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週記>

關於週記初中合集五篇

學問君 人氣:1.21W

工作在不經意間已經告一段落了,一週的經歷,可以助長我們的閱歷,不如趁現在好好寫一篇週記。週記怎麼寫才條理清晰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週記初中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週記初中合集五篇

週記初中 篇1

成功了!終於成功了!我終於與學會做雙皮奶了!做雙皮奶是我們這個星期的一項特殊任務,也是一項非常有難度的作業。

做雙皮奶首先要選好一點的材料,必備的材料是新鮮牛奶蛋清兩個糖2勺紅豆。紅豆和花生可以不要。做雙皮奶第一步:牛奶放進鍋裏用文火煮熱,然後倒進你的大碗裏讓牛奶吹涼知道結上一層皮。第二步:把蛋清和糖混在一起打均勻。第三步:將牛奶隔着一層奶皮將裏面的牛奶倒在裏面,牛奶糖和蛋清在一起,然後用勺子攪拌均勻。第四步:將做好的雙皮奶漿倒進一個沒水的碗裏要從中間開始倒,然後用保鮮膜蓋住這個碗記住。第五步:把水放進鍋裏煮沸騰之後,之後放上雙皮奶的漿,然後調成文火蒸10-15分鐘。

注意:一定要用保鮮膜蓋住不然會有水掉進去的,要是這樣的話會令雙皮奶凹凸不平,而且一勺就會有水出來的這樣就變得不好吃了。

在做雙皮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哦!我在做雙皮奶的時候,有時濃濃的奶香味,還有濃濃的蛋清味,混在一起都不知是什麼味了非常香,煮熟了的雙皮奶讓我恨不得立刻就吃一口。

週記初中 篇2

陽光透過縫隙溜進來,纏繞在我指尖,跳躍。昏昏欲睡的午後,在嗡嗡旋轉的老舊電扇下,我支着頭,眼前一切似真非真,像夢境泡影,悠悠三年轉瞬即逝,過往種種帶着五顏六色匆匆拂過。

紅色筆記本

猶記得初一時,我還是個愛調皮搗蛋的孩子,仗着自己英語好,不聽英語課也不服從英語老師的話。上課時,我與前桌互相嬉笑打鬧便是自己的常態。

終於這日,老師忍無可忍,一向溫和的她憤怒的把書摔在講臺上,隔着厚厚的鏡片我都看到了她那雙燃燒着火焰的眼死死盯着我,猶如蓄勢待發的野獸。

她說:“有些同學注意一點好不好?你打擾到我上課秩序了!”她扶了扶下滑的鏡框,“以前我不說你是我以爲你自己知道個度,現在看看——”

她突然沒了聲,只是盯着我,帶着同學們一塊看向我。縱使我臉皮再厚,此時也是紅得像晚霞。

從此之後,我便不再在英語課上亂鬧,不知是因爲老師的指責還是同學的眼神。

讓我驚訝的還是一週的英語測試之後,老師竟然點了我的名談話。我戰兢兢的出去,看到老師逆着光站在那,看不清面容卻看得見大大的微笑。

她說:“這次考試你是最高分,是個好苗子。老師知道你在我的課上胡鬧是因爲你有資本,但是你得知道人無完人。”她從背後變出一本紅色筆記本,塞到我手裏,“好好努力。”

我輕輕的翻開它,扉頁寫着:這個顏色很像你羞紅的臉。

內心是一股暖流滑過。確實在後來很多個寂靜的夜晚,它支援着我度過。他像紅色的燈盞,照亮我前行的路。

黑色毛衣

在這短暫時光裏,我接觸的最多的除了父母老師,那便是阿文。

她是個安靜的姑娘,人如其名,喜歡看書寫文。她不聒噪,只是在我難過的時候陪我,聽我傾訴,偶爾點撥兩句。

我記得她說過:“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人言可畏總是有道理的。”她還說過:“有擔當的人才能幹大事!你要堅持下去。”很多時候,我覺得嬌小的她蘊含着無窮的力量。

在那個沒有星星的夜晚,一切話題都變得很沉重。我苦着臉告訴她我的爸媽離婚了。她靜靜的不說話,突然就跑開了去。等她再回來的時候,手裏多了件嶄新的黑色毛衣。“安慰起不了什麼作用,倒不如送點東西來的實在。這是我媽媽離開之前留給我的,我一直捨不得穿。現在就給你吧,希望你能像我一樣,看到它就會感到溫暖。”

黑色毛衣帶給我的卻不是黑色。它給予了我力量,就像阿文一樣,一直忠誠的陪我到現在。

藍色心事

自從父母離開後,我就很少有悲喜,諸多時候,都是冷着一張臉。

偶爾我也會回想起媽媽帶給我的愛。

她是個溫柔的人,細膩如水,總是默默地爲我打理房間,整理衣褲,關切的詢問我的健康和學業。很多個打着檯燈苦苦鑽研的夜晚,媽媽敲響我的房門,走進來在我手邊放一杯牛奶,冒着微微的熱氣。她看我一眼又看一眼我手中的作業,輕輕地囑咐一句注意休息就離開。

後來再無這般關懷的時候,我也逐漸丟棄了喝牛奶的習慣。我喜歡在這樣的夜晚看看天空,咀嚼這般藍色的心事。

青春的色彩自然是五彩斑斕,有明有暗,有暖有冷。這般才完整。

窗外的陽光斜斜的褪去,擦過我的臉。頭頂的.風扇轉動聲也弱了點,逐漸遠去。我要睡着了。就在那前一秒,我知道一切都不是夢,是我三年生活的縮影,是青春的色彩。

週記初中 篇3

前幾天,外公打來電話告訴我們:他種的奉化水密桃熟了。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恨不得馬上就能吃到那香甜可口的奉化水密桃。

剛把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叫到了外婆家,他們都迫不及待了,於是,每個人手裏拿着籃子,就出發了——我們漫步走在林蔭小道上,不時傳來歡聲笑語……

一轉眼就到了桃園。一眼望去,到處是綠色。空氣也變得十分清新。樹上怎麼沒有桃子?走近一看,原來桃子都掛在了下面,而且看到的不是桃子,全是一個個報紙袋!摘下一個,拿掉套子,哈哈!桃子小妹終於露出了粉紅的臉頰,她開心地笑着。她彷彿告訴我們:“你們可來了,我呆在套子裏可悶了,太難受了!”可爲什麼桃子都長在樹下呢?我一個人蹲在樹下思考着,怎麼想都覺得不對。這時,外婆走了過來,“你一個人在這想什麼?快起來,這裏蚊子太多了。”她關心地問道。“外婆,問你個問題唄!”“說吧!”“爲什麼桃子都掛在下面?”“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爲樹葉長的茂密。如果不茂密,那桃子就不甜了。其實,你不能只呆在學校和家裏學習、讀書,還要多出來看看大自然無字的天書!”我點點頭,覺得外婆說得很正確。於是,我又繼續摘着桃子。雖然,受了傷,但我還是心中暗暗對自己說,堅持!於是我沒有告訴任何人……

太陽狠狠地炙烤着大地,雖然是赤日炎炎,但我們還是心滿意足,滿贊而歸——大家的桃籃上都裝滿了桃子,我馬上挑了一個最好的,衝了沖水,咬下一口,真甜!這就是奉化的“瑤漿玉露”!

週記初中 篇4

虎山水庫,故名思議,就是虎山旁邊的水庫。它位於南陽東南方向。7月底我們去看虎山水庫,那可真好玩。

早上七點半,我們就開着車去虎山水庫上游,哇!水庫好大呀!向北望不到邊,水碧綠碧綠的清澈見底水庫岸邊種滿了松樹,萬年青。站在水庫岸邊涼風習習吹在我臉上。波浪接連不斷地衝擊着岸上的岩石,走在岸邊,踩着細細地沙子,像再做按摩,感覺舒服極了。仔細望水裏看,不時有幾條小黑魚游來游去,還爬在我的腳背上,沒有一點害怕我的意思。

中午十二點多,我們來到虎山水庫下游,這裏有個叫黃金海岸的地方。放眼一看,靠着岸邊的水綠裏透黃而,而湖中卻碧綠碧綠的,人們都在靠近湖岸的水裏嬉戲。因爲浪花常年拍打着湖岸,把水底的沙子衝了上來,所以就算離岸邊有5米遠,水也不會漫過我的胸口。

忽然,一隻黑色的大狗從湖岸跳到了水裏,浪花濺到我的臉上,我本以爲這隻狗會慢慢地沉下去,沒想到它的四隻蹄子拼命地劃,頭向上仰不一會就遊了十幾米,只聽主人一聲哨響,它又飛快地遊了回來。我這次可真的見到了狗在游泳 。啊!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狗刨。這時,周圍的人越來越多,紛紛往狗這邊遊,一起湊湊熱鬧。狗主人臉上顯出得意的樣子,又扔了一頂帽子,狗連忙游過去。叼着帽子給了主人,圍觀的人都拍手叫好,都想養一隻這樣的狗。天上的太陽好像也看到了這番情景,火辣辣地照射着水庫,似乎也想湊過來看看熱鬧。只見遠處人們像小魚一樣,一會跳出來,一會躥進去。近處也有人在岸邊插個太陽傘觀望遠處的風景。

不一會,太陽就落山了。水也慢慢涼了下來,我們高興地回家了。這一天,我們過得真快樂啊!

週記初中 篇5

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話來,就覺得過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一筆債似的。杜甫的願望:

“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我也一樣有,惜乎來去匆匆,每次都當面錯過了。

而今確實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淅淅瀝瀝,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裏。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們約好了清晨出發,人齊了,雨卻越下越大。等天晴嗎?想着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悶。盼到十一點半鐘,天色轉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帶動年輕人,挎起揹包,興致勃勃,朝岱宗坊出發了。

是煙是霧,我們辨認不清,只見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個嚴實。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我們才過岱宗坊,震天的吼聲就把我們吸引到虎山水庫的大壩前面。七股大水,從水庫的橋孔躍出,彷彿七幅閃光黃錦,直鋪下去,碰着嶙嶙的亂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脫線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這裏叫作虯在灣:據說虯早已被呂洞賓渡上天了,可是望過去,跳擲翻騰,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們繞過虎山,站到壩橋上,一邊是平靜的湖水,迎着斜風細雨,懶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邊卻暗惡叱吒,似有千軍萬馬,躲在綺麗的黃錦底下。黃錦是方便的比喻,其實是一幅細紗,護着一幅沒有經緯的精緻圖案,透明的白紗輕輕壓着透明的米黃花紋。——也許只有織女才能織出這種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來了,我們拐進王母廟後的七真祠。這裏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當中是呂洞賓,兩旁是他的朋友李鐵柺和何仙姑,東西兩側是他的四個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呂洞賓和他的兩位朋友倒也還罷了,站在龕裏的兩個小童和柳樹精對面的老人,實在是少見的傳神之作。一般廟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誕,造型偶爾美的,又不像中國人,跟不上這位老人這樣逼真、親切。無名的雕塑家對年齡和麪貌的差異有很深的認識,形象纔會這樣栩栩如生。不是年輕人提醒我該走了,我還會欣賞下去的。

我們來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連穿過三座石坊: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和天階。水聲落在我們後面,雄偉的紅門把山擋住。走出長門洞,豁然開朗,山又到了我們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進虎山水庫的中溪陪我們,一直陪到二天門。懸崖崚嶒,石縫滴滴??,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順着斜坡,流進山澗,涓涓的水聲變成訇訇的雷鳴。有時候風過雲開,在底下望見南天門,影影綽綽,聳立山頭,好像並不很遠;緊十八盤彷彿一條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峽當中;更多的時候,烏雲四合,層巒疊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過中溪水淺的地方,走不太遠,就是有名的經石峪,一片大水漫過一畝大小的一個大石坪,光光的石頭刻着一部《金剛經》,字有鬥來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讓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脫下來,涼快涼快。說巧也巧,我們正好走進一座柏樹林,陰森森的,亮了的天又變黑了,好像黃昏提前到了人間,汗不但下去,還覺得身子發冷,無怪乎人把這裏叫作柏洞。我們抖擻精神,一氣走過壺天閣,登上黃峴嶺,發現沙石全是赤黃顏色,明白中溪的水爲什麼黃了。

靠住二天門的石坊,向四下裏眺望,我又是驕傲,又是擔心。驕傲我已經走了一半的山路,擔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雲薄了,霧又上來。我們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困難似乎並不存在,眼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輕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輕了一樣,有說有笑,跟在他們後頭。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從下坡路轉到上坡路,山勢陡峭,上升的坡度越來越大。路一直是寬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測的山溝邊,明明有水流,卻聽不見水聲。仰起頭來朝西望,半空掛着一條兩尺來寬的白帶子,隨風擺動,想湊近了看,隔着遼闊的山溝,走不過去。我們正在讚不絕口,發現已經來到一座石橋跟前,自己還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細雨打溼了渾身上下。原來我們遇到另一類型的飛瀑,緊貼橋後,我們不提防,幾乎和它撞個正着。水面有兩三丈寬,離地不高,發出一瀉千里的龍虎聲威,打着橋下奇形怪狀的石頭,口沫噴的老遠。從這時候起,山澗又從左側轉到右側,水聲淙淙,跟我們跟到南天門。

過了雲步橋,我們開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峯的盤道。南天門應該近了,由於山峽迴環曲折,反而望不見了。野花野草,什麼形狀也有,什麼顏色也有,挨挨擠擠,芊芊莽莽,要把巉巖的山石裝扮起來。連我上了一點歲數的人,也學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葉子全蔫了,才帶着抱歉的心情,丟在山澗裏,隨水漂去。但是把人的心靈帶到一種崇高的境界的,卻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矯”的松樹。它們不怕山高,把根紮在懸崖絕壁的隙縫,身子扭的像盤龍柱子,在半空展開枝葉,像是和狂風烏雲爭奪天日,又像是和清風白雲遊戲。有的松樹望穿秋水,不見你來,獨自上到高處,斜着身子張望。

有的松樹像一頂墨綠大傘,支開了等你。有的松樹自得其樂,顯出一副瀟灑的模樣。不管怎麼樣,它們都讓你覺得它們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誰少了誰,都像不應該似的。霧在對松山的山峽飄來飄去,天色眼看黑將下來。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級,一級又一級,是樂趣也是苦趣,好像從我有生命以來就在登山似的,邁前腳,拖後腳,纔不過走完慢十八盤。我靠住昇仙坊,仰起頭來朝上望,緊十八盤彷彿一架長梯,搭在南天門口。我膽怯了。新砌的石級窄窄的,擱不下整腳。怪不得東漢的應劭,在《泰山封禪儀記》裏,這樣形容:“仰視天門窔遼,如從穴中視天,直上七裏,賴其羊腸逶迤,名曰環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兩從者扶挾前人相牽,後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後人頂,如畫重累人矣,所謂磨胸捏石捫天之難也。”一位老大爺,斜着腳步,穿花一般,側着身子,趕到我們前頭。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儘管腳小,也穩穩當當,從我們身邊過去。我像應劭說的那樣,“目視而腳不隨”,抓住鐵扶手,揪牢年輕人,走十幾步,歇一口氣,終於在下午七點鐘,上到南天門。

心還在跳,腿還在抖,人到底還是上來了。低頭望着新整然而長極了的盤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來。我走在天街上,輕鬆愉快,像一個沒事人一樣。一排留宿的小店,沒有名號,只有標記,有的門口掛着一隻笊籬,有的視窗放着一對鸚鵡,有的是一根棒槌,有的是一條金牛,地方寬敞的擺着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幾,後牆緊貼着崢嶸的山石,前臉正對着萬丈的深淵。別成一格的還有那些石頭。古詩人形容泰山,說“泰山岩巖”,註解人告訴你:巖巖,積石貌。的確這樣,山頂越發給你這種感覺。有的石頭像蓮花瓣,有的像大象頭,有的像老人,有的像臥虎,有的錯落成橋,有的兀立如柱,有的側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麼也不像,黑忽忽的,一動不動,堵住你的去路。年月久,傳說多,登封臺讓你想象帝王拜山的盛況,一個光禿禿的地方會有一塊石碣,指明是“孔子小天下處”。有的山池叫作洗頭盆,據說玉女往常在這裏洗過頭髮;有的山洞叫作白雲洞,傳說過去往外冒白雲,如今不冒白雲了,白雲在山裏依然游來游去。晴朗的天,你正在欣賞“齊魯青未了”,忽然一陣風來,“蕩胸生層雲”,轉瞬間,便像宋之問在《桂陽三日述懷》裏說起的那樣,“雲海四茫茫”。是雲嗎?頭上明明另有云在。看樣子是積雪,要不也是棉絮堆,高高低低,連續不斷,一直把天邊變成海邊。於是陽光掠過,雲海的銀濤像鍍了金,又像着了火,燒成灰燼,不知去向,露出大地的面目。兩條白線,曲曲折折,是瀨河,是汶河。一個黑點子在碧綠的圖案中間移動,彷彿螞蟻,又冒一縷青煙。你正在指手劃腳,說長道短,虛象和真象一時都在霧裏消失。

我們沒有看到日出的奇景。那要在秋高氣爽的時候。不過我們也有自己的獨得之樂:我們在雨中看到的瀑布,兩天以後下山,已經不那樣壯麗了。小瀑布不見,大瀑布變小了。

我們沿着西溪,翻山越嶺,穿過果香撲鼻的蘋果園,在黑龍潭附近待了老半天。不是下午要趕火車的話,我們還會待下去的。山勢和水勢在這裏別是一種格調,變化而又和諧。

山沒有水,如同人沒有眼睛,似乎少了靈性。我們敢於在雨中登泰山,看到有聲有勢的飛泉流佈,傾盆大雨的時候,恰好又在鬥田宮躲過,一路行來,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興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