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名著讀後感>

讀《弟子規》有感300字

學問君 人氣:2.35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3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弟子規》有感300字

讀《弟子規》有感300字1

讀《弟子規》有感300字:我們應該像古人一樣關心父母、愛護父母、孝敬父母、照顧父母。

讀過《弟子規》的"冬則溫 ,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後我明白了做人首先要講一個"孝"字。我們要好好陷阱我們父母。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要隨時檢視父母的衣、食、住、行是否合理,不能讓父母擔心。既然古人都懂得,以"孝"爲先,說什麼也不讓自己父母受罪,如果看到自己的父母受罪,而幫不上忙的話,就會非常心痛。我們也應該向他們學習,畢竟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最親的人,不論他們對我們多不好,我們也要抱着一顆感恩的心來孝敬我們的父母。我們應該像古人一樣關心父母、愛護父母、孝敬父母、照顧父母。

我們應該孝敬父母,感謝父母從心底裏感謝,一輩子爲了子女幸福的每位父母。是他們給予我們一生的光明,我們應該孝敬他們,尊重他們啊!

讀《弟子規》有感300字2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想必大家都還記得這耳熟能詳的《弟子規》吧!對!這是我們三年級時背過的國學內容。回顧過去學習的《弟子規》,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的《謹》這一段。

“謹” 不是想想說說,隨便就可以做得到的,要經過長時間養成的良好習慣。作作對比,我就有點無地自容了!這段的開頭就說到了我的致命弱點:“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而我呢?晚上睡覺的確比較遲,可是早上起牀就更遲了,要不是每天早上媽媽左一遍右一遍的叫我起牀,說不定我哪次就遲大到了。而且每天起來以後不再牀上坐個十秒十五秒的我就下不來牀。太浪費時間了!再看這“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再看看我房間的牀,每天早上起來以後掀開被子就不管了,換下來的睡衣往牀上一扔就匆匆忙忙的上學去了。要不是每個星期的家庭大掃除,我的房間說不定會成什麼樣子了!還有這裏“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而我呢,吃飯的時候我最挑食的就是姜和蒜,想到姜和蒜的那種味道就難受,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而姜是我最挑吃的東西之一,所以我一到轉季的時候就會感冒。唉!痛苦啊!而且在吃飯的時候,不好吃的我就會一點兒都不吃,但遇到好吃的呢?那一餐我會吃的特別多,真是“好吃我就多吃點”!再看看這個 “緩揭簾,勿有聲。寬拐彎,勿觸棱。”關個門,我會關得“驚天動地”,而拐個彎呢,我有時竟然也會撞到門呀撞到東西呀。真是隻能用“莽莽闖闖”來形容了!

唉!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要是我不讀讀《弟子規》我還真不知道自己存在這麼多缺點呢!看來我要以《弟子規》爲目標,把它作爲我一個努力的旗幟,向着這個目標努力、加油、改進,做一個真正優秀的“弟子”!

讀《弟子規》有感300字3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爲先”,一個人能夠去孝順父母,說明他有一顆善良、孝順的心,而《弟子規》中的“入則孝”正是表達了這種中心思想。

弟子規,說着簡單,想做到卻要花點功夫,孝順是什麼?是不是長大後有出息,不讓父母丟臉,爲了掙錢天天工作,沒時間去看望父母,就幫父母買個大房子,讓他們吃好,穿暖……這樣做纔算是“孝”嗎?不,不完全是的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就唱出了父母的心聲。其實父母最想要的是讓自己的兒女陪在他們身邊,讓溫暖隨身相伴,關心並照顧他們,並不是一個電話或一條短信可以替代的。我認爲這纔是“孝”的一部分。

讀了《弟子規》,我受益匪淺,從中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念念不忘的還莫屬於這一句“冬則溫,夏澤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回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我把自己與弟子規一比較,覺得自己與弟子規所說的差距很大。

想起舊事,我就覺得臉紅。冬天的時候,媽媽總在在我上牀前,將電熱毯加熱,讓我能直接感受到溫暖。有時媽媽忘了,我還會抱怨着讓媽媽開。夏天,天氣悶熱。爸爸媽媽總是將最舒適的地方讓給我,我也不相讓,我行我素。早晨上學,媽媽一次次地催我起牀,我卻把媽媽的話當耳邊風了。有時候,媽媽發火了,我還在埋怨的在嘀咕。直到自己感覺晚了,才很不情願的起牀。比起弟子規所講的,是不是正好相反呢?現在想起我的那些行爲,我的心裏就想打翻了五味瓶一樣,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弟子規,讓我改變了對事物的看法。本來,還以爲擁有了財富,就可以給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現在才發現,不管是貧是富,只要有心,想要孝並不難。

朋友們,讀讀《弟子規》吧!也許,他將會改變你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300字4

暑假裏,我認真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根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是少年言語行動、道德修養、待人處世的行爲指南,對於我們特別有教育和指導意義。

《弟子規》第四部分着重就學習作了闡述,對於我們學生來說,讀懂弄通這個部分特別重要。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李嘉誠說:“知識改變命運。”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就學習的方法,《弟子規》告訴我們:“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是用心思考,眼到是仔細閱讀,口到是多讀幾遍。學習中,只有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準確理解其中的意義,學到真正的知識。

“緊要功”這三個字對我特別有教育意義,它讓我明白:在學習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要想學到書山、學海里的知識,必須抓緊點滴時間,用心學習、細心探究、全心拼搏,這樣才能增長智慧。

常說一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不好的書則會矇蔽人的思想,破壞人的心志,讓人永遠迷失在黑暗當中。“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只有認真、細緻、反覆閱讀經典著作,才能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品德修養。《弟子規》還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的理解是:少年不光要學習好經典著作,還要在生活中努力實踐,這樣才能不負所學。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振興中華民族的生力軍,是學習知識的最佳階段。作爲少年的我們,只有勤奮讀書、刻苦鑽研,才能學有所獲,才能實現個人理想,才能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讀《弟子規》有感300字5

讀了《弟子規》,讓我知道了從小就要學會做人,面且老師說這是最大的的事情,《弟子規》讀後感300字。其中?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全文的中心。陳老師給我們講了,讓我知道: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爲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衆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學習《弟子規》,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處事,懂得了要尊敬長輩,懂得了要關愛別人,讀後感《《弟子規》讀後感300字》。聽了陳老師的講課,讓我學會了守紀律,學會了體諒別人,學會了幹家務,明白了自己事情要自己做。這段時間在陳老師的的引導下,我堅持每天讀背經典,做家務,早晚問候爸爸、媽媽,見到老人主動行禮,見到叔叔阿姨主動問好,爸爸、媽媽和身邊的人都誇獎我越來越有禮貌了,表揚我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我開心極了,感到很自豪。我知道,我能有這樣的進步,都是學習《弟子規》的結果。以後,我要把這個好的習慣保持下去,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同時,我要爭取讀更多的經典、讀更多的書,不斷豐富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300字6

《弟子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它凝聚着儒家千年處世哲學與生存的智慧。“孝”“悌”“仁”“愛”是《弟子規》的核心思想。

它教導我們在家中要孝順父母,體諒父母,出門在外要敬重兄長,說話也要恭敬、謹慎。爲人處世要講誠信,要博愛大衆,親近仁義,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點,做到“有則改,無加警”。假如還有餘力的話,那麼,再去讀其他的書,去研究其他的學問。

在中國古典文學這條滔滔大河中,也許《弟子規》無法與擁有上千年曆史的經典古著相比,但它也給我們很多啓迪,很多遐思,因爲貫穿這本書始終的是儒家千年的智慧,是孔子的處世哲學。

讀了《弟子規》,我明白了什麼是“孝”。《弟子規》講:“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也就是說,如果尊長生病了,小輩要先把藥嘗一嘗,要白天黑夜伺候在病人身邊,不要離開尊長的病牀。看到這句,我十分後悔而且愧疚。最親的父母生病了,我也只是草草地問下父母身體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吃藥或是去醫院?父母通常也會爲了不讓我擔心就說沒事。在這之後,我們心中會惦記着他們的病情嗎?不會!因爲我們對父母不夠在意,只要我們認真對待父母,就能發現長輩眼角多了幾絲褶皺的面板。我在看《錢文忠解讀〈弟子規〉》的時候,還看到一個非常感人的故事,故事名叫《臥冰求鯉》。說的是王祥早年喪母,他的繼母朱氏並不慈愛,經常在王祥的父親面前說這個兒子的不好,所以王祥從小連父愛都沒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時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帶地伺候。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王祥都努力滿足。有一年冬天,繼母依然想吃鯉魚,可河水已經結了厚厚的冰,王祥就赤身臥在冰上祈禱,突然冰裂開了,跳出兩尾鯉魚。這個故事也被列入了《二十四孝》中。作爲小孩子,現階段的“孝”也就是聽從父母的教導,認真學習,讓父母少爲我們操心。

讓我們一起遵守古人的道德禮儀,用行動彌補道德的巨洞,學《弟子規》,做文明人,做有仁愛之心的文明人。

讀《弟子規》有感300字7

聞着淡淡的書香,輕輕翻開《弟子規》,“入則孝”是那樣引人注目,也讓我懂得了許多,許多……

古往今來,孝的故事仍在百姓口中流傳,“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我在《弟子規》中最先讀懂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說:“父母在叫喚你時,你一定要有迴應,不要遲緩,父母的要求,你要儘可能地滿足他們,千萬不要因麻煩而不做”。“子路借米”就生動地詮釋了這句話的內涵。

子路是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在子路很小的時候,家裏十分窮。有一天,他的父母很想吃白米飯,可是,家裏早就沒有米了,怎麼辦呢?子路決定到親戚家裏去借。他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終於借到了米,讓父母吃上了白米飯。

比起子路,我真的是差很遠,還記得幾天前,媽媽讓我去買油,我嫌太遠,就不去,結果讓媽媽去買油忙活了大半天,又得爲我們煮飯炒菜,可最後,我還嘟囔着:“這麼久纔開飯!”媽媽聽了,連飯都沒有吃就悄悄地到房間去了。

如今回想起來,我真是羞愧萬分,原來那時媽媽不是因爲累,而是女兒的那一番冷漠的話語刺痛了她的心吶!

父母是我們做兒女的在世界上最大的恩人,再也不會有第二個和他們一樣愛你的人了。別人爲你做了一點點事,你就會對別人說謝謝,你可曾想過,父母對你幾十年如一日的無私的照顧,你對他們說過“謝謝”嗎?自己養了幾十年的孩子,長大後卻不孝敬自己,那種心痛的感覺只有當父母的才體會得到啊!“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我雖然還小,但是讀《弟子規》讓我明白,“孝”是自己對父母最好的回報。

《弟子規》的確是一本好書,讓我百讀不厭。它讓我懂得孝敬,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做一個有德行的人,真是受益無窮啊!

讀《弟子規》有感300字8

暑假中,我在老師推薦下,讀了一本名爲《弟子規》的書,讀了這本書後,我才發現原來爲人處事也是有許多規則的。想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弟子規》一書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它也讓我明白了許多爲人之道。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感受吧?

曾經,我總以爲像《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書,全是小孩子看的,總覺得有些幼稚,自從看了內容之後,才覺得我曾經的想法是多麼可笑,多麼無知呀!

《弟子規》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窮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人生在世,品德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後天的培養,從小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之後又教了我們“孝道”。

曾經,我是一個很不懂得孝道的'人,經常與父母鬥嘴,經常跟父母打冷戰,經常回家不叫“爸爸媽媽”,也不問好,經常讓父母操心,總是抱着他們有一天會老還得靠我養他們的心態,總是認爲他們養我是應該的,總認爲他們很煩很囉嗦,總是埋怨自己家爲什麼沒有他人家那般好的生活條件,總是責怪,總是埋怨,可是當我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我錯了,真的錯了,母親十月懷胎生我,然後養我,真的不容易,與他們鬥嘴,打冷戰,他們該有多傷心呀;回家不問好,他們應該有些失望吧?這時我又想起了母親曾說過的一番話:你要好好讀書,以後一定要有出息,我不求你養我,只希望你以後能過得幸福……寫到這裏,眼淚早已像斷了線的珍珠,一顆顆的從眼眶溢出,滴落在了地上,也滴落到我的心裏……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所在的家庭,當然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是百萬富翁還是貧民,所以我們不能埋怨父母,家裏不富裕,那麼就需要好好學習;因爲父母給的只是背景,自己打下的纔是江山。

朋友,學習《弟子規》吧?它不僅可以提高個人修養,更可以使我們學會“什麼是孝道”。

讀《弟子規》有感300字9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自古就是先賢們爲人處世、安身立命的行爲準則,是我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瑰寶,近日有幸拜讀了《弟子規》,感觸良多。弟子規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五個方面闡述了一個人的行爲準則,下面我就談一談我的讀後感。

1、入則孝。百善孝爲先,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把我們養大成人,讓我們認知這個世界,父母的恩情需要我們用一輩子的光陰去報答。

2、出則悌。對待我們的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團結友愛。除了我們的父輩,在我們的一生中,給予我們很多關心的或許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了,所以,對我們的兄長要恭順,對我們的晚輩要愛護。

3、謹而信。先賢告訴我們“謹”這個字,就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謹小慎微的人,養成對事嚴謹的態度,做事要三思而後行,不衝動莽撞。“信”則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俗話說人無信則不立,在生活中,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4、泛愛衆而親仁。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是一個值得尊重個體,不要因爲他的貧窮而瞧不起,也不要因爲他的顯貴而趨炎附勢,要儘可能的關心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因爲,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5、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隨着我們的成長,接觸的新鮮事物就越來越多,如今的社會發展也是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的學習,緊跟時代的步伐。

透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感觸很深,幫助我樹立了正確的行爲準則觀念,我將把我學到的東西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嚴於利己,寬以待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好公民。

讀《弟子規》有感300字10

最早接觸《弟子規》,應該是在四、五歲的時候。在我朦朦朧朧的記憶裏,那時候是媽媽讀一句我讀一句,只覺得《弟子規》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好玩,至於它的內涵,一竅不通。剛上小學那陣子,老師也要求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爲了完成任務,我背得滾瓜爛熟,但依然沒有能真正理解文中的真正精華和內涵。

隨着年齡的增長,媽媽告訴我:《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生活規範,是我國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學好《弟子規》對一個人的成長極爲重要,它可以讓你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讓自己成爲一個有愛心的人!

於是在是懂非懂的情況下,我拿起了媽媽給我買的《弟子規》認真地研讀起來。媽媽給我買的《弟子規》除了有弟子規的全文和譯文外,還有一個個經過精心挑選的小故事,透過一個個故事對《弟子規》的深刻內涵進行解讀。故事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讓我終於領悟到了《弟子規》的精華,同時也深刻認識到自己以前的許多行爲是多麼地不孝和錯誤。

例如以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我吃飯或幫忙做什麼事的時候,我總是一拖再拖,老是說“等一下、等一下”,遲遲不動身,爸爸媽媽責備我的時候還朝他們發火。認真學習了《弟子規》後,每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我吃飯、做事而我想偷懶拖延的時候,《弟子規》裏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裏,我立刻起身去做,不再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催促。

以前沒有領悟《弟子規》的真正內涵的時候,我從來不懂得體貼媽媽,覺得媽媽爲我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每當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而當媽媽生病的時候,我不懂媽媽是爲了這個家、爲了我太操勞才生的病,也不懂得照顧媽媽,甚至連一杯水都懶得幫媽媽倒。當我讀到“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時我不禁爲自己的行爲感到羞愧。現在,偶爾媽媽生病了,雖然我還不能做到晝夜侍,不離牀,但是給媽媽倒上一杯熱水,看到媽媽臉上欣慰的笑容,我也感到開心快樂。這就是《弟子規》給我的教誨和啓迪。

《弟子規》是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它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我要時刻提醒自己,謹記《弟子規》教誨,善待每一個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多爲別人着想,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300字11

一本好書,就像我們的啓蒙老師,教我們掌握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弟子規》這部經典作品,它讓我們懂得了一些應該如何孝敬父母和做人的道理。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當父母叫我們時,我們應立刻回答。“父母教,須敬聽”,意思是:當父母教育我們時,我們應該認真聽。“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當我們的品德不好時,父母會覺得很丟臉……

當我讀了《弟子規》後,我覺得有些事情我還沒有做到,比如,有時候當父母叫我時,我沒有答應,覺得不答應也沒什麼;當爸爸媽媽批評教育我時,我很不耐煩,覺得父母太囉嗦,就不認真聽了;有時爸爸媽媽指出我的缺點和犯的錯誤,我就跟他們頂嘴,不想讓他們說我不好……

透過誦讀《弟子規》,學習先賢和聖人的做法,我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後我一定要做到:父母叫我時要立即答應;父母教育我時,要耐心認真地聽;當父母批評我的缺點時,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跟爸爸媽媽頂嘴了。

讓我們多讀一些經典作品吧!書是你最好的老師,是你最好的朋友,它會讓你收穫很多知識,讓你明白許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