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活動總結>

幼兒園區域活動工作總結範文

學問君 人氣:2.26W

幼兒是積極的活動者和主動的學習者。直接經驗感知、操作和遊戲活動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區域活動正好符合了幼兒的這一特點。它向幼兒展現了一個豐富多樣、多功能、多層次、自由選擇活動的環境,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觸符合自己學習特點和願望的活動。活動區正是以幼兒已有經驗爲導向,透過各種開放性材料的投放,爲幼兒提供自我表現與表達的機會。下面關於幼兒園區域活動總結的文章都是由出國留學網小編精心爲您準備並且統一整理的,希望對您有幫助。感謝您對出國留學網的關注哦!

幼兒園區域活動工作總結範文

一、問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背景

區域活動是當前幼兒園普遍採用的一種自由、自主的分組活動形式,是人爲創設自然情景下的幼兒自願、自發的遊戲,以其個別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而區域活動所具有的自選性、自主性、小組活動、教育價值依託於幼兒的活動環境、操作材料、家長資源等的綜合利用。

(1)良好區域活動環境的重要性

區域活動是根據幼兒發展需求和主題教育目標創設的立體化育人環境,即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有效運用集體、分組和個別相結合的活動形式,組織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的學習、生活和遊戲活動,它是深受幼兒喜愛的活動之一。在這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自主地選擇活動內容、活動方式和合作夥伴,按自己的速度進行自主學習,改變了集體教學時全班幼兒“一刀切,齊步走”的教學模式,給學習活動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真正讓幼兒體驗到操作和交往的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發現、探索、表現。既促進了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又能夠維護幼兒愛遊戲的天性,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和能力需求,使他們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利用家庭教育資源優化幼兒園區域活動有其必要性和優越性

家長們有着不同的職業、不同的知識和專業背景以及物質條件,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家庭資源,能豐富區域活動的內容、凸現區域活動形式的多樣。就教師而言,家長的參與縮短了自己準備材料的時間,拓寬了視野,拓展了思維,減輕了重複勞動帶來的負擔;就活動主體而言,幼兒在與家長共同收集、整理、準備材料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建構知識、建立親子關係、培養環保意識和創新精神的過程。幼幼之間的互動和磋商促進了幼兒交往能力的發展,同時也是貫徹和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的“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蘊含的教育資源,是能辦好低成本、高效益、高質量幼兒教育的關鍵,能夠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發揮家庭的資源作用,與教師共同構建有效的教育策略,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的慾望,對家鄉生活的理解、認同和情感。”

(3)我園區域活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着我國城鄉經濟建設的步伐加快,人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大量農村孩子進城上幼兒園,致使我園各個教學班的人數逐年增加,遠遠超過了示範類幼兒園應編幼兒數,是一所典型的城鄉結合幼兒園(農村幼兒佔全園幼兒人數的多半)。因此,“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農村豐富的教育資源”既是《綱要》倡導的精神,也是建立“人盡其能、物盡其用”的樸素價值觀的要求。

目前由於我園班額較大、空間範圍小,教師在環境創設和材料投放上或“眼花繚亂”或“單調貧乏”,環境的潛在教育價值挖掘不深、不透,一些老師爲了省時省力,將設計好的特殊“角”高高擱置着,只有在臨近參觀檢查時,才能讓孩子們與之互動一下,生怕準備好的材料耗盡,孩子們眼裏所謂的“好玩具”、喜歡的“角”純粹是擺花架子、擺樣子。另外,投放的材料橫向比較,獨立性較強,彼此之間沒有聯繫,拓寬不了幼兒的思維;縱向分析,欠遞進性、層次性,引發不了幼兒深入持久探索的慾望,而且小中班僅限於美工方面的繪畫、剪帖等,大班雖有操作區和益智區等,幼兒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師交代的任務,沒有獨立思考、積極創作的願望,參與活動的過程變成了一種簡單的、呆板的、機械的“手工勞動”。家長對主題區域的設計和材料準備的目的不明確,幼兒對“我想佈置什麼”、“怎麼佈置”、“需要哪些材料”等問題無法主動思考,硬性浪費了優質的家庭教育資源,造成家長誤認爲區域活動就是老師領着孩子在玩,幼兒失去了自己學習、向同伴學習的過程。

教師指導方式程式化,未能觀察瞭解幼兒的遊戲行爲,指導隨意性大,缺乏個性化指導,幼兒遊戲時間得不到保證,現有的教育資源利用不夠到位。歸結起來乃是“導演”與“放任”兩種極端並存,反映出非此即彼的極端化、片面化認識。此外,區域活動所倡導的“間接指導、適時介入”“尊重個體差異” “幼兒自主建構”等理念與日常教學觀念中的“個體要服從集體的統一要求” “強調短期可見的學習結果”尚有較大的差異。

2.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1)利用家庭資源的優勢,豐富區域活動內容和形式,改變活動中教師說了算的定式思維,減少教師的重複勞動,發揮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引領家長科學育兒。(2)發揮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主體地位的作用,讓幼兒在與家長共同收集、整理、準備材料的過程中,不斷建構知識、建立親子關係,培養環保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獲得自我發展的空間,爲其後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夯實的基礎。(3)提高教師組織、實施區域活動的能力,有效實施家園同步教育。

實踐意義:幼兒期是個體形成的關鍵期。此時,幼兒的心理健康與否對於今後適應社會環境、承受社會生活的挫折、壓力等,有着密切的關係。心理學研究認爲,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是幼兒解決挫折的必要條件。教育者應讓幼兒從小就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學習品質,讓幼兒擁有解決問題的自信心,才能激發他們克服困難的鬥志,從而面對困難,提高受挫能力和抗挫意識。因此,讓幼兒參與區域活動材料的準備、環境的創設、玩教具的整理,可以使幼兒發現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和方法,從而更好地認識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羣體中,不斷積累經驗、獲得發展。而幼兒參與區域環境的佈置,由單純的傾聽者變成了參與者,萌發了積極的主動意識,環境潛在的教育價值提升了幼兒學習的技能,分工合作、討論決策能力和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迅速提高,有利於幼兒自主性的形成。也改變了以往的區域活動中教師動手動腦多,家長和幼兒動手動腦少;教師設想計劃多,家長對幼兒在園一日活動關注較少等問題。因此,利用家庭資源優化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其優越性表現在:

1.有利於彌補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一般是以分組形式展開的,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需要教師爲每個幼兒投放相應的活動材料,而這些材料單靠老師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這時家長就成了區域活動材料最重要的提供者,每個家庭根據自己的情況提供一些就可以解決材料不足的問題。此外,家長來自各行各業,有着不同的專長和愛好,成爲協助我們開展區域活動的重要教育資源。

2.有利於增加親子之間的感情

分組教學有利於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但大班額即使是分組教學,教師也難以因人而異、按需指導,家長進課堂助教,就可以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和能力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和孩子一起收集、整理、製作、帶孩子外出參觀等,增進親子之間的互動,增加親子之間的感情。

3.有利於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觀

家長透過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半日開放活動、親子游戲、助教活動,對區域活動的方式和途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他們學着孩子的樣子成爲孩子游戲的夥伴,也學着老師的樣子成爲孩子學習的榜樣和引導者,給孩子傳授科學的、正確的知識,不知不覺中家長成了老師和孩子之間資訊交流的傳遞者,自身的科學育兒素養也在悄然升級。

4.有利於青年教師專業化成長

青年教師在與幼兒一起進行操作活動時,由於自身能力的不足和自身知識的限制,難免會有一些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時,來自各行各業、擁有不同興趣和特長的家長就成爲她們的得力助手,也是她們獲得科學知識和資訊的重要來源。另外,青年教師在利用家庭資源的過程中,接觸到形形色色的家長,這無形中挑戰了她們的溝通、合作、組織能力。

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1.轉變家長教育觀念,提高家長科學育兒的能力。

2.透過研究,提高教師組織、指導區域活動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探索開發和利用家庭資源優化區域活動內容和形式的有效途徑。

3.透過研究,促進幼兒在社會交往、操作、合作意識等方面的發展,豐富和拓展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經驗。

(二)研究的內容

1.影響家長參與幼兒園區域活動主動性的主要因素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家園教育的一致性是教育幼兒的重中之重。目前在一個家庭中獨生子女的教育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父輩忙於生計,將孩子的教育轉嫁給了祖輩,祖輩對幼兒過分包辦代替,致使幼兒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每況愈下。在區域活動中獨佔玩具、獨霸材料的現象頻頻發生,社會性發展、交往能力低下,無合作意識和合作慾望。家長對教師爲什麼組織區域活動?需要哪些材料?用來幹什麼不瞭解。究其原因,市面上一些色彩鮮豔,做工精緻的高檔玩具既衛生又美觀,遠遠超越教師準備的廢舊材料。家長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如何轉變家長這一教育觀念,達到家園教育一致性是我們首要的研究任務。

首先,我們設計了兩份調查問卷:平羅一幼“家庭資源”情況調查表、平羅一幼“家長對區域活動認知”情況調查表。分別從家長職業、愛好、教育幼兒的方法,以及家長參與幼兒園區域活動情況等方面向家長髮放兩份問卷,問卷回收率高達100%,根據問卷情況分析數據,確定可開發的家庭資源。

其次,召開可開發家庭資源家長座談會,協商制定家委會制度,由課題組成員向家長介紹我園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區域活動對幼兒的發展、促進作用以及科學的育兒知識,爲家庭資源的開發打下良好的基礎。

2.探索在不同年齡段開發和合理利用家庭資源的策略,利用家庭資源優化區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小班幼兒動手能力低,喜歡玩獨自遊戲,有意識擺弄、操作時間短,依賴性、模仿性強,區域活動中易受外界環境的干擾。中班幼兒具有初步的合作意識,遊戲過程中逐漸趨於平行遊戲、合作遊戲,動手能力日漸增強,樂於表現、敢於動手、善於思考。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合作慾望,對一些低結構的材料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敢於大膽嘗試、創新,挑戰高結構材料的慾望逐漸形成,成人是否在旁無所謂。因此,我們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建構知識的特點和在區域活動中的需要,分兩個階段採取適宜的措施開發了相應的家庭資源,豐富區域活動的內容和形式。

第一階段:不同年齡段家庭資源開發的策略研究

策略一:有目的按需開發

小班幼兒情緒不穩定,需要家長的配合,因此家庭資源的開發主要是人力資源和資訊資源,還要建立在彼此之間的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才能順利開發。人力資源的開發多是閒職的祖輩,父輩的有超市售貨員、家庭專業教師、理髮師、小區物業管理員,這些人羣中女同志較多。區域活動時,邀請他們進課堂,根據教師制定的主題內容一對一的指導幼兒,逐步穩定幼兒情緒,培養幼兒的興趣,教師主要是觀察記錄。資訊資源在小班運用最爲頻繁的是短信交流和網上留言,教師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將一些溫馨提示或區域活動需要的材料給家長留言,避免年輕的父輩因忙於工作忽略對幼兒的教育。

中大班家長經過兩年或三年的交往,對班級開展區域活動的形式有所瞭解,家庭資源的開發傾向於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人力資源的開發主要是家長的職業和特長,有警察、個體經商戶、醫生、護士、銀行職員、廚師、在校專業教師、養殖戶。在掌握家長職業和特長的基礎上,瞭解他們何時有時間方便到幼兒園與幼兒互動,根據他們工作的性質靈活機動地調整一週內既定時間的活動內容,以使家長既不耽誤工作,又能紮實有效、積極地與教師互動。不同職業的家長幫助幼兒瞭解更多的社會知識,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家長的特長還引發了幼兒積極向上、追求完美的慾望。物力資源的聚焦點是發揮家長主人翁和幼兒的主體作用,他們將收集到的廢舊物品整理、分類,存放於家中,隨需隨取。

財力資源的開發集中於小班,主要是在特殊的節日,比如:聖誕節、三八婦女節、六一兒童節、國慶節,教師主動與家長交流,告訴他們活動的目的,家長召開家委會,自發的購買一些氣球、聖誕老人、小裝飾品、國旗等佈置在活動室裏,爲幼兒營造一種寬鬆、愉悅、濃厚的節日氛圍。

策略二:建立家庭資源庫

家庭資源的開發有效地改變了我們的區域活動,減緩了教師收集、投放材料的重複勞動。爲使家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富有長期性和實用性,我們根據家庭資源的種類和幼兒活動表現建立資源庫。一是建立家長檔案和幼兒成長檔案,家長檔案包括家長姓名、性別、年齡、職業、愛好、聯繫方式、幼兒所在班級;幼兒成長檔案包括活動時間、活動內容、活動中的表現(照片);二是建立廢舊物品分類、使用檔案,包括物品名稱、數量、是否消毒、使用班級(取用數量)、製作作品名稱、作品展示地點;三是設計資訊資源調查、統計表,內容有時間、交流方式,其中交流方式中涉及到發短信、打電話、班級空間互動、網上交流、面談、留字條、帶口信等;四是建立財力資源互動表,包括時間、物件名稱、數量、效果。

第二階段:利用家庭資源優化區域活動環境、內容、形式。

1.利用人力資源優化區域活動環境

(1)對症下藥,創設“變化”的環境

不同年齡的幼兒表現不同的年齡特點,中班幼兒活潑好動,大班幼兒好探索、好思考。邀請在醫院工作的醫生、護士家長爲幼兒設計形象逼真的“小醫院”活動方案。教師根據家長提供的方案和材料,師幼共同製作醫院標誌:“掛號處”“收費處”“藥房”“內科”“外科”“兒科”“急診科”,環境佈置時家長親臨現場,佈置出互不干擾又緊密相連的“小醫院”。活動中家長先按自己的真實身份引導幼兒活動,等幼兒掌握了一些技巧後,家長則根據幼兒的需要,增減變化環境材料。大班男小朋友對“車”情有獨鍾,於是,我們邀請“汽車美容店”的家長帶來一些車模展示在班級窗臺上,或懸掛在樓道的護欄上;開“廣告製作店”的家長打印不同彩印的名車張貼在樓道里,整個樓道的幼兒都能欣賞到,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2)自娛自樂,創設“自主”的環境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強調“幼兒是學習的主體”,的確作爲學習者的每一位幼兒都是知識理解和意義建構的主體,我們強調在區域活動中創設體現每一位孩子自主性的環境。在設定區域時,一改以往教師說了算的現狀,本着尊重的原則,把主動權交還給幼兒,讓他們自己來設定區域。在“各行各業的人”主題活動中,幼兒參觀了汽車修理鋪的工作現場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班級中設定哪些區域?這些區域怎樣擺放又是最合適的?有的說把修理鋪開在走廊上,因爲修理鋪敲敲打打的聲音比較吵;有的說美容和理髮室可以成鄰居,這都是關於打扮自己的;有的說我們開個小吃店吧,最好在活動室的中間,大家都要到小吃店去光顧,比較方便;還有的說,圖書室搬到午睡室去,這樣可以少受干擾……衆說紛紜,最後集中大家的意見,進行集體分析、規劃、綜合設計各區域,做到合理、方便。在自主設定區域的過程中,幼兒成爲了區域活動的主角,他們的合作意識、綜合分析能力、空間思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3)因人而異,創設“適宜”的環境

合適的纔是最好的。農閒時我們邀請部分農村家長攜帶自制的布娃娃、老虎枕頭、鞋墊、刺繡手絹、秸稈草人、泥塑等到幼兒園,共同佈置具有濃郁鄉村氣息的農家小院。這種返璞歸真的環境,給一些從未去過農村的幼兒帶來樸實、勤廉的民風民俗教育。安全教育周邀請做警察的家長自帶交通管制工具到幼兒園佈置出一個大的、真實的交通安全立體圖,現場指導幼兒安全過馬路,幼兒也可以學習警察叔叔的指揮方式現場指導幼兒,發揮同伴互學的效應。免去家長、教師佔用幼兒大量的自主遊戲時間,滔滔不絕說教帶來的負面影響。

2.利用物力資源優化區域活動內容和形式

物力資源是區域活動中運用最爲廣泛,對幼兒各種能力的培養最具有影響力的,如何有效利用物力資源優化區域活動?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利用物力資源開展角色遊戲

角色遊戲其實就是一個濃縮的微型社會,在幼兒園裏開展角色遊戲務必做到“真實、可操作性強”。

娃娃家 小班幼兒對娃娃家的遊戲非常感興趣,家長將幼兒不穿、不用的服裝鞋帽、物品玩具,整理分類後帶到幼兒園佈置出一個很形象的“家”,幼兒在情緒不愉快的時候可以進去發泄或宣泄,還可以模擬自己到別人家做客或夥伴來訪時的情景,促進幼兒語言和交往能力的發展。

理髮店 利用家長提供的廢舊理髮工具開展理髮店遊戲,幼兒要麼扮演理髮師,神情專注、認真細緻的爲顧客服務;要麼扮演顧客,向理髮師提出自己需要的髮型;要麼扮演服務員清理衛生、接待顧客。三種角色的互換,不僅讓幼兒體驗服務與被服務的感覺,更鍛鍊了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

銀行 銀行是貨幣流通最快、最多的地方,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場所。設定銀行主要是讓幼兒學會使用自動取款機存、取錢,知道“錢”是非常珍貴的,不能隨便亂花、亂放;“錢”的用處很大,要用到合適的地方,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醫院 利用真實的醫療器械開展“小醫院”遊戲,增加了遊戲的真實性和趣味性。因此,遊戲中如果是醫護人員,教育幼兒必須有高尚的醫德和精湛的醫技;如果是病人即使很痛苦,也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不發出呻吟,表現出難過的樣子;如果是家屬,一要學會照顧病人,二要保持安靜,三要理解尊重醫護人員。

(2)利用物力資源開展主題區域活動

開展主題區域活動是我們多年沿用的分組教學模式,豐富的活動內容需要有足夠豐富的材料支撐。由於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不同,家長提供的材料也不同,但都是一些實用性較強、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廢舊材料。木質類的有: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木塊、廢舊拖把把子、小木凳;植物類的有:玉米秸稈、玉米皮、稻草杆等;棉質類的有:嬰幼兒衣服、鞋帽、包包、白線手套等;紙質類的有: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紙盒、紙杯、紙盤、紙箱;小醫院器具、廚具類等等等等,解決了以往區域活動材料單一、數量有限的困難。將這些材料分層次、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投放在相應的主題區域活動“春天來了”“嘟嘟樂餐廳”“各種各樣的車”“兔寶寶社區”“寶貝花園”“動物樂園”“廢舊大變身”等中,拓寬了幼兒的眼界,拓展了幼兒的思維。

(3)利用人力、物力、資訊資源優化區域活動形式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形式主要有:全園性活動(可以是以班級爲單位的室內外遊戲,也可以是無班界室內外互動)、分組式活動、隨機活動。

全園性活動依據幼兒園硬件設施條件,分南北樓按時段開展。夏季南樓(小中班)先以班級爲單位進行室內區域活動,參與活動的家長根據季節不同對幼兒進行相應的主題教育活動。比如,春夏兩季是各類傳染病的高發期,保健醫協同保健所保健科大夫在班裏設定臨時門診,邊講解邊演示,接下來將這種活動延伸到無班界戶外活動中,幼兒在室外自選空間自由結伴玩“看病”的遊戲。北樓先在室外開展無班界戶外活動,邀請在消防隊工作的家長帶滅火器、消防栓等消防器材和大班幼兒共同玩 “着火了”的情景遊戲。幼兒在這種無拘無束的真實場景中,各種逃生自救和呼救的經驗得到再現、重組和提升。

分組式的活動主要是教師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情況,有目的、有指向的邀請個別家長,攜帶一些半成品材料到幼兒園一對一的指導,瞭解幼兒學習情況,把握幼兒發展方向。還根據主題遊戲內容,透過電話聯繫,請家長將分類好的材料帶到幼兒園,幼兒觀察後合理投放到不同的角,確保每位幼兒都有事可做。

隨機活動側重於教師的觀察、記錄。教師隨時捕捉並拍攝幼兒活動的精彩瞬間,甄別、分類後佈置在家園聯繫園地供家長和幼兒欣賞。家長瀏覽後有什麼想法,或者對有關科學育兒的方法有疑惑、拿捏不準的,及時在公告板裏留言,縮短了家園之間的距離,有效實現家園“零距離”溝通的願望。

3.爲幼兒創設促進其發展的公共角色遊戲環境,構建同齡、混齡的無班界互動遊戲框架。

公共角色遊戲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提高交往技能的有效手段。其交往過程既包括與成人的交往,也包括與同伴的交往,本研究主要幫助幼兒學會與不同層面的人交往的方法,學會合作、分享,培養建立與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初步養成積極向上的溝通、交往能力,豐富生活經驗,提高自理能力。因此,我們將採用“階梯狀”遞進式的操作形式,一是幼兒能力發展目標設定的循序漸進,二是與目標相對應的遊戲內容的層層深入,三是教師指導策略的步步遞進。

(1)目標設定的循序漸進

小班:知道角色遊戲的名稱,樂意參與角色遊戲。

中班:在角色遊戲中知道角色之間的關係,能用簡單的語言清楚表達、表述自己的想法。

大班:獨立與人溝通,發現遊戲中存在的問題,學習調控遊戲形式和內容。

(2)遊戲內容的層層深入

第一,強調以幼兒個體爲中心。通常的區域遊戲是以班級爲單位,相對的是同一年齡的幼兒,他們的能力與需求相差不大,而混齡互動中教師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個體,因此同樣主題的角色遊戲,如:“娃娃家”,環境創設時要充分考慮幼兒間的年齡差異,創設自主遊戲、自主學習的寬鬆、愉悅的遊戲環境。有適合低齡幼兒直接感知的環境(照顧娃娃)和高齡幼兒操作體驗後獲得經驗的環境(做客)相結合;或採用“大帶小”的方式,將傳統遊戲中教師精心的傳授轉化爲幼兒間自主的“教與學”,使每位幼兒都能夠在自由的活動中感到輕鬆自然,從而實現遊戲情境中隱含的教育目標。

第二,強調公共角色遊戲的層次設計

發揮家長主人翁的作用,充分利用家長的職業資源,將異齡幼兒組織在一起,建構社會經驗的同時,增加親子之間、家園之間、幼幼之間的情感,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同一的角色遊戲中,面對同一種材料,呈現在幼兒面前的往往是截然不同的玩法,教師要做好觀察者,對三個年齡段幼兒表現出的不同行爲予以恰當的指導。比如:在“小醫院”的遊戲中,我們分層次投放了適合小、中、大年齡的材料,原以爲幼兒會選擇相應的材料遊戲,實際操作中,發現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按自己所處的年齡段選擇材料。小年齡段的孩子選擇大年齡段的材料,大年齡段的與之相反。其實孩子是根據自己的發展水平,重組自己的經驗,這也就提醒我們在預設材料的操作難度時不能只是依據年齡差距,主要是看孩子的實際發展水平。

(3)教師指導策略的步步遞進

教師的指導策略包括對家長的指導和幼兒在遊戲中的指導,由於家長的職業、幼兒的發展水平都不同,教師不能用相同的方法對家長創設的環境或是家長對幼兒的指導進行考量,也不能用一把尺子評價幼兒對環境的興趣、對材料的操控度。因此,教師的指導要指向於環境中和環境外兩種。環境中主要是家長和幼兒在遊戲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顯性行爲的適當指導,如:行爲暗示、語言指導、示範引導、適時評價(鼓勵和糾錯)。環境外是家長對遊戲內容的選擇、預設目標的達成情況、捕捉到的典型事例的記錄和分析,是一種隱形指導。如:幼兒是否喜歡所選內容,預設目標中是否體現出層次性、留有很大的可調整和生成空間,遊戲情境創設是否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引發幼兒積極參與,材料的投放是否促進幼兒在健康、語言、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思路、方法及實施步驟

1.課題研究的原則

(1)目標導向性原則:區域活動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教師和家長在創設教育環境時,要明確教育目標,並落實到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乃至每個具體“角”中,以目標爲準繩,創設適宜的教育環境優化區域活動。

(2)合作性原則:對各層次的幼兒,尤其是動作技能發展較慢的幼兒,教育不能孤立,家園之間、師幼之間、幼幼之間要形成合力,創建支援性的互動環境,發揮榜樣學習和同伴學習的作用。

(3)發展適宜性原則:福祿培爾說:“教育的任務要面向全體幼兒。”在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根據幼兒的年齡、性別、個性及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爲幼兒提供不同的材料,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需要,分期按需變換創設,使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相應的發展。

(4)經濟、安全性性原則:區域活動材料收集要堅持低費用、高效益的經濟性原則,勤儉節約,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家庭、社區等資源,就地取材。在保證清潔、衛生、安全的前提下,變廢爲寶,一物多用。

(5)參與性原則:家長和幼兒是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主人,他們有權佈置和自己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環境,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家長在參與環境佈置的過程中轉變觀念,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得到發展。

2.課題研究的思路

(1)發現問題、摸底調查 (2)探索實踐、改進完善

(3)總結提煉、形成成果

3.課題研究的方法

(1)訪談法:對我園教師組織區域活動的困難和不同層面的家長對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認識問題進行隨機訪談。

(2)調查分析法:對家庭資源的狀況、家長對區域活動的認識程度以及教師在以往開展區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問卷調查,並進行分析,獲得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3)觀察法:對實驗班的區域活動環境創設和家長參與過程進行常態下的跟蹤觀察。

(4)行動研究法:探索開發和利用家庭資源優化區域活動內容、形式的有效策略,從中總結出帶有共性的教學模式,在全園推廣運用。

(5)經驗總結法:總結課題研究的實踐經驗,不斷驗證、煉提,形成成果。

(6)文獻研究法:借鑑教育理論,學習教育經驗,提升教育教學理念。

4、實施步驟:研究時間從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歷時兩年半,共分三個階段開展,每個階段時間、工作安排如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發現問題,摸底調查(2011年1月—4月)

主要工作:

1.成立以園內骨幹教師爲主的課題開發、研究小組,確定實驗班(小2、小4、中5、大2、大4、大6),填寫“家庭資源情況調查表”“家長對區域活動認知情況調查表”。此階段主要了解2010年8月部分新入園幼兒家庭情況。

2.透過問卷調查,建立可開發家長資源庫,獲得開發、利用、研究的第一手資料。瞭解家長職業、愛好、聯繫方式以及個體素質,尋找一切可爲幼兒園所用的人力資源,挖掘家長潛在的教育因素,建立人盡其才,物盡其能的教育機制。

3.組織課題組成員上網查閱或學習幼教刊物上的相關文章,一是瞭解課題研究的意義,把握研究方向,做好研究的思想準備;二是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做好研究的知識儲備。

4.分析我園區域活動狀況,撰寫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探索實踐 改進完善(2011年5月—2013年7月)

1.家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挖掘幼兒家庭資源,引導家長多方支援,發揮家長主人翁精神,願意奉獻出自己及家庭中的各種資源,拓展活動內容、拓寬活動形式,提高家長教養能力和參與意識,更新育人觀念。

2.利用家庭資源開展以班級爲單位的小格局區域活動。

(1)構思利用人力資源優化主題區域活動環境,利用物力、資訊等資源優化主題區域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具體實施計劃。

(2)區域活動中教師評價方式指導策略研究。

3.組織家委會、課題組成員討論會,協商制定公共角色遊戲的設計,透過觀、議活動,查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反思、修正教學行爲,逐步完善已有模式,改進研究思路,確保研究方法可行,研究方向準確。

4.完善已建立的家長資源庫和幼兒成長檔案,以使家庭資源的開發富有長期性和計劃性。

第三階段:形成成果階段 (2013年8月—2013年10月)

主要工作:

1.收集整理研究過程中積累的材料。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結題報告,對成功的經驗和資料進行歸納分析,接受鑑定。

3.編輯活動成果(活動方案、案例反思、影像資料、論文)資料集。

四、研究過程

本課題研究過程按最初制定的實施方案分三個階段逐步深入的進行實踐研究,研究過程中由於研究人員和研究主體發生變化,根據即時情況和幼兒的發展需要做了相應的調整和修改,具體如下:

(一)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加大對家長的宣傳力度。

主要組織教師座談,以集中學習和自學相結合的方式,系統地學習《幼兒教育》《幼兒教學研究》《學前教育》《兒童與健康》等全國教育類核心期刊發表的關於區域活動方面的論文多篇,課題組教師互相推薦、討論交流教育理論專著《區角——兒童智慧的天地》《幼兒園教師教學指導策略》《幼兒園遊戲》等書籍,每次閱讀後要求教師發表自己對某一觀點的看法,嘗試在實踐過程中運用,出現棘手的問題協商討論,換位思考自己的解決辦法。對於參與研究的一些青年(新)教師,剛開始主要是讓她們看活動、聽評議、寫心得、悟做法,漸進幫助她們梳理思路,整理經驗。尤其是文獻資料的提供爲我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理清了研究思路、明確了我們的研究方向。

隨機訪談家長、發放問卷,對收集到的問卷進行分析,有針對性的組織召開家委會,以點帶面瞭解家長對區域活動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召開7個實驗班的部分家長座談會,課題組負責人及小班教研組組長分別向家長做了題爲“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的優越性”“家長如何參與區域活動,實現家園協同”的報告,積極向家長宣傳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嘗試透過發送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長“X天在X地開展區域活動,需要家長做什麼”,家長第一次帶着任務參加了有目的、有計劃的區域活動後,我們進行了現場座談,雙方開誠佈公的講了自己的看法以及今後的打算,家長的表態發言令人感動。此後又將第一次活動抓拍到的家長和幼兒在活動中的精彩瞬間打印並張貼在“家園聯繫” 園地 、主題環境牆等比較醒目的地方,多種方式的宣傳和積極引導,激發了家長的參與熱情,激活了教師、家長、幼兒的思維,一件件鮮活的優秀案例層出不窮。

(二)挖掘家長的教育資源,創設參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途徑。

建立資訊資源庫,充分了解家長的職業、愛好、特長以及聯繫方式、個體素質,尋找一切可爲幼兒園所用的人力資源,挖掘家長的潛在教育因素。教師與家長及社區教育人才建立廣泛的聯繫,使之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發揮其特長,把蘊含其中的豐富教育資源引進幼兒園,達到共同培養和教育幼兒的目的。我們透過“家長導師 ”“家園同步遊戲”“家長輔助教學”等形式將家長“請進”幼兒園。如在“家長導師 ”活動中,我們請家長中有一技之長的人,如醫生、護士、廚師等,擔任幼兒的“導師”,讓幼兒自由選擇導師、嚮導師學習。教師與“家長導師”共同制定活動內容,並在活動中不斷豐富導師資源庫,從而加大孩子的選擇機會,也更充分地利用了家長的教育資源。“家園同步遊戲”是由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材料、共同設計遊戲過程、找出影響和制約幼兒對遊戲興趣的瓶頸、制定相應的整改策略。

(三)利用家庭資源深入實踐研究,確保研究過程紮實、方法科學、方向明確。

1.以班級爲單位、以生活爲軸心,開展家長助教活動。

陳鶴琴先生提出的“幼兒的活動應該以生活爲軸心,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活動中我們整合各方資源,把父母請進課堂進行輔助教學。如:在生活活動“娃娃家”和“寶寶長大了”中,家長們自帶廢舊物品把“娃娃家”佈置的就像孩子自己的家:“客廳”裏有柔軟的'沙發、漂亮的桌子;“臥室”裏有柔和的紗窗、娃娃的小牀、櫥櫃、美麗的帳子;廚房裏有洗衣機、煤氣竈臺、洗菜池……老師們還根據家長的特長和工作性質組織開展與幼兒園主題區域相關的助教活動,徵求家長意見,合理安排助教時間。在助教內容、活動方式、材料的準備方面都與家長及時溝通,爲家長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和指導,活動結束後與家長面對面的交流體會,分析、討論、修改、添加一些趣味性、遊戲性、探索性強的材料,用孩子能夠聽懂的語言,喜歡的遊戲活動進行教學,淋漓盡致的再現助教活動的生動性和真實性。

2.結合主題精心準備區域材料,開展以班級爲單位的小格局區域活動,拓展幼兒活動思維。

材料是孩子探究、學習和發展的刺激物與媒介,是教育目標和內容的物化,是教師引發、支援孩子探究的橋樑。活動中我們注意投放材料的三性:多樣性、層次性、開放性。

多樣性:根據季節投放多樣性的材料。如春天我們鼓勵家長帶着孩子走進自然,觀察大自然,到戶外採摘,然後在美工區由家長指導製作迎春花;夏天,將家長帶來的各種水果蔬菜等投放到美工區,製作蔬菜印畫或水果沙拉;秋天是豐收的季節,除了製作水果拼盤或各種造型的小動物外,家長和孩子們將收集到的樹葉清洗乾淨後製作樹葉造型畫等;冬天,我們收集各種樹枝,用毛線、顏料、橡皮泥製作創意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