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成長心理>

家長如何幫孩子減壓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學問君 人氣:2.26W

一天,女兒盈盈放學回家,告訴我,她不想再當小組長了。我問上大班的女兒爲什麼。女兒回答:“以前想當小組長,因爲老師表揚我,小朋友也喜歡我,現在我不想當,因爲小朋友都不願意跟我玩,說老師總是表揚我。”我繼續問:“要是小朋友都選你呢?”結果,女兒回答:“我可以讓給其他小朋友。”盈盈平時很乖,能力很強,在幼兒園一直表現非常好,可沒想到小小年紀的孩子卻面臨着意想不到的心理壓力。作爲家長,我要不要跟老師反映,別讓盈盈繼續當小組長?怎樣才能幫助盈盈應對這意外的心理壓力呢?

家長如何幫孩子減壓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成長

案例中,盈盈的家長提出了兩個問題。提出第一個問題,說明家長還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是大班兒童,具有一定的問題解決能力,在孩子需要決策時,家長的第一反應仍然是包辦代替。其實,此時最好先跟孩子溝通,引導孩子自己做出抉擇。即便跟老師溝通,也最好先由孩子來完成。只有問題不能解決時,家長才可以考慮給予輔助。

盈盈能當上小組長,看起來似乎和能力有關,說明盈盈已經有了一定的問題解決能力。那家長更不必事必躬親。是否繼續當小組長,應該在和盈盈進行有效溝通之後,才能下定論。

第二個問題的提出,說明家長非常關注孩子的心理髮展,對孩子遇到的困境也非常敏感。受小組長一事的啓發,家長希望能夠了解一些適合孩子應對心理壓力的方法。家長可謂用心良苦,幫助孩子構建強大的內心,以應對未來可能遇到的心理壓力,這的確是現代家長應該認真對待的一課。

傾聽孩子做好溝通

從家長和孩子的角度來看,盈盈面對的是要不要當小組長的難題;從孩子成長髮展的角度分析,實際上是孩子在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方面遇到了困難,而這也正是大班主要的學習內容;從幼兒教育的角度來看,孩子表現出的些許退縮正是在提示我們,這是教育的契機。

大班社會領域的主要內容是:幼兒在與同伴和成人的交往過程中,學習如何看待自己,不斷適應社會生活,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發展自尊和自信,學會遵守規則,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要解開盈盈的心結,不妨回到盈盈的真實內心與現實處境中尋找線索。盈盈的家長不妨選擇一個相對輕鬆的時間,比如晚飯後、週末的午後,坐下來與女兒聊聊“小組長可以做什麼”、“怎麼當組長”、“爲什麼要當組長”、“小夥伴的排斥和老師的表揚真的有關嗎”等話題。大班孩子已經有很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談話也是他們很願意接受的溝通方式。在親密的談話過程中,家長能夠有效地引導孩子表達出內心深處的潛在想法,帶着孩子一起發現自己的困惑究竟是什麼。

有了前面的溝通作爲鋪墊,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進一步敘述同伴排斥的細節和方式,幫助孩子構建積極的同伴交往。通常孩子在這件事情上出現同伴排斥,可能有兩方面原因。

一 是孩子沒有完全領會當組長的真正意義。

雖已是大班,但孩子對很多事物的理解,如果沒有成人的進一步引導,還是會表面化。

如盈盈建立了“當組長會受到老師表揚,受到小朋友喜歡”這樣的簡單邏輯關係,在當組長的行爲動機上,從一開始就出現了偏差。因此,這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進行發散性思維,多角度考慮當小組長的意義,比如可以學會爲他人服務,對集體有責任心等。同時也要讓孩子瞭解到,當小組長也可能會受到委屈,比如爲他人服務不好時會被埋怨,或是自己會很辛苦地做很多事等等,爲孩子搭建更寬闊的思考平臺。

二 是孩子對於同伴的排斥,缺乏化解的能力。

同伴衝突、同伴排斥在中班以上的年齡段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大班女生當中,言語上的排斥、間接的排斥比較容易出現,這也是幼兒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個體遇到困難時,作爲本能反應,都會有逃避、後退和放棄的傾向。但當個體獲得了應對的技能方法時,便能克服恐懼、畏難等一系列負性情緒,勇敢面對,加以解決。

盈盈一旦選擇消極逃避,就會失去獲得積極應對方法的機會,長此下去,容易產生消極心理,遇到問題就怕、就躲,最終表現爲自信不足。

化解壓力 勇敢擔當

透過上面的分析,我建議家長逐一解除孩子的心理負擔,鼓勵盈盈繼續勇敢地當小組長。

首先,還原事實,讓女兒從誇張和虛構的假想中走出來。從小組長的設定上來說,一般是每個小朋友輪流擔當小組長,每次都是有期限的,不會讓某個小朋友一直當下去。因此,女兒所講述的“總當組長,總受表揚,因此總受排斥”,應該是不太可能的。如果家園溝通後,發現的確像我們推斷的一樣,那麼孩子之所以這樣說,很有可能是爲自己的放棄尋找藉口。

其次,面對事實,爲孩子提供幾個小_招式”,化解她與同伴之間的小衝突。要讓班上的孩子重新喜歡盈盈,必須要改變之前的印象。比如,帶一些同伴喜歡的小玩意送給朋友們,或是讓女兒學會點新本領進行展示,變個小魔術或是摺紙等。小朋友們很快就會和好,玩到一起。

做好了上述工作,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把想法跟老師說說。之後,家長再跟老師進行溝通,確認一下組長的安排是否適宜,孩子是否已經領會當小組長的全部意義,跟老師反映孩子在家的情況,提示老師保護盈盈免受其他人“嫉妒”的困擾,避免其他小朋友也出現類似情況。

強大內心長期應對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和成人一樣,也會遇到各種困境,面臨各種壓力。很多事情在成人看來根本算不上什麼,但對孩子來說確是很難受的。比如,剛進幼兒園時不適應,不喜歡幼兒園的飯菜或是不喜歡在幼兒園午睡等等,都極有可能成爲壓在孩子心頭的“大石頭”。

有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定義爲一種能力,能感受和表達人類的全部情感(從憤怒到熱愛),並能控制他們,而不是被他們控制。

如果我們接受上述定義,就會明白:憤怒和害怕也是人類健康的一部分,是救生情緒,只有在身體遇到危險時才應該產生,因爲這些情緒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然而,有時我們並沒有遇到任何危險,卻有了一系列的負性感受,這是因爲遇到了壓力。當壓力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時,它也是一種健康的情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孩子的鬥志和上進心。如同不算嚴重的'感冒發燒能夠提升身體免疫力一樣,這些小壓力,對孩子來說,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不用急於消除或是極力避免。

因此,當孩子承受一些小壓力時,家長不必過於擔心,而應該利用好這些成長的導火線和催化劑。

但當壓力超過孩子的承受能力時,孩子會產生煩惱。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內,比如連續一個月,都爲同一件事情焦慮和不開心,這時就需要積極引導,因爲太久的壓力會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要讓孩子把問題和壓力錶達出來,切忌不要盲目否定孩子的負性情緒。比如,有的家長會對孩子說:“你能有什麼不高興?每天都是好吃好玩,我們就希望你開開心心的,別總是不高興,行嗎?”這樣的反饋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鬧情緒是不被接受的,覺得很羞愧。過度壓制孩子的負性情緒,會給孩子帶來新的心理壓力。

還有的家長不把孩子的壓力當回事,當孩子認真講述後,表現出不屑一顧,覺得孩子的反應很可笑,甚至取笑孩子。這樣的反饋會讓孩子感覺心理上更孤獨,壓力更大。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內部要營造寬容的心理支援氛圍,家長要善於抓住一些小時機,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對待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解決它。以下提供三種方法,家長可以嘗試:

1.假裝遊戲法。這是一個“萬能”的心理應對方法。家長和孩子一起玩假裝遊戲,讓孩子透過假裝遊戲重溫令人不舒服的情境。首先,由家長扮演孩子,由孩子扮演“壓力源”,再現孩子感到壓力的情境,家長表現出積極的應對;然後再讓孩子扮演自己,在遊戲中模擬的情境裏,再次面臨同樣的難題,再次應對。一旦孩子在反覆的假裝遊戲裏宣泄了壓抑,學到了方法,他們就會把積極的心理遷移到現實中去。

2.培養自負法。這是一個常常被忽視和誤解的方法。自負並不完全是件壞事,有時孩子需要小小的自負,尤其是他們在受到打擊以後,自負能幫助他們重新建立自尊和自信。在孩子意志低沉時,幫助孩子準確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長處,鼓勵他們進行自己擅長的事情,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會在這些自我肯定裏拾起勇氣,面對困難。

3.自主調適法。這個方法適合興趣廣泛的孩子。平日裏,明確地爲孩子提供一些建議和指導,告訴孩子,心裏不舒服時,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緩解情緒,比如閱讀、繪畫、戶外運動、唱歌、做手工等等。孩子常常被情緒控制,這就需要家長的提醒。大多數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得到轉移,繼而消除壓力。反覆使用這種方法,孩子在應對壓力時,就會很自動地採取暫緩的做法,待冷靜後再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