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文案>策劃書>

商業的策劃書怎麼寫

學問君 人氣:2.02W

策劃書是目標規劃的文字書,是實現目標的指路燈。撰寫策劃書就是用現有的知識開發想象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商業的策劃書,歡迎來參考!

商業的策劃書怎麼寫

商業策劃書(一):

(一)xx簡介

xx名稱:

主要產品:奶茶

業務範圍:銷售奶茶,果汁,飲料等

經營地點:

(二)戰略目標

戰略目標:

公司戰略目標:建立自己的校園奶茶品牌,收回初期投資,積累無形資產,。儘管在許昌學院奶茶店很多,

但是我們會提高我們奶茶店的知名度,使校園市場佔有率最大化。

核心競爭力分析:

我們推出的奶茶飲品除了結合了香飄飄,優樂美,相約等奶茶的各種優點,不僅僅注重於產品的質量,口感,包裝,我們的產品更加註重對身體的調養,真正做到健康,好喝的茶飲料。這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戰勝其他品牌,戰勝周圍其他店面,成爲“奶茶之王”的一個重要法寶。我們的包裝有我們自己設計,包裝獨特,這也是我們的特色之一。

(三)消費者分析

消費者特徵與習慣

1.消費者特徵在校學生是主力軍,且調查顯示,女性最常喝奶茶的比例高於男性,這與女性消費者看重奶茶飲品的健康、時尚特性不無關係,因爲奶茶對面板有滋潤美白功效,其中的椰果是粗纖維食品,既能夠填飽肚子,又絕對不含脂肪,所以美容瘦身是女性多於男性選取奶茶的主要原因之一。

2.消費者需求既然是奶茶店,就必須要在保證店面的清潔與舒適,光這還遠遠不夠,還要把店佈置的富有特色,不落俗套,所以店面佈置很重要,讓消費者在外面就有種想進來逛逛的慾望。當然這只是表面的包裝,奶茶的質量跟包裝纔是顧客最看中的,所以製作奶茶的每一道製造工序都會經過安檢局的嚴格檢驗,絕不會出現摻假,缺斤少兩的現象。能夠開展一些有特色的促銷活動:比如,買兩杯可贈送一對勺子;買三杯以上獲贈可愛的飾品;小店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有卡通形象。

(四)經營理念

以創新靈活的經營模式來吸引廣大消費羣體

以無可挑剔的優質服務來滿足廣大消費羣體

以安全舒適的環境來方便廣大消費羣體

以創新獨特的企業文化來回報廣大消費羣體

奶茶店的企業文化:

全心全意的服務於廣大的學生消費羣體,讓他們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體驗簡單與美味。讓奶茶的涼爽驅走你夏日的酷暑!讓奶茶的溫暖驅走冬日的嚴寒!

(五)經營戰略

營銷策略:

(1)促銷計劃和廣告策略①宣銷並進,在終端店促進是課踩用優惠銷售和贈送禮品等方式,在保證銷量的同時,帶動品牌的成長。②對於不適合逛街的冬夏季,我們能夠推出購買5杯以上就送貨上門,很適合宅寢室的學生。③爲提高奶茶的知名度,進行廣告宣傳,邀請消費者免費試嘗等策略。

(2)價格策略我們的奶茶定價爲1.5元一杯~3元不等。根據不同的口味及配料。根據我們的批發配料等計算。我們的成本是在0.5一杯。所以我們會有足夠的利潤。這個價格也對學生一族具有大的吸引力。營銷隊伍和管理

提高前後臺的有效協同的響應潛力,科學規範的管理流程,提高店員的素質和職業習慣。

公司戰略目標:建立自己的校園奶茶品牌,收回初期投資,積累無形資產,。儘管在許昌學院奶茶店很多,但是我們會提高我們奶茶店的知名度,使校園市場佔有率最大化。

奶茶店的獨創性:

經過對廣大消費羣體的調研,對奶茶市場的獨立分析,採取和廣大消費羣體間相互協作的方式,已浪漫的氣氛,溫馨的環境,選取的多樣,營造具有思維和經營上的創新之處。

產品分析:

產品投資小,利潤大,能夠新增新品種奶茶,能夠兼售咖啡果汁等飲料,生產工藝簡單,利於投資和創業,我們是以奶茶製作工藝的精湛,製作種類的多樣爲基礎帶給給顧客最美味的奶茶產品和最滿意的服務。

(六)行業競爭狀況分析:

(1)附近主要的競爭品牌有七杯茶,麥克風。

(2)對於新開奶茶店會對學生產生些新鮮感。

(3)經調查,雖然學校也有幾家奶茶店,但都只是傳統好處上的珍珠奶茶,因此要擴大市

場,我們也將變革創新,做市場的領軍人,多元化產品結構,學習先進經營管理經驗,能夠融入果粒等發展新品種奶茶,從此提升競爭力。

(七)營銷渠道

透過租用學校餐廳經營奶茶店

人員及組織結構

老闆一名收銀員一名調配師兩名採購員一名

(八)市場風險

在該奶茶店店的創立階段及經營過程中,該店可能會存在下列的市場風險:

①消費者對該店產品認知程度低,達不到該店營銷目標所要求的知名度。

②學校附近步行街奶茶店數量較多,市場競爭激烈,使市場增長率下降。

③據調查大多數學生喜歡去步行街上的星飲及七杯茶購買,因此新的奶茶店不能吸引預期數量的顧客,低於營銷目標要求。

對策

①針對達不到營銷目標所存在的風險,該店將主要把廣告等促銷活動做到位,在學校大力宣傳到達理想的宣傳效果,縮短消費者對該店及其產品的認知週期。

②發展特色服務,構成奶茶店的核心競爭力。採取各種營銷手段,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迅速佔領市場,在學生市場中構成良好的口碑效應。

③在奶茶的設計和店面管理上,着重突出創新的作用,把設計創新作爲公司的生命之源,力量之源。④建立和完善市場資訊反饋體系,定期在學校進行市場調查,及時把握市場變動的趨勢,把握好消費者傾向。

商業策劃書(二):

1、項目概況(1P)

簡短地彙總介紹以下幾個方面:戰略定位、市場概況、服務及產品、營銷推廣、競爭優勢、核心團隊、運營現狀及發展規劃、融資金額及用途。

2、戰略定位(1P)

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公司的戰略定位(我們做什麼,不做什麼)和願景(我們未來會是什麼);這部分資料很多創業者很容易忽略,從而起不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看不清項目未來的走向是什麼毫無疑問,戰略是隨着外部環境動態調整的,但是大的主線創始人肯定要想清楚。用聯想之星執行董事王明耀先生的話來說就是,“試錯和快速迭代,能夠用於產品改善,但不適用於模式改變”。退一步來講,模式可能也會有調整,但項目未來可供選取的戰略定位最好能夠大致想清楚。

薯片理論

關於項目定位的選取,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暫且叫做“薯片理論”),理解這個理論背後所表達的產業演進規律對於我們選取創業的切入點可能會有幫忙。

個人觀察發現,在某一個產業(領域)發展早期,首先是出現橫向的分工,而縱向分工尚不明顯,這是最初的“橫向重度垂直”的創業機會,此時的市場格局是萬馬齊奔、“大市場、小作坊”。而隨着產業發展相對成熟,產業內垂直領域的橫向分工逐漸模糊,此時已經開始初步實現同一個“片層”內的範圍經濟效應(橫向擴張),同時,出於效率進化的需要,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縱向分工開始相對顯著,即原先不得不由自己同時完成的產業鏈上下游的幾個職能中的一個或幾個職能被分離出去,市場上出現某一個“片層”內的專業供應商。此時的市場格局是同一個“片層”內已經出現規模較大企業,而最終的縱向一體化尚未開始,這是產業內第二波縱向“縱向重度垂直”的機會,近年出現的達達配送、同城貨運等項目均是這種產業規律的體現。而到產業後期,範圍經濟效應會引導這種產業鏈上下游的聯動和協同,部分規模巨大的企業會朝縱向一體化的趨勢發展,例如從事物流快遞的順豐切入電商就是範例

引導這種產業演進的本質規律其實是背後那隻無形的手——社會綜合交易成本最小化。用科斯的理論解釋則是:用組織替代市場(內部化)還是用市場替代組織(市場化)是由綜合交易成本決定的,交易成本(契約成本和組織管理成本)的高低決定了市場和組織的邊界(如無法準確理解這句話,推薦參閱科斯寫的《企業的性質》一文)。顯然,當市場存在公有云服務的選取時,把企業內部的服務職能甩給市場的專業機構來做可能更有效率。就效率而言,通常存在這樣的規律,資產專用性(資產或服務被某個部門或機構專用)不如“私有云”(資產或服務被某一個區域內的一大批企業使用)來得更有效率,而“私有云”又不如“公有云”(資產或服務被更大範圍內的更多企業使用)更有效率。

產業演進的終極狀態通常是,整個社會的要素在同一個“片層”內整合以實現最大程度規模經濟效應,爲產業下游帶給最富效率的“公有云”服務,而整個產業就如同一串被串起來的薯片,其中只有少部分規模巨大的企業能夠實現縱向一體化,而他們一般透過併購來實現,這也是留給創業者的機會。

在這天的互聯網+領域,創業或投資,就要尋找這樣潛在的“薯片”機會,當產業發展還處於還處在十分分散或者“私有云”狀態,就存在着利用互聯網來進行整合構成一個完整高效的“薯片”的機會。

順便說一句,很多項目糾結到底是自營模式還是平臺模式,思考邏輯其實很簡單,從終極思維的角度來看,比較一下兩種模式的管理成本和契約成本,尤其是實現規模化以後,或者說哪一種模式更容易突破“規模-質量-成本”的鐵三角。

關於“重度垂直”的定位,將另撰文《垂直領域的創業要“深溝高壘”》進行分析。

3、市場分析(1-3P)

對項目所處的行業細分市場狀況進行分析:市場容量(及增長速度)、行業發展趨勢、目標客戶及需求痛點。這部分資料的分析十分重要,也是整個項目的邏輯起點。在對需求進行分析時,要着重從目前未被滿足的痛點需求出發,分析目標市場及目標客戶的核心需求。這部分資料的分析構成了“乾柴烈火”投資邏輯的“乾柴”。創業者在分析這部分資料時,最好能夠以第三方權威數據引用和實際調研數據爲準,以圖文並茂的方式進行展示。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區分找到的需求屬於“Musthave(雪中送炭)”的需求還是“Nicetohave(錦上添花)”的需求,經常發現有些創業者容易根據自身的經驗及感受對需求痛點進行了過分的自我強化,或者找到的只是小衆需求,或者需求並不顯性而需要顧問式營銷,或者需求過於低頻且客單價不夠高,那麼這樣的創業項目從一開始就需要個性注意後續的發展延伸路徑。因此,在分析需求時,推薦參考九軒資本提出的“普遍、顯性、剛需、高頻”的“八字訣”。

周鴻禕提到要有“用戶思維,而不是客戶思維”,其實就是這個意思。如何將用戶對“工具”的使用延伸至高頻的使用場景,把“”的“客戶”變成有“長情”的“用戶”,從而實現流量變現纔是關鍵。否則,客戶只是客戶,想着羊毛出在豬身上,捨棄了羊毛卻不明白豬在哪裏,很多工具屬性過強的智能硬件和APP工具一般都有這個問題,如智能家居產品、手電筒APP,名片工具、詞典工具、天氣工具、鬧鈴工具等等。因此,產品八字訣的前三點是客戶思維,最後一點是用戶思維。

從剛需和痛點出發的需求才不是“僞需求”,從僞需求出發的創業都是耍流氓。好的產品不僅僅就應解決用戶的“痛點”,更就應達成用戶的“爽點”。

這部分論述要到達的目的是要說明“跑道足夠長”、“乾柴有很多”。

4、服務及產品(1-2P)

這部分資料要說明:我們帶給的產品及服務(形態)是什麼針對的目標客戶有哪些主要的特徵產品或服務解決的用戶的核心需求是什麼產品或服務具有哪些核心價值

根據我個人的總結,嚴格好處上的“產品”和“服務”是不同的,雖然實際中產品和服務很難嚴格區分開,並且在實際形態中二者往往是混合在一齊的,但在戰略思考層面進行區分十分有必要,因爲不同的產品或服務形態決定了在實際價值交付環節的邊際成本是不一樣的,從而也決定了項目最終能夠做多大規模。

嚴格好處上的“產品”具有如下幾個特點:1)生產、交付和使用三個環節異步(可分離);2)可異地交付;3)可大規模複製;嚴格好處上的“服務”則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生產、交付和使用三個環節同步(不可分離);2)屬地化交付;3)高度依靠人,複製性差。

按照以上定義,從交付環節的好處上(注意是交付環節)能夠把產品和服務形態概括爲以下五種形態(如下圖)。在現實中,大部分2B的項目都處於下面兩個象限,更偏服務屬性,因此也更加難以標準化和規模化。由於服務的交付過程比較依靠人,因此這類項目通常很難擺脫“規模-質量-成本”這個“鐵三角”的束縛,從而難以做大規模,而整個行業也容易呈現出“大市場、小作坊”的格局。

現實中,大部分的項目都落在以上座標系的不同象限位置。按照以上方法論分析“產品”和“服務”,能夠幫忙我們從根本上理解項目發展後期的收入成本曲線走向(決定了項目在擴張過程中的邊際成本不同),從而瞭解項目的可規模化的程度。值得說明的是,這種分析方法能夠作爲一個戰略思考工具,在具體寫PPT時其實並不需要如此“理論化”地進行區分。

重點在於,我們帶給的產品是否具有核心價值能否解決用戶的核心痛點能否滿足用戶的爽點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有價值,或者準確地說,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有市場價值。如果你帶給的產品不能爲用戶帶給足夠的價值寬度(功能寬度)、價值厚度(體驗強度)和價值密度(價值在時間軸上的沉澱),從而對現有的產品或解決方案構成必須程度的替代性拐點(推薦參閱《劉億舟談智能硬件:你找到替代性拐點和第二場景了嗎》),那麼即便應對一堆“乾柴”,你的產品可能也不是那把“烈火”。

這部分論述要到達的目的是要說明“產品足夠尖叫”、“烈火很烈”。

5、商業模式(1-2P)

這部分要說明近期和遠期的盈利模式分別是什麼核心的業務流程是什麼擁有什麼核心資源

前面談到,一切商業模式的本質是利潤=收入-成本。所以,商業模式要思考的問題是,項目的收入結構及成本結構在時間序列上是如何展開和延伸的。

由於我們帶着常識和邏輯去解構商業的本質,因此我本人拒絕一切商業模式神祕主義,說不清楚的商業模式必須不是好的商業模式,當然,有些項目當前不需要商業模式,但至少眼下的產品有足夠的“替代性拐點”,務必是個“金鉤子”。

互聯網本身沒有創造任何新的東西,互聯網的本質是改變了世界“連接”的方式。借用一個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則是,由於藉助互聯網的連接,交易成本被大大降低了,原先本無法發生的交易此刻能夠發生了,簡單來說,互聯網釋放了更多的可能性,這便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資訊紅利。

互聯網是如何改變人與人、人與物、人與服務、人與資訊之間的連接的呢通常,大部分的互聯網產品切入市場的第一屬性都是“工具屬性”,即透過這個鉤子吸引超多的用戶,然後透過各種法子留住用戶,最後拼的是轉化率。

就成本結構而言,不同產品的屬性決定了不同的邊際成本。切中用戶需求的點位不同以及產品自身的屬性不同,決定了其在用戶流量聚集方面是個“大漏斗”、“中漏斗”還是“小漏斗”。對於互聯網產品來說,如果其自身的產品特性能夠越過用戶的“替代性拐點”而持續地黏住用戶,並且能夠實現網絡效應而自動自發地實現病毒式營銷(如微信),那麼這個產品就有機會打造一個“大漏斗”,從長期來看,就越容易構成內源性(或自源性)流量,其成本結構中,每新增加一個用戶或者收入的邊際成本就會比較低,那麼這樣的項目其流量聚合及轉化效率就會較高。相反,一個項目如果一向需要外源性流量支撐,除非項目本身的服務十分具有粘性和增值潛力,否則你看不到這個項目存在的理由在哪裏。通俗一點講,用戶流量就像河道里的水,哪條河道的河牀低,水就往哪兒流。

就收入結構而言,互聯網項目的收入計費方式不外乎以下幾種:CPC(按點擊付費)、CPM(按千次展示付費)、CPA(按下載付費)、CPT(按時間付費)、CPS(按交易佣金付費)。很多狀況下,這幾種收費模式能夠並行組合。但大體上講,越是能夠做成“大漏斗”的平臺,越是能夠容許CPC、CPM、CPA、CPT等付費方式的存在,如果只能做成“中漏斗”或者相對“小漏斗”,則最好是能夠構成交易閉環,按照CPS方式付費。

同一個項目,其成本結構和收入結構放在時間序列上來看,就構成了其長期盈利性表現。只是不同的產品屬性組合決定了不同的成本結構,同時也決定了後續盈利模式的選取空間。

就我個人理解來說,MGC(MachineGeneratedContent)的本質是工具屬性,人機互動,如萬年曆;UGC(UserGeneratedContent)的本質是社交屬性,人人互動,如社區,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Content)的本質是媒體屬性,人專互動,如自媒體。無論MGC,UGC還是PGC都是鉤用戶的手段,不同的是,如何能夠將用戶自然地延伸到第二場景並持續高頻地黏住用戶纔是流量變現的關鍵。

對於互聯網APP項目而言,如果切入點是工具屬性,通常這類項目需要闖過兩道關:第一道關是,如何透過MGC、UGC或PGC(或其組合)來實現足夠低成本的內源性流量;第二道關則是,如何將這些流量引導至交易環節從而實現變現(推薦參閱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從工具到社區到電商到底有多遠》)。

對於切入點直接是交易屬性(電商)而言,前期肯定是依靠外源性流量,而後期則是考驗整個體系的供應鏈、規模效應、服務體驗等綜合實力,從而逐漸構成口碑和品牌,從而過渡到內源性流量。如果一個電商網站永遠依靠外源性流程,肯定是有問題的。

既然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那麼考驗一個平臺的連接效率(或者流量效率)就成爲項目是否能夠持續下去的關鍵。對於最終需要靠交易來變現的互聯網項目而言,其商業模式的本質就是“獲客成本、活躍率(留存率)、轉化率、客單利、復購率”這五個參數的函數。從長遠來看,如何使得這五個參數的執行越過正向的拐點並走出一個“大開口”的收入成本曲線纔是決定投資邏輯是否存在的根本。所以說,商業模式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利潤=收入(R1,R2,R3)-成本(C1,C2,C3)。只但是對於互聯網領域來說,這個公式要在一個相當長期的視角來考察,也就是說,你的項目此刻能夠不賺錢,但不可能永遠不賺錢。創業者要想清楚並向投資人傳遞的是,爲什麼未來能夠賺錢,並且能夠賺大錢。

一句話,商業模式部分需要展示企業未來如何賺錢,以及爲什麼此刻的產品形態及發展趨勢能夠支撐未來的盈利模式。

6、競爭分析(1-2P)

如果說以上的分析根據常識和邏輯就能夠得出分析結論的話,那麼本部分的分析則取決於我們的視野(“常識、邏輯、視野”這六個字恰好也是九軒資本的投資哲學)。

如果一個創業者,連自己直接的或者潛在的競爭對手都無法準確識別出來,那麼我也只能呵呵了。對於競爭對手的分析,就應從對用戶需求滿足的可替代性選取的角度進行。打個通俗的比方,在同一條街上,賣河南拉麪和蘭州拉麪的固然是競爭對手,其實旁邊那家賣湖南木桶飯的也同樣是競爭對手。當然,在項目發展早期,能夠只選取那些最直接的競爭對手進行分析。

在思考競爭格局時,需要“站在未來看此刻”,有些眼前不是你的直接競爭對手,但是隨着項目的進展,過於垂直且“插樁”不夠深的項目,在後期可能會遭遇大平臺的橫向狙擊,從而遭受”垂直陷阱死”,比如有些拼車或者代駕項目,由於“插樁”比較淺,當滴滴快的推出拼車或代駕業務時,如果項目本身還沒有“上島”或者“上岸”,很容易半路上被

拍死在海里。關於這一點,推薦大家參閱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初創企業:請警惕A輪死》中關於”垂直陷阱死”部分的闡述。

分析競爭對手時,最好是以表格方式列出細分行業內最主要的競爭對手,以本項目的關鍵成功因素作爲比較維度,針對本項目與潛在競爭對手進行比較分析,比如能夠從技術壁壘、核心團隊、用戶數據、資源優勢、運營策略、融資狀況等方面進行比較。

值得說明的是,項目面臨的市場機會和選取的商業模式本身不能夠作爲競爭優勢。這部分資料重在說明“烈火”爲什麼烈。

7、營銷推廣(1-2P)

這部分重點闡述公司已採取或擬採取的市場推廣策略及競爭策略具有哪些核心資源或合作伙伴能夠利用使用那些渠道和方法

酒香也怕巷子深,除了極少數互聯網產品透過產品本身的設計以及越過臨界點之後能夠獲得爆發式增長外,大部分的產品前期還是需要深入的營銷推廣的,即便是融到了大筆資金,優秀的營銷推廣經驗及行業資源依然至關重要。

這部分資料重在說明爲什麼“星星之火能夠燎原”。

8、核心團隊(1-2P)

簡單介紹核心團隊的從業經歷及擅長的領域,除了核心創始人之外,最好還需要包括技術(或產品)、銷售、運營等方面的核心骨幹成員。重點強調團隊成員的從業經驗,團隊的互補性和完整性。

9、運營現狀(1-2P)

本部分需要介紹公司現有激活用戶、註冊用戶、日活用戶、日活率、留存率、日訂單數、客單價、毛利率、近期銷售收入、往年以及本年銷售收入以及各項指標的增長率等指標。

這一部分所帶給的數據,實際上是反映公司目前所設定的產品定位及商業模式得到市場初步驗證的狀況。投資人會根據這部分數據“管中窺豹”、“以小看大”。

創業者能夠根據自身思考的保密性要求選取適當披露。

10、發展規劃(1-2P)

本部分需要在假設融資到位的狀況下(個性注意此假設),公司未來3至5年的發展規劃,以圖表的形式直觀說明公司在各階段的目標市場、拓展區域、商業模式等戰略計劃。

對於A輪以後的項目,最好能夠另外製定一個規範的財務預測模型來反映項目在後續擴張過程中的收入及成本曲線走向。財務預測模型實際上是一個基於時間序列而展開的收入及成本算法模型,其中包括收入及成本的計算方法、參數假設、增長預測等。財務預測模型通常包括收入預測、成本預測、固定資產投入、人力資源投入等基本表格,也包括基於以上預測所生產的利潤表、資產負債表。透過跨表格的引用,這些表格通常構成了一個“連通器”式的整體。

投資人通常會根據財務預測模型所帶給的計算方法、參數假設、增長預測等數據來決定項目發展後期的運營數據實現的可能性,從而決定項目引入融資之後的理論增長狀況。

當然,模型永遠是模型,沒有一個投資人會完全根據模型來做決定,但是一份嚴謹測算的財務預測模型能夠有效地幫忙投資人將“拍一次腦袋”的分解爲“多拍幾次腦袋”,從而提高決策效率。同時,透過財務預測模型,創業者也能夠更好地模擬剖析項目發展演進的關鍵因素。

11、融資金額及用途(1P)

充分說明以上各部分資料後,並且能夠讓投資人有滿意的認可之後,基本上說明“我什麼都不缺只缺錢了”,那麼在本部分需要向投資人證明你的融資計劃。具體包括兩個重要資料,第一是本輪融資金額是多少,最好說明人民幣或者美元,如果優先理解美元但不排除人民幣,能夠在美元之後的括號中註明“或等值人民幣”。第二,需要重點說明本輪融資的具體用途,最好能夠細化到具體項目。這部分資料需要創業者根據審慎思考的業務拓展計劃制定具體的資金分配方案,需要充分體現創業者的戰略規劃潛力,同時也需要體現創業花錢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