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經典的成語小故事

學問君 人氣:1.22W

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經典的成語小故事,歡迎閱覽。

經典的成語小故事

斬草除根

春秋時期,有一次衛國與陳國合兵一處,進攻鄭國。鄭莊公吃了敗仗,就向陳桓公提出兩國講和。陳桓公說什麼也不答應,他的弟弟陳五父對他說:“與善良的人親近,與鄰國和睦相處,是最寶貴的東西,不可失去。我看鄭國既然服軟了,就跟他們講和吧!”

聽了弟弟的話,陳桓公很生氣,說:“宋國和衛國國勢強盛,我對它們有幾分畏懼,恐怕它們爲難我;可鄭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我去攻打它,它還能把我怎麼樣呢?”於是命令本國軍隊繼續攻打鄭國。

兩年以後,鄭國終於強大起來,派遣軍隊攻打陳國,大獲全勝。陳國的鄰國眼看陳國吃虧,卻不來救助。

人們紛紛議論,說:“陳國國君真是自找苦吃,他長期做惡事不知改悔,當然會有這個結果。古書有言,做惡事容易,但惡事如同燎原的烈火一樣,無法撲滅,最後還會將大禍引到自己頭上。

“周朝的大夫周任講過這樣的道理:作爲一個國君,對待惡事應像農夫對待雜草一樣,將它們剷除乾淨,連根拔掉,從而使它們不再生長出來,只有這樣做,善事纔會漸漸多起來。”

◎成語釋義

除禍要除掉禍根,以免留下後患。亦稱“剪草除根”。

◎故事出處

《左傳·隱公六年》:“爲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出處譯文

作爲一個國君,對待惡事應像農夫對待雜草一樣,將它們剷除乾淨,連根拔掉,從而使它們不再生長出來。

心腹之患

春秋時期,越國和吳國是鄰國,越國趁着吳國忙於進攻楚國而經常出兵去襲擊吳國的邊境。吳國被惹煩了,就出兵討伐越國,不料卻吃了敗仗,吳王闔閭也因爲受傷而死去。他的兒子夫差繼承吳王之位後,爲報父仇,勵精圖治,後來大敗越國,並乘勝攻入了越國的都城。越王勾踐率領着僅存的五千殘兵敗將退到了會稽,並派人向吳國求和。

吳國的大臣伍子胥對夫差說:“越王勾踐爲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舉殲滅他,將來一定會後悔。”可是吳王夫差因爲這次的大勝而驕傲自滿,根本聽不進伍子胥的勸諫,下令准許越國議和。吳王大勝越國以後,夫差自以爲從此可無後顧之憂了,於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晉國、齊國等國家比試比試,分個高下。而這時的越王勾踐時刻不忘喪國之恥,臥薪嚐膽,越國的國力漸漸恢復起來。伍子胥又規勸夫差說:“勾踐一餐沒有兩味葷菜,哀悼死去的,慰問有病的,將打算有所作爲。這個人不死,一定是吳國的禍患。現在吳國有越國在身邊,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大王不先剷除越國,卻一心致力攻打齊國,不是很荒謬嗎?”可吳王還是不聽伍子胥的規勸。由於他連年用兵,結果國力空虛,終於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國消滅了。

成語“心腹之患”由“心腹之疾”演變而來,比喻隱藏在內部的嚴重禍害。

民不聊生

戰國末期,各諸侯國連年征戰,都想多佔土地,增加實力。秦國將韓、魏兩國軍隊打得大敗,殺死二十四萬人。被殺士兵的家屬非常難過,痛不欲生。從此以後,秦軍經常帶領軍隊,攻打韓、魏,到處燒殺掠奪。

後來,秦國攻打魏都大梁沒有成功,就把氣撒到楚國身上。秦將白起率領大軍攻入楚國,將楚頃襄王趕跑,楚地百姓受盡了戰爭之苦。一年之後,白起大軍再次進攻魏都大梁,又沒有攻下。在這種情況下,秦昭王提出與韓、魏兩國修好,三國起兵,共同討伐楚國。

楚王聽到這種情況,非常着急,就派使臣黃歇到秦國求和。

黃歇到了秦國後,就寫了篇文章,向秦昭王說明:“現在秦國的心腹之患是韓、魏兩國,而不是楚國。因爲這兩國的百姓被您所殺者數也數不過來,活着的也都無以爲生,流離失所。韓、魏兩國同秦國仇深似海,一定會找機會進行報復。您如果聯合韓、魏攻打我們楚國,等於給他們提供發展機會,讓他們強大起來。加上大王的軍隊肯定要借韓、魏兩國之道,一旦他們的軍隊對秦軍發動襲擊,秦軍的失敗會很快到來。所以不如我們兩國聯合起來,共同攻打韓、魏。這樣一來,秦國才能長治久安。”

秦昭王覺得黃歇的話很對,便把白起召回,暫時停止對楚用兵,並與楚國結成了聯盟。

◎成語釋義

人民無以爲生,沒法生活下去。常用來形容人民生活非常困苦。聊:依賴。聊生:賴以維持生活。

◎故事出處

《史記·春申君列傳》:“人民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爲僕妾者,盈滿海內矣。”

◎出處譯文

人民沒法生活下去,親族流離失所,流亡後成爲別人的奴僕和女奴的`,天底下到處都是啊。

滄海遺珠

唐朝時,有一位歷任高宗、中宗、睿宗三朝的老臣狄仁傑,他建立了不朽的功績,對大唐的興盛起到重要作用。後來,武則天掌握了政權,他協助女皇處理朝政,以不畏權勢聞名中外,深受人們的欽敬。

狄仁傑雖然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但他的從政道路佈滿了荊棘。他青年時代參加明經考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結果被委任爲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參軍。這時就有無賴的官吏對他進行誣告,於是皇上派大臣閻立本對狄仁傑的問題進行處理。

閻立本召來狄仁傑,見他相貌不凡,氣質高雅,心中先有了幾分喜愛。狄仁傑回答訊問時,從容不迫,安詳鎮定,這使得閻立本驚奇起來。而狄仁傑憂國憂民的情懷在他的言辭中得到充分表現,又感動了這位欽差。

訊問剛結束,閻立本將狄仁傑的大手緊緊握住說:“過去孔子曾講:‘檢視一個人的過失,可以判斷這個人的賢愚。’今天我的眼前就站着一位賢人!照我的看法,仁杰兄實在是一顆大海里的珍珠,只是沒有進入採珠人的視線罷了!”

◎成語釋義

常用來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或難得的人才。

◎故事出處

《新唐書·狄仁傑傳》:“狄仁傑舉明經,調汴州參軍。爲吏誣訴,黜陟使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

◎出處譯文

狄仁傑考中明經科,被委任爲汴州參軍,遭到官吏誣告,黜陟使閻立本受召處理狄仁傑的問題,閻立本非常驚異於狄仁傑的才能,對他說:“孔子曾講:‘檢視一個人的過失,可以判斷這個人的賢愚。’你就好比是採珠人遺漏的大海里的珍珠一樣。”

勵精圖治

公元前74年,西漢大將軍霍光立劉詢爲漢宣帝。由於當時宣帝年紀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獨攬,漢宣帝只是個擺設。

霍光雖然掌握着大權,霍氏一門也被封爲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滿足。她爲了使自己的小女兒成爲皇后,竟然勾結御醫殺害了許皇后。霍光爲了避免殺身之禍,就利用職權袒護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後,當時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權力。漢宣帝便聽從了魏相的建議,逐步採取措施,最終罷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並對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爲丞相。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對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們計劃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殺死魏相,然後再廢棄漢宣帝。漢宣帝得知消息後,馬上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從此以後,漢宣帝開始親自處理朝政,他決心振奮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原文是:“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爲治。”)漢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於他的努力,使得原來衰敗的西漢王朝重新強盛了起來。

成語“勵精圖治”由“勵精爲治”演變而來,表示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勵,奮勉;圖,設法;治,治理好國家。

鹿死誰手

東晉時期,我國北方出現了五個強盛的少數民族,先後建立了十六個國家,這種情況在歷史上被稱爲“五胡十六國”。十六國的國主各有一番經歷,都不是輕輕鬆鬆就開創了基業。其中經歷最爲奇特的,當數後趙國主石勒。

石勒字世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他身體強壯,膽子很大,從小就對騎馬射箭感興趣。他屬於少數民族,在二十多歲時就被晉朝官吏掠賣到山東當了奴隸。後來,他與汲桑等人起來造反,聚集了一夥人。汲桑死後,石勒帶領手下人投奔了匈奴人劉淵。劉淵認爲石勒才能出衆,就封他爲將軍。

石勒重用漢族官僚張賓,請他爲自己出謀劃策,結果終於形成割據一方的力量。公元319年,他自立爲趙王,他所掌握的政權被後人稱爲後趙。公元329年,他消滅前趙,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石勒建都襄國(今河北邢臺),與東晉、成漢三足鼎立,互爭天下。

一天,外國使臣來到後趙朝賀,石勒設宴歡迎。在宴會上,石勒想到自己創下這麼大的基業,連外國也承認,非常高興,於是乘着酒興向大臣徐光問道:“我的功勞與歷史上哪個君王能夠相提並論?”徐光是臣子,就趁機恭維他,說道:“陛下又有智又有勇,君王中的漢高祖、人臣中的曹操都比不上您。自古以來的帝王,哪個能和您相提並論呢!”

石勒明知這是誇大之詞,就笑笑說道:“你的話太誇張了。一個人要緊的是有自知之明。我如果遇到漢高祖劉邦,一定不會和他作對,而是心甘情願地做他的部下,爲他效力,和韓信、彭越一樣建立功勳。我如果遇到漢光武帝劉秀,則會與他爭個高低,看看誰的本事強,可就不知道鹿死誰手,天下被哪個得到了。”

後趙的臣子聽到石勒的這番話,非常高興,覺得自己的君主既不自傲,又有遠大的志向。

◎成語釋義

不知政權落入誰的手中。常用來形容不知誰能取得最後勝利。

◎故事出處

《晉書·石勒載記下》:“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出處譯文

我如果遇到漢高祖劉邦,一定不會和他作對,而是心甘情願地做他的部下,爲他效力,和韓信、彭越一樣建立功勳。我如果遇到漢光武帝劉秀,則會與他爭個高低,看看誰的本事強,可就不知道天下被哪個得到了。

七步成詩

三國時期,有一位名叫曹植(字子建)的人。他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著名詩人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不難看出他的才華橫溢。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時侯隨軍奔波,直到13歲纔在鄴城安定下來。此後他與當時著名文學家王粲、徐幹,陳琳、劉楨等人寫詩作賦,名聲很快就傳播開了。在曹操的幾個兒子中,曹植是最有才華的,曹操也因此想“廢長立幼”,立曹植爲太子。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植也並非完美之人。他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誤事,出了不少差錯,使得曹操無法接受,對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於察言觀色,籠絡人心,終於被立爲太子。曹丕即位以後,唯恐幾個弟弟與他爭位,便先下手爲強,奪了二弟曹彰的兵權,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時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幾次想加害於他。

有一次,因爲一件小事,曹丕趁機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後以“兄弟”爲題即興吟詩一首,但詩中卻不能出現“兄弟”二字,成則罷了,不成便要痛下殺手。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刁難自己,但曹丕如今是皇帝,也只能唯命是從。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親兄長,曹植感到異常悲憤。他在踱步之間成詩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聽了這首詩,感到很羞愧,沒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貶爲安鄉侯。“七步成詩”的成語便由此而來。

曹植文學造詣頗高,但他始終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爲,可如此一來,就容易招致皇帝的猜忌和迫害。這種情境下,曹植便在自己的詩文作品中描寫了大量美麗的女性形象。比如《洛神賦》《美女篇》《南國有佳人》等詩歌,其中的女性不僅漂亮,有才華,而且品行高潔,富有理想,以此委婉地表達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世說新語·文學》

TAGS: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