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古代貶義成語故事

學問君 人氣:6.3K

古代的哪些成語中是帶有貶義的呢?所表達的都是什麼意思呢?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的成語故事,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古代貶義成語故事

古代貶義成語故事一

【成語】: 大逆不道

【拼音】: dà nì bù dào

【解釋】: 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違反封建道德。舊時統治階級對破壞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原作“大逆無道”,見於《史記·高祖本記》:“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

秦朝末年,繼陳勝、吳廣揭杆而起以後,不少英雄豪傑和諸侯也都紛紛起兵抗秦。其中勢力最大的要算劉邦和項羽領導的兩支隊伍。陳勝、吳廣死後,原來六國的一些貴族各搶各的地盤,秦將章邯、李由等則趁機打擊起義軍,予以各個擊破,這時,項羽的叔父項梁召開了會議,讓大夥推選一位楚王,以便統一領導抗秦的力量。找來找去,找到了楚懷王的'一個13歲的孫子,於秦二世二年(公元208年),立爲楚王,也稱爲楚懷王。當時,包括項羽、劉邦在內,各路反秦軍隊的將領在表面上服從楚王的領導,楚王也和大家約好,誰先進秦都咸陽誰就爲王。後來,劉邦先進了咸陽,項羽對此不甘心,想借楚王的命令改變原來的盟約,誰知一請示楚王,得到的回答是“照前約,誰先進關誰做王。”項羽一聽火了,就奪了楚王的實權,尊他爲義帝。後來,乾脆指使人把楚王殺了。

不久,劉邦興兵攻打項羽。當時,有一個被人稱爲董公的三老(縣或鄉中管理教化的老年人)對劉邦說,打項羽得找個名目,並給劉邦出主意說,可借義帝被殺這件事做點文章。劉邦一聽有道理,於是就大舉爲義帝發喪,並且派人告訴各路諸侯說:“義帝是大家立的,現在項羽指使人謀殺了義帝,真是大逆不道,我願意和你們一道去征伐殺害義帝的人。”

在以上這個故事中,“大逆不道”這句成語是指嚴重違背某種封建道德。後來,人們常用這句成語比喻專制者對起來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

古代貶義成語故事二

【成語】: 呆若木雞

【拼音】: dāi ruò mù jī

【解釋】: 呆:傻,發愣的樣子。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成語故事】:

紀渻子是春秋時訓練鬥雞的行家,由於他的名聲太響亮了,於是齊王也把他找來訓練鬥雞。

十天之後,齊王問他:“鬥雞現在訓練得怎樣了?”紀渻子回答說:“雞的性情高傲,時候還不到。”十天後齊王又來問他:“這回鬥雞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現在還不能沉住氣呢。”一個月後齊王已經等得不耐煩了,可是紀渻子還是搖頭說不行。又過了十天後,紀渻子告訴齊王鬥雞訓練好了,那隻鬥雞非常厲害,別的雞一見到它就嚇得像木頭一樣呆住,可見它真是天下無敵的鬥雞!

古代貶義成語故事三

【成語】: 當局者迷

【拼音】: dāng jú zhě mí

【解釋】: 迷:糊塗,迷惑。指當事人反而糊塗。

【成語故事】:

唐朝的大臣羹光上書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徵整理修訂過的《類禮》(即《禮記》)列爲經書,也就是作爲儒家的經典著作。玄宗當即表示同意,並命元澹等仔細校閱一下,再加上註解。不料,右丞相張說對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說,現在的《禮記》,是西漢戴聖編篡的本子,使用到現在近千年;再說東漢的鄭玄也已加了註解,已經成爲經書,有什麼必要改用魏徵整理修訂的本子呢?玄宗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便改變了主意。但是元澹認爲,本子應該改換一下。爲此,他寫了一篇題爲《釋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釋疑》是採用主客對話的形式寫成的。先是客人問:《禮記》這部經典著作,戴聖編篡、鄭玄加註的本子與魏徵修訂的本子相比,究竟哪個好?”主人口答說:“戴聖編篡的本子從西漢起到現在經過了許多人的修訂、註解、互相矛盾之處很多,魏徵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誰會想到那些墨守成規的人會反對!”,客人聽後點點頭,說:“是啊,就像下棋一樣,下的人反倒糊塗,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