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成語故事>

言字開頭的成語故事

學問君 人氣:3.02W

平時大家學習成語故事的時候有沒有學到哪些帶有言字的成語故事呢?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的成語故事,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言字開頭的成語故事

言字開頭的成語故事一

【成語】: 言人人殊

【拼音】: yán rén rén shū

【解釋】: 殊:不同。說的話個個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見。

【成語故事】:

曹參,沛縣(今江蘇徐州西北)人,秦始皇時曾主管沛縣監獄,是蕭何的同事,與劉邦是同鄉。蕭何是文職人員,曹參既能衝鋒陷陣,又善於指揮作戰,是個文而兼武的全才。曾參與蕭何年輕時交情不壞,後來二人封侯拜將,關係劉邦做皇帝時,分封他的兒子爲諸侯國王。曹參交還丞相印,出任齊王劉肥的相國。劉邦死後,惠帝繼位,當年重新頒佈諸侯國相國的職責條令。曹參意識到責任重大,開始着手研究治理齊國的方針政策。由武轉文,由軍政到民政,曹參深感力不從心,當下召集齊國有威望的老人及知識分子開會。會上曹參很誠懇地說:“今天請來諸位是想請你們介紹一下齊國的'風俗人情,然後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治理齊國的方針大計。今天在座的老人經驗豐富,年輕人學問淵博,請大家不必客氣,暢所欲言,不要忌諱。”當時與會的有百十餘人,他們見曹參的態度誠懇,便開誠佈公地說出各自的想法。會是開得十分熱烈,但各人說法不一,曹參不知究竟哪種意見切實可行(言人人殊)。後來聽說有一位蓋公,據傳,他對黃帝、老子的思想很有研究。曾參立即派人帶上一筆鉅款,禮聘蓋公來商議治國大法。二人一見面,蓋公很坦誠地說:“老子說過‘治大國就像煎小魚一樣(治大國若烹小鮮)’,不能亂翻動,那樣會將魚煎碎了。同樣,治國不要亂生事,擾亂人們固有的安靜。百姓安定了,國家自然安定。”曹參聽了,認爲非常有道理,當下將自己的辦公室讓給蓋公,並採用蓋公的思想治理齊國。曹參在劉邦分封的齊國當了9年丞相,齊國一直富足安定。

言字開頭的成語故事二

【成語】: 言過其實

【拼音】: yán guò qí shí

【解釋】: 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成語故事】:

三國時,孫權使詐殺害了關羽;劉備悲憤不已,出兵伐吳,想替關羽報仇,不幸失敗,退到了白帝城,最後劉備又憂憤而病倒。當劉備臨終的時候,將復國的重任和輔佐幼主的事託付了給諸葛亮,並且告訴他說:“馬謖是虛浮不實的人,他所說的話,往往誇大,言過其實,今後丞相任用他時,要格外的謹慎。”後來,司馬懿出兵攻打街亭,馬謖向諸葛亮請求自願去鎮守街亭,結果因爲自作主張,戰術錯誤,弄得街亭失守。諸葛亮以馬謖不聽軍令,將他處死。這時候,諸葛亮突然想起了劉備臨終的遺言,很後悔沒有謹守囑咐,而大哭了一場。

“言過其實”這句成語,便是指說話的人,往往超過他自己實在的本領,只會說大話,不會做大事,結果所做的事和所說的話並不相符合,徒惹人笑話而已。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有時,“言行不符”和“言過其實”是被混用的,但是這兩句的意思並不是完全相同。

“言行不符”指的是,話和事完全兩樣,例如,滿口的仁義理論,做的卻是奸惡的勾當,言論和行爲完全違背;但是“言過其實”是在譏諷專說大話的人,這兩點是不一樣的。

言字開頭的成語故事三

【成語】: 言不由衷

【拼音】: yán bù yóu zhōng

【解釋】: 由:從;衷:內心。話不是打心眼裏說出來的,即說的不是真心話。指心口不一致。

【成語故事】: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的弟弟姬友被封於鄭(今陝西華縣東),也就是鄭桓公。他在鄭地很受百姓愛戴。周幽王即位後,任他爲司徒。周幽王荒淫殘暴,鄭桓公預計西周王朝將要垮臺,便聽了太史伯的話,把部族、財產及其家屬等遷移到東貌和鄶之間的地帶。不久,周幽王被申侯聯合西部的犬戎族殺死,桓公也在這次動亂中被殺。後來,他的兒子鄭武公攻滅了東虢和鄶,建立了鄭國,國都在新鄭(今河南省境內)。鄭國在春秋初年是一個新興的強國。後來逐漸衰弱,公元前375年被韓國所滅。公元前761年,鄭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兒爲夫人,叫做武姜。生了太子寤生和叔段。鄭武公死後,寤生繼位,他就是鄭莊公。鄭武公和鄭莊公父子倆先後都擔任過東周周平王朝廷的卿土,很有權勢。當鄭莊公任卿土的時候,周平王同時又信任另一個貴族虢公,讓他分掌一部分權力。鄭莊公對此十分不滿,怨恨周平王。這時周室衰微,鄭國又正處於鼎盛時期,周平王不敢得罪鄭莊公,便對他說:“沒有這回事!”想以此平息鄭莊公的怨恨。但空口說白話不行,所以周、鄭互相交換人質。周平王的兒子狐到鄭國當人質;鄭莊公的太子忽在周朝作人質。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後,因爲太子換父早就死了,所以平王的孫子姬林繼位,就是周桓王。周桓王準備把大權交給虢公。鄭國人一氣之下,便肆意挑釁,藉故向周人發泄怨恨。這年夏天,鄭國的祭足(鄭國大夫,即祭仲)帶兵把周朝京都地區內溫地(約在今河南省溫縣)的麥子搶割一空。秋天,鄭國人又收割了成周一帶的穀子。周朝和鄭國從此結下了仇怨。《左傳·隱公三年》在記載了這件事情以後,評論道:“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維能問之。”這段話的意思是,言語不發自內心,即使互相派了人質也是沒有用處的。雙方如能設身處地、相互諒解,然後做事,又用禮儀來加以約束的話,就是沒有人質,又有誰能破壞得了他們之間的關係?“信不由中”的“信”,這裏指人的言語;“中”同衷,衷,是“內心”的意思。成語“言不由衷”就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