水平低。受資金、技術力量、銷售等原因的影響,目前我鄉專業協會發展規模小、力量弱、領域窄、功能小,難以產生較大的規模效益和品牌效應,產業化水平低,市場競爭力小。爲改變這種現狀,可以動員行業相同或相近的農戶加入協會,使分散經營趨於集中,壯大協會規模,創新品牌,走產業化經營道路。

五、對進一步推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建議

1、多措並舉,積極促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壯大。

一是要確立扶持的重點和方向,確定主管部門,並選派專人下基層指導工作,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建立長效發展機制。

二是要培養典型,組織觀摩交流,總結經驗,循序漸進地扶持一批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典範作用。

三是開展培訓,提高管理者的經營水平和管理能力。

四是幫助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搞好組織規劃和產業發展計劃,建立健全行業自律制度,使其能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政策規定執行。

2、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資金扶持。應協調財政、銀行、信用社等部門安排低息或無息週轉金貸款,扶持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二是科技方面的扶持。有關部門可在科技諮詢、指導、培訓管理人才等方面給予扶持,引導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企業建立經濟技術協作關係,鼓勵農技推廣機構與農民聯合興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三是切實保護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不得向其亂收費、亂集資,不得侵佔其合法財產等。

3、組建主體,堅持因地制宜。可以由農村能人和鄉村集體組織牽頭興辦,可以由村班子牽頭興辦,使班子與協會“合二爲一”,也可以由經濟技術部門和企業牽頭興辦、不拘一格。

4、建議幾種經營形式:一是“合作組織+專業大戶+農戶”。主要透過作爲骨幹成員的專業大戶開展生產示範和流通經營,爲農戶提供間接服務。二是“合作組織+基地+農戶”。這是前一模式的延伸,主要透過合作組織建立的生產基地,示範引導服務農戶。三是“公司+合作組織+農戶”。農民負責生產,企業負責加工流通,合作組織負責組織、協調和規範企業與農戶的生產經營活動。

鄉鎮農村調研報告2

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對共青團工作特別是農村基層團組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共青團工作面臨着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新走向、構築新格局,保持農村團工作的發展勢頭,是我們必須探究和解決的問題。帶着這個問題,近期我們透過分片召開座談會、走訪等形式,對當前我鎮農村基層團組織的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我鎮現有35歲以下的青年3750人,其中團員280人。共有1個團總支,19個基層團支部。鄉鎮團委幹部平均年齡31歲,全部爲大中專以上學歷;全鎮20個行政村團支部,配備團幹部64名,配備率100%,村團支部書記平均年齡28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3名,佔65%,村級團支部書記兼職率100%。

近年來,在鎮黨委、鎮政府和上級團委的正確領導下,我鎮各級團組織能順應新形勢,以服務農村青年增收成才爲中心,不斷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對社會轉型帶來的青年羣體的變化,基層團組織建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問題。

1、農村基層團組織活動開展難。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大部分農村青年、團員紛紛流向企業、自謀職業或外出經商打工,一方面使團組織開展工作聯繫不便,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兼職觀念取向的變化,很多團員的意識逐漸淡薄,認爲還是掙錢比較重要,忽視了自己的身份,疏遠了團的組織,脫離了團組織的管理。

2、服務農村青年實際需求不夠。在服務青年上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對於農村團組織來講,在滿足青年的文化娛樂需求,滿足當代青年在知識、技術、資訊等方面的需求上,還存在差距,這當然與當地青年的就業特點也有直接的關係。在“五四”期間,部分團組織雖能組織一些簡單的文體活動,但內容單一,加上青年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出現了青年需要的,團組織做不了,團組織要求的,團員不願做的問題。

3、團幹部的政治和經濟待遇難以落實。

一是部分黨組織對團支部書記的關心培養不夠,政治上關心少、工作上指導少、方法教得少。目前,村團支部書記應享受的政治地位基本上是因人而異,因村而異,直接影響團的工作地位;

二是由於絕大部分團支部書記是兼職,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團的工作和青年工作;

三是在部分村,團支部書記轉崗很困難,部分團幹部兼職過多,團支部書記從事團工作都是義務性質的,無相應的報酬和補貼。

4、農村團幹部隊伍素質亟需提升。一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我鎮團支部書記的普遍爲高中和初中文化,中專、大專的僅僅幾個。二是年齡偏大,在村級團支部書記中30歲以上的有8名,佔總數的40%。

5、團員教育管理工作困難大。調查發現,農村團員流失嚴重,發展團員困難等問題突出。我鎮280名農村團員中90%以上名團員在企業或鎮外工作。同時,由於團的組織生活不正常,再加上當代青年價值取向的變化,許多青年實際上又多在學校發展,使村級團的發展後勁不足,農村團員數量逐年減少。

二、原因分析

分析以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基層黨組織對團工作的重視不夠。共青團組織是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但隨着經濟和形勢的發展,部分基層黨組織追求經濟效益,對團的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精力投入不足,關心程度不夠,本着“能維持、不指望、無任務”的態度來對待基層團的工作。在評價團幹部工作時,只重視黨政統一部署,忽視團的自身工作。從各地基層團幹部兼職的情況也可以看出,基層黨組織普遍認爲團的工作是一種附帶“產業”。個別村主要領導把村團支部書記當作可有可無的角色,很不重視,對團工作的開展也帶來了難度。這種現象,會導致整個村級幹部隊伍的老化和後繼無人。

二是農村基層團組織發揮作用不夠。在當前農村基層團組織中,還沒有比較成型的符合農村發展要求、適應廣大農村團員青年需要、緊密結合農村基層黨政中心工作的團的工作體系。面對新形勢的發展要求,一些基層團組織不能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工作方式陳舊、工作手段落後,面對變化了的新情況、新問題缺乏新的措施,影響團組織的助手和後備軍作用的發揮。

三是部分團幹部工作熱情不高。由於大部分團幹部是兼職,所以主要精力集中在鄉鎮黨政佈置的中心工作上,沒有足夠精力來思考和開展團的工作,有的團幹部對團工作缺乏熱情,責任感不強,被動應付,甚至不予理睬。還有部分團幹部認爲新形勢下團的工作開展難度很大,存在一種畏難情緒,不能充分認識到“有爲纔有位”。另外部分團幹部的政治和經濟待遇難以落實,也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

四是多數團員青年組織觀念淡薄。由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團員青年自我價值實現方式的多元化,帶來了團員意識的淡薄,出現了“團員不愛團,青年不想團,團幹不管團”的現象。

三、加強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的對策及措施

1、以“黨建帶團建”爲抓手,創新基層團的工作環境。“黨建帶團建”一直是我們抓好基層團組織建設的一個成功經驗。新形勢下,基層團組織應緊密結合黨政中心工作部署,主動向同級黨組織彙報工作,使黨組織瞭解團組織,及時給團組織指路子、壓擔子,促使黨組織將團建納入議事日程,從人員、組織、經費等方面給予保障。同時將團幹部的選拔

、培訓、使用以及待遇等問題納入黨的基層建設的總體規劃,使黨建和團建緊密結合。基層團組織要號召和帶領農村團員青年圍繞本級黨組織的工作中心,努力成爲突擊隊,充分發揮助手和後備軍作用,以作爲求地位,以此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

2、以適應發展爲目標,創新組織設定模式。創新團的基層組織設定模式,使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青年羣體結構和社會分佈變化相適應,努力做到“哪裏有團員青年,哪裏就有團組織,哪裏就有團的工作”。

第一,強鎮強團,重點突破。主動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以社區、行政村、企業、學校齊頭並進的工作思路,探索組織設定科學化,工作載體職能化,陣地建設多樣化,實現對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模式的創新。

第二,互聯共建、優勢互補。就是按照區域相聯原則,把人數少、活動難開展的團組織與相鄰人數多、活動開展正常的團組織聯合,共同開展團組織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增強團工作的活力。實現村村聯建、村校聯建、村企聯建,加大農村非公經濟組織建團力度,進一步增強團組織的覆蓋面,從而促進農村基層團組織的整體建設。

3、以服務青年需求爲中心,創新基層團組織的工作活動內容和方式。要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加強與各類協會的合作,把工作做到具體的人和事上,真正贏得青年信賴。根據農村生產實際、青年發展需求,在活動時間、活動方式、活動內容上靈活考慮,依靠活動內在的吸引力來增強團組織的凝聚力,避免爲活動而活動。從調研情況看,農村青年的第一願望是創業致富,爲此,要重點做好青年創業致富工程的服務工作,加大青年科技培訓力度,爲他們儘可能地提供政策和市場資訊,從而爲農村青年的增收成才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

4、以吸納優秀青年爲重點,創新團的隊伍建設。

一是優化團幹部選拔機制。在農村大力開展以選配“帶頭創業致富能力強、帶領青年創業致富能力強”的“雙強型”團幹部,對年齡偏大、工作力度不大的團支部,積極採取“競爭上崗”的方式產生新的團支部書記和團幹部,同時,大力推進鄉鎮團組織按期換屆。建立健全以工作實績爲重點、以團員青年認可度爲重要尺度的考覈評價體系。同時聯合組織部門加大對基層團幹部的協管力度,制定詳細的協管制度,從而充分調動基層團幹部從事團工作的積極性。

二是強化團幹部的培訓。要大力加強基層團幹部的業務培訓,每年至少要對村團委書記進行一次崗位培訓,不斷提高其業務工作能力。在搞好團的業務知識培訓的同時,還應適當增加理論知識、科學知識、市場經濟知識等方面的內容,使基層團幹部成爲複合型人才,從而不斷提高團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

三是創新團員隊伍的管理。根據青年流動日益加劇、工作生活變動日趨頻繁的特點,積極探索團員青年管理方式。按照證檔分離、交叉覆蓋、動態管理的原則,加強流入地和流出地的銜接,按照“流入地管理和流出地管理相結合,以流入地管理爲主,流出地管理爲輔”的原則,重點解決好流動團員的管理問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團員的教育管理,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來改進教育工作,採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強化團員意識教育,充分發揮團員青年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模範作用。

鄉鎮農村調研報告3

一、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長順縣交麻鄉交麻村下轄16個村民組,502戶,總人口2053人,耕地面積5410畝。主要產業是以養豬、養雞、養羊爲主的畜牧業,以烤煙、生薑爲主的種植業,全村集體經濟偏於薄弱。

今年來,隨着中央、省、州、縣、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我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了本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

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種植產業爲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2018年,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2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爲1050元,其中:來源於農業方面的收入25萬元,在全鄉4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1、從業人員分佈情況。現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歲以下人數爲264人,18—60歲之間人數爲1567人,60歲以上人數爲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爲1567人。根據201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村1567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1193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76%;從事二、三產業的爲374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

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種植爲主。以2018年爲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210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530畝,總產量63*25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爲主,經濟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薑爲主,以林果業爲補充,畜牧業以養豬場和分散餵養豬、牛、羊和雞爲主。

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設有鄉村公路1條,約7*8公里,一事一議項目通組公路硬化正在建設中;現有田間道路25條,約10公里,全部道路均爲泥巴路;水利設施建設上,壩塘共8個,小水池120個,沼氣池80口。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組組通公路、通電、通電訊。現交麻組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252戶1003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847人,參合率90%;全村有17戶農村危房改造戶,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學1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補”政策已落實到位;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5人,村民委員會委員5人;全村共有黨員52人,其中:男性黨員45人,女性黨員7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羣、幹羣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村委會到鼓揚紅巖的鄉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繕、路面硬化以及多數田間道路過窄、過陡,雨天行走艱難,從而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物資運輸,增加了生產、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設施落後,水池、水窖修建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村民的農業生產、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礎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多數組建設雜亂無章,比較凌亂,路面硬化、綠化、美化、淨化設施建設不到位,環境衛生條件差,全村的16個小組均無垃圾處理池;四是農村科技、文化和醫療衛生條件差,設備、設施落後。對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不足,嚴重製約我村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鄉鎮農村調研報告4

鄉鎮鎮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系統工程。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找準載體,並透過這個載體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整合,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特定目標,走出一條具有三門特色的新農村建設路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現實而迫切的課題。最近,縣委政研室會同縣農辦對小雄鎮“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並對具體做法進行了總結,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意義

項目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抓手,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載體。透過項目建設,對進一步明確新農村建設目標任務,充分調動農民羣衆積極性,使新農村建設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使新農村建設工作得到更好地落實。“十一五”期間乃至今後的一段時期,中央財政和省財政對欠發達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扶持力度將不斷加大,儘可能多地爭取上級的資金扶持是欠發達縣市加快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當然還要爭取其它渠道的幫助,形成全社會共建的局面),但上級的資金支援多是跟着項目走。因此透過項目建設,能夠有效地爭取支農資金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的大事、難事。另一方面,透過項目建設,能使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指標量化,有利於透過項目效績進行督促檢查和考覈,確保新農村建設工作落到實處。特別是對一些軟指標進行了項目化,使其督有主體、查有內容、考有依據,並讓農民羣衆看到新成效,感受到新氣象。

(二)使新農村建設任務更加明確。中央提出的“20字方針”涵蓋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內容豐富,涵義深刻,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也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明確了目標。但長期以來,上級政府的政策有很強的城市偏向,公共投資的重點是城市,而占人口多數的廣大農村地區並沒有真正享受到多少公共財政雨露的滋潤。這也就導致我縣農業弱質、農村落後、農民弱勢的狀況得不到根本改變,與經濟發達縣市的差距逐步拉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後,各種資源開始重新轉向農村(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農村發展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在這種背景下,經過長期自由化發展的舊農村要回到有規劃發展的新農村上來,自然地,建設“攤子”鋪得就很大,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抓就成。這就啓示我們,建設新農村要有一個切實有效的抓手,要合理分解目標、確定任務,一步一個腳印地循序向前推進。透過項目建設,能使建設新農村的宏大目標變成一項項具體的行動,也能使我們根據項目的難易程度、輕重緩急,進行分步實施,明確當前和長遠的建設任務,做到相互銜接、有機統一。

(三)使農民的主體作用得到更好地發揮。農民最講實際也最講實惠,只有透過摸得見的工程、看得見的成效,才能激發他們巨大的創建熱情。因此推進新農村建設,不能大而化之,搞形式主義,必須從農民最關心的事情着眼,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紮紮實實地從實事做起,使新農村建設成爲真正的“德政工程”。透過項目,能充分調動農民羣衆的積極性,比如,小雄鎮蜍下村“年內建成5座公廁”,“年內實現200米通村道路硬化”、“3年內解決老年公寓建設”等,使農民有一個具體可期的願景去追求,爲新農村工作集聚了人心,贏得了民心。同時,項目篩選從農民實際需要出發,按照“廣泛徵求、農民自願、自下而上”的原則進行,選擇適宜的項目和他們理解認同的項目進行投資建設,更有利於發揮其主體地位,自覺地爲新農村建設投工投勞。

二、小雄鎮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做法

小雄鎮地處縣城東南,瀕臨浦壩港,下轄29個行政村,全鎮面積63*5平方公里,總人口2*9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89萬人,是典型的農業大鎮。鎮域山林面積5*21萬畝,水田面積0*81萬畝,耕地面積1*44萬畝,旱地果園0*59萬畝,灘塗1200畝。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村民大部分以傳統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爲主,年人均純收入僅3050元,低於全縣平均水平1796元。廣大農民想富盼富、建設美好家園的願望迫切。全鎮幹部羣衆立足鎮情,統一認識,在項目化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進行了積極而有益的探索。

(一)深入調研,精心策劃,是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環節。建立項目庫是實施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小雄鎮積極借鑑“項目推進年”活動成功經驗,樹立新農村建設項目化管理理念,結合上級有關政策資源,重視項目的策劃和細化工作。做法上,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與上下互動轉變,由主要爲爭取上級資金向落實工作目標轉變。具體工作中着力抓好項目的排查、篩選和論證。小雄鎮按照“羣衆需求定項目”的工作思路,向29個行政村下發了《新農村建設情況調查表》和《擬建項目調查表》,透過村民代表會議、上門徵詢等形式廣泛徵求意見,集衆人智慧,排摸梳理出本村擬辦實事,明確項目目標要求、具體措施、實施時間、投資概算和資金渠道,並落實項目相應責任人。進一步發揮所駐村工作指導員對農村情況比較熟悉、思路比較開闊的優勢,指導幫助村裏解決項目編制中的困難和問題,提高項目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爲切實增強駐村指導員業務水平,鎮裏還先後5次邀請了相關部門科室的業務骨幹,對全鎮40個駐村指導員及駐村幹部,就如何做好新農村建設項目規劃和編制進行了專題培訓輔導,使指導員指導水準有了新提高,使各村在項目安排上與新農村建設方向、上級政策與資金投向對口銜接。如嶴底村在項目初排中,光整治村建設項目資金預算就達200多萬元,而村集體經濟年收入不到2萬元,許多村幹部把希望寄託在上級的資金補助上,在這樣情況下建設整治村難度可想而知。該村指導員朱漢利到任後透過對項目工程量、相關費率等重新論證和精心預算,最後縮減了資金50多萬元,並在來源渠道上提出了四條解決措施:

一是用足用好政策資源,爭取上級資金補助;

二是廣泛徵求村民意見,人均捐資300元;

三是立足本村優勢,發展長毛兔和茶葉產業;

四是動員在外經商致富能人資助家鄉新農村建設。

以此進一步增強了整治村項目的可行性,得到了羣衆的'支援。同時,鎮裏在彙集各村上報的建設項目的基礎上,圍繞產業發展、新村建設、社會事業和民主政治等4大類58個小項進行逐一細化,組織專門人員將上報項目進行再次審覈和論證,對那些百姓共同迫切要求解決的、一個村無法解決的而又事關全局、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篩選進《小雄鎮鎮級項目庫》。然後根據輕重緩急,確定年內、屆內和“十一五”期間各村新農村重點建設項目,制訂《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讓各村明確項目建設的具體目標,做到有的放矢。目前小雄鎮各村初步確定的項目共678個,計劃總投資5019萬元,其中產業項目91個,投資2164萬元;新村建設項目134個,投資2658萬元;列入今年開始實施的項目共435個,投資1428萬元。列入鎮級項目45個,其中產業項目16個,新村建設項目8個,年內實施項目26個(其中年內需要完成的項目7個)。同時,積極抓住部門、企業結對幫建11個重點村的機遇,進一步做好與對口部門、幫建單位和企業的銜接和溝通,爭取上級重視和社會力量的支援。

(二)加強宣傳,深化認識,是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前提。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綜合工程。只有科學、全面地把握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和實質,才能使項目的規劃和實施更好地體現“20字目標”。小雄鎮黨委政府從幹部羣衆對新農村的認識實際出發,針對長期以來形成的“項目建設就是政府行爲”的思維模式,整合各種宣教資源,加大對項目建設的意義、內容和相關政策的宣傳,營造人人關心項目建設、支援項目建設的“大合唱”,真正讓老百姓認識到新農村項目建設得益的主體是羣衆,是建設自己家園的善舉,從而變“要我建”爲“我要建”。充分利用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組織村幹部參觀學習示範村建設經驗,透過典型引路,讓農民看到新農村項目建設的具體成效,以點帶面,激發農民積極性,爲進一步深入開展新農村建設營造了更加有利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三)分類指導,量力而行,是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辦法。小雄鎮各村集體經濟普遍比較薄弱,在這樣的情況下建設新農村難度可想而知,但沒錢辦事,並不意味着無事可辦。該鎮積極立足現狀,分類指導,量力而行,努力推動新農村項目建設順利進行。在項目建設層次上,結合各村建設現狀、經濟實力、資源優勢,將全鎮項目分爲基礎性項目、提高性項目和開發性項目。對於基礎性項目,重點要解決羣衆目前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如“三清四改”、農業設施等基礎項目。對於條件較好的村,鼓勵其建設提高性項目,促進新農村建設標準向更高層次發展。如茂林村經過前幾年的努力已達到整治村要求,今年該村又透過安排建設市級一類基層文化俱樂部、休閒健身綠地、四級通村主幹公路等提高性項目,向示範村方向靠攏。同時,結合各村實際,注重項目的開發工作,培育農村新特色,凸現農村新亮點。如塔坑村在柑桔種植規模和技術上做文章,爭創興津柑桔品牌;胡家峙村實行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擴大茶葉種植基地;嶴底村利用自身山水地貌,發展多元化休閒農莊。在建設時序上,讓幹部積極性較高的村率先建設,讓羣衆呼聲強烈和羣衆廣泛支援的項目率先建設。對那些意義重大、羣衆呼聲強烈,但一時又囿於資金限制確實難以實施的項目,在做好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列入項目建設長遠規劃或分階段分批次逐步推進。由於各村發展的差距,項目建設必然也有進程的快慢,水平的高低。該鎮充分尊重客觀規律,尊重農民意願,不圖大求快,盲目攀比。對集體經濟較強的村,多安排一些要求較高的項目,對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的村,選擇一些投入少、搞得成的項目,分期分步實施,不求“齊步走”、“一個樣”。在實施過程中,充分依託當地的資源優勢、人力優勢,鼓勵引導村民就地取材,發動黨員幹部羣衆義務投工,用卵石鋪路、築花壇,用鄉土苗木綠化……花小錢辦大事,共建美好家園。

(四)建立機制,加強協調,是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爲確保建設項目落實,小雄鎮專門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爲組長、各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爲成員的項目化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項目化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指揮協調和組織落實。建立了鎮領導聯繫重點項目責任制,做到每個項目定職責、定任務、定時限、定標準,並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度。同時,鎮黨委政府組織領導小組成員,將以定期督查與不定期抽查的形式,及時反饋新農村項目建設進度、存在困難和問題,促進項目建設順利實施。鎮黨委政府還建立鎮村兩級幹部聯席會議制度,針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進行商討,提出具體對策措施和解決辦法。各村建立了項目公示制,公開承諾項目實施和完成時間及相應負責人,自覺接受村民代表和羣衆的監督。

鄉鎮農村調研報告5

鄉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爲了瞭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根據縣先進性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開展以“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爲內容的調研活動的通知》要求,我鎮於近日就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xx鎮爲縣委、縣政府所在地,轄7個村,其中6個農業村,一個蔬菜村,76個自然屯,農業人口8853戶3*47萬人,農村勞動力1*5萬人。全鎮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7萬畝,林地1*5萬畝,水田1*85萬畝。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着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着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檔案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xx年全鎮gdp總量9*5億元,增長7%,其中農業總產值實現2*02億元,增長11%。全鎮糧豆薯總產5*3萬噸,糧食單產430公斤。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5*1萬畝,佔耕地面積的36%。日光溫室發展到51棟,面積2*3萬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2500個,面積16*7萬平方米,年產蔬菜2*44萬噸以上。畜牧產值實現1*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xx年向縣內外輸出勞動力9120人(次),創收320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xx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00元,比上年增長5%;農民人均收入達3646元,比上年增長13%。實行村財鎮管,嚴格履行財務審批手續,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加強,xx年化解債務180萬元,沒有發生新的債務,農民政策性負擔爲零。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援,積極爭取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鎮村道路建設、鎮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全鎮村屯公路383公里,實現了村屯道路暢通;農村計生、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穩步推進;生態保護、農電網改造等公共服務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進步。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開始進入農戶家庭,擴大了農戶接受外界資訊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資訊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農民自編自演開展文體活動,縣鎮組織的科技、文藝下鄉活動,豐富了羣衆的業餘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着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資訊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1所中學、18所小學,有3處晉升爲省級標準學校,4處小學達到市級標準學校,12處小學實現了縣級標準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1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羣衆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爲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爲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xx年在全鎮7個村實行了村幹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鎮“兩委”47名幹部平均年齡爲45*4歲,大專以上文化7名,高中、中專40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後出臺了《xx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範化建設標準》,在指導全鎮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建檔),做到“三爲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鎮農經中心爲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爲重點),把羣衆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我鎮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更忽視了品牌效應,盲目效仿和低水平發展,且多以零散種養爲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與此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此外,農戶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合同不規範,訂單屢約率較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我鎮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功能單一、結構分散,輻射力不強,推廣型、農產品加工型和綜合服務型專業組織協會制度不健全,內部管理不規範,政府協調成立的多,農民自發組建的少,多數會員不繳納會費,財政專項資金扶持助推力弱化。協會活動開展不正常,帶動力不強。雖然地方政府制定一些相應的扶持政策,但其性能、地位和作用以及與其他經濟組織、與地方政府的關係等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免徵農業稅後,我鎮農村的基礎財力巨減,財政“缺口”大,加之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很大。省、市、縣下撥的轉移支付無法維持鎮、村組織機構運轉所需財力。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調查顯示,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根本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同時缺乏誠信意識,在產業化經營中常有違約等不守誠信行爲出現。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xx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佔35%,初中文化程度佔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佔15%。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擡頭的趨勢。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我鎮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衛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衛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絕大多數的村已沒有文化活動室和相應圖書,缺乏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縣鎮沒有穩定的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嚴重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尚未開展,農村弱勢羣體保障體系薄弱。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

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

二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衆“盼富”面前力不從心。

三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衆的感情,做“撞鐘和尚”、做“太平官”。

四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同時由於包產到戶後以家庭爲單位的農村經濟發展,也致使了無人關心集體事業的現象的產生,村委會雖實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規劃在本村因無力參與支援而無法實施。五是農村村民自治工作發展不平衡。村務公開不及時,財務公開內容不全面,無明細帳,當地羣衆有意見。

鄉鎮農村調研報告6

農村實用人才是指在農村具有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能夠起示範和帶動作用,爲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並得到羣衆認可的農村勞動者。結合本人所住的枝江市姚家港鎮石寶山村,近期對本村的走訪調查,對本村實用人才總體規模、層次、結構和分佈情況有了一些瞭解,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村農村實用人才整體概況分析

據調查,全村共有農村實用人才21人,佔全村農村總人口的6%,涵蓋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經營、農村經紀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頭人、農業科技型、技能勞動型、文體藝術類和其它類10個方面。從區域分佈,人才類別、內部結構看,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農村實用人才發展較快。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村實用人才不斷涌現,且逐年呈上升趨勢。由單一的種植業、養殖業向農產品加工業、企業經營、農村專業合作帶頭人等行業發展,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到了較大貢獻。

(二)各行業農村實用人才層出不窮,涵蓋方方面面。調查結果顯示:全村農村實用人才21人中,生產能手有5人,其中種植能手有4人,養殖能手有4人;經營能手3人,其中企業經營人才1人;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帶頭人1人;能工巧匠有3人。種植業、養殖業、企業經營人才比重較大,能工巧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少,科技型人才缺乏。

(三)農村實用人才年齡結構趨於中年化。在年齡結構上,全村30—40歲9人,佔全村實用人才的42*9%;41-50歲的10人,佔48*1%;51歲以上的佔2人,佔9%。

(四)農村實用人才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在文化程度上,初中以下的14人,佔全村實用人才的66*7%;高中(中專)的3人,佔15*7%;大專以上的4人,佔17*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約佔七成,比重大。

(五)農村實用人才專業技能情況:從調檢視,農民技師2人,其餘未申報專業職稱。

二、農村實用人才的帶動作用及典型介紹

(一)農村實用人才成了開發性農業的引路人。開發性農業人才主要是指種植業、養殖業。全村有8人,其中種植業4人,養殖業4人。他們在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優質稻生產、棉花優質高效栽培、農村土地流轉、規模養殖上,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推動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他們當中有開發數千畝荒灘種糧做法,有土地向大戶流轉典型的經驗,有回鄉創業發展規模養殖的模式,有農技農機結合的成功事例,有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蹟。

我村丁士根自1991年開始承包江心洲500畝荒灘試種小麥,當年獲得較好的收益。逐步發展到20xx年400餘畝,添置了大型拖拉機,旋耕機,抽水機,機動噴霧器,實行機械化作業,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李松林、施結木被授予市農村致富帶頭人。在生產能手的帶動下,僅江心村綜合開發利用荒灘2萬畝,全鎮土地向大戶集中流轉8000畝。

(二)農村實用人才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生產效率低,市場資訊不靈,農產品賣價低,銷路不暢,影響農民增收和社會穩定。東至縣辰鑫植物油有限公司自1992年起走“公司十農戶十基地”的農業產業化路子,建立優質油菜生產基地5萬畝,訂單生產3萬畝,帶動1萬餘戶增產增收。縣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東至縣昌泰工貿責任公司,依託當地優質棉花,從事棉花收購、加工、銷售,創造了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農村實用人才盤活了農產品市場流通。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在流通領域,及時把握市場資訊,將農民的稻穀、小麥、棉花、芝麻、花生、生豬、蔬菜等產品集中起來,銷售出去,以銷促產,帶活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我村村餘衛兵年營銷糧食1000噸,劉玉學年營銷棉花500噸,辰鑫公司程根生營銷菜籽4000噸,阮雙林年營銷芝麻、花生等農產品3000噸,產品銷往浙江、江西、上海等12個省、市,不僅自己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收入,還帶動當地老百姓增產增收。

(四)農村實用人才創新了農業經濟體制。章茂林創辦了同福水產合作社,陳立旺創辦了新華棉花專業合作社。運用產業化經營,透過示範,引導農民走集約化、標準化、產供銷一體化發展之路。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外面的大市場對接,實行訂單生產,以銷定產,帶領農民闖市場,提高農產品的賣點,使農民從中收益。

(五)農村實用人才帶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一批農村實用人才掌握一技之後,到大城市創業找市場,組織本地農民有序流動。主要行業有建築業、裝璜業、縫紉業、修理業等,我村向外輸送技能勞動型人才百餘人,拓寬了就業渠道,增加了收入。同時他們在外學習了技術、管理經驗,積累資本,回鄉創業,在農村大顯身手。

(六)技能勞動型人才助推農民致富。我村朱成洲是一名瓦工,擁有一技之長,從事裝璜業,帶着村裏人組成一個施工隊與金利來總公司達成裝飾協議,營業額逐年上升,2012年達到500萬元,安置20餘人就業。

(七)複合型人才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人才是關鍵。劉明華自學農村土建工程,市場營銷,經營管理等專業,掌握各種知識後,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去。承包窯廠,生產優質紅磚,從事農村公路、水利興修等工程建設,質量達標,深受老百姓歡迎。

三、存在主要問題

1、人才匱乏。我鎮是農業大鎮,要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才是關鍵。據調查,全鎮農村實用人才僅人,佔農村人口比重低,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與發達地區相比,顯得農村實用人才匱乏。

2、結構不合理。從行業上分析,農村人才發展不平衡,從事種植業、養殖業能手多於其它行業,科技型人才缺乏,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帶頭人剛起步,能工巧匠人才少;從性別上看,農村實用人才男性多於女性,;直接從事生產的多,從事社會化服務的少。

3、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初中人數佔總數比重大,沒有經正規化訓練和學習,基本上都是靠自學或師傳,專業化水平不高。

4、經濟實力不強。他們創業時間不長,從事行業規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處在創業之初期,資本積累少,經濟實力明顯不強,參與市場競爭能力還很弱。

5、帶動能力弱。我鎮有市、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各自圍繞自身產業優勢,僅帶動小部份農戶增產增收,大部份農戶還是靠自已發展,整體帶動能力不強。

6、年齡中年以上。人才調查中,中年以上年齡偏多,年輕人極少,基本上到外地創業、發展。人才大量流失。

7、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地方財政對農村實用人才建設的投入經費很少,工

作環境不優,辦公場所、辦公設備條件差,工作開展困難重重。

四、主要對策與建議

1、統籌規劃,明確目標,培養造就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各級政府要把農村實用上擺上議事日程,確定主要領導親自抓,抓出成效。

一是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從本地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實用性、科學性制定發展規劃。

二是認真組織實施。明確實施主體單位,各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強有力的合力。

三是要突出主導產業,形成一村一品,充分發揮特色農產品的優勢。

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中介服務組織,積極發展專業協會和農民經紀人等各類農村中介服務組織,暢通資訊、開闊視野、加強互動、優化服務,不斷增強中介組織的服務功能。

五是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建立農村人才資訊庫,實行動態管理。要開展農村實用人才技能認證評定工作,頒發“綠色證書、”技能證書,專業技能證書,做到持證上崗。

2、加強培訓,提高素材,加快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步伐。要定期開展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培訓內容要有針對性、實用性、季節性,如產業技術: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技術;工程技術:建安工程、食品工程、質量安全工程等;服務技術:營銷、物流、資訊、維修、保健等。確定相關部門具體落實。與此同時,透過輸送人才到大中學校進修,系統掌握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還可透過陽光工程培訓,提高技能,加速人才培養進程。

3、加大投入,財力支援,爲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提供資金保障。財政要從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培訓、進修安排一定的專項經費,尤其是要對農村實用人才在創業、發展生產上重點扶持,引導他們規模種植、規模養殖、規模加工,培育主導產業,形成區域化、規模化、集約化,一村一品,有明顯的特色優勢。逐步建立起政府、企業、農民相結合的投入機制。

4、創新機制,政策扶持,爲農村實用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要從多方面,寬領域支援農村實用人才想事業、幹事業、成就事業,帶動一方經濟發展。要出臺有關優惠政策,從資金、技術、資訊等方面給予支援和扶持,解決信用融資、農業保險、技術支撐、稅收優惠等重點難題,真正發揮政府扶持農民、扶持農業、促進農村實用人才服務農民,服務農業,服務農村,充分發揮農村實用人才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作用。

5、加強領導,組織引導,加快農村實用人才發展步伐。要從社會主義新農

村建設的大局出發,從農民增收的長遠着眼,立足當前,着眼長年,把農村實用的培養和發揮作用擺上政府議事日程,確定主要領導親自抓,抓出成效。對業績顯著、貢獻突出的農村實用人才,要給予獎勵和表彰。要認真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加快農村人才資源開發步伐,建設一批農村最急需,用得上的人才,成爲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