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查報告>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範文

學問君 人氣:1.82W

要去了解一件不明白的事情時,我們要透過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一般會把調查結果彙集成一份調查報告。那麼你真的會寫調查報告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農村社會調查報告範文10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範文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1

摘要:本文是關於農村脫貧致富,以肥西縣棗林村爲例,對棗林村的現狀進行調查,並進行分析,結合新農村的貫徹要求,提出自己的意見。

關鍵詞:棗林村脫貧致富新農村科技

自1978年以家庭聯產承包爲核心的農村改革實行以來,中國的經濟迅速崛起,用“翻天覆”地這個成語形容一點也不爲過,目前中國已步入工業化中期,農業也漸漸的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儘管在市場的引導下經濟的發展形勢良好,可是農村的現狀仍是絕對貧困與相對富足。現對肥西縣棗林村的現狀進行分析,希望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加快中國城市化進程。

一、肥西縣針對新農村建設的政策與方針

肥西縣新農村建設於20XX年8月在全省率先啓動,並明確了“三大區域、三種路徑、三種模式”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思路,在“十一五”期間,重點實施“兩鎮領先、二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全面啓動”的“221”工程。本縣嚴格執行新村鎮“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大力實施“兩鎮領先、二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全面啓動”的“221”工程,建設具有肥西特色的農村新社區。本縣始終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爲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在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我市農村發生巨大的變化,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社會事業顯著進步,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村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城鄉關係發生積極變化。同時,我市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也面臨着許多挑戰和問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較低,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落後,農民持續增收仍然比較困難,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探索,以新的理念和思路,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開創我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二、肥西縣棗林村的基本概況

(一)肥西縣的地理位置

肥西縣位於安徽省中部、省會合肥西南,地跨江淮流域之間,臨肥水之南,濱巢湖西岸,是安徽省經濟強縣之一,區位優越,歷史悠久。但是在肥西縣成功躋身於全國百強縣的同時,仍有像棗林村這樣的鄉鎮需要進一步的加強經濟建設,來適應全縣的發展,力求達到城鄉一體化的基本要求。

(二)棗林村目前的特色

1、發展思路

村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思路,積極引導和發展特色、生態、綠色農業,使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堅持以農業爲基礎,發展農業生態旅遊,如在肥西縣頻頻興起的‘農家樂’。

2、村委會的領導

在村委會的領導下,堅持農業向產業化、機械化、規模化方向經營,利用農業優勢,大力招商引資。例如:隨着“肥西老母雞”集團的產業化經營,在該地興起了養雞熱,不少農村剩餘勞動力轉變爲養雞專業戶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三、針對肥西縣棗林村的現狀,我的思考

(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應該弘揚“科教興國”的戰略。大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村民的知識文化水平,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在農村的農業科技指導,向村民及時的提供專家的意見,使農業邁向現代化,逐步實現科技化。例如本村中棗林小學的興建,在村中對於提高全村村民的知識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村幹部的工作態度

樹立村幹部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認真做好農業基礎工程建設,給廣大村民的農業生產提供便利的設施條件。如:興建適合本村天氣、土地的灌溉工程,隨着新農村的發展而發展一批優秀的村村通工程。此外應在村中補修公路,或者進一步的修建新的公路,便於同鄰近鄉村的聯繫。還應加強對農村基本農田的保護,對於在村中辛勤勞作的村民可予以適當的補助,提高其生產積極性。

(三)計劃生育

應普及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減少農村家庭由於超生,多生而帶來的撫養子女,贍養老人的負擔。興辦福利院,使社會福利得以完善,增加對農村中生活難以扶持的貧困人員的社會救濟。此外,在農業遇到自然災害時應積極部署抗災工作,發放農業補貼。

(四)剩餘勞動力

合理調整農村的剩餘勞動力,積極鼓勵他們走出家門,到外地進行再就業,學習外地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其中大部分農民工打工獲得的工資可用於農村的再生產和日常消費,從而帶動村中的經濟發展。還支援一些農民邁出國門,出國務工和經商,在村委會的領導下,使本村上下一心,使農業逐步向商業化發展的道路邁進。

四、從棗林村發展可以看出農村脫貧致富的主要前進動力

棗林村發展的主要動力,從人力因素方面的考慮,主要是村委會的村幹部,還有積極響應號召的村民,從戰略因素方面的考慮,則主要有迅速發展的科技,優秀的專家指導,當然還有知識水平逐步提高的村民。“農業、農村、農民”,這個三農的基本問題始終圍繞在我們這個人口基數過大的13億國家中。如果要使我們國家達到共同富裕的最高目標,我們必須使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來。棗林村的這種脫貧致富的政策和方法,完全可以引以爲鑑,並結合各個地區的地理環境,土地利用方式,最終使還處在小康水平線以下的農村地區實現基本富裕的目標。

農村社會調查報告2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xx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小學進行爲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光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這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爲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爲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潛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個性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我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我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我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我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爲“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我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爲中心,缺少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和自我的親人一齊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我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能夠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光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階段,狀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爲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初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爲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構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光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構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爲53%,一年一次的爲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爲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潛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我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能夠十分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構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