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創業指導>

創業資訊:虛火過後 智能硬件創業者會怎麼走

學問君 人氣:9.28K

在這裏深圳灣創業廣場是深圳的科創中心,分佈着多家孵化器,不少創客活動都會在其中舉行,其中不乏智能硬件設備的路演活動。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智能硬件創業者會怎麼走,更多創業資訊請關注應屆畢業生大學生創業網。

創業資訊:虛火過後 智能硬件創業者會怎麼走

近日,又有一場“智能硬件產品展示大會”在其中的一家孵化器舉行。在展示會上,來自深圳及周邊城市的數十家硬件創業公司都拿出了自己的產品。創業者們將產品放在孵化器的站臺上,緊張地等待着參觀者的點評;展臺前,人們熙熙攘攘地擁擠着,在觀察這些產品。

突然之間,有參觀者說出了一句話:“我看你們這些產品,怎麼看起來都差不多?”

困窘已經明顯流露在了創業者們的神情中。

隨着雲計算和大數據等互聯網技術在2014年初被政府大力提倡,智能硬件技術也迎來了發展的高峯期。之後,百度、騰訊、阿里巴巴、360等巨頭開始在智能硬件領域中佈局,以自我研發或與其他廠家合作的方式推出各自的產品。其中,小米更是以旗下一系列包括手環、路由器在內的智能硬件建造出了一個“硬件生態圈”。

資本也開始青睞這個新興領域。京東於2015年發佈《中國智能硬件趨勢分析報告》,當中指出,在2014年,智能硬件行業融資金額達到47億元。

在各種因素的推動下,智能硬件行業在2015年迎來了一個春天。

奧維雲網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市場智能硬件零售量達4000萬部,佔全球份額32%。而京東發佈的《2015年上半年京東智能硬件行業報告》指出,從2015年1月到5月,京東平臺上智能產品的銷售額相較2014年同比增長264%,用戶量增長215%。市場分析機構Gartner預測,到2020年,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到5億臺。

在需求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大量的硬件孵化器也隨之開始誕生。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創業之都深圳的硬件孵化機構將達到200家左右,超過50家知名投資機構旗下的孵化器也於2015年在深圳成立。

增長停滯 市場消化不良

看上去,一切都在向美好的方向發展。但上行的勢頭卻在2015年底開始停滯。

在美國市場,被稱爲“可穿戴設備鼻祖”的Jawbone在今年開始走向衰落。2016年2月,Jawbone融資1.65億美元,但其估值僅剩15億美元,比上一輪融資時的估值折價50%。而在隨後的6月,又有傳聞稱,Jawbone已經開始出讓產品業務,以及停產部分產品。

國內初創企業也遭到了同樣的境遇。有數據顯示,2015年智能硬件行業出現的106筆融資中,僅有14筆爲B輪或以上。比例僅爲13.2%。

在深圳這個創業之都,硬件創業者們能夠從完善的供應鏈和良好的落地條件中獲得便捷。但即便如此,隨着創業者們的一擁而上,市場開始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

一名業內人士向介面新聞記者大致估計,從2016年開始,深圳將大約有80%的智能硬件初創企業“會被拍死在沙灘上”,“對於智能硬件行業來說,2016年可以算是寒冬的來臨。”

對於依然存活的智能硬件公司來說,它們的日子也不太好過。查西是深圳一家可穿戴智能相機品牌的公關負責人。她表示,當與其他公司進行商務合作洽談時,以往對方能夠接受資源置換,但現在大部分合作方都要求直接獲取現金。

“哪怕要少一點,它們都想看到現金。”查西這麼形容。在寒冬的影響下,不少公司已經有了變現壓力,它們不願意再聽創業者的故事,而是希望獲得實際的回報。

儘管已經有人發出了悲觀的聲音,但在映趣科技策劃總監張宗緬看來,智能硬件的發展停滯,更像是經濟下行所帶來的衍生品。

“傳統來說,硬件製作工廠比較傾向於接大公司的訂單,因爲這些公司的訂單量大,能夠帶來的收益比較豐厚。”張宗緬告訴介面新聞記者,“但小米等互聯網廠商的出現,改變了這些工廠的接單模式。”

透過低價和強營銷等手段,小米等新興品牌在硬件市場上異軍突起。它們所帶來的持續不斷的訂單,使得代工廠開始以開放的心態提高對這類品牌的接受程度。不少廠家選擇對接創業公司,希望能與其一起成長。

張宗緬認爲,這對於代工廠和硬件初創公司來說,本應是個雙贏的局面。

對於初創公司來說,它們能夠獲得大工廠提供的良好工藝和品控,從而能夠製造出在外觀、材質和用戶體驗上都有一定保證的產品,從而提升品牌的口碑。

至於代工廠,在智能硬件創業大潮下,如果其選擇的品牌能夠發展壯大,它們也能夠從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在這種心態的帶動下,智能硬件的上下游供應鏈模式開始慢慢發生變化。

但好景不長,這種新格局卻從2015年開始漸漸走向消亡。

“從2015年下半年起,這種模式開始走不下去了。”張宗緬說。在部分品牌開始漸漸做大後,小品牌的發展空間被進一步壓縮,難以透過營銷手段做大。

而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珠三角和長三角一帶的代工廠出現收支不平衡,乃至大面積倒閉的情況,它們因而不得不重拾對於利益的關注,更加註重硬件品牌背後的資本關係或投入能力。

此外,在智能硬件公司融資受阻的情況下,代工廠們開始將這些公司拒之門外。“在前兩年,我們還很歡迎深圳這邊中小硬件公司的訂單;但從今年開始,我們已經不怎麼接它們的單了,因爲實在賺不了錢。”一位珠三角製造業代工廠的負責人告訴介面新聞記者。

“總的來說,現在又回到了原來的舊模式上,代工廠更希望接一些大品牌的單。”張宗緬說,“對於小品牌,工廠們已經不願意爲它們專門建立定製化的產品線,因此它們慢慢就活不下去了。”

儘管如此,張宗緬認爲,這並不意味着智能硬件行業進入寒冬:“大體上看,手錶、手環等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在全世界還是在穩步上升的,只是進入門檻變高,技術不過關的公司被淘汰了而已。”

技術瓶頸難以突破 產品同質化太高

技術上的不足,是硬件創業公司在經濟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遭受挫折的直接原因。

一名投資經理在接受介面新聞記者採訪時說:“智能硬件本身一直在高速發展以及更新,對於那些沒有太大進步的產品來說,自然會被市場所淘汰。整體上看,部分市場熱,部分市場冷,是必然的趨勢。”在和記者的.對話中,這名投資經理認爲,機器人、VR設備等智能硬件,依舊方興未艾。

一般而言,智能硬件遠遠不只包括可穿戴設備,隨着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髮展,VR設備、機器人、智能電動車等新事物開始出現。但對於初創公司來說,想要涉足這些產品的製造,從技術上來看,難度不亞於登天。

在8月13日於深圳舉行的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大會上,小米聯合創始人黃江吉提到了人工智能實現的三大條件:產品、機器學習、大數據。他提到,目前,小米雲每天收納的數據達到200TB,只有掌握如此龐大的數據基礎,才能創造真正的人工智能。

然而,初創公司幾乎不可能如小米般收集到如此大量級的數據,這也意味着它們難以真正進入這一領域。

紫牛基金投資經理尚靜以VR設備爲例,對介面新聞記者講述了初創公司在智能硬件領域之中的技術困境。她認爲,初創公司在VR頭顯這個領域基本沒有任何機會。

“目前對於較知名的幾個頭顯製作方,比如暴風魔鏡等,它們一方面推進自己產品的軟性功能;一方面做內容投資,推進自己的內容平臺。目的都是以自己的硬件爲入口構建內容生態。這是支援其硬件平臺的軟性實力,然而這些內容和平臺生態的構建都不是創業公司能夠玩的。”她對介面新聞記者說。

但在深圳大大小小的硬件孵化器中,創業者們依然前赴後繼地拿出自己的機器人或者VR頭盔產品,仔細看下來,這些產品大都千篇一律。以機器人爲例,很多產品除了能夠發聲之外,別無用處。

“很多時候,這些所謂的機器人其實就是一個殼子,加上語音識別方案,再沒有別的功能了。”一名硬件創業者對介面新聞記者這麼說,像這樣的智能硬件,純粹是爲智能而智能。

而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的可穿戴設備,同樣面臨技術瓶頸。在技術上無法取得突破的情況下,可穿戴設備產品的同質化已經日趨嚴重。

“現在市面上很多智能手環,實際上的功能只有計算步數和心率,但這些數據如果收集得不夠充實,根本沒有什麼用處。”查西認爲,大部分智能手環和手錶產品,由於技術上的不足,本質上提供的是僞需求。

去年,美國科技網站Business Insider曾經進行過一次市場調查,結果發現,有51%的受訪者認爲可穿戴設備沒有“任何被使用的需要”。其原因可能在於,智能手環的大部分功能,目前已經在智能手機上可以實現,那麼消費者們又何必花錢去買一個智能手環呢?

“現在,消費者的目光更加挑剔。”查西說,“如果手環這類產品沒辦法在技術上取得突破的話,起碼從今年來看,是很難繼續的。”

不過,在查西看來,功能較爲齊備的產品,如智能相機、智能電視等,依然有生存下去的空間。換言之,寒冬對於這一類產品來說帶來的影響要較淺。相對於手環來說,相機、電視等產品能夠給用戶帶來的實際功能要多得多,也許這纔是它們得以維持的一個根本原因。

在困境中,已經有創業者開始積極求變,他們希望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儘可能地爲產品帶來新元素,從而跳出原地踏步的怪圈。比如說,有公司已經開始爲手環加入包括體感在內的新功能,使得其應用場景變得更加廣泛。

對於不相信寒冬的張宗緬而言,加強社交網絡上的營銷,同樣是現階段下的一個突破口。“現在智能產品的受衆還是比較少,想要讓用戶們花錢,公司們還是需要真正做好營銷。”

只是,更多的從業者依舊悲觀。多位智能硬件公司工作人員均向介面新聞記者表示,覺得行業的瓶頸期不會很快過去。

“現在,硬件公司們只能等。”查西說。等到經濟環境變好,或者是等到新技術的全面落地。對於很多智能硬件初創公司來說,命運其實並不掌握在它們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