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民情日記觀後感

學問君 人氣:5.35K

一本《民情日記》就是一本厚重的生活哲學書,讓筆者思考學習的東西太多。以下是民情日記觀後感,希望你們喜歡。

民情日記觀後感

民情日記觀後感一

透過全文學習,大家一致認爲,在幫扶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三點:一是切實貫徹好藍書記的講話精神。認真領會市委、市政府領導對扶貧工作,特別是“一對一”幫扶工作的新思路、新要求,並把市領導的要求落到實處,確保結對幫扶工作見成效、出成果。二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讓幫扶對象深入瞭解各項幫扶政策,使廣大貧困羣衆在結對幫扶中感受到黨委、政府的溫暖。三是加大幫扶力度。圍繞“一對一”幫扶,進一步加強幫扶對象的溝通和交流,充分利用供銷合作社服務“三農”的優勢,結合幫扶對象的家庭特點,及時給他們出謀劃策,提供農產品流通資訊,透過提升農產品生產組織化程度,改變生活困難家庭的貧困面貌,推動由輸血型幫扶向造血型幫扶轉變。

藍紹敏、王天琦兩位市領導的日記反映了當前“三農”的實況,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農民兄弟姐妹的真情。日記文字流暢優美,有的段落很像感人的抒情散文,有的段落又像中肯的時政評論。藍紹敏同志在日記中說,透過與農民的交談,有些問題“讓我擔心、憂慮,或讓我心酸、感動”。這反映了一位市領導與農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也反映出一位領導肩上的責任和壓力。王天琦同志在9月11日的日記《村子 房子 孩子》中,懷着深情抒寫了農田、農舍、農民的今天和明天;在9月12日的日記《小問題 大問題》中,作者對農民兄弟姐妹的深厚情感表露無遺。

王天琦同志對農民離鄉背井外出務工十分理解、同情和支援。王天琦在日記中寫道,當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不能滿足農民需要時,農民只有選擇離開。這種青壯年勞動力的離開,極有可能導致農村衰敗。農民工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誰也擋不住,這是社會發展大潮流,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結果。誰也不能剝奪新時期農民對命運的選擇權,城市應當接納他們,善待他們。對待農民進城,作者“有點像嫁女兒的心情,孃家人真心地希望新的家庭愛她、疼她、不欺負她。離開是一種牽掛,身雖遠泊,心卻永在”。對待鄉村,作者真心地祝願鄉村能夠涅槃,不僅保留最美的景緻,更能承載鄉愁和依戀。

此外,日記中兩位市領導憂國憂民的情懷躍然紙上。王天琦同志9月12日的日記《小問題 大問題》中,寫到英莊村雖然蓋起了10多排聯體兩層小樓,但下水道、水衝公廁、化糞池、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不具備。還有英莊村的衛生室,缺醫少藥等等。看起來是小問題,實際是大問題。作者頗有感觸地說,“幹工作,解決問題沒有捷徑,無法偷懶,躲事則如躲雨跳進河裏。總之,不要讓小問題積累”。出了問題,要把線頭線尾理清,不能亂成一團。

藍紹敏和王天琦兩位市領導深入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與農民交朋友,而且交窮朋友,交弱朋友,爲全市幹部樹立了榜樣。目前在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更應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大興實事求是之風,大興走羣衆路線之風。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衷心祝願“江南第一春好處”的這片8555平方公里的土地更加壯麗美好,560萬宿遷鄉親生活更加富裕美滿。

民情日記觀後感二

按照縣基層辦的通知要求,9月12日晚上10點,收看了廣西衛視《第一書記》欄目拍攝的自治區水產畜牧獸醫局派駐我市三江縣良口鄉產口村第一書記羅良鴻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專題片。

片中講述了“十歲女娃沒有娘,錯把奶奶喊作媽”的侗家女孩石欣顏,出生38天母親改嫁他鄉,與奶奶相依爲命。“家窮偏無頂樑柱,姐弟有淚不輕彈”的姐弟李願娥、李願恆,因父親去世早,母親身患重病,靠殘疾伯父支撐一家生活的感人事蹟。

作爲第一書記羅良鴻,爲了改變山區貧窮面貌,想方設法帶領廣大村民發展稻田養魚、種植茶葉、侗繡等項目,來增加羣衆經濟收入,讓村民早日脫貧致富。但由於扶貧項目缺乏資金和技術,也是紙上談兵。藉助廣西衛視《第一書記》這個平臺,事蹟播出後,得到了相關單位及社會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援,三個貧困小孩得到了共計10.7425萬元的愛心款,扶貧項目得到了151.97萬元的愛心啓動資金。在這些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關愛和支援下,讓石欣顏、李願娥、李願恆等3個貧困村小孩改變了生活,實現讀書夢;使該村的稻田養魚、種植茶葉、侗繡等扶貧項目得以順利開發,實現廣大村民脫貧致富的夢想指日可待。

看完該期節目後,同樣作爲一名貧困村第一書記,感同身受,在被事蹟感動的同時,也有所啓發。

首先,扶貧要先扶人。廣大村民祖祖輩輩、世襲沿下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陳舊思想觀念、參差不齊的人文素質等因素,要想在短期內得到轉變,是不切實際的,只有透過政府引導感化,駐村幹部深入農戶示範帶頭,加強生產生活技能的培訓,尊重羣衆的意願,在扶貧項目的開發、設計、實施、管理上,讓更多的羣衆參與,在得到更多實惠的同時,逐步轉變和提高他們的思想觀念和開拓意識,變“輸血”爲“造血”。

其次,扶貧項目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受地理氣候、土壤、水質等因素的影響,在開發扶貧項目的過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在制定一些扶貧政策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多方因素,科學論證,不能搞“一言堂”,要因地施策。只有這樣,才能讓扶貧項目得以順利實施,達到預期的效果。

再次,扶貧項目需要後盾單位、職能部門、社會資源的.共同支援和參與。要想改變貧困村面貌,早日脫貧致富。在深入調查研究,掌握村情民意,制定扶貧計劃的基礎上,作爲後盾單位要把扶貧工作列入單位重要議事日程,在資金、技術、協調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援。作爲相關職能部門,要大力配合,給予扶貧政策、資訊、項目、專項資金、技能培訓等方面的協調和參與。作爲社會資源,要充分利用一些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資源,讓他們共同參與和支援扶貧項目的開發。

只有充分藉助社會資源,後盾單位、職能部門、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三方共同參與,全社會共同關注,纔能有效推進扶貧項目的實施。廣大貧困村民脫貧致富的夢想才得以早日實現。

民情日記觀後感三

第一次知道曾進生這個名字,是一年前偶然從一家晚報上的一篇文章《曾進生和他的民情日記》。作爲一個在省城工作多年的社會學者,筆者對此頗感興趣,於是幾次來國土資源局調研,只可惜因種種原因未曾與曾進生謀面。去年8月,我第二次到,正遇上曾進生去外地開會,臨走時他託人給我一本《民情日記》,並希望我在多待幾天,可惜我也有事,第二天便離開了。但我帶回了《民情日記》。

這是一本普普通通的筆記本,但裏面的內容卻很豐富。曾進生先生的所見、所聞、所思及每天的重要行程都記錄在此。《民情日記》我一口氣讀完,真情感人自不在話下,然而最能打動筆者的是《民情日記》中的三句話。2004年3月,曾進生由市委副祕書長調任該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在第一次全局幹部職工大會上,曾進生沒多講,在部置完當年的工作後只說了三句話:“堅決不當和事佬式局長,堅決不當沒有紀念意義的局長,堅決不當留有罵名的局長。”並希望全局幹部職工監督。曾進生的“三個不當”由此迅速在全局上下傳開。

然而,此話雖震憾人心,但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少掌聲。說實話,現在的一些幹部臺上一套臺下一套,人們見多了,國土資源局的幹部職工們還在觀察:新來的局長真的能兌現這三句話麼?

然而,一年後人們的態度就轉變了。當曾進生圍繞“三個不當”做完2004年度的述職述廉報告後,臺下掌聲一片;兩年後,曾進生再次圍繞“三個不當”做完2005年度的述職述廉報告,臺下又響起熱烈的掌聲。   應該說,在這個充滿誘惑的社會,敢在全局幹部職工大會提“三個不當”已屬不易,而更難能可貴的是曾進生擲地有聲,言而有信,句句落實。

《民情日記》是曾進生本人書寫的,但上面的很多事就是國土資源局幹部職工親身經歷的。

狗年春節前夕,筆者因公再次到出差,又趕上曾進生下鄉去了。國土資源局一些年輕同志告訴筆者:“老曾這個人幹事大氣,硬朗,處事公道,上下都服氣。”一些已退休的老同志則說:“小曾很正”。兩個評價,讓筆者感觸很多。歷史和實踐警示人們,立身處世,以人爲本;爲人做事,以德爲先。一個人無論生活在哪個層面,處於什麼崗位,如果忽視了做人的品格,最終不爲大家所敬畏,必將成爲孤家寡人。作爲一個農家的後代,曾進生從鄉村到城市,由基層到機關,在不同的環境裏,他深深地體味到,人格的魅力遠遠大於權力的誘惑。

從《民情日記》中筆者瞭解到,曾進生曾經在多個場合推心置腹地說:“人們都說國土資源局如何好,可我從來沒有到這個單位當局長的念頭。但是組織上決定了,我無條件地服從。”他還引用電視劇《公安局長》中角色的戲言:“到這個舉足輕重的單位和炙手可熱的崗位,幹好了算我還有點本事,幹差了算是組織上選錯了人”。然而在實踐中,曾進生並未產生一絲一毫的無所謂和無所作爲的想法,他珍惜光陰,愛崗敬業,努力用真情回報組織,回報土地事業。

曾進生愛學習,勤思考,在全省、甚至在全國土地系統還都有點“名氣”。在曾進生的公文包裏,時刻裝着兩本書,一本是本局編印的《土地法律法規檔案彙編》,一本是《行政許可法》。只要有空,他都要習慣性地拿出來讀一讀,學一學。同時,他還自備了一個學習筆記本,對相關的法律法規完整地進行書寫。照老曾的話說,這樣既練習了書法,又增強了對法律法規的記憶。對於《中國國土資源報》、《中國土地》、《國土資源》、《經濟日報》等報刊雜誌上刊登的精彩理論文章,他還進行剪集或摘錄,以利在工作中參考。

有汗水就有回報。去年11月,國土資源部在杭州召開研討會,其間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貟小蘇想了解各地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點名要曾進生髮言。曾進生經過思考,寫出了《如何管好村莊用地――新農村建設中最迫切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當天晚上,曾進生15分鐘的發言,有獨到的觀點,詳實的數字,精彩的實例,不僅引起與會議代表的強烈共鳴,還受到貟副部長的高度稱讚,表示在適當時機到調研。這篇文章已被《農村經濟與科技》、《日報》等媒體刊登,近日還被《中國國土資源報》在理論版頭條位置重點推出,在全國土地系統產生了較大影響。

曾進生在《民情日記》中這樣要求自己:“要求同志們乾的,自己必須以身作則;自己必須乾的,務求爭先創優。” 2004年春季,谷城茨河發生地質災害,曾進生和有關領導同志一起連夜踏訪,排憂解難;2005年夏季,保康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造成多處山體滑坡,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曾進生多次深入滑坡現場協調救災。

從《民情日記》中筆者瞭解到,對於事關全局、社會覆蓋面廣的工作,曾進生堅持扭住不放,重點出擊。土地儲備交易中心是該局的一個重要視窗,領導重視,社會關注,又關乎着該局的切身利益。實踐中,曾進生注意把這方面的工作記在心裏,拿在手上,基本做到了每個星期必到中心進行一次現場辦公,

幫助解決問題。與此同時,對每項工作盡力做到分清輕重緩急,有佈置,有檢查;對上級交辦的事情,堅持一絲不苟,認真辦理,做到有時限、有結果、有回覆,務求組織滿意、社會滿意、羣衆滿意。

關於如何才能“不當留有罵名的局長,”曾進生在《民情日記》中寫道:“兩年來,在與同志們的相處中,我找到了一種人生的座標,這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能貪圖一時一事。而要盡到職責,必須立足現實,謀求遠功,在思想上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在工作中要牢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遵循這一原則,曾進生堅持以提高工作質量和績效爲目標,和大家一道,紮實工作,嚴格執法,熱情服務,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一是把爭取領導支援作爲做好國土資源工作的一項“基本功”,找準國土資源工作在全市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利用各種機會,宣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並用實例予以詮釋,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以取得領導的理解和重視。比如,市國土資源局抓住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穩定工作的機遇,代市政府起草了關於清償徵地安置補償費的通知,迅速以檔案形式下發執行。針對各級對土地收購儲備要求迫切,但資金睏乏的實際,代市政府起草了實行財政貼息,國土部門收購儲備土地的實施意見,很快得到市政府的採納。組織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彙編和工作情況分析及建議,引起市委主要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並在“四大家”領導中心組學習時,集中學習土地管理法律法規。二是土地市場建設得到有效地規範和延伸。在總結借鑑市區經驗,高揚市區龍頭的同時,把市場建設逐步向縣市、鄉鎮延伸,既增加了地方收入,又拓寬了基層土地所的生路。市區經營性用地招拍掛出讓比率達100。三是制度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先後組織科室人員,對過去已出臺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修訂完善,並按照許可法的要求,制訂了工作流程圖表,接受社會監督,奠定了制度化管理的工作基礎。四是依法行政職能得到進一步加強。着力於抓重點,立大案,求實效,選擇了一批有影響的典型案件進行查處。

國土資源工作是當前議論的熱點,土地管理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身爲一局之長,曾進生在《民情日記》中寫到:“自已最大的挑戰並非工作任務的艱鉅,而是廉潔自律的考驗。”兩年來,曾進生堅持約法三章,堅持法律賦予崗位、崗位賦予責任、責任賦予權力的理性思維,自警、自省、自勵,慎用、善待手中的權力,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從沒有產生以權力作交易的雜念。

一本《民情日記》就是一本厚重的生活哲學書,讓筆者思考學習的東西太多。在此,我也真誠地祝願曾進生同志能夠堅持寫下去,用樸實的文風、踏實的作風和驕人的業績爲土地系統的幹部職工留下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