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調查報告>

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調查報告

學問君 人氣:1.87W

按照縣政協關於“三農”問題調研課題的分工,縣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組織了部分政協委員和供銷社、農業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共14人組成調研組,在3月中下旬深入到三合鎮、青槓街道辦事處、福祿鎮實地調查,走訪了6個種養殖大戶或龍頭企業,聽取了縣農業局、供銷社等相關部門情況介紹,並組織部分委員到銅梁縣學習,調查中召開了各種座談會5次。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調查報告

一、我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現狀

(一)社會化服務機構健全。目前,農技、畜牧、農機、水產等機構,承擔着對全縣的農村種養殖業的技術推廣、生產和生活資料的服務和管理工作。

農技包括縣農技中心和13個街道(鎮鄉)農技中心。鄉鎮機構改革後,農經、農技、林業、水土保持併入農技中心。全縣有農技人員390人,其中街道(鎮鄉)在編人員364人,在崗人員259人。在崗人員在年齡結構上,35歲以下的佔26,36歲至49歲的佔67,50歲以上的佔7,結構年輕化;在文化程度上,中專及其以上的佔84,中專以下的佔16;在技術職稱上,有專業職稱的僅佔17。

畜牧設有縣畜牧中心和1個畜牧獸醫聯站,鄉鎮建制調整前的26個鄉鎮畜牧獸醫站。有職工312人,其中在職251人,在年齡結構上,35歲以下的佔31,35歲至45歲的佔34,45歲以上的佔35,結構趨於合理;在文化程度上,中專及其以上的佔66,中專以下的佔34;在技術職稱上,有專業職稱的達83。

農機體系,截止2003年6月底,鎮鄉農機站尚有在崗招聘幹部24人,錄用幹部2人,合同制工人5人,提前退休1人,共32人,屬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目前70的農機站成了“牌子站”、“空殼站”,餘下的也主要經營油料和承攬零星金加工業務,承擔新機具推廣、提蓄水灌溉和農業機械維護工作的很少。

水產只有縣水產站,在崗人員9人,大專以上學歷的8人,有職稱的8人,但鎮鄉無1名專職水產員。

(二)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較快。初步建立了縣、街道(鎮鄉)、村、社四級農業科技推廣網絡,成立了農村專業技術協會36個,其中縣級8個,鎮鄉級19個,村級9個。組織和引導農民發展了以健龍藕協、獅子泰山果協等爲代表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延長和加粗了產業化鏈條,促進了農業板塊經濟帶的建設。建立了城北蔬菜示範基地、丁家花卉繁育示範基地等13個科普示範基地,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帶頭人和示範戶,帶動了農民依靠科技致富增收。供銷合作社開展農業生產資料經營服務,建立農資超市10個。積極參與“兩社兩化”建設,發展綜合服務社33個,興辦正興薯業、大路蜜柚和璧城養殖等專業合作社5個,創辦鄉鎮聯佳超市16個,滿足了當地農民的生產生活資料的需要。

(三)社會化服務領域不斷延伸。農業社會化服務領域由產中服務向產前和產後服務兩頭不斷延伸。建立了璧山農業資訊網,並與相關農業網站實現了連結,全縣各鎮鄉和龍頭企業也設有資訊網點;成立了中國農函大璧山分校,舉辦了蔬菜、果樹、畜禽、種植等14個專業,各鎮鄉也相應建立了輔導站,對農村黨員、幹部、專業戶、示範戶進行了培訓,爲農業提供了產前服務。在產後服務上,支援和鼓勵農民,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原則,發展了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或者按照“公司+農戶或生產基地+農戶”的形式,形成了一批如原野食用菌產銷合作社、新堰蔬菜營銷合作社、三業茶葉有限公司、溫氏集團等實體。全縣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2個,會員1818人,帶動了5176農戶,經營總收入達2639萬元,農戶增加純收入達314萬元。

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投入不足。縣級社會化服務機構人員經費仍按工改時人員編制覈算,以後按照增人不增資進行預算,經費嚴重不足,造成了由工作經費來支付人員工資現象。調查中瞭解到,畜牧在從事春秋防疫、疫病普查、仔豬防疫等公益性工作時經費未納入財政預算。鎮鄉(街道)社會化服務機構經費預算標準不統一,有全額、差額撥款或自收自支,經費緊張,工作正常運轉困難,只有安排部分人員進行經營創收,三合、福祿農技中心有近40的人員從事經營創收,削弱了對農業生產的技術指導和服務。經費的不足,職工待遇低,致使個別中心負責人頻繁更換,調查中瞭解,在這次鄉鎮建制調整中,二級機構負責人竟爭上崗,有鎮鄉竟無一人蔘與農技中心主任報名。

(二)服務隊伍龐大,人才斷層與知識老化嚴重。在鎮鄉農技中心反映尤爲突出。一是人員臃腫、混崗現象突出。調查中統計,全縣鎮鄉農技中心有在編人員364人,被安置到其他部門的有105人,佔總數的29。二是非專業技術人員過多。非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高達47%,學農業技術專業的僅佔14,其餘39學農經管理的.,其中有一部分是黨校經濟管理函授生。三是知識斷層。在職函授進修的119人中,進修農業專業的僅1人,進修非農專業的達99.16,導致了農技推廣隊伍知識斷層及知識老化現象。據統計,全縣有3個鎮鄉農技中心找不出1名專業農技人員,他們根本無法有效向農民提供技術諮詢服務和推廣最新的農業技術。

(三)服務機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一是服務體制是計劃經濟時期沿襲下來的體制,帶有一定的行政命令,往往以“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方式進行。服務的層面只停留在鎮鄉級上,服務指導的形式絕大多數是以會代訓的方式進行。在調查中發現,鎮鄉農技人員因經費緊張未駐村下社,真正到田間地頭與農民接觸的很少,農民得不到專業培訓和技術指導。二是管理體制不規範。如鎮鄉農技中心與上級業務主管部門關係不明確,農業局、林業局、水利農機局都是主管部門,都可管,但都不便管。加之,服務體系(除畜牧外)“三權”下放到鎮鄉,鎮鄉管理模式不統一,縣、鄉兩級業務出現斷鏈,如鎮鄉水產、農機業務無法開展。

(四)服務市場不規範。隨着市場經濟發展,從事肥料、農藥、種子、獸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經營戶增加,無照個體經營比較嚴重。經營戶進貨渠道混亂,有假貨充斥市場,加上監管市場力度不夠,造成體系技物結合收入低,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如畜牧遊醫現象突出,三合鎮就有遊醫30餘人,遊醫因缺乏專業培訓,濫用藥物,使畜牧診治得不到保障,肉品質量下降。

(五)社會化服務質量不高。政府行爲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存在公益性與經營性職能不分,公益性服務較少,有償經營成爲主業,服務功能弱化,服務機構有名無實。加之農民主動接受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大多依賴傳統經驗和習慣,致使農業社會化服務效果不明顯。民辦的各類經濟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數量太少,2003年底全縣434個村民委員會中僅有12個,約佔3,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專業合作組織在發展中普遍存在會員綜合素質不高,週轉資金困難,資訊來源和傳遞渠道單一,主要依賴當地政府和農業部門提供,組織化程度較低,帶動力也不強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