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5篇)

學問君 人氣:1.07W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

孔夫子有一次到衛國,住在蘧伯玉家。衛國衛靈公有個夫人,名叫南子,她聽說孔子到了衛國,很想見見他,就派人去與孔子說:“天下各方的君子,凡是願意與我的君主以兄弟相稱的,必定來見見我,而我也很高興會見他們。”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5篇)

孔子婉言謝絕了她的邀請,不想見南子。可是南子不肯,又派人去請,孔子沒法,只好去拜見南子,孔子進了她的門,向她施了禮。南子隔着帷帳向孔子答了禮,滿身佩帶的珠寶發出一陣叮噹聲,孔子說:“我一向沒有拜見你,今天見了,以禮作答吧!”

孔子在衛國住了一些天。有一次,衛靈公同夫人南子乘着一個車,還有宦官陪侍。孔子坐在後面的一輛車上。他們張張揚揚地從街市走過,引起許多人的注意。孔子看到衛靈公這個樣子,很有感觸地說:“人們是這樣喜好女人,而不喜好德行啊,我還沒有見過重視德行像重視女人這樣的人呢!”

孔子對衛靈公的行爲很厭惡,便很快離開衛國走了。

邊讀邊想:這個故事出自《史記·孔子世家》“招搖”,是張揚炫耀、故意以引起別人注意。後來人們就用“招搖過市”,形容故意在人們面前虛張聲勢,誇耀自己,吸引別人注目。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2

急功近利

董仲舒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漢景帝時爲博士官,以通曉《公羊春秋》聞名於世。他專心治學,三年不到花園遊玩,很負盛名,當時的士人都以師禮尊奉他。

在漢武帝時期,因朝廷長期對外用兵和統治者的窮奢極欲,賦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封建統治集團內部孕育着嚴重危機。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諸侯王那裏擔任了國相之職。但是沒過多久,董仲舒卻因才遭妒,備受其他官員的排擠,後因提出“災亂說”而被人誣陷有顛覆國家的意圖,差點被處死。漢武帝念及舊情,親自出面赦免了他。後來,漢武帝聽從丞相公孫弘的一間,將其派往膠西。讓他做了膠西王國相。

公孫弘與董仲舒同爲儒學經師。公孫弘擅長逢迎附和,深得漢武帝的器重,被任命爲丞相。董仲舒卻時常不識時務,正言直諫,漢武帝對他恨頭疼,所以敬而遠之。公孫弘一直以來都嫉妒董仲舒的才華,這次,他找到了機會,希望可以一舉剷除董仲舒。舉薦,也是有計劃的謀殺。

膠西王是漢武帝的兄長,依仗自己是漢室宗親,有恃無恐,驕橫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國相統統被他以各種罪名斬殺,無一倖免。幸運的是,因爲董仲舒的聲名與才學,膠西王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膠西王對董仲舒說:“勾踐的賢明,加上范蠡(lí)、文種的才能,我認爲這是越國的‘三仁’,你怎麼看待這三仁呢?當初齊桓公有問題請教管仲,我的疑慮就由先生解決了。”

董仲舒回答說:“我才疏學淺,沒能力決斷大王的疑慮。雖然如此,大王向我提問,我不能不盡我所知回答。我聽說,過去魯國國君問柳下惠:‘我想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柳下惠回答說:‘不行。’他退下來滿臉憂愁地說:‘我聽說,陰謀侵略鄰國的,不會向仁愛者討教,這次國君爲什麼問我呢?’可見,柳下惠連被問都覺得羞恥,更別說參與討伐齊國了!由此看來,越國本來就沒有一個‘仁’,哪來的‘三仁’?所謂仁人,是‘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義而不謀求眼前的小利,修養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於取得成果)的仁。致力於以德教化民衆而使社會風氣大變,纔是仁的最高境界,堯、舜、禹就是榜樣!”

急功近利的意思是:急於謀求眼前的功利。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3

【成語】: 高陽酒徒

【拼音】: gāo yáng jiǔ tú

【解釋】: 高陽:古鄉名,在今河南杞縣西南。秦末酈食其即此鄉人,對劉邦自稱“高陽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蕩不羈的人。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出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初,沛公引兵過陳留,酈生(酈食其)踵軍門上謁……使者出謝曰:‘沛公敬謝先生,方以天下爲事,未暇見儒人也,’酈生瞋目按劍叱使者曰:‘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非儒人也。’”

秦末漢初時,陳留高陽鄉(今河南杞縣)有一個叫酈食其的人。他家境貧窮,又沒有職業,只好在鄉里做了裏監門(相當於地保)。當劉邦率軍路過陳留的時候,酈食其碰見了一位老鄉,是劉邦手下的一個騎兵。他讓這個人向劉邦推薦自己,說可以幫助劉邦成就大事業。這個小兵真的向劉邦推薦酈食其,劉邦就讓酈食其到驛舍裏去見面。

這天,酈食其來了。門衛進去通報說,酈食其來了,劉邦問:是個什麼樣的人?門衛回答:看他的舉止打扮,像個儒生。劉邦歷來對讀書人有一種偏見,曾經往讀書人的帽子裏尿過尿。這次聽說酈食其是個儒生,便說:我正忙着天下大事,沒有時間見讀書人。門衛把劉邦的話傳給了酈食其。酈食其十分生氣,瞪着大眼按着寶劍說:“你再告訴劉邦,我是高陽酒徒,不是什麼儒生。”

劉邦見酈食其非同一般之人,便召見了他。兩人邊喝酒邊攀談,談得挺投機。後來,酈食其設計攻克了陳留,爲劉邦的軍隊解決了糧草供應,被劉邦封爲廣野君。酈食其又將其弟酈商薦歸劉邦,被劉邦封爲將軍。楚漢戰爭中,酈食其說齊王田廣歸漢,韓信乘機襲擊了齊國。齊王以爲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烹死了。

根據這個故事,後人將“高陽酒徒”引爲成語,指好飲酒而狂放不羈的人。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4

戰國時期,許多小國都先後被大國吞併了,最後只剩下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個國家。七國之中,秦國的實力最強,它不斷地派兵向鄰國進攻,實行蠶食政策,擴大自己的疆土。

從公元前 276年開始,魏國連續三年都遭到了秦國的攻打,不但損兵折將,而且丟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後,秦軍終於打敗了魏、趙、韓三國的聯軍,殺了十五萬人,並且俘虜了魏國大將芒卵。這時,魏國的另一名大將段乾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議把魏國的南陽城割讓給秦國以換取暫時的和平。謀臣蘇代對魏王說:“想要得到大將印璽的人是段乾子,想要得到魏國土地的是秦國。現在,大王卻讓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璽,讓想得到印璽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國的土地沒有割讓完之前,他們是不會罷休的。此外,用割地的辦法去討好秦國,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樣,柴草沒有燃燒完之前,火是不會熄滅的。”

魏王聽了段乾子和蘇代的話,始終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國的土地不斷地被秦國侵佔,國力也不斷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國還是被秦國滅掉了。

後來,人們就用“抱薪救火”來比喻一個人處理問題不得當,結果形勢發展和最初的願望相違背,不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反而增添了許多新的困難。薪,柴草。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5

畫龍點睛

傳說古時候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他畫龍畫得特別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現在南京)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巨龍,那龍畫得活靈活現,非常逼真,只是都沒有眼睛。人們問張僧繇:“爲什麼不把眼睛畫出來。” 他說:“眼睛可不能輕易畫呀!一畫了,龍就會騰空飛走的!”大家聽了,誰也不信,都認爲他在說大話。後來,經不起人們一再請求,張僧繇只好答應把龍的眼睛畫出來。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剛剛點出第二條龍的眼睛,突然颳起了大風,頃刻間電閃雷鳴。兩條巨龍轉動着光芒四射的眼睛沖天而起,騰空而去。圍觀的人,個個看得目瞪口呆,對張僧繇更佩服了。

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的。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在關鍵性的地方用上一兩句精闢的語言來點明含義,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爲“點睛”之筆。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6

【成語】: 刮目相看

【拼音】: guā mù xiāng kàn

【解釋】: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成語故事】:

刮目相看出自三國東吳軍師魯肅之口。

東吳呂蒙,勇敢善戰,20多歲就已成爲名將,但出身貧賤,早年沒有讀書機會,在吳主孫權的啓發下,於繁忙的軍旅生活中,利用一切空隙時間發憤讀書,越讀越起勁。隨着知識領域的不斷擴大,見解也日益深刻。軍師魯肅領兵經過呂蒙駐地,以爲呂蒙是個大老粗,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議,呂將軍進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還是去一趟吧!

魯肅前去看望,呂蒙設宴招待。席上,呂蒙問:軍師這次接受重任,和蜀國大將關羽爲鄰,不知有何打算?魯肅答道:兵來將當,水來土淹,到時再說吧!呂蒙聽了,婉言批評說:現在吳蜀雖然結盟聯好,但關羽性同猛虎,懷有野心,戰略應該早定,決不能倉促從事啊!併爲魯肅籌劃了五項策略。魯肅聽了,非常折服,並拍着呂蒙的背親切地說:我總以爲老弟只會打仗,沒想到學識與謀略也日漸精進,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7

【成語】: 邯鄲學步

【拼音】: hán dān xué bù

【解釋】: 邯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學步:學習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來自己會的東西忘了。

【成語故事】:

據說,趙國的首都邯鄲的人走路的姿態很好看,動作非常優雅、輕快。

燕國有一個少年聽到這個傳說,非常羨慕邯鄲人,就走了很遠的路去趙國,想學習邯鄲人走路的方法。剛開始,他整天站在街頭,仔細研究每個人走路的姿態,再慢慢模仿他們,可是都沒有成功。後來,他想可能是受到過去走路習慣的影響,所以,他決定要忘掉以前走路的.方法。從那時候起,他更專心研究邯鄲人走路的姿勢,不過,再怎麼努力他還是學不會,最後他只好放棄。可是,因爲他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乾二淨,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走路,只好一路爬着回去。當別人看到他的樣子,都忍不住笑他。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8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9

西周後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不斷搜刮錢財,發動戰爭,壓迫百姓和奴隸。周厲王即位後,對百姓和奴隸的剝削壓迫更重。他貪財好利,獨佔山林川澤,不許百姓打獵、砍柴、捕魚,還派人監視他們的言行,誰議論他,他就把誰殺死。人民忍無可忍,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周王朝的統治越來越不穩固。

眼看周王朝政權搖搖欲墜,關心國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極力勸諫周厲王改變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國家。可是周厲王不聽,一些權臣也嘲笑凡伯,說他昏庸無能,不識時務。凡伯非常氣憤,揮筆寫了一首長詩,表達自己焦急的心情。這首詩很長,其中有一節是這樣的:“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這樣盲目快樂。老夫我一片誠意,小子們卻是驕傲自得。我進諫的並非老昏之言,你們反倒拿來取笑戲謔。你們的氣焰熾盛如火,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這首詩的內容,是勸說周厲王千萬別把憂患當做兒戲,應趁它還沒有全面爆發的時候盡力防止它。若是憂患越積越多,就像病重一樣無法治癒了。後來的勢態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國都的平民和奴隸們拿起武器,衝進王宮,周厲王倉皇逃走。西周從此衰落下去,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後來,人們就用“不可救藥”來形容病情已經嚴重到無法用藥醫治的程度,或比喻事情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0

春秋時候,晉獻公藉口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消滅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着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怎樣才能順利透過虞國呢?”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國罷了。”晉獻公於是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晉國送來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他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攻打虢國,當時就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被消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就像沒有嘴脣,牙齒就會感到寒冷一樣啊!”虞國國君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於是就帶着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後來,晉國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國國君抓住,滅了虞國。

後來人們就總結了“脣亡齒寒”這個成語,用來比喻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1

晉代孫康,京兆人,性敏好學。家境貧寒,燈已無油,嘗於冬月映雪讀書。

孫康由於家境貧寒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於是,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正是他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爲飽學之士。。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2

戰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國力逐漸強盛,不斷派兵去攻擊其他國家。公元前 260年,秦王派大將白起,在趙國的長平一舉殲滅了由趙括率領的四十萬趙軍。秦王趁機派出使者要挾趙王,要趙國割讓六座城池給秦國,作爲講和的條件,否則就要將趙國踏爲平地。

於是,趙王召集樓昌、虞卿來商量對策。趙王說:“我們的在長平一帶吃了敗仗,我準備率領趙國的全部人馬與秦軍決一死戰,你們有什麼意見?”樓昌表示反對,他主張派出重要使臣到秦國去講和。虞卿對這兩種意見都不同意,他首先指出樓昌的意見不切合實際,然後針對趙王的意見,問道:“按照大王的看法,秦王能不能打敗您帶去的全部兵馬呢?”趙王說:“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意思是說,秦國進攻我們,已經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了,一定要打敗我們才肯返回的。虞卿於是說:“希望大王能聽從我的意見,派出重要使者帶着珠寶禮品到楚國、魏國去。楚王和魏王貪圖我們的禮品,必然會很好地接待我們的使者。秦王看到這種情況,必然會疑心各國諸侯要聯合抗秦。秦王就會心生顧慮,不敢貿然進攻我們,我們與秦國講和才能成爲現實。”但是,趙王沒有聽從虞卿的意見,結果也吃了敗仗。

後來,人們就用“不遺餘力”比喻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3

1、割肚牽腸

蜀後主劉禪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蠻王孟獲聯合金環三洞兵馬反叛,建寧三郡也歸附了孟獲,永昌危急。

爲了平息後方的叛亂,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首先用離間之計平息了建寧三郡的叛亂,解了永昌之急。又用激將之法破了三洞人馬。最後誘敵設伏,在錦帶山活捉了孟獲。諸葛亮讓戰俘們吃飽飯,然後全部釋放,說:“你們的父母兄弟、妻子兒女都靠在門上等着你們呢;如果聽說戰敗了,一定會割肚牽腸,眼中流血。你們都回去吧。”諸葛亮又問孟獲:“你今天被捉,心服嗎?”孟獲說:“我不小心中了你的鬼計,怎麼會服!你放我回去,讓我整頓軍馬,來決一死戰;如果再能捉我,我才心服。”諸葛亮就把他放了。

“割肚牽腸”形容非常牽掛,很不放心。

2、河清海晏

天竺國下郡的白米四錢一石,麻油八釐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孫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時卻被人偷了。八戒說:“定是這夥鐵匠偷的!快拿出來!略遲了些兒,就都打死!”鐵匠們說:“我們連日辛苦,夜間睡着,到了天明起來,就不見了。而且我們是凡人,怎麼拿得動?希望爺爺饒命!”國王說:“這城裏軍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師再思。”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須賴鐵匠。我只問殿下:你這城池四面,可有什麼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頭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說洞內有仙,有人說有妖。我們不知到底是什麼。”……孫悟空三人經過苦戰,收降了九頭獅子精,奪回了兵器。

國王大開素宴答謝唐僧一行,又將獅子肉分與百姓瞻仰。王子說:“感謝神僧施展法力,掃蕩了妖邪,除了後患,現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黃河水清了,大海平靜了,比喻天下太平。

3、不拘一格

龔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龔自珍的年代,清朝開始急速衰敗,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叢生,危機四伏。龔自珍主張移民屯墾新疆,以發展西部經濟、鞏固邊防(《西域置行省議》);給林則徐寫信,希望禁絕毒品。道光十九年,正是毒品戰爭爆發的前夕,由於得罪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龔自珍不得不棄官離京南行。

龔自珍南行路過鎮江時,但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擡着玉皇、風神、雷神在虔誠的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位道士馬上懇請龔自珍寫篇祭文,龔自珍揮筆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中華倚仗風雷般的變革纔會有生機,這般死氣沉沉確實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於常規,賜給我們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不侷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4、刮目相看

呂蒙是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武藝高強,戰功卓著,可是不愛讀書。起初,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身當居要職,要多讀些書。”呂蒙說軍務繁忙沒有時間,孫權說:“我難道是要你精通經史而成爲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要你讀點書,增長一點見識,開闊一些視野。你說軍務繁忙,難道比我還忙嗎?我常常抽時間讀書,感到收穫很大。”呂蒙於是開始利用空餘時間讀書。

後來魯肅要到陸口,路過呂蒙的轄區時,魯肅覺得呂蒙是個大老粗,不想去見他。有人勸他說:“呂將軍已經今非昔比了,應該去看看他。”於是魯肅來見呂蒙。大家喝酒喝得高興時,呂蒙問魯肅:“現在將軍重任在身,要與關羽爲鄰了,要怎麼防備他呢?”魯肅說:“還沒想過,到時候再說吧。”呂蒙說:“現在吳蜀雖然結成了聯盟,但關羽是虎狼之人,怎麼能不早作準備呢?”於是給魯肅籌劃了五條計策。

魯肅非常驚奇,說:“你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吳下的阿蒙了!”呂蒙說:“對於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了!”

“刮目相看”比喻重新認識事物。

5、回天之力

張玄素任景州錄事參軍時,唐太宗召見他,詢問他爲政之道。張玄素說:“隋煬帝喜歡專斷大小事務,不信任大臣,以一個人的智慧來決斷天下的事,最終走向了滅亡!陛下要是能夠謹慎選擇大臣,觀察和考覈他們的政績而加以賞罰,何必憂慮國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觀察到隋末戰亂不止,其實真正想奪取天下的不過就那十幾個人,爲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數都是爲了保衛自己的家鄉,等待着歸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瞭解百姓爲什麼作亂,只是人君不會安撫而已!”太宗就擢升他爲侍御史。

貞觀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陽宮乾陽殿。張玄素說:“我曾經見過隋朝修宮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兩千人拉一根大木,鐵做的車轂走不了幾裏就壞了,需要幾百人擡着備用的車轂跟着,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從前阿房宮修成了,秦朝就滅亡了;章華宮修成了,楚國也衰敗了;乾陽殿完工了,隋朝也解體了。現在我們國力不及隋朝,百姓剛剛遭受戰亂──我恐怕陛下的過錯比隋煬帝還大。”太宗說:“你說我還不如隋煬帝了嗎?”就停修了。

魏徵知道了,說:“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嚴重局勢的力量。

6、倚門倚閭

王孫賈15歲被召進王宮當齊王的侍臣。王孫賈的母親很愛王孫賈,每當他入朝,母親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的倚在門口等他回來。

公元前284年,燕國的軍隊很快攻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王倉惶出逃,這天王孫賈沒有在齊王身邊,聽說齊王出逃,急忙前去追尋,沒有找到齊王,只得回家了。他母親見了,問他:“燕兵來了,你爲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說:“我不知道大王在什麼地方。”他母親非常生氣,說:“你每天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你既然是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兒了,那你還回家幹什麼!”王孫賈聽後,很慚愧,馬上離家去打聽齊王下落。

“倚門倚閭”比喻長輩對子女的盼望和愛護。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4

仙人指路

成語仙人指路是什麼意思呢?相傳很早以前,一位神童因爲科場失意,終昏倒路邊,奄奄一息。後來經過仙人指路,又會有如何的遭遇。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位兩歲能文、四歲會武的神童,只因後來科場失意,擂臺負傷,改行經商後又把老本蝕光,在走投無路時就奔赴黃山來尋師訪仙。哪知跑遍了千峯萬壑,連一個藥農、樵夫的蹤影也沒見到。乾糧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爛了就披樹皮、樹葉。漸漸地變得骨瘦如柴,一天終於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過了多久,來了一位身背蔑簍,腳着山襪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過來,問明情況後,老人哈哈一笑說:“你怎麼聰明反被聰明誤呢?哪裏有什麼神仙,你快回家去找個力氣活幹幹,免得把一條命丟在這荒山野嶺白白餵了豺狼虎豹。”說完還送些野果給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話是對的,就千恩萬謝地辭別了老人。

沒走多遠,猛一下醒悟過來:“我跑遍全山連個人影也沒見過,那老漢分明就是仙人。”他回頭就追,追上老人後就雙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給指引一條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說:“我哪裏是什麼神仙。實不相瞞,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這纔看破紅塵。隱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見老漢風度不凡,氣宇若仙,決心拜老人爲師,苦苦哀求不止。誰知等他擡頭再看時,這老人卻變成了一塊高大魁偉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頭前百拜千叩,忽然石頭人肚裏發出聲音:“踏遍黃山沒見仙,只怪名利藏心間,勸君改走勤奮路,包你餘生賽神仙。”

神童最終還是聽信了仙人的話,後半生不但成家立業,而且日子過得很火紅。難怪清人曹來複以詩記之:“世事多乖錯,投足皆模糊。請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處指迷途。”在人勝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橋仰視,仙人指路石的形狀又變成了喜鵲,旁有一棵青松,狀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稱“喜鵲登梅”。

中國古代成語故事15

葉公好龍

春秋時,有位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他家的屋樑上、柱子上和門窗上都雕刻着龍的圖案,牆上也繪着龍。傳說天上的真龍知道此事後很受感動,專程到葉公家裏來,把頭從視窗伸進屋子裏,把尾巴橫在客堂上。葉公看到後,嚇得面無血色,魂不附體,抱頭就跑。原來他並不是真正喜歡龍。他愛的是假龍,怕的是真龍。這個成語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一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它,甚至是畏懼它。

TAGS: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