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場動態>

畢業生求職遇“出身”門檻

學問君 人氣:1.43W

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但畢業生求職時,招聘方對“出身”卻很關注。

畢業生求職遇“出身”門檻

“你這個是二級學院吧?當初高考分數多少?”“我們不招二級學院的。”在招聘會上,很多用人單位接過獨立學院或是掛靠在名校名下的二級學院畢業生的簡歷時總會這樣多問幾句,然後在猶豫中拒絕,還有不少用人單位乾脆在招聘條件中直接寫明只要“985”“211”院校畢業生。有些用人單位會關注研究生的本科學歷,甚至還會追溯求職者讀高中的情況。

用人單位如此苛刻挑剔“出身”有無依據?畢業生面對這種歧視該怎樣應對?

問“出身”,不算歧視吧

艾凱(文員)

我見識過一場奇怪的招聘會。所有的招聘攤頭前,展板上只有崗位描述和招聘人數,至於應聘者關心的“招聘條件”,一個字也沒有!我很奇怪地在招聘現場走了一圈,一兩百家招聘單位莫不如此。

“沒有招聘條件,應聘者怎麼投簡歷啊?”我很納悶。問了知情者,對方透露實情,過去曾經明確列出招聘條件的,結果意見很大。招聘條件上說“要35歲以下”,35歲以上的人說,這是年齡歧視;招聘條件上說“要男性”,來應聘的女人說,這是性別歧視;招聘條件上說“要××學歷”,沒有××學歷的人說,這是歧視無文憑有能力者……橫豎擺不平,乾脆啥條件也不寫了,簡歷統統收下,大家回去等消息吧。

列出條件,其實就是限定範圍,被攔在範圍之外的人,覺得不公平。但招聘怎麼可能沒有標準呢?像上面說的',招聘單位啥條件也不寫,誰又會相信他們沒有條件呢,只是不把條件挑明。

招聘應聘和找對象有點相似。招聘一方中意,應聘一方也中意,雙方都有意,事情纔有希望。一家單位提出只要“985”、“211”的博士,他儘可以提,只要“985”、“211”的博士願意去。如果用了不好,或是“985”、“211”的博士不肯來,這家單位的hr自會反思自己的策略。

有些單位不喜歡掛靠在名校名下的二級學院畢業生,因爲他們嚐到過擴招帶來的大學生素質降低的苦頭。吃一塹長一智,以後不要,難道不行嗎?

那二級學院的學生就沒人要了嗎?且慢。百貨中百客。我曾目睹一家大型民企的招聘會,招的是總經理助理一職。應聘者中有名牌大學高材生,也有二流大學畢業生。高材生自信滿滿,對答如流。二流大學畢業生靦腆但誠實,有一說一有二說二。誰都以爲hr會要那個高材生,不料最終留下的是那個二流學校的學生。hr解釋,名牌大學的學生的確勝出一籌,但招人不是招最好的,是招最合適的。這個高材生估計是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單位,來這裏“屈就”,一旦有機會她肯定要跳槽的。

“大唐官府的門派是什麼;開啟幫派頻道的快速鍵是哪個……”應聘者的學歷不要緊,答對這些問題纔是關鍵。不要憤懣——有這樣招聘的嗎!這是一個網絡遊戲在招募策劃人員。他們需要擅長玩遊戲且玩得足夠好的人,沒有歧視不玩遊戲者的意思,不玩遊戲的人可以去別家應聘。

招聘應聘,是雙方相互選擇,沒啥歧視不歧視的。有大學生一心要去外企,難道國企會追着問他:憑啥歧視我?

 埋怨受歧視,不如更努力

小q(記者)

“唯分數論”肯定是不對,但名校名系學生擇業受青睞也是必然的。能考上名校名系,證明這些學生在寒窗苦讀的十幾年間,有着過人的毅力和耐力,付出了超過其他同齡人的努力。如果能把三個“力”用於工作,一樣也會出成績。所以,是否“系出名門”,在應聘時絕對是個重要因素。

如今,名企的招聘宣講會都嚴格遵循從一線城市到二線城市,從“top10”名校到其他著名高校的順序。如果你所在的高校擠不進當地高校口碑榜的前幾名,就算是名列“211”目錄,名企也不會“屈尊”將就,你還是得做好舟車勞頓、趕去其他學校“渾水摸魚”的準備。在這一點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