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業生涯規劃>

專家建議大學生改變就業觀念

學問君 人氣:1.95W

專家建議大學生改變就業觀念

專家建議大學生改變就業觀念

在近日召開的兩會上,大學生就業問題再次成爲代表和委員的議論熱點。不少委員提出,大學生就業問題除了政府想辦法解決外,關鍵是大學生自己也要轉變就業觀念。

就業難•一組數據(今年大中專畢業生人數63萬,就業壓力更大)
  統計數據顯示,我省2008年大中專畢業生人數40多萬,當年年底就業率8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仍有5萬多畢業生沒有及時就業。2009年大中專畢業生人數爲51萬,截止到去年9月底就業率爲72%,仍有近15萬畢業生沒有就業。2010年,我省的大中專畢業生達到63萬,就業壓力會更大。
  

就業難•四大原因(“無業可就”、“有業難就”等)
  大學生就業難,究竟難在何處?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成人教育部主任、民盟三門峽市委副主委、省政協委員何建剛說,當前大學生就業難主要表現爲四個方面。
  

一是“無業可就”。大學生就業是增量就業,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造成原有勞動力需求大幅減少,新增勞動力需求萎縮,最終導致就業崗位總增量相對減少。
  二是“有業難就”。大學生就業難不是由於就業機會(崗位)短缺,而是結構性缺陷,即畢業生素質和技能不能適應就業崗位的要求,導致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時,部分就業崗位無人就業。三是“資訊不暢”。即資訊不暢通、不對稱造成的就業難。一方面許多企業、許多崗位需要大學畢業生,但不知道合適的畢業生在哪裏。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不知道哪裏有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
  四是“有業不就”。一些學生及家人觀念落後,“寧要城市一張牀,不要鄉村一棟房”等思想觀念最終導致大學生就業難。
  

何建剛委員說,這些現象暴露出了大學生就業期望和現實的差距,揭示出就業困局中的難解疙瘩。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降低就業期望,轉變就業觀念——這是今年出席兩會的省政協部分委員的共識。
  

就業難•成功案例(她是大學在校生,但每月收入足夠買輛轎車)
  正當絕大多數大學生都在爲就業問題犯愁時,有的大學生卻根本不擔心這個問題。不少的大學生尚未畢業就已經就業,他們靠自己的雙手和才智開拓了一條另類的就業途徑。
  

張慧是河南農業大學的一名在校生,但現在她每個月的收入足夠買一輛轎車。2008年,張慧的妹妹從日本給她帶來了許多化妝品,除了自己用的,她打算將剩下的賣出去。她想到了淘寶網。經過細緻考察之後,她的網店開張了,靠實惠的價格和優良的服務,很快贏得了顧客。開店7個月後,張慧做到了“4鑽”(累計2000筆),一年的時候,她做到了“皇冠”級別(累計一萬筆交易),現在已發展到有3名客服人員,月銷售額近30萬的規模。
  張慧對記者說:“我覺得上大學不一定是爲了找工作,而是提高自己的個人素質、開闊自己的眼界。有了本領,完全可以自己去創業。”
  

浙江工商大學食品加工專業的研究生劉同學的思維則更加與衆不同。畢業後他本來已經考取了公務員,但當河南一家高科技企業在招聘技術人員時,他毅然放棄了成爲公務員的機會,應聘至這家企業成爲一名技術負責人。他告訴記者:“與當公務員相比,現在的待遇也許不算高,但在這家企業裏,我是技術權威,將來有機會成爲這家企業負責技術的老總,我覺得這更能體現我的價值。”
  

就業難•建言獻策(轉變觀念需要制度支撐,引導大學生主動創業,投身基層)
  張慧等人“就業”案例受到了何建剛委員及部分人大代表的肯定。何建剛說,這兩人的想法和做法,可以破解“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的症狀。“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如果大家都想留在大城市,就可能“無業可就”,如果下基層那就是“有業可就”了。大學生創業值得鼓勵。
  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表示,大學生要想轉變就業觀念不是一兩句話就能實現的。鼓勵大學生到農村、到基層,要有實實在在的`政策,讓大學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國家應該儘快建立健全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安全網的保護下走向非公單位、走向基層、走向自主創業。
  

何建剛委員提出,要引導大學生主動創業,投身基層,將轉變就業觀念變成實際行動,要解決好幾個問題:一是設法提高到基層大學生的社會地位和待遇。二是要正確地設計投身基層、或者到偏遠地區就業的相關補償,用多元化的方法使這些大學生的實際收益與期望儘量縮小。要讓大學生轉變觀念並且付諸行動,就要給他們一個崇高的名義,一個充足的理由,一個可預期的發展空間,一個正常流動的退出機制,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優惠。特別是要重點落實好代償助學貸款、考研考公務員加分、生活補貼、戶檔遷轉、職稱評定、權益保障、創業扶持等事關畢業生切身利益的政策,在戶籍管理、勞動關係形式、社會保險繳納和保險關係接續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