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工作總結>

幼兒園區域活動學習總結範文(精選7篇)

學問君 人氣:2.17W

不知不覺中一個精彩的活動結束了,我們一定都增加了不少生閱歷,這時候寫一份活動總結就很重要了。你想知道活動總結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區域活動學習總結範文(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區域活動學習總結範文(精選7篇)

幼兒園區域活動學習總結1

幼兒園區域活動以其獨特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成爲幼兒所喜歡的一種活動。一學期來,我園透過對區域活動中區域的設定、區域材料的投放、教師如何進行區域活動的匯入和結束評價,區域活動中教師如何進行指導等一系列的問題進行了探索和研究,其中積累了一些經驗:

一、重視區域的創設,讓區域成爲幼兒自主活動的天地。

我園場地小,條件有限,但自從開展區域活動的研究以來,幼兒園透過組織教師們進行有關知識理論的學習,認識到開展區域活動的重要性。各班教師能想方設法利用幼兒園的現有條件爲幼兒創設活動的空間,把室內一切可利用的空間劃分、佈置成多個區域。

《綱要》中提出:應“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潛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因此,幼兒園要求教師們必須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開設區域,重視各區域的功能,挖掘區域活動的價值,同時還要求教師將現階段各班的主題教育活動資料融入到區域活動中與區域活動結合,讓區域活動成爲教學活動的補充、延伸,讓幼兒在區域中透過與同伴共同學習、共同操作、共同探索,得到發展和提高。另外,幼兒園還要求教師們充分利用戶外場地爲幼兒開設活動區域。戶外的活動場地比室內的活動場地要大,能夠減少幼兒間的相互干擾,有利於幼兒處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環境中活動,能充分發展幼兒的個性,激發幼兒活動的主動性和用心性。戶外活動環境還能更好地促進幼兒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讓各區域都“活”起來,使之真正成爲幼兒自主活動的天地。

二、重視區域材料的投放,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兒童的智慧源於操作”。幼兒是在對材料的操作、擺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經驗的。適宜的區域活動材料能激發幼兒的興趣,開發幼兒的智力,培養幼兒的潛力和自主性,促進幼兒情感的發展。因此,材料對區域活動的開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材料的投放方面,教師們一向認爲材料豐富就是東西要多,所以,大家總喜歡把材料同時一古腦兒全投放到區域中。結果造成因材料過多,幼兒無從下手,不知如何操作的現象。根據出現的問題,幼兒園組織教師們開展了“區域活動中材料就應如何投放的探討與交流”活動,總結出:材料的投放要有計劃、有目的、分期分批有層次地投放。透過實踐:此刻,教師們在投放材料時不僅僅能思考到所投放的材料能發展幼兒的各種潛力,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和慾望,而且能思考到所投放的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和開發性。

三、教師適當的指導,促進幼兒的發展

《綱要》中指出:教師就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不當,或急於指導,將不利於幼兒的自主探索,使區域活動失去其價值。那麼,在幼兒的區域活動中,教師究竟起着什麼樣的作用呢?我園利用例會時間組織教師們學習了《學前兒童遊戲》——“幼兒園遊戲指導策略”。透過學習,教師們明白:在幼兒區域活動中,教師既不能急於指導,也不能放任不管,要透過對幼兒的仔細觀察,再採取適當的方式介入幼兒的遊戲,給予幼兒適合的指導。

在區域活動中,我園要求主班教師在每次的活動中要有重點指導的區域,配班教師、保育老師要協助主班教師組織其他區域的活動以及各活動區域的安全,教師要做到:隨時觀察、瞭解幼兒活動的狀況。

幼兒區域活動後,幼兒園要求教師要及時做好區域活動的反思,每週寫一篇區域活動觀察記錄。讓教師們透過及時的分析和反思,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累經驗,不斷地發現區域活動的價值,促進幼兒在區域遊戲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四、良好的常規是順利開展區域活動的保證

區域活動作爲幼兒園幼兒活動的重要形式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幼兒在活動中,透過操作、探索,透過與同伴的學習與交流,提高了語言表達、交往、表現等各種潛力,滿足了個性發展的需要。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幼兒良好的遊戲常規能保證遊戲的正常、順利地開展。所以,區域遊戲中,幼兒也應具有良好的遊戲常規。活動中需要幼兒遵守哪些規則,就應怎樣做。在活動前,老師會和幼兒共同商討,總結出活動規則,如:在活動中要學會和小朋友協商,謙讓,輪流玩,不和小朋友爭搶玩具;活動時要愛護操作材料,不隨意擺放,不損壞材料;活動中要注意做到:說話輕、走路輕、取放東西輕;活動結束收拾時動作要輕要快等等。透過這些具體、明確的活動規則,幼兒在活動中就明白自己該怎樣做。

五、不足之處和努力方向

雖然教師充分利用班級現有條件,爲幼兒帶給限度的自主活動的空間,但園舍還存在着活動空間不足的問題;除此之外,在開展區域活動中,由於教師隊伍普遍年輕化,教師指導遊戲有時比較粗淺,專業水平還有待提高。期望以後透過進一步改善辦園條件和加強師資建設,從而促進我園區域活動水平不斷提高,讓幼兒更好地得到發展。

幼兒園區域活動學習總結2

區域遊戲是在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指導下,使兒童的認識水平、個性品質、社會化能力得到積極主動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結合主題活動開展自主遊戲,爲幼兒提供豐富有效的材料,引導幼兒在自由、寬鬆的氣氛中主動探索、學習,區域遊戲是體現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育於遊戲中的最好形式好之一。

本學期,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班開設了娃娃家、數學區、超市、閱讀區、表演區,堅持每天開展遊戲活動,指導幼兒動手、動腦,積極地與材料相互作用。現將半年來的活動情況作一簡單總結。

一、材料的投放

1、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投放材料。

如果在活動區內提供的材料難度相同,對於一部分幼兒可能過於簡單,容易完成,這樣就會使其失去興趣,不利於其進一步發展。而對於另一些幼兒可能又太難,透過努力卻達不到,這樣也會使其失去興趣。因此,我們在瞭解每個幼兒發展水平的基礎上,考慮個體和個性差異,在活動區內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供不同程度的幼兒選擇。如:在美工區投放摺紙材料,讓幼兒練習能折雙三角物體時。教師就可以投放利用雙三角原理摺疊的難易程度不同的多種物體,讓幼兒自由選擇。這樣每個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就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2、家園合作協調一致,共同準備活動材料。

在這個學期的區域活動中,我們有部分的材料是來自對各自幼兒家庭的廢物蒐集。比如瓶子、種子、絨線、蛋殼等等,都來自幼兒和家長的共同收集。幼兒對各自帶來的東西都很感興趣,我們投放以後,都紛紛去嘗試着玩。這樣,在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提高的前提下,家園之間的聯繫也進一步緊密。

3、區域材料能做爲班級主題活動的延伸。

我班能把區域活動做爲班級主題活動的延伸環節,及時地把主題活動進行過後的材料投放到區域活動中,讓幼兒們在區域活動中繼續進行相關的主題探索與操作活動。美工區裏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主題活動開展後投放的,這樣幼兒基本都瞭解了怎樣操作,也更感興趣了。

二、幼兒在活動中的發展

1、給幼兒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表達和表現。

我們常常在一旁無聲地觀看孩子們的表演,儘量不去打擾到他們,充分滿足了幼兒表達和表現的需求,對幼兒的全方位發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2、仔細觀察幼兒發展中的個體差異,對活動作出相應的調整。

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在發展上也是不竟相同的。我們在數學區設計了“玩牌比大斜的活動,能力較好的幼兒既能按照規則玩一個一個比,還能自己創出兩個兩個或三個三個比;但是有幾個幼兒不會玩,還有對活動不感興趣。於是我們就針對這樣的差異性作出調整。我們把“比大斜該成了“排小魚”的遊戲,當牌排到相同的點數時,就可將相同點數之間的牌全部吃掉。更改遊戲規則後,能力差的幼兒也都想到數學區遊戲了,還自己比起誰贏的牌多呢。

三、良好的師幼互動

1、隨時觀察幼兒活動的情況,給予及時的引導、幫助,滿足幼兒的需要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在區域活動中,我們能夠留意觀察每個孩子的興趣操作情況和恰當的時機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去,與孩子們一起探索、操作、發現、討論、解決問題,真正體現孩子們的主導地位,而不是在發現問題時,把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強加與孩子。

2、用兒化的評價語言促進區域活動更好地開展。

如果有必要,我們常常深入到孩子中間去,瞭解他們的玩法、規則意識等,我們還常用“耶”、“真棒真棒氨、“加油”等等兒化的語言對幼兒進行評價,並努力使每個幼兒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透過努力,我班的區域活動在受到家長領導的好評,雖然孩子的遊戲水平所提高,但在很多方面還是存在着問題,如在手工區活動時,有的孩子會相互模仿,動腦不夠;在超市中,孩子交往性的語言還欠缺;在表演區域中,我們準備的道具還不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要,因此,在下學期的遊戲開展過程中,我要對這些問題制訂出針對性的計劃和方案,讓每個孩子在愉快的遊戲活動中提高自我,使得我班孩子的遊戲水平上升一個新的臺階。

幼兒園區域活動學習總結3

我的體會就是教師要做有心的觀察者,關注幼兒的興趣、需要、不同水平等,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探索、操作材料,並進行有效地關注,不斷調整活動區的環境材料,從而促進幼兒可持續性發展。

一、關注幼兒的興趣,創設活動區

小班幼兒活動範圍、知識經驗相對中大班要窄和貧乏,但他們對發生在身邊的有趣內容尤爲好奇,且常常對物體發出的各種聲音感興趣。我們觀察到,在自由活動時間,幼兒常喜歡拿起體育區的響罐,輕輕得搖着,傾聽響罐發出的聲音,樂在其中,這種現象引起了我們的關注,既然孩子這麼喜歡搖響罐,那何不如就提供響罐讓幼兒探索呢?但如何透過響罐這一契機,真正讓幼兒動起來,促進幼兒持續性的探索。

於是我們根據小班幼兒有意注意時間短、注意力易轉移的特點,創設了探索區“搖搖樂”,具體做法是將八寶粥的鐵罐包裝成小動物的家,並提供各種材料如棉花團、小石頭、小鈴鐺、黃豆等。幼兒入區後先做“搖搖樂”(自選喜歡的鐵罐,開啟蓋子,裝入材料,再蓋上蓋子)而後玩搖搖樂。幼兒在多次充分地與罐子、材料相互作用,一次次的操作、探索,終於發現了不同材料及不同數量與響罐發出聲響的關係,這種生活化、有趣的操作讓幼兒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關注幼兒的不同能力水平,提供具備層次性的材料。

區域活動屬於個別活動的形式,它可以給幼兒提供更豐富的學習經驗,活動中孩子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活動材料,使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主動地學習,獲得成功的機會較多,並給幼兒提供了較多的同伴交往機會,在同伴面前表現自己、顯示自己的機會,使同伴瞭解他,也使他了解同伴。在相互瞭解的過程來了解自己,產生自信心,從而促進幼兒自主性的發展。在同一種活動區域裏,教師提供的材料千萬不能“一刀切”,而應考慮到幼兒本身的能力不同,使活動材料體現出層次性,以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活動需要,使幼兒都能得到較好發展。

例如:“建構區”裏單爲小班幼兒準備的材料就應有許多種。如雪花插塑,適應與年齡較小,手部動作欠準確、靈活的孩子使用與活動;如智高樂插塑適用與身體素質較好的幼兒使用,因爲他們的身體發育較快,各關節的活動較爲靈活,拼插難度較大的插塑對他們是個較好的挑戰。

又如:在益智區中能力強的幼兒可選擇12塊甚至是15塊的拼圖,而能力弱的幼兒就選擇比較容易的,如6塊、8塊的拼圖。這樣能使大部分的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也更利於幼兒自主性的發展。

三、關注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提供生活化的材料。

在活動實踐中,往往會出現老師從自己的經驗、感受出發選擇活動區內容,造成老師費了力,幼兒不感興趣的現象。其實小班幼兒活動範圍 窄,往往對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感興趣,對家中一些常用的物品感興趣。所以教師選擇內容時,要貼近幼兒的生活,“用孩子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

如小班幼兒喜歡擺弄,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區域活動的設定要偏重於遊戲情節,活動材料的選擇要生活化。如“給孔雀添羽毛”、“毛毛蟲長毛了”(請幼兒用塑料衣夾給動物輪廓夾夾子)、“裝豆子”、“切蘿蔔”、“擰瓶蓋”等,內容都是幼兒平時生活最熟悉的,活動中所需的玩具、材料都是幼兒家中帶來的,媽媽天天在用的,面對自己帶來的物品,幼兒有親切感,從而促進更大膽地探索、發現。

四、關注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提供隱含指導性的材料。

區域活動中的活動是幼兒自由選擇的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能更多的按照自己的興趣能力進行活動,因而這時隱性指導就遠比顯形指導來得重要。這時老師就要積極有效地關注幼兒,預計幼兒發展的可能性,在製作投放材料的時候就要下一定的工夫。使幼兒一旦接觸到這個材料,就能懂得材料的玩法、規則,指引幼兒進行探索活動,並不斷地引發幼兒思考“爲什麼”和“怎麼樣”,應能不斷促進幼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比如在“娛樂區”中,我們製作了“搖晃下降玩具”,這個玩具不僅僅讓幼兒雙手協調地轉換位置進行翻轉娛樂。在設計的時候,我們提供的繩子也各不相同,有光滑的皮筋、毛茸茸的毛線、裝訂線等,幼兒在與不同繩子的充分互動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關注、疑問“爲什麼這個玩具滑得快,這個玩具很難滑”,而後逐漸感受到繩子光滑、粗糙與下滑速度的關係。

五、關注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有機地整合各領域間的內容。

幼兒園課程的內容雖然進行相對的劃分領域,但應充分挖掘合理利用各領域內部及各領域之間的內在聯繫,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活動區域的目標儘可能與其他活動目標相聯繫。當然,這種聯繫必須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勉強的,是本質的而非形成的。例:在“美工區”——新年禮物設計的還是比較巧妙的。在新年來臨之際,我們爲孩子創設新年牆,請幼兒爲“新年老爺爺”送禮物。這其中幼兒除了要利用撕、粘貼等美工技能撕貼禮物外,還得根據禮物名稱對禮物進行分類,而後,在觀察的基礎上根據牆面已有的禮物輪廓進行一一對應的粘貼,從而複習了數學中一一對應的物體關係。

六、關注幼兒的活動需要,及時調整環境。

幼兒是不斷在發展的,隨之相關的環境也應及時根據幼兒的發展進行調整,應不斷爲幼兒提供可促進持續發展的活動材料。教師應在引導幼兒積極主動的探索活動時,認真地關注幼兒的活動,瞭解當前幼兒已有的經驗是什麼,觀察幼兒對什麼感興趣,考慮我們應在哪方面給予幫助,瞭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是否爲幼兒所喜歡,是否能促進幼兒的發展,是否還有幼兒沒有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材料、適合與自己的活動方式及方法,從而進行相應的調整,已滿足幼兒的需要。如發現活動中的內容孩子都掌握了,或是材料太簡單了,孩子不感興趣了,即應投入新的材料,加強操作的難度,重新調動孩子參與的積極性。

如在美工區“貼臉譜”中我們發現孩子很快地掌握了選擇五官擺在相應的'位置上這一個技能,有幾個孩子還躍躍欲試提出想用彩筆來畫生氣、開心的五官。我們欣然同意,還鼓勵別的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五官。後來作品就更加豐富多彩了,有的幼兒選擇現成的五官貼上,有的自己畫上生氣的、開心的五官,還有的用橡皮泥塑造了棱角分明的立體五官。

幼兒園區域活動學習總結4

一、幼兒的興趣基礎如何

區域活動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個性化和指導的間接性等特點,每個幼兒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主動進行探索、學習。興趣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的一個根本要求。但是,在現實的許多區域活動中,一些幼兒的興趣比較短暫、容易轉移,很難長時間專注於某一活動,致使許多活動都是淺嘗輒止,如:主題活動《螞蟻王國》,開始我們只是在美工區裏投放螞蟻圖案讓幼兒進行塗色、繪畫,剪紙(螞蟻圖形),剛開始第一天,幼兒的興趣比較高,到了第二天,入區時,孩子在區裏待的時間變短了,過了幾天,就已經很少有幼兒光顧這個區域了。

於是,與班上老師交流,重新調整這個區域的材料,材料之間有層層遞進關係,容易激發幼兒的興趣,而在集體活動中,常引導幼兒介紹與交流自己的發現,在此過程中,幼兒對如何運用所有的材料裝飾螞蟻,包括用什麼圖案、什麼顏色搭配以及用泥工、手工製作螞蟻等。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對活動充滿熱情,實現了幼兒與區域活動之間的積極互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評價幼兒對區域活動是否感興趣,主要看幼兒是否喜歡活動,在活動區域中持續時間的長短,因爲幼兒只有感興趣了,注意力纔會集中,纔會在此過程中積極探索。

二、幼兒能否依計劃活動

區域活動不是幼兒隨心所欲的活動,也不是幼兒在活動區無所事事的活動,更不是幼兒在活動區到處轉悠的活動,幼兒園區域活動強調幼兒要依計劃開展活動。所以,制定計劃是幼兒進行活動的起始,幼兒要能決定自己選擇什麼區域、做什麼、如何做、如何度過在區域的時間,也即幼兒要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比較明確的活動意向。在活動過程中,依活動的意向執行、完成活動。每天下午離園前,教師指導幼兒制定計劃,讓幼兒有一個明顯的目標方向,待到明日入區時,幼兒能有秩序、規律的操作。

三、幼兒的參與情況

評價幼兒的參與情況要觀察幼兒是主動、獨立地選擇區域活動,還是盲目服從別人,或模仿別人選擇區域活動;做出選擇後在區域是堅持玩一段時間,還是頻繁地變換材料,甚至在於各個區域中游蕩;此外,還可以觀察幼兒是否關心自己的活動成果,如果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就會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或最後的成果很關注,透過對活動成果的瞭解,獲得成就感,或是將自己與同伴相比較,對自己進行定位。

這些方面都可以使我們對幼兒的活動參與做出評價。如:在《螞蟻王國》這主題中,讓孩子到戶外觀察螞蟻,孩子們很興奮,雙眼睜得大大的,生怕錯過一點小細節,有的幼兒甚至一邊觀察一邊思索,腦袋裏出現了很多的“什麼”,在回憶時間裏,孩子們獲得很多有關螞蟻的知識。幼兒幼兒甚至因爲自己的發現獲得成就感。

四、幼兒的社會交往水平

對區域活動中幼兒的社會交往水平進行評價時,主要是看幼兒是經常一個人單獨活動,還是常與別人合作;在合作時是領導者,還是服從者,合作時在團體中處於什麼位置;活動中能否與同伴輪流分享,是否經常與別人發生衝突,經常採用什麼方式解決衝突等,不同的表現反映着幼兒不同的社會性發展水平。如:在建構區,老師提供廢舊鞋盒,目的讓孩子們利用這些鞋盒搭建一個螞蟻窩,鞋盒大小不一,幼兒要想自己一個人完成這項工作很難,需要同伴的協助,那麼幼兒就會想起找自己夥伴商量一起來搭建這螞蟻窩,在合作的過程中,孩子們慢慢學會與人交往的能力。

五、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

社會認知是指個體對他人、自我、社會關係、社會規則等社會性客體和社會現象及其關係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動。社會認知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其對象看,社會認知包括對自己、他人、社會關係(權威、友誼、公平等)、社會羣體、社會角色、社會規範和社會生活事件等的認知;對人的認知又具體包括認識人的情感、意圖、知覺、思維、態度、動機、行爲等心理過程或特徵。

認知又是智慧的直接根源體現,它雖然是內隱的,但可以透過幼兒的區域操作活動表現出來,所以,評價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認知水平可以透過觀察幼兒的操作來,尤其是對智力操作材料的情況加以分析。如智力操作的材料是複雜還是簡單,是單一還是複合;操作方式是單調重複,模仿別人還是富有創造、善於變通;操作結果是單一的產品,還是多樣化的表現,如繪畫、拼圖、手工、創編故事等。從中分析,即可瞭解幼兒的認知水平,進行評價。

六、幼兒區域規則遵守情況。

區域活動是幼兒的一種自由、自主的活動,但並不意味着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可以爲所欲爲。事實上,區域如果想真正成爲一個幼兒自由活動的場所,幼兒內在地遵守一些規則是保證區域自主、有效開展的前提,因此區域活動中幼兒能否遵守規則就成爲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

對於幼兒遵守規則的評價首先要觀察幼兒能否自覺遵守區域規則,如娃娃家要脫鞋進入,活動區門口會畫幾對小腳印,自覺遵守的幼兒會主動脫掉鞋子擺在小腳印上,然後進入;其次,觀察幼兒能否解讀區域環境中的暗示規則,如:在圖書區的牆面上貼有讀書的順序卡通及小寶寶把食指放在嘴脣邊讓大家小聲“噓”的動作,即暗示幼兒進入圖書區時要保持安靜,並要遵循看書的順序:取書——看書——收書。總之,幼兒對區域規則的遵守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幼兒的規則意識與自我控制能力,對於區域活動的有效進行是必要的。

幼兒園區域活動學習總結5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因爲在區域活動中能讓幼兒充分體驗和探索,能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和主體性,也是對幼兒進行個別化教育最佳手段。

所謂區域活動,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設定各種活動區,讓幼兒按自己的興趣和意願選擇活動內容和方式。所謂活動區(或活動區域)就是利用活動室、睡眠室、走廊、門廳及室外場地,提供並投放相應的設施和材料,爲幼兒創設的分區活動的場所。如把活動室劃分爲若干個區域,把幼兒活動材料按類別分別放入這些區域,並設有屏障構成若干個相對固定的半封閉區域。

一、如何創設良好的區域環境。

新《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透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區域設定的規劃和環境創設要根據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具體要求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做整體的安排,應一切從幼兒的水平和發展需求出發,要讓幼兒做主,讓幼兒成爲區域的主人,由幼兒決定怎樣佈置是否會直接影響他們自由交談展開的程度。在區域環境的創設中既要考慮到幼兒之間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間互不干擾,從而使幼兒能專注投入某一活動,充滿自信地探索問題。

我們的區域設定是在由教師與幼兒共同商量確定下,採用固定與靈活設定相結合方式,創設豐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選擇自由度的區角,讓每個幼兒有機會自由選擇,用自身的方式進行學習。例如中班具體設定了以下區域:“生活區”:美髮店、鈕釦操作店、彩色鞋帶店、手工編辮子店、糕點加工店等。“數學區”:用撲克牌分類、認數、數數;用小木棍排序、認識粗細、長短等。“表演區”:酸奶瓶製作的沙球,竹筒做成雙響筒,竹塊做成快板,奶粉桶做成腰鼓等進行打擊樂;用樹葉、彩色布、包裝帶、袋子等做成各種服飾進行表演。“操作區”:橡皮泥;彩色蠟筆、各色紙張、各種紙盒紙杯、剪刀等。

活動區設定是要善於利用班級環境的地理因素,儘可能地使活動動靜分區:一般將較爲安靜的區域安排在室內:如語言區、數學區、生活區;相對會發出較大聲音的活動安排在靠近門口或室外:如表演區、建築區等;並根據遊戲情況靈活調整。

區域環境作爲主題環境的一部分,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爲幼兒的活動很大一部分要在區域中進行並且完成他們的學習活動。區域環境要根據各個區域特色進行有特色的佈置。各個區域的創設也要根據主題的具體情況而定。語言區通常投放一些主題相關的圖書、頭飾、手偶等資料,張貼一些有趣的圖畫和一些幼兒仿編的兒歌,同時也可放置一些空白紙,鉛筆等習作物品。

美工區投放的東西除一些常規的幼兒練習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工作紙、彩色筆、油畫棒等,還可以投放一些簡單手工作品的製作步奏圖,以供幼兒的探究學習,在美工區最重要的是要設定一面幼兒作品的展示牆塊,可以讓幼兒粘貼自己覺得滿意的繪畫及其他的作品。在科學區通常提供一些幼兒操作材料,操作材料與主題相關。

在音樂區、表演區投放一些簡單或自制的樂器、頭飾、自制服裝等。通常建構區是根據主題而定。區域活動應根據活動區的層次性特點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時即便是同一班級中同一類型的活動也透過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來體現層次性。適合幼兒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學習節奏的多層次的活動材料,可以滿足不同幼兒進行自主選擇的需要。

二、區域材料投放要有層次性

每個幼兒的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要兼顧到每個層次幼兒,不能都簡單,也不能都複雜,要爲不同水平的幼兒提供活動的機會和成功的條件。比如中班數學區遊戲、教師提供三種層次的材料,由最簡單的按同種顏色找數字到兩種顏色找數、找鄰居間再到三、四種顏色規律性找。

三、教師的指導

教師的現場指導在幼兒遊戲的開展中顯得十分重要,它決定着幼兒遊戲的開展,教師始終要清楚自己應處的位置,不應該是知識的輸出教育者,而是應提供舞臺、清楚自己應處的位置,指出方向與關鍵時刻給予指導的老師,扮演好觀察者與指導者的角色。

1、觀察、再指導。

觀察是瞭解孩子的重要途徑,它可以幫助教師準確地瞭解幼兒在遊戲中的表現,瞭解其發展的特點與需要,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從客觀實際出發,提高教育指導的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遊戲。可避免教師因不瞭解遊戲情景而產生的不合適的干擾幼兒遊戲的指導行爲。

2、把握時機,適時介入指導。

如果教師發現了幼兒遊戲的問題,需要介入遊戲,須找好最佳的時機。通常在以下情況下介入:

1)當孩子遇到困難玩不下的時候。如:樂樂想玩橡皮泥,可位置已坐滿不能進入泥工區遊戲而苦惱,教師可引導他:“你是個聰明的孩子,不但喜歡泥工,你還會很多本領呢,想一想換個別的區域好嗎?孩子高興的說我還喜歡畫畫,然後愉快地加入了美工的行列。

2)當孩子出現糾紛與行爲問題時,教師應巧妙地化解即將發生的糾紛。在遊戲中,經常會遇見幾個小朋友搶一種玩具玩的現象,這時老師可利用出到題目或猜個謎語或童趣的語言將玩具分配給幼兒,讓孩子能愉快地接受,如亮亮和東東都要玩拼圖,老師可出面調解說誰先回答我一個小問題就可以先玩,老師再變個別的項目給另一個小朋友玩,小朋友會欣然接受。

3)當孩子操作發生困難時,老師的濃濃關愛,有可能對他的一生都會有影響。

4)當遊戲無法深入時,老師適當的指導,不僅深入了遊戲的開展,還讓他們走出去,加強了與其他遊戲區域的聯繫。一次,當老師看到美髮店的孩子無所事事,很無聊的樣子,老師馬上以“客人”的身份進入到美髮店,原來孩子們覺得每天都是洗髮、吹髮、剪髮太無聊了,於是老師馬上說:我們的美髮店可以擴大經營,我會染髮,現在教會你們吧,還有哪個小朋友知道美髮店還有什麼項目嗎?小朋友興趣馬上高漲了,有的說美髮店還會燙髮、還可以按摩;於是小朋友輪流當老師,沒有的物品又到超市買來等,遊戲的內容又豐富了起來。

5)當幼兒發生創造性的行爲時,教師要及時給予發現與鼓勵。另外,老師的出現與介入還要體現藝術性,即什麼樣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達到指導的效果,又不影響孩子的遊戲,老師有時是遊戲的夥伴,有時是某個特定的角色,還有時是旁觀者,必要的時候是解調員。當教師以夥伴的角色出現時,能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引導遊戲的進程。當孩子對遊戲的玩法、規則、扮演角色內容不熟悉時,可以以某種特殊的身份參與。當幼兒的遊戲發生糾紛時,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及情況,採取適宜的解決方法,小班,較多的是矛盾的解調員,到中,大班的時候,要提供解決問題的時間,在一旁做一個安靜的旁觀者觀察事態的發展,如幼兒順利地將問題解決,老師就可以悄悄退出,如矛盾激化,則用適宜的方法幫助孩子解決。

3、指導最基本的方法以鼓勵、肯定爲主。

有時爲了調動幼兒積極性,不管成功是否都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幼兒之間存在着差異,只要幼兒是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那不管結果如何,都要給予表揚與鼓勵。否則能力弱的孩子總是失敗,會使其產生畏懼情緒和自卑感,最後導致對整個遊戲失去興趣。對於這種孩子,老師一方面對他進行個別指導,幫助他掌握一定的技能,有進步就進行表揚,使他對自己的表現有信心,另外可請能力強的孩子與他共同遊戲,讓他也體驗遊戲的成功。

四、幼兒在遊戲中的表現

遊戲是幼兒最基本也是最喜愛的活動。在遊戲中,幼兒既能操作各種材料,又能與同伴交往,其動作、言語、思維、想像、情感等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在貫徹幼兒園“以遊戲爲基本活動”這一原則的同時,遊戲的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幼兒在區域中活動完全是自由的,他們自主的選擇遊戲材料,選擇活動內容和合作夥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願進行遊戲。

教師在活動中也完全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幼兒創造性地、主動地活動,推動和激勵幼兒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進入不同的活動區域,在同一活動區中還可以選擇不同的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再例如:教師在遊戲中發現幼兒“一窩蜂”現象和在材料的使用上因使用不當給下次使用的小朋友造成不便的情況,我們兩位老師不是自己商量該這麼辦?把大人制定的意見和規則讓幼兒執行,而是讓幼兒透過自身的體驗去尋找答案“怎麼樣玩纔會開心又不會影響別人”當問題提出,孩子們開始積極討論,各抒己見,共同總結有效的方法,形成區域活動規則,也只有透過幼兒自己的體驗形成的規則纔會轉化爲幼兒活動中自覺遵守的行爲。

幼兒園區域活動學習總結6

遊戲是爲了尋求快樂而自願參加的一種活動。但幼兒遊戲決不是單純感覺上的快樂,而是伴有生命充實感的快樂。遊戲是幼兒的活動,與學習活動,勞動活動有着不少的區別。它有這樣的一些特點:第一:遊戲是幼兒主動自願的活動,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遊戲不是在外強制的情況下進行的,而是幼兒出於自己的興趣與願望自發自願主動進行的活動。幼兒遊戲的類型很多,區角遊戲、角色遊戲和晨間自選活動,其中銀行、幼兒園、娃娃家、醫院、理髮店、食品城等是角色遊戲、區角遊戲、晨間自選活動。

本學期,我們根據園務計劃精神和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積極地爲幼兒創設、完善了遊戲環境,透過發動家長、幼兒等多方面地收集遊戲玩具和材料,認真地按計劃對幼兒的遊戲進行鍼對性的指導。透過努力,孩子們在遊戲中交往能力、合作技能、表現慾望、創造性等得到了一定發展。以下就本學期的遊戲情況作個總結。

一、角色遊戲

在角色遊戲中,角色是遊戲的中心。幼兒在遊戲中透過扮演某一種假想的角色,以假想的方式把頭腦中已有的表想重新組合,從而反映對社會生活的認識,並參與xxx的社會生活。幼兒在遊戲中,經常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併爲之爭吵不休,對於我們中班的孩子,不僅要進行品德教育,讓他們懂得互相謙讓,同時也着重對幼兒協作意識進行培養。

第一,利用遊戲規則誘發幼兒的協作行爲。規則提出:不僅是爲幼兒的活動提出要求,也是對幼兒行爲及其遊戲開展一種暗示。如,在娃娃家,我們是這樣引導幼兒確立規則:“小朋友在遊戲開始前,要先商量,確定各扮演什麼角色,然後再遊戲。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孩子是一家人,每人都要關心家裏的事情和家裏的人,不能想做什麼就怎麼做”。要求幼兒能提出自己想要擔任的角色,並相互協商。用“一家人”將他們間關係明確,暗示他們在行爲上要有協作。

第二,教師主動加入幼兒遊戲。老師加入幼兒的活動中,可以激發幼兒的遊戲興趣,也能爲幼兒做出良好的榜樣。如:一次,我在娃娃家當“媽媽”,磊磊當“爸爸”。早晨起來,我對磊磊說:“我給孩子穿衣服,你去買早點吧。”他回來時對我說:“我買了蛋糕。”吃過早點,我看了一眼手錶說:“哎呀,我要遲到了,來不及送寶寶了,”說:“你快點走吧,我去送他”。開始時,磊磊是被動的與我交往,後來就變被動爲主動,協調我們之間的行爲。

此外,由於幼兒年齡小,他們參與角色的主要動力是興趣和好動性。因此本學期在組織角色遊戲時,在設定情景,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的基礎上,注意引導和鼓勵幼兒去大膽嘗試獲取經驗,從親身體驗中逐步認識自己。這樣才能逐步變自發的好動爲主動的活動,有利於幼兒自身潛力的發展。例如,在“食品城”這一角色遊戲中,我們的小朋友能選擇、利用各種材料製作他們心目中的特色蛋糕。他們在遊戲中可以自由自在地隨意選用材料製成心中所想的東西,大家都玩得十分開心。由此可見,在遊戲中,幼兒透過自身的體驗從中獲取了經驗,選擇了自己感到好的方法,這樣使他們在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能的同時,更增強了他們對角色遊戲的興趣和信心。

二、區角遊戲

區角遊戲突破了傳統教育中幼兒處於被動、靜止狀態的局面,不是教師把知識告訴幼兒,讓幼兒被動、靜止地接受,而是教師透過設計、提供可供幼兒操作的環境特別是各種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得到發展。結合《叢書》中提出的“區域活動建議”,本學期我們班的教育區角遊戲開展情況:

首先,教育區角遊戲的設定是靈活的,我們依據主題活動的內容在多方面考慮下進行了設定:如《春天的童話》的主題活動中,就設定了美工區、科學區、語言區、益智區、建構區等。而在《我找到了夏天》主題活動中,就設定了生活區、美工區、語言區、建構區、益智區、科學區等。

其次,各個區角的創設也根據主題的具體情況而定。語言區通常投放一些與主題相關的圖書、卡片、指偶等資料,張貼一些有趣的圖畫和一些幼兒仿編的兒歌,同時也放置一些空白紙,蠟筆等習作物品;美工區投放的東西除一些常規的幼兒幼兒練習用品外,如剪刀、橡皮泥、彩紙、油畫棒等,還投放一些簡單手工作品的示範圖,同時鼓勵幼兒粘貼自己覺得滿意的繪畫及其他的作品;在科學區通常提供一些幼兒操作材料,操作材料與主題相關;通常建構區是根據主題而定。

三、晨間自選活動

除了角色遊戲和教育區角遊戲,晨間自選活動也是幼兒在園遊戲的一部分。

它是幼兒園一日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始,因而要精心組織每日的晨間活動,做到有目的、有計劃,讓每個孩子都能積極愉快地參加,每天都有新收穫。爲了讓幼兒輕鬆愉快的進行晨間活動,我們採取了讓幼兒自由組合、自由選擇。如:有的幼兒願意畫畫,就讓他自由的想象塗畫;有的幼兒喜歡玩橡皮泥就讓他自由的去捏、去塑造形象;喜歡玩積木的幼兒可任意搭建高樓。因此,我們會提前做好準備,對幼兒的興趣愛好做到心中有數,在幼兒來園之前準備好各種活動材料,使幼兒一到幼兒園就能投入到活動之中去。在活動過程中,我們注意觀察每個幼兒表現出的興趣,個性語言發展水平,和同伴的交往能力,便於因人施教,幫助幼兒解決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使活動順利進行。

當然,在本學期的遊戲活動中,還存在着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去注意和改善。如在分配遊戲角色、遊戲任務時,我們會指定幾個能力強的幼兒爲負責人,負責人再去邀請其他人。我們發現,負責人在班上走動召喚夥伴時,大多數的幼兒兩眼緊張地注視着他們,小手舉得高高,嘴裏不停地說着:“我,我!”可是,每次被召喚走的總是那麼一些人,剩下的往往是常規習慣較差,或者是能力較弱的。剩下的孩子常常由教師另行安排:去看圖書吧,去玩插塑吧。沮喪、難過、不滿,種種表情立即會出現在這些孩子們的臉上,而那些被召喚的孩子對教師或小負責人指定的角色也不一定滿意。

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是遊戲激起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增長了幼兒的生活知識。在以後的遊戲活動中,我們會加強對幼兒遊戲的觀察和指導,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地成長和學習。

幼兒園區域活動學習總結7

區域活動是幼兒階段的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他們可以在活動中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活動,可以自由的發揮與探索。現在我將小班區域活動的開展做如下總結:

一、創設良好的區域環境。創設良好的區域環境既要考慮到幼兒之間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間互不干擾,從而使幼兒能專注投入某一活動,充滿自信地探索問題。

我們的區域活動採用固定與靈活設定相結合方式,創設豐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選擇自由度的區角,讓每個幼兒有機會自由選擇,用自身的方式進行學習。例如小班具體設定了以下區域:“生活區”:、喂寶寶、扣鈕釦、、編辮子等;“數學區”:數字象棋、圖形投放盒等;“表演區”:頭飾、手偶、手搖鈴、雙響筒、扇子、各式各樣的服裝、快板,腰鼓等進行打擊樂;“操作區”:白板畫畫、穿編花籃、包糖果、棉花、穿糖葫蘆、幹樹葉、毛線、穿珠子、塗顏色、喂小鳥等半成品;“科學區”裏提供望遠鏡、小汽車、九連環、動物模型、磁性玩具等。

閱讀區:各種類型的圖書和大小不一的字卡;搭建區:廢舊紙箱、廢舊易拉罐、幼兒園提供的大、小積木玩具,因爲我班可利用空間比較有限,經過商量我班將較爲安靜的區域操作區、科學區、閱讀區、數學區建立在活動室內;將表演區、搭建區建立在活動室內的牀上,區域活動時將牀鋪疊好,以供幼兒進行區域活動。生活區安排在室外欄杆上,將操作物品安裝在欄杆上,即方便又有立體感,大大提供了利用空間。操作區的白板安裝在牆上,以供幼兒方便操作並根據活動情況靈活調整。

同時,我們也根據我們的主題活動將區域環境作爲主題環境的一部分,在幼兒進行區域活動時也能進行學習活動,提高活動的利用率。比如操作區,會投放一些平時做寶寶秀時剩餘的一些材料放在區域中,讓孩子有時間時或是進行區域活動時去操作。秋天落葉,我們會帶孩子到院子裏撿一些形象的葉子,擺放在區域中,孩子在區域中會粘貼、會用手去撕、會插在頭上當頭飾等。

我們班玉函小朋友在操作葉子方面比較有天賦。在數學區中我們會放入俄羅斯套娃、大小不一的物品,讓幼兒自己去看、去比較,培養幼兒積極動腦的好習慣。在美工區中會投入剪刀、油畫棒、橡皮泥、空白紙、水彩筆等,在平時的藝術操作中剩餘的一些成品、半成品,供幼兒去參考、去仿照。

有些幼兒購買的橡皮泥中會有一些模具和步驟圖,我們也會將這些現成的材料投入到區域中,方便幼兒自由選擇。在表演區,會投入一些自己用毛線編的假頭套、表演用的衣服、扇子、腰鼓、響板、玩具劍等,提供豐富的材料。通常建構區是根據主題而定。區域活動應根據活動區的層次性特點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有時即便是同一班級中同一類型的活動也透過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來體現層次性。適合幼兒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學習節奏的多層次的活動材料,可以滿足不同幼兒進行自主選擇的需要。

二、區域材料投放要有層次性

每個幼兒有每個幼兒的性格特點,這也就決定了每個幼兒的能力水平不同,所以材料的投放要兼顧到每個幼兒因,不能都簡單,也不能都複雜,要爲不同水平的幼兒提供活動的機會和成功的條件。比如小班美工區“穿珠子”遊戲、教師提供三種層次的材料,由最簡單的按同種顏色穿到兩種顏色間隔穿再到三種顏色規律性穿。益智區投放的拼圖,按塊數的不同拼(4、6、8、10)都應該體現層次性。

三、教師的指導

對於小班孩子來說,教師的現場指導顯得十分重要,不做指導幼兒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說教師在這個區域活動中顯得非常重要。作爲教師,要始終要清楚自己應處的位置,不應該是知識的輸出教育者,而是應提供舞臺給幼兒自由發揮,可以做示範,但不能過多的干涉幼兒的操作,扮演好觀察者與指導者的角色。

觀察、再指導。把握時機,適時介入指導

觀察可以幫助教師準確地瞭解幼兒在遊戲中的表現,比如:我們班的熙森小朋友在操作區中包糖果,糖果有大有小,糖紙也有大有小。熙森剛開始操作,他根本不知道大的糖紙包大的糖果、小的糖紙包小的糖果,經過很長時間後,熙森還是沒有掌握其規律,亂包一氣,當然,包出來的形狀肯定不好看,有的還都沒有包好,糖果都露在外面。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伸出援助之手,充分發揮自己引導者的角色,給熙森指條明路。這個時候,熙森豁然開朗,一下子就掌握了包糖果的技巧,相信熙森對於包糖果印象很深。作爲教師,我們就要了解幼兒發展的特點與需要,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從客觀實際出發,提高教育指導的效果,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遊戲。可避免教師因不瞭解遊戲情景而產生的不合適的干擾幼兒遊戲的指導行爲。

由此可見,教師的適時介入也非常的重要。再舉兩個例子:默默很想進表演區穿區內的漂亮衣服。可是表演區內的小朋友已經很多了,小朋友們在玩過家家的遊戲,也沒有區牌可以用了。但是默默還不想去別的區域裏玩。教師就可引導他教師可引導他:“你想一想怎樣才能進去?”當他想出“當一名客人”的時候,孩子終於以一名“舅舅”的身份進入到表演區去玩了。如在一次搭建遊戲中,強強在不小心碰壞了小朋友搭的動物園的時候,孩子們一時,很激動,有的埋怨強強,有的以暴力攻擊強強,有的不知所措,教師馬上說:動物園是不是“地震”了,我們趕快搶救動物,把動物園修好吧!於是孩子們又重新投入到了新遊戲當中,巧妙地化解了一次即將發生的糾紛。如果教師發現了幼兒遊戲的問題,需要介入遊戲,須找好最佳的時機。

當幼兒發生創造性的行爲時,教師要及時給予發現與鼓勵,教師有時做調解員,有時做旁觀者,在區域活動中,教師要放下自己的身份,以夥伴的身份進入到遊戲中。對於小班孩子來說,孩子在進行區域活動時發生的較多是矛盾,所以教師應以調解員的介入遊戲中,用適宜的方法幫助孩子解決。

爲了調動幼兒積極性,教師的指導儘量用鼓勵和肯定的方法,幼兒之間存在着差異,只要幼兒是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那不管結果如何,都要給予表揚與鼓勵。否則能力弱的孩子總是失敗,會使其產生畏懼情緒和自卑感,最後導致對整個遊戲失去興趣。

四、幼兒在遊戲中的表現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區域活動可以更好的鍛鍊幼兒的積極性,對幼兒的動作、言語、思維、想象、情感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發展。幼兒在區域中活動完全是自由的,他們自主的選擇遊戲材料,選擇活動內容和合作夥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願進行遊戲。教師在整個區域活動中也不會干涉幼兒的自由。例如: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進入不同的活動區域,在同一活動區中還可以選擇不同的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教師不佔主導地位,幼兒是自由的,發散思維很強的。在我們小班,在區域裏玩得最開心的當屬強強、高高、玉函、笛妃、桑晨、小彤、心月、鎮昊。幼兒自己形成規則。

五、特色

對於我們幼兒園來說,特色就是棋類遊戲,我們小班的棋類遊戲有身體動動棋、動物的食物棋、數學棋、相反朋友棋及各類原始棋、整合棋。孩子在遊戲中能孩子自由探索、大膽操作、勇於創新。可能小班的幼兒沒有接觸過棋類遊戲,學習起來比較的吃力,相信在過年後會有所減弱。

六、下一步打算

1、對各遊戲的特點和組織策略還不是很瞭解,本學期,我將針對不同的主題遊戲做深入瞭解。

2、在平時的遊戲組織中,仔細觀察、探索各遊戲的特點及組織策略。

3、利用進區卡,指導幼兒有序進行遊戲。區域裏進入幼兒數量有限,以保證幼兒在區域內的安全與質量。

4、投放豐富的區域材料,保證材料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5、不過多的干涉幼兒的區域活動,尊重幼兒想象力。

6、區域活動一切以安全爲主,投放安全、利於幼兒操作的材料。

我參加幼教工作快一年了,對於區域活動不算是很瞭解,也不太懂,我剛剛接觸區域活動,在這方面還很不成熟,有說的不準確的地方請見諒。但是我相信,只要去做,付出努力了,就算成果不好,我也會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