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成長心理>

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現

學問君 人氣:2.49W

兒童心理健康的表現有哪些?做爲家長我們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那麼兒童心理健康的表現到底有哪些呢?小編這就來告訴大家:兒童心理健康的表現到底有哪些?請各位家長知曉。

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現

一、兒童心理健康的表現

據瞭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尚無統一測量標準。根據我國青春期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他們達到心理健康應具備以下六個心理品質。

1、智力發育正常

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智商(iq)在80分以上屬智力正常,智商低於70分屬智力落後,智力發展落後於實際年齡屬心理髮育異常,常伴有適應能力低下,是兒童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2、穩定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佔優勢。儘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3、能正確認識自己

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並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並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4、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係。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並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係。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是同學們的知己。

5、穩定、協調的個性

人格亦稱個性,人格表現爲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對自已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徵是:相對穩定的情緒狀態,堅韌的'毅力,靈活的應變能力,強烈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6、熱愛生活

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已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爲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二、重視孩子的情緒健康

如果問大多數的父母,他們如何確保孩子的身體健康,相信他們都可以輕易地列出一長串的方法,例如,爲孩子準備營養均衡的飲食、定期帶孩子做健康檢查、鼓勵或陪伴孩子運動等。但一談到情緒的健康,絕大部分父母就顯得束手無策,也不知道怎樣做纔是正確的,畢竟情緒狀態不像感冒,沒有溫度可讓我們測量,也沒有其他明顯的症狀可用於觀察與診斷。但相信沒有任何父母會否認情緒健康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生理健康。

要想培養孩子的健康情緒,需要長期觀察並瞭解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的天性都不同,面對衝突與挑戰的響應方式也不同。有些孩子在面對衝突與挑戰時,總以隨遇而安的平常心來看待;但有些孩子天性容易緊張,遇到困難時,常常無法調整自己的心態。

1、千萬別拿孩子作比較

對孩子們來說(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最討厭的就是父母總愛拿自己和別的孩子作比較,或常把“我的孩子就是很頑皮、好玩、不愛念書……”這類話掛在嘴邊。

有位父親道出了自己的心聲,“我的女兒長得沒有雜誌的封面女郎那麼漂亮,兒子的成績也總維持在中上程度,雖然他們都沒有具備上好的條件,可是那一點也不影響我對他們的愛。在我心中,這兩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就算他們有時會頑皮、不聽話,也不太幫忙做家務,但我還是很愛他們。”

2、讓孩子感覺被重視

做父母的總是習慣站在大人的角度來看待孩子,認爲孩子就只是孩子,不懂得生活的現實,所以孩子所想的、所做的都不如大人來得重要。有時父母因爲急着要用電話,便要求孩子長話短說,或少打電話以免浪費;父母也常會理所當然地要求孩子配合自己,而不管孩子是否正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如果父母經常這樣做,容易導致孩子對大人產生不好的感覺,甚至因而缺乏自信,認爲自己只不過是孩子,無論做什麼,父母都覺得不重要。

一般而言,父母經常會忽略孩子的意見與感受,或根本不關心孩子的想法,這會使孩子誤認爲除非自己做錯事,否則無法引起父母的注意。但真正在乎孩子的父母,會隨時觀察孩子,會詢問孩子的意見與決定,例如,晚餐想吃什麼?假日想到哪裏郊遊?希望得到什麼樣的生日禮物?……久而久之,孩子會漸漸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瞭解父母對他們的重視。

由此可見,我們對孩子的心態一定要重視,這關係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三、兒童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

(1)活潑開朗。兒童能自然地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與人交往坦率、真誠、隨和,樂於接納別人的意見。常常向父母和親友訴說自己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和自己做過的事,遇過挫折後,能很快釋放緊張和不快的情緒,不會鬱積在心中。

(2)心情愉快。兒童心境經常處於歡樂愉悅的狀態中,很少哭鬧、生氣、焦慮、恐懼、憂鬱。保持平衡心態,很少出現嚴重的心理衝突。

(3)求知慾強。兒童喜歡觀察、探索周圍世界,常向父母師長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興趣廣泛,什麼都想試一試。思維活躍,愛動腦筋,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

(4)意志力強。爲了達到目的,在遇到困難時不畏懼,不退縮,不半途而廢。不依賴成年人或同伴,喜歡自己去克服。有較強的自信心和自制力,能根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言行,能排除一些外界或內心的干擾,集中精力,去實現學習目標。

(5)熱情慷慨。關心周圍的人,常有“利他”和“親社會”表現,富有同情心,樂於幫助別人。

(6)喜歡交往。兒童樂於和別人在一起。能做到大方、謙讓,夥伴關係良好。能理解和尊重別人,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並能遵守紀律約束和行爲規範。

四、兒童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之所以有這麼多孩子有心理障礙的問題,與兒童的出生經歷及早期教育有關。從目前情況看,造成學齡前兒童心理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胎教的影響。現在很多母親給胎兒聽胎教磁帶,但已發現有些幼兒由於聽覺刺激不適當,反而造成失聰。胎兒應該有一個安靜的生長環境,不應該受到無端的打擾。

二、沒有經過爬行訓練的影響。現在2/3的城市兒童缺乏爬行訓練,過早地使用學步車。嬰幼兒在爬行的時候,會努力擡頭,四肢、手眼的協調能力得到訓練。沒有爬行經歷的孩子,長大以後手可能會不聽指揮,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時過慢。

三、缺少正規教育的影響。進過幼兒園的幼兒,活潑、開朗、易合羣、守紀律、講禮貌。而家居幼兒就顯得過分害羞、怕見人,在陌生環境中難以適應。

四、強制學習的影響。現在有些家長有意識地讓幾歲的孩子背詩詞、字典、地圖等,有專家認爲,孩子3歲之前,不應該進行這些機械記憶訓練。兒童的大腦容量是有限的,3歲之前,應該着重發展孩子的適應能力、語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機械記憶。

五、教育方法的影響,如父母對孩子溺愛遷就、百依百順,使幼兒形成驕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種是採用打、罵、嚇、關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養態度矛盾,更會使孩子發生心理問題。

六、家庭氣氛的影響,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離異,使幼兒不知所措,或失去應有的愛撫,容易形成自卑、抑鬱、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