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著名日記>

扶貧工作隊員民情日記

學問君 人氣:3.18W

扶貧工作隊員民情日記是記錄扶貧工作的一種方式,下面爲大家提供扶貧工作隊員民情日記歡迎閱讀!

扶貧工作隊員民情日記

  扶貧工作隊員民情日記1

如何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如何激發貧困村民的脫貧積極性?產業扶貧如何突破?今年52歲的襄陽市水利局幹部黃登高,在駐點南漳縣東鞏鎮蓮花池村8個多月的時間裏,寫下27篇3萬餘字的扶貧工作日記。日記中,黃登高記錄了自己與工作隊帶領村民扶貧攻堅的歷程與心得,字裏行間飽含着對貧困羣衆的真摯情感,講出了助力扶貧的好故事。

11月初,記者跟隨黃登高帶領的扶貧工作隊,來到南漳縣東鞏鎮蓮花池村,實地走訪了當地村民及貧困戶,瞭解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村裏的發展和變化。

給出好政策,讓貧困戶“動起來”

20xx年,新的一輪扶貧工作開始後,一直參加“三萬”活動、關注貧困地區工作的黃登高又被派往南漳縣東鞏鎮蓮花池村開展幫扶工作。入村後,經過實地走訪和三輪的甄別工作,最終確定了57戶貧困戶。爲了將這些貧困戶的家庭狀況摸清楚,黃登高連續一個多月在村裏走訪調研,不論是道路泥濘還是山高路遠,村裏的每一戶,他都走訪到。

在走訪過程中,黃登高發現,貧困戶裏有極少數人是因“懶”致貧的。有個姓蘇的貧困戶,有3畝土地,卻懶得耕種。三年前,扶貧工作隊曾送了三隻種山羊給他們家,讓他們好好養殖來脫貧,可他們餵了一個月,就把羊喂成皮包骨,後來賤價賣了辦年貨。

這樣的家庭如何扶?再送雞苗豬仔恐怕也不起作用。黃登高決定上門和他們談談心:“你們想發展什麼產業,錢不是問題,我給你們提供‘扶貧基金’,等你們產業有了收益,再把錢還給我。”黃登高拿出10000塊錢要借給蘇家,可蘇家聽說這錢不是白給,還要還的,說什麼也不願意借。

而距離蘇家不遠的王孟權一家,自己和妻子都患病,還有11歲的兒子上學要花錢。當黃登高把扶貧政策講給他聽時,他毫不猶豫地借了5000元“扶貧基金”買了3頭母豬仔。經過一年的精心餵養,3頭母豬仔已經長大並下了3窩40多隻小豬仔了。王孟權告訴記者,按現在最低300元一隻豬仔的價格計算,40多隻豬仔可賣12000元,去年借的5000元“扶貧基金”早就可以還上了。

每賣一窩豬仔,王孟權都會向左鄰右舍炫耀:“這窩又賣了幾千塊!幸虧有扶貧工作隊借我‘扶貧基金’呢!”有時候,他也會打趣蘇家:“老蘇,你不要‘扶貧基金’,就借給我用吧!我還想擴大養殖規模呢!”爲了方便賣豬仔,王孟權新買了一輛摩托車,每日從蘇家路過,這給了蘇家極大的刺激。上個月,蘇家主動找到黃登高借錢,他說自己要“動起來”。“不偷懶才能走上致富路!”

引入互聯網,讓蓮花池“活起來”

“我家有三隻豬仔想賣?誰需要?”採訪中,村支書周光文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原來是蓮花池微信羣裏有人在發消息。周光文告訴記者,自從村裏有了互聯網,村民們的交流和溝通暢快多了,而這一切,還得感謝扶貧工作隊。

蓮花池是東鞏最偏遠的村子,從村裏到鎮上,要走37公里的山路。扶貧隊入駐蓮花池村前,山裏山外很少有人往來。黃登高來了後發現,村會計蘇月家卻要風雨無阻,一週往鎮上跑好幾趟。經瞭解得知,村民們的養老保險都由會計代辦,大家填個表格、改個資訊、諮詢點問題,都需要蘇會計來上傳下達。

爲什麼不在網上辦理呢?用什麼軟件、怎麼輸入、查詢、提交,黃登高提了一堆建議,但蘇會計的回答就兩個字:不會!在資訊化上掉隊,扶貧還怎麼幹?村會計應該算是蓮花池村最有文化的一個,對網絡尚且如此陌生,其他的人又該如何呢?

扶貧先扶智,黃登高跟工作隊一合計,當即決定幫村裏裝寬帶,教大家用電腦,同時開通“蓮花池”QQ羣和微信羣。很快,村委會的電腦室成了全村最熱鬧的地方。互聯網的引入,不僅拉近了蓮花池村與外界的距離,也攪活了一成不變的山區發展思維,使新的理念、新的產業有了一個萌芽、成長的土壤。

在黃登高的幫助下,蘇會計也很快就學會了拼音打字、QQ傳文檔、微信議事等技巧,這讓他整個人輕鬆了不少。各類致富資訊、各地的新鮮事兒,讓學會上網的村民們應接不暇。不少人還學會了用智能手機看電影、買東西、充話費。

如今,村裏的QQ羣、微信羣,已成爲蓮花池村人的新家園。除了村支書和扶貧隊員積極幫村民解決問題外,不少在外打工的蓮花池人也透過微信羣瞭解到,經過新一輪扶貧攻堅,蓮花池的路寬了、水通了,新的產業正在蓬勃興起。村裏一點一滴的變化,都會在“蓮花池”微信羣裏,掀起不小的波瀾。有在外搞電商的村民表示,準備回村發展電商,把蓮花池村的土特產賣到全世界。

推行好項目,讓貧困村“富起來”

20xx年9月,襄陽市市長秦軍到南漳蓮花池村調研精準扶貧工作時提出,要強化產業的支撐作用,讓貧困戶增收能持久。黃登高便由此開始思考和搜尋適宜蓮花池村當地種植的經濟作物。於是,他四處打聽,尋求合作伙伴。很快,一家開發木瓜的湖北帝旺豪藥業有限公司上門“求親”,初步意向是分期分批建1000畝藥用木瓜基地。

爲了引導村民走市場化發展道路,蓮花池村木瓜合作社應運而生。連續幾天,黃登高帶領扶貧工作隊員進村入戶,“一對一”動員貧困戶發展木瓜種植產業。木瓜種下去不懂技術怎麼管?萬一種不活怎麼辦?萬一產量大銷售不出去又怎麼辦?雖然黃登高覺得木瓜種植是一個可行的產業發展之路,但村民們卻疑問多多。

爲了打消村民的顧慮,讓農戶吃上定心丸,經過黃登高的多次洽談,20xx年4月,湖北帝旺豪藥業有限公司與蓮花池村木瓜合作社、蓮花池村木瓜合作社與農戶正式簽訂了《木瓜種植技術指導協議》和《木瓜收購協議》。協議內容主要包括技術服務和確保三年能掛果,包回收,正常年份按市場價回收,如果出現滯銷情況,按保底價格一塊錢一公斤回收,確保農民種植木瓜有收益。

有了保底,加上給予一定的資金幫扶,蓮花池村村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多則四五畝,少則一二畝,大家紛紛報名栽種,今年300畝木瓜種植計劃已全部完成。在蓮花池村精準扶貧木瓜產業基地上,記者看到,技術員已不定期地前來幫助和指導剪枝、施肥。

村支書周光文表示:基地規劃發展1000畝,目前已種植的300畝預計2017年可初獲成效,畝產可達5000斤,300畝可保底收入150萬元,村民們的致富路就在眼前。
 

  扶貧工作隊員民情日記2

坑坑窪窪的泥濘小道穿上了“水泥制”新外衣,有了四通八達的動力;弱不禁雨的 “土”房有了磚瓦的保護,舊貌換了新顏;貧瘠的土地藉助“產業脫貧”的政策,被栽上了“富苗”……這便是資陽市雁江區政協駐老君鎮和義村第一書記李瓊紮根基層,取得工作成果的一個“縮影”。

12月15日下午,記者來到雁江區老君鎮和義村,第一書記李瓊正趴在地上對該村一口井的水量、水質進行檢視,確保村民能夠安全用水、飲水。談到自己的工作,李瓊向記者說道,“既然來到村裏,就得真正替村民辦實事。扶貧就是要讓最貧困的村民過上基本生活,只要看到他們的生活朝好的方向轉變,我就覺得自己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走村入戶摸實情 幫扶才能“量體裁衣”

20xx年9月,初到和義村,眼前的現實讓李瓊深感自己肩頭的責任重大。和義村距離資陽城區30公里,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後,沒有產業支柱,外出務工潮讓該村成爲了名副其實的“空心村”,並戴上了“貧困帽”。

那麼,如何做好扶貧工作?如何做到真幫實扶惠民生?這是李瓊首要思考的問題。“要做好扶貧的工作首先就要摸清扶貧對象,必須得走訪瞭解情況。”而後,走訪便成了李瓊每日的“必修課”。在精準識別貧困戶時,李瓊發動村幹部全面覆蓋摸查全村貧困戶,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爲了更好地瞭解村裏貧困戶的詳細情況,李瓊與村幹部走進申請幫扶的村民家中,與村民進行深入交流,考察村民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情況。最終按照貧困戶識別標準和確認程序,將該村379戶村民中的73戶村民確定爲貧困戶,貧困人數達166人。

然而在走訪過程中,李瓊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部分村民還是把我當‘城裏來的幹部’,交流中也只是客套幾句,並沒有把我當成自己人,聊知心話,有的村民甚至不怎麼理睬,認爲我只是嘴巴上說說,辦不了實事。”這讓李瓊有些苦惱,但他也並未因此泄氣。憑藉着自己農村長大的'經歷以及6年鄉鎮幹部的“從業史”,他採取了“反覆溝通,經常與村民進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漸漸地,村民開始對眼前這位“第一書記”有了一些熟悉感。

“讓村民熟悉我,這是摸底工作的要求,也只是我進入工作狀態的必經之路。摸清楚了實際情況,才能更好的‘量體裁衣’。”李瓊說。

解村民“心鎖” 村民就會敞開心門

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摸底,李瓊的心沉重了。“村裏的路實在是個大問題,有些地方連騎摩托車都過不了,基本只能靠走路,一走就是10多公里。部分貧困戶家中用水只能靠原始方法“挑水”,並且,由於村裏電路老化,部分貧困戶家中通不了電。居住的房子一到雨天外面大下屋裏小下,情況實在有些糟糕。”李瓊說,“既然來了就要解決問題。”

再三思考,他決定從路、水、電、危房改造或重建入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幹部一起白天安排人員逐段修路、挨戶“接電”、安裝自來水管、改造危房、尋找資金,晚上有時間就去村民家中走訪,瞭解村民需求。

在他和村幹部的不懈努力下,截止目前,已建成10.2公里的“通村通社入戶路”;籌集資金5000餘元幫助4戶特困戶安裝電動抽水機及配套設施,解決他們長期遠距離人工取飲用水的困難問題;同時也成功實現電路通電。此外,還重點幫助了19戶住房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建檔特困戶和2戶五保戶進行危房改造,並向雁江區政協機關籌集資金2萬餘元,幫助2戶特困五保戶新建、改造危房70餘平方米;落實了11名政協委員結對幫扶,向13戶特困戶捐贈建房資金11.75萬元,落實10名政協委員結對幫扶8名貧困家庭學生2年學費及生活費共計9.88萬元;爲19戶建檔貧困戶和3戶邊緣貧困戶爭取危房改造政策資金。

家住和義村8社的70歲貧困戶劉朝光就是其中一個受益者,每逢下雨,他飲水只有靠在屋檐下用桶接水喝,現在路通了,電接了,自來水有了,還安裝了防盜門……“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沒有李書記,哪可能走得上這麼好的路,過得上這麼好的生活,感謝共產黨,謝謝李書記。”李國彬激動地說。

據瞭解,11月20日,該村還開始投入幸福美麗新村項目建設,規劃以村公所爲核心的800米範圍內,打造幸福美麗新村示範點。“這一樁樁實事辦下來,我很快就贏得了羣衆的信任。”李瓊告訴記者。

治貧困頑疾 “造血”比“輸血”更重要

“和義村沒有什麼主導產業,接受當地政府等政策扶貧幫扶只能解決一時之需,並非長久之計,只有變“輸血”爲“造血”,有一定的產業扶持,貧困人口的生活才能越過越好 。”李瓊表示。

貧困戶危房舊貌 重建後的房屋新貌

爲了促進村民增收,他採取“短期、中期、長期”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幫扶貧困戶發展種植、養殖項目。“短期項目就是發動57戶有勞動力的貧困戶種植晚秋榨菜130餘畝,目前,全村發展榨菜180畝。中期項目就是發展畜禽養殖,用人均500元的貧困戶產業發展資金和從政協機關借出機關經費,向34戶貧困戶發放種羊42只、29戶發放母豬29頭、71戶發放雞苗1631只,確保實現連續經濟收益;長期項目就是鼓勵適度發展藤椒、水果種植,建立扶貧產業園和家庭農場,確保貧困戶有長期穩定收益來源。”李瓊向記者介紹道。

尤其是在創新謀劃長效產業方面,他籌集資金80萬元,建設藤椒種植扶貧產業園。採取“支部+專合社+業主+貧困戶+普通農戶”模式,由村委會主導,建檔貧困戶及普通農戶以土地入股,村級負責資金保障投入,業主負責經營管理,成立和義村藤椒種植專業合社,3年後有收益時每年土地入股的農戶按收益的50%分紅,並用收益的5%建立扶貧專項基金。

目前,已發動37戶貧困戶土地入股,集中種植藤椒306餘畝,分散種植(農戶自種)80餘畝。同時,建設配套蓄水池20口和5公里多耕作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