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社區的居委會民情日記

學問君 人氣:2.8W

對居民提出的問題和困難在日記中要反映處理的結果,以及對問題的反饋,做到落地有聲。接下來要給大家分享的是社區的居委會民情日記,歡迎大家的借鑑閱讀!

社區的居委會民情日記

社區的居委會民情日記(1)

今天是星期五,本來是安排在上午走訪gb村的困難家庭的,因爲城市拆遷難度太大,早上實在是撈不到到村裏去,實在是不好意思。今天主要是去駐點村聯繫點--李繼聯家,去看看他家的基本情況以及存在什麼困難。

下午3點鐘,在鎮裏2名大學生村官的陪同下,帶了一牀進階毛毯和一箱油,到gb村李繼聯家走訪慰問。剛到李老家,李老一家人以及gb村書記XX等已在門口等待了。

李老家共有5口人,兒子和兒媳在外務工,家裏就剩自己和老伴、孫子了。老伴常年身體不太好,家裏還有點地。全部都是由他一個人承擔,既帶孩子有做飯、勞動,身子骨也不太好了。

王鎮長啊,聽說你要到我家走訪慰問,我和老伴都很激動,領導平時都很忙的,能夠在百忙中到我們家看看,是我們的老百姓的榮幸。我感到很溫暖、很感動。 一見面,李老就握着我的手激動的說。聽完他這麼一說,我倒是不好意思了,平時工作確實太忙了,沒有太多的時間到老百姓家走走、看看,而老百姓卻期盼着鎮裏領導能夠到他們中間走走、看看。

聽李老這麼說來,我趕緊說: 李老啊,都是我們平時工作太忙了,沒有及時到大家中間走走,實在對不住啊,今後我將常到你們家走走、看看,還希望您老能夠多提意見和建議啊,我們將全力以赴去做好。同時吶,我還希望李老看看你們家裏有什麼地方需要我能夠幫忙的,有什麼困難和難處,您儘管說,我們一定盡力幫您辦到。

邊走邊說,就到了李老的家中。李老的家中很樸素,傢俱設施陳設簡單,就有一個兒子剛買的冰箱,沒有電視,簡單的幾張椅子,但卻乾淨整潔。李老說自己就愛乾淨,平時也喜歡收拾,所以家裏也乾淨利落。

落座後,我詳細的詢問了李老平時的生活、健康等情況,聽到他說家裏什麼都不缺少,衣食可以說是無憂了,我心也就感覺到踏實了。

聽着李老的介紹,我深深的以李老的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而高興,這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說話中,gb村王書記也簡單的介紹了小河組的基本情況。小河組有居民800多人,是gb村比較多的一個小組,有耕地面積900餘畝,人均耕地1畝多。這裏有村裏的ji體經濟項目超市、魚塘等。王書記還說最近有一位老闆想在村裏搞木材加工業,現在的困難就是土地問題,還希望我能夠給予協調解決。我明確的表示可以大力的支援這個項目,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和老闆協商一些具體的事情,這個項目是一個好項目,一方面可以增加gb村裏的ji體經濟收入,另一方面還可以帶動周邊羣衆就業、致富。

李老對我的影響深刻,他說話很健談,也很幽默風趣,對生活的態度積極向上。我們本來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幫助李老解決生活中一些困難的,沒想到李老卻說: 生活上沒有什麼困難,兒子兒媳在外打工,能夠接濟家裏的日常開銷,沒有什麼大的困難。鎮領導能夠來到我家看望我們老兩口,已經是莫大的榮幸了,我也就知足了,也就不給領導添麻煩了,最大希望就是能夠經常看到鎮裏領導到我們這裏走走、看看就行。 聽到的很意外,從一進門到不斷深入的聊天中,我也是更加的瞭解李老的爲人和家裏的情況。

社區的居委會民情日記(2)

早早起牀,吃完早餐後,我和鎮幹部肖磊來到東麗村二組村民周秀琴、周豔紅姊妹倆家。一到達目的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十幾名村民正穿梭在田間地頭,忙碌採摘一串串黑木耳。見到周秀琴、周豔紅姊妹倆以後,我說:“你們姐妹倆地栽黑木耳產業做的很出色,我們是慕名而來學習取經地”。周秀琴卻幽默地說:“這幾天,正值三夏農忙,全村人整天忙碌在田間地頭。我們全家人也不能閒着呀!不然我們吃啥、穿啥?餓着了、凍着了那還不要緊,要是讓全村人說我們好逸惡勞那可就糟了呦”。我開玩笑說:“我們接到羣衆舉報,指責你們不好好種糧食,卻栽種袋料黑木耳,1畝地年收入達好幾萬元,讓他們看着眼紅。我們就爲此事,專門來走訪調查的”。一番幽默的簡短對話,頓時讓全場人開懷大笑。

我們和周家姐妹姊妹深入交流、攀談,瞭解到她們姊妹倆於2014年就外出學習地栽黑木耳技術。學業歸來後,她們自己就開始做實驗,學種植,完全掌握栽種技術之後,她們於去年種植了24000袋地栽黑木耳,純利潤達4萬餘元。於是,今年就擴大規模,栽種了6萬袋,預計純利潤能達12萬餘元。介紹到這裏,她們專門把我們帶領到2樓的陽臺上,指着不遠處黑木耳栽種區域對我們說:“這幾天,正逢下了幾場大雨,6萬黑木耳菌袋全部結出了菌耳,從這個角度看去,那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然後我們又詳細詢問了地栽黑木耳生產過程及市場銷路情況。

25歲的周豔紅很靦腆地回答道:“經過這幾年的經驗積累,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地栽黑木耳生產技術,成活率達95%以上。我們已和漢中、廣元等地的客商簽訂了長期購銷合同,我們在銷路上一點都不發愁。我來爲大家算一筆賬:種植1畝地糧食,就拿最好的年景計算,全年純收入不超過3000元,但栽種1畝地黑木耳,純利潤達2萬餘元,是種植糧食的6倍多。在我們這個地方,非常適應地栽黑木耳生長,這個產業的的確確是一項發家致富的好項目。從廟子嶺搬到東麗新村後,我和姐姐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在我們的帶動下,能有更多的父老鄉親加入栽種黑木耳行列,我們願意爲他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和父老鄉親一起發家致富”。周豔紅一番樸實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在場人的心。

返回途中,我被周家姐妹的思想和認識所感染。駐村入戶走訪的這些日子,也更深刻的認識到科學指導、科學發展對農村經濟提升的幫助。所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在今後基層工作中,我要俯下身子,成爲羣衆中的一員,將日日瑣碎的工作長期的堅持下去,更加熱愛基層,真正架好羣衆和幹部的連心橋,也讓自己的青春在基層中閃光。

社區的居委會民情日記(3)

我們第二小組所負責片區爲軍店街社區(原稱軍店街村),該社區位於房縣縣城西面、距縣城11公里的軍店鎮,四周丘陵起伏,風景宜人,原316國道穿境而過,奔流千年的軍馬河將該社區一分爲二:河之北爲“下店子”,河之南爲“軍馬鋪”。社區現居住892戶2748人,街道民居多爲明清建築,依山而建,傍水而居,街面卵石小道依山勢一路逶迤。據瞭解,早在清末民初,這裏就形成了店連店、鋪連鋪,家家經營、戶戶擺攤的繁華景象,成爲川陝客商的集散地。幾天來,我們的足跡遍佈村莊和社區老街,在入戶走訪的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隨着黨的強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正在不斷改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同時,我們也從中發現了繼續推行農村城鎮化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和困惑。

土地,一直以來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保證。而今,隨着農村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該社區一些因開發需要土地被徵收、舉家搬遷至老街生活的農民,卻面臨着失去土地後的生計問題。

該社區12組居民張明俊,家中田地因修高速公路而被徵收,一家三口來到下店子老街居住,丈夫外出打工、她在家照顧10個月大的孩子,因沒了土地,手頭資金又不寬裕,一家只能靠在外打工的丈夫每月寄幾百元錢維持生活。在老街,像張明俊這樣的居民還有很多,他們都面臨着失去土地後的生計問題。在走訪過程中,相當一部分搬遷來的農民反映:無論是軍店街老街、軍馬鋪老街,還是下店子老街,均存在街道年久失修、配套設施落後的問題,居民生活不便、出行困難。

農村城鎮化,應爲進城農民帶來的是順暢的交通,醫療、教育等服務的便捷以及其它生活設施的完善,這樣才能解決農民往昔在農村時的不便和困難,併爲其日後的生活和勞作提供保障。城鎮配套設施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進城農民的信心和留守的願望。從目前情況看,農民進城後,生活成本增加、農業生產開展不便,有的已經沒有了土地,也沒地方養家禽了,另謀生計既缺資金、也沒有平臺,導致很多人只想依賴政府補貼和申請低保。如若不加強對城鎮的規劃,特別是進城農民居住地的規劃以及相關配套政策的'完善,不加強對進城農民溫飽、醫療、教育、保險等方面的保障,不僅留不住農民,也會制約城鎮發展。

目前看來,沒有人口城鎮化就不可能有農村城鎮化,但人口的城鎮化過快又帶來了諸多問題。在此過程中,經過與當地政府的溝通,我們感到,應當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爲進城農民辦實事、謀福祉:

加強培訓,以富帶貧。農民進城後,因思想觀念差異、謀生手段差異而產生較大貧富差距。軍店鎮政府可舉辦創業、再就業等方面的講座與培訓,組織搬遷戶致富典型、城鎮經商突出模範等給進城農民現身說法,開拓農民創富思路。招商引資,帶動就業。該社區可結合當地豐富的黃姜、木耳、核桃等資源,招商引資,吸引外資進入本地發展加工業,推動當地優質農產品走向市場,解決當地農民就業問題。

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利用當地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顯聖殿”及儲存完好的清代古典建築的優勢,統一風格,規劃鄰近街道建設,使之成爲能與江灣、李坑等地相媲美的旅遊景區,帶動服務業,從而加快該社區經濟發展。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搬遷戶聚集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整治翻新“蛤蟆石”短街,架設路燈,實現自來水戶戶通,解決進城農民的後顧之憂,使他們能專心致志地投入到致富奔小康的行動中來,不再爲溫飽問題而犯愁。

“十二五”規劃中,推進城鄉統籌進程是極爲重要的課題。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要統籌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我們衷心希望,軍店鎮政府能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大力開展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重現軍店街社區昔日的繁華景象。

社區的居委會民情日記(4)

當前,農村越來越多的家庭夫妻雙雙遠家離鄉,陸續走上了外出打工、經商的行列,有些兒童的家長不可避免地盡不了家長監護的責任,而他們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親戚代養,這部分遠離了父母親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便成了農村特殊羣體。這一特殊羣體的成長、教育已成爲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優良環境,勢必影響他們的每一步成長,只有創造優良的環境,纔會讓他們在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劉順香是初二年級學生水竹鄉雙旋村,一個文靜而漂亮的姑娘。正是由於她的文靜,以至於她在上課時也極少發言,有時就呆呆地做着,不知在想些什麼。本學期來每次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不能及時完成。而且,最近書寫越來越慢,成績也越來越差。針對這個情況,我和班主任決定對她進行一次家訪,希望能夠聯合家長的力量一起幫助取得進步。

二、處理和解決

還沒去家訪,剛跟劉順香說了一下,沒想到她的眼淚就掉下來了。看來,她也知道自己自從他爸爸去世後,她學習中的現況,摸清她心裏的想法,對症下藥,針對她的一些特殊情況,媽媽要多關心她,多和她交流談心,老師也要如此。讓她感受家庭和學校的溫暖。放學後我們來到水竹想把村劉順香家,她媽媽一人默默的坐在沙

發上。看見我們來家訪,晃晃悠悠的站起來給我們讓座。一進家門,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張黑白照片,簡單的傢俱,一張四方桌,幾張椅子,一臺很舊的電視可以算是值錢的家當了吧。

剛一坐下,還未開口,這位母親的眼眶便紅了,劉順香媽媽向我們反映了一些她家的情況:她們本是三口之家,雖不富裕但是幸福美滿的家庭。一年前張燕的爸爸得病,經過兩次手術,本不富裕的家庭變得一貧如洗。十幾天前再次發作,離開了她們母女,離開了這個家。她由於過度憂傷和疲勞,也患病多日。孩子請親戚朋友照顧,看了她的回家作業,也發現了她作業馬虎、學習也不夠理想。常常還發現她夜間偷偷地哭,吵着要爸爸--------聽着聽着,我的眼睛模糊了。我想同劉順香學的速度慢、厭學有着複雜的原因,要幫助她除了耐心更需要愛心。讓她時時處處感到同學、老師在愛她,關心她!瞭解她的所想,關心她的情緒,多一個擁抱,多一個微笑,多一次理解,不是強調她作業做得夠不夠好,不是需要她一開始就要成爲最優秀的孩子。她是在該得到理解的時候沒有得到理解,是在該擁有老師關愛時沒有得到關愛,是在她該得到家長幫助時沒有得到幫助。這時作爲老師我決定重新出發,從心出發,慢加等待,愛加理解,注意家校交流溝通,讓孩子重新找到自己。

家訪回來,我馬上向街道網格領導反映此事,併爲這個家庭申請了低保,讓她們感受政府的關懷,在經濟上儘可能幫助她們。

並讓她幫老師發作業,讓她與最能關心同學的孩子做同桌,讓她做她期望做得,真誠的發現她的優點,及時表揚;真誠看見缺點,及時指正;對她不責備,對她不發怒。以人爲本,以人的身心素質爲本,這不僅是教育的出發點,而且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宿,對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忽略或輕視的,否則,就無真正的教育效果可言!因此,

從心靈關注的角度來看,兒童的心靈具有可塑性,同時也是一顆脆弱的心靈,一顆向上的心靈,一顆善於學習的心靈。所以教育的效果,並不在於教育內容本身的正確與否,而主要在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是否貼近和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實際。

三、感想

在這樣走訪的過程中,獲知羣衆心聲,“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正在成爲 “爲居民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爲他們排憂解難”的載體,並在逐步成爲常態。走進學生家庭,就帶去了政府的關懷、學校的重視、老師的關愛,學校、社會和家庭三位一體的對話和交流,匯成一股淙淙的小溪,流進學生的心田,必然激起學生心裏的浪花。心靈的距離,有時就等同於腳下的距離。網格走訪就是教師與學生家庭的零距離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