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業生涯規劃>

直面職場08年職業規劃中的危機

學問君 人氣:1.76W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給我們參悟出了這套人生成長的路線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自覺抑或不自覺地參照着這個人生座標,困惑並前行着。

直面職場08年職業規劃中的危機

    客觀來講,這套由孔老先生總結出的人生座標系統,是農業社會的人生樣板工程,並不一定普適於兩千年後的炎黃子孫。然而,多數中國人在傳統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把孔子語錄當作尺子,把自己的生活現狀當作測量物,時刻處在如何彌補落差的焦慮中。因此,我們稱之爲“中國式年齡危機”,並觀察出兩大特徵:其一,危機感總是先於年齡而到;其二,危機感大於危機本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正是孔子的繼承者孟子,爲先師總結的人生路線圖做出的最佳註解。

    “三十而立”而不立

    如果說,孔老夫子的那套理論過於着眼於落後的農業社會體系,那麼,如今所盛行的“職業規劃”則是孔子理論在當今社會的全新解讀。

    當今職場的買方市場的特點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壓力加大,紛紛在未雨綢繆,不知不覺間危機感悄然而至。本屬生理現象的年齡也被社會化,而成爲“年齡危機”的起點。

    28歲至32歲是第一個最重要的危機四伏的年齡。過去幾年的“朝九晚五”的日子難免令人感到精疲力竭。就像查利·卓別林在影片《摩登時代》中所上演的那樣,被固定在蒸汽機旁,以極其危險的速度沒完沒了地車制螺母和螺栓。

    “我的人生就要這樣過嗎?”這句話是所有上班族都曾經問過自己的經典問句,然而,要回答並不容易。

    此羣體透過幾年的職場努力可以躍入白領行列甚至金領階層;但隨着職位的不斷提升,後起之輩強有力的迫近之勢,他們絲毫不敢鬆懈,不斷地尋求着職業的進一步發展。日益激烈的職業競爭環境,無論使對初涉職場的職場新人還是久經沙場的經理人都提出了更爲苛刻的要求。經驗不足的新手要競爭有限的工作機會,自然困難重重,對於幸運已經躋身職業經理人的30來歲的人來說要想更上一層樓,也是難上加難。

    根據職場法則,一個人在某一領域有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是十分寶貴的,這是獲得職業進一步發展的基石。輕易放棄了積累的工作經驗,一切從頭開始,再創業之路將來更爲坎坷。這無形中,又給此羣體加上一道難以掙脫的枷鎖。

    成家立業,是三十而立的最早解讀版本。怎樣纔算是立業?或許每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但絕非獨立創業這麼單一,它更多意義在於在事業上站穩腳跟。而關於成家的解讀就顯得過於單一,那就是結婚,甚至生子。這是來自於社會和家庭的雙重壓力,甚至是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沒什麼可商量的,更沒有其他更多的選擇。

    “四十不惑”之惑

    轉眼間,35歲降臨。經過幾年的歷練取得一定經歷,35歲前後任中層管理職位,這是一個比較完美的職業發展道路。這個時期算是人生事業的第一個高峯。能達到理想境界的是少數,不少人還在職場苦苦尋覓。創業人員有一條心理底線:35歲不成功就去打工。

    “35歲以下”,似乎成了中國招聘市場最顯著的特徵。而35歲的`外企女職員,有這麼一種流行的說法——屬於三無產品,無自由(因爲家庭拖累);無青春(因爲韶華已逝);無資歷(因爲金字塔的頂端需要的是更資深的閱歷)。她們要麼趁早找好歸宿,準備做少奶奶,要麼趕緊充好電,學得一身本事,以防職場不測。

“35歲危機”給寫字樓的白領們帶來沉重壓力,若30歲時打下基礎,35歲常能順利過關,之後可能有較好的發展。

    35到45歲之間的人受到知識、技術更新的壓力最大。當今這些人都是上世紀90年代以前唸的高校,他們的閱歷雖有增加,但知識技能未必跟社會發展需求相符合,因此需要更新觀念與更新知識結構。他們曾經狂熱過詩歌,最早接觸到了流行音樂,照理說,理想主義的成分還是很濃厚的。面對社會突變,其實也是考量一個人內心是否強大的時候。

    此羣體是一個別人會以40歲來衡量生涯成績的年紀。這一段的突破,完全仰賴32歲以後的充電,偏偏該歲數是人生最忙亂的時期,家庭、貸款、事業?若因此斷了學習之路、沒有進修,後面的路也很難平步青雲。 

    年年有本難唸的經

    今天的現實讓孔老夫子始料未及,社會的自轉速度帶來的第一個負效應就是浮躁與迷失。身處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的人們,不再那麼容易看清自己的方向,對於預期的困惑形成了強烈的危機感。年齡危機往往提前到來,從而形成了一種“年年都有本難唸的經”的想象。

    有一位“70後”曾經是大學詩社的成員,進入外企後就一直做着董事長祕書的工作,也是一個出入豪華場所、閱富豪無數的角色,工作再忙,她依然保留着每天看2小時書再入睡的習慣。她說,“萬籟俱寂的時候,是汲取知識養分的最佳時刻,對抗危機感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書中尋找強大的力量。”

    自身強大的人不易受環境的影響,他們的特質與如今流行的“鈍感”類似,但又不是許三多那種因爲鈍感所以鈍感的人,而是爲了使自己鈍感而鈍感的人。應該說,要做到後者確實需要足夠的定力。

    鈍感是一種堅定的自覺、自知、自信。壓力之下不亂陣腳,危機之前不作驚慌。

    本期專題採訪了7位經歷過抑或正在經歷“年齡危機”的成功人士。危機的一邊包括了事業、情感、健康、家庭等,而年齡的一邊是20歲、30歲、40歲、50歲,兩邊混合排列組合出多種“年齡危機”的可能和表現形式。加之提前抑或錯後,真是年年都有難唸的經。

    林聰穎,九牧王董事長,創業20載,從“成家立業”的壓力,到企業生存的壓力,再到企業管理、轉型的壓力,係數嘗過,如今,又面臨着尋找接班人的壓力,這恐怕不只是林聰穎,而是衆多“60後”家族式企業家們共同面臨的問題,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年齡問題。

    王輝耀,伴隨着改革開放的腳步,一心向外,從學英語開始,到留學生到海龜到外交官,面對這種危機時,他總是能顯得遊刃有餘,因爲他總能在短於5年的年齡刻度上比其他人更早地“嗅到”危機,並從“危”中發現“機會”,從而實現事業的“昇華”。

    葉茂中,一個偏安一隅卻心有不甘的小夥子,置之死地而後生式地走出小城,創出一片新天地。勇於不斷嘗試的葉茂中用親身經歷證明,要轉變命運中的危機,需先轉運,而改變運氣的最好方法就是不斷的去嘗試。

    張曉梅,一個女人面對年齡危機應該有着比男人更大的困惑,但是她卻用一顆良好的心態直面逝去的青春。在她看來,年齡危機說到底是一個心態問題,而身體健康纔是良好心態的首要基礎。年齡是個現實問題,所以你應該就會去淡化這樣的想法,要用更積極的的東西來代替它。時間一長,人的各方面狀態自然會有所好轉。

    禹晉永,真正實現了人生四十而不惑的商人。在他看來,“危機都是自找的。”今天回想起自己走出體制的那一晚上,是人生最痛快的一晚上,因爲他的內心自由了,就像只鳥一樣飛出了那個個籠子。

    鮑嶽橋,而立之年的他順利創業,卻在臨近不惑之年時遭遇事業上的重大危機,而立之年已過,不惑之年未到,而鮑嶽橋的年齡危機恰在這個時間空隙中猛然出現。如今已到不惑之年的他已然成爲一個很樂觀的人,而對於四年前的那場事業危機,也能泰然敘之了。

    David Hand,一個在中國生活了12年的“老外”,他是一個特例,一個對“中國式年齡危機”最好的方面註腳。他並不認可“三十而立”這個說法,在他看來,他的老外同事和朋友當中,也很少有把30歲作爲時間上的一個節點來決定自己的某個行爲和決策的依據。

    這個時候,我們忽然覺得,“年齡危機”不是普世的,不是世界的,而是地地道道中國的,它也不是孔子時代的,而是現代的,甚至是有點“莫須有”的,當真正危機年齡到來的時候,可能反倒踏實了。


文章關鍵字:職業經理人職場職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