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業培訓>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分析之教師心理

學問君 人氣:3.27W

下面是本站小編爲考生整理的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分析之教師心理,歡迎參考學習,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分析之教師心理

(一)教師角色

1.含義

教師角色,指教師按照其特定的社會地位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角色,並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爲模式。

2.構成

社會的不斷髮展使得學校的功能日趨多元化、複雜化,教師的角色也在不斷地變化中。教師角色是一個有機的整合體。根據現代社會和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教師的職業角色主要涉及以下六方面:文化、知識的傳遞、傳授者,學習的指導者;學生靈魂的塑造者;班級活動的領導者;學生家長的代理人;學生的楷模和知心朋友;心理健康的維護者等。

(1)文化、知識的傳遞、傳授者,學習的指導者

教師要把人類社會所積累的生產勞動經驗、科學知識以及各種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思想觀念和行爲規範傳授給學生,使他們能繼承前人積累的知識、經驗,延續社會的發展。因此,教師在人類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起着重要的橋樑作用。但是,作爲現代教師,當前面臨着一個怎樣傳授知識的問題。過去,人們認爲教師應該是一個知識庫,是一部活的教科書。教師的任務就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要把自己桶裏的水裝到學生的碗裏去,因此纔有“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說法。但現代的學習理論告訴我們,今後的學習不再會停留在掌握現成知識的水平上,而是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應該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而不只是灌輸者。教師的主要任務應該是促進學生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掌握學習的方法。

(2)學生靈魂的塑造者

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也就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這是比教書更重要的任務。從人的社會化的角度來看,人的思想道德的社會化是非常重要的。知識沒學好,以後可以補上,可如果沒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後就很難補上。爲了完成這一任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深入地瞭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一方面本人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處處做到以身作則;另一方面還要具備較強的德育工作能力和高超的教育藝術水平,能夠在學生的思想進步和品德形成過程中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那麼,如何做好學生靈魂塑造工作呢?有研究者認爲應該做好六項工作:第一,要提高塑造學生靈魂的效益;第二,要全面深入地瞭解學生的思想狀況;第三,要增強德育內容的吸引力和說服力;第四,要優化德育過程;第五,要充分發揮德育方法的整體效應;第六,身教與愛的教育並施。

(3)班級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

組織化是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的一大特點,班級集體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單位和基本形式。學生的各種活動幾乎都是按集體方式進行的。任何集體都有領導人。教師的地位、年齡、知識、經驗和權利都決定了教師在學生集體中負有領導者的責任。教師的領導是爲了保證教育教學活動順利而有效地進行。

在班級集體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教師負有組織和領導的責任。在這裏,教師要代表國家執行既定的教育方針,要把握集體發展的目標與方向,要建立和完善班級中的組織機構,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在集體活動中逐漸完成社會化的過程,促進他們個性的健全發展。爲此,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領導才能。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要帶領班級成員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第二,要指導班級成員制定實施方案;第三,要領導班級建立一套完善的組織機構;第四,要指導學生開展各種集體活動;第五,要協調班級內外的人際關係;第六,要開展對班級成員和班集體的評價活動。

(4)心理調節者

這一角色要求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身體健康和生理衛生,而且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衛生問題。隨着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中心理素質的日益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和家長的重視。在學校教育的條件下,教師不僅要能將心理教育滲透到學校各項日常工作之中去,而且還要能爲那些有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與幫助。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有關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的理論與方法,成爲一名合格的心理輔導員。

(5)學生楷模

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知識的源泉,是智慧與行爲的典範,教師所有的舉止言行都會成爲學生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因此教師要嚴於律己,強調身教重於言教,要透過榜樣、模範作用去感染、教育每一個學生。

(6)家長的代理人

學生在校期間,教師就成了家長的代理人,行使對學生的監護權。對於學生來講,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在擔負對學生的教育、指導、關心、照顧等職責方面與家長有某些類似的地方。學生(孩子)很自然地會把教師與父母聯繫在一起,把在家裏對父母的期望、要求遷移到教師身上。在某些方面,教師甚至可能比家長更讓學生感到可親、可敬,具有更大的權威性。因此,學生在校期間,教師不僅要代表國家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而且要代表家長照顧學生的生活,負責保護學生的安全和各項合法權益。學生在校期間如果發生問題,學校和教師應負一定的法律責任。因此,教師一定要具有較強的責任感和義務感,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要從各方面去關心和照顧學生,要成爲學生心目中最可信賴的人。

(二)教師角色的形成

教師角色的形成,是指教師逐步認識到自身的職業角色及相應要求,透過實踐將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待予以內化形成相應的心理特徵何能力的過程。這一過程有三個階段:角色認知階段,角色認同階段,角色信念階段。

1.角色認知階段

角色認知,指角色扮演者對某一角色行爲規範的認識和了解,知道哪些行爲是合適的,哪些行爲是不合適的。對教師職業角色的認知,就是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深刻理解過程,包括教育工作是怎樣的職業,它所承擔的社會職責是什麼,它在歷史、現實中處於怎樣的地位等。只有對教育工作有了較高的認識,才能理解其偉大和神聖之所在,進而產生光榮感、責任感。

2.角色認同階段

教師角色的認同,指教師親身體驗、接受教師角色所承擔的社會職責,並用來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爲。對教師角色的認同不僅在認識上了解到教師角色的行爲規範、社會價值和評價,並經常用優秀教師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心理和言行,自覺地評價與調節自己的行爲。同時在情感上也有了體驗,表現出較強的職業情感。如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等。對教師角色的認同,是教師正式充當了這一角色,有了實踐經驗後才真正開始具有的。

3.角色信念階段

信念是個體確信並願意以之作爲自己行爲指南的認識。信念表現在教師職業中就是爲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在此階段中,教師角色中的社會要求轉化爲個體需要,形成了教師職業特有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教師意識和教師特有的情感,使他們自覺地奉獻出畢生的精力。

(三)教師的角色適應

1.形象適應

這是指首先在外部形象上要適應社會對教師的期待,其中包括社會其他職業的人和學生對教師角色期待兩個方面。

社會其他職業的人對教師的認識與看法雖不完全相同,但卻因教師的社會責任而對教師的行爲與作用有較一致的印象。一個教師要成功地適應職業活動,首先就得適應社會對教師的通行看法,甚至是某些刻板的印象,在外部形象上適應教師角色。否則,會因此受到某些非議。

據資料表明,學生所喜歡的教師行爲,反映他們所期待的教師品質。學生所認定的教師的好品質,構成學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師形象,學生在觀察、親近、評價教師時,常常以此作爲標準。

因此,教師應儘量適應學生的期待,努力實踐學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師形象。

教師對角色形象的適應,實質是教師在外部行爲表現上對職業形象的模仿與趨同,這是角色適應的表淺層面。

2.職責適應

就社會職責與分工而言,教師擔負着培養年輕一代的任務,其社會職業角色是教育者。

因此,教師一方面必須適應職業的要求,明確自己的角色職責,以完成實現人類社會的知識經驗的傳遞,社會人才的培養等;另一方面,教育者這一角色的教育功能與影響又是多方面的,是知識傳授者、集體領導人、學生的表率與知心朋友、家長的代理人等多種具體的教師角色或教育功能的集合與概括。這些角色相互聯繫,相互重疊,相互補充,還有一些相互矛盾。爲此,教師必須在執行教育賦予自身的職責基礎上,正確處理好自身擔任的多種教育角色,在教書、育人、組織管理、交往以及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能力培養、情感影響、道德教育等方面實現不同角色的獨特功能,融合它們的作用,從全局、整體上適應教書育人的職業責任。

3.自我人格適應

這是指教師從個性上進行個人自我修養,達成教師角色心理的內化與人格化,形成穩固的教育人格。教師在獲得相應的角色經驗、技能,並從形象與職責上進行角色適應之後,還應從自身的人格或個性方面進行塑造與鍛鍊,培養適應教師職業特點的“教育氣質”。從對角色職責的認同、接納和對角色行爲的外部模仿,逐漸內化爲個人的職業素質與人格品質,達到教師對角色適應的最高境界。

(四)教師的角色意識

教師的角色意識,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規範的認知和體驗。教師的角色意識是教師自我意識的一項重要內容,只有形成明確的角色意識,教師羣體才能形成一個符合社會要求的職業行爲規範,教師個體也才能不斷地調節、完善自己的職業行爲,很好地完成教師的社會職責。

教師角色意識的心理結構包括以下三部分內容:

1.角色認知

角色認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對角色的社會地位、作用及行爲規範的認識和對與社會的其他角色的關係的認識。

角色認知是角色扮演的先決條件,一個人能否成功地扮演某種角色,取決於他對這一角色的認知程度。作爲一個認識過程,角色認知貫穿於角色行爲的整個過程中。對於教師來說,只有具有清晰的角色認知才能在各種社會情境中恰當地行事,達到良好的社會適應效果。教師角色認知的實現是教師透過學習、職業訓練、社會交往等,瞭解社會對教師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角色體驗

角色體驗是指個體在扮演一定角色的過程中,由於受到各方面的評價與期待而產生的情緒體驗。一般來說,這種體驗因主體行爲是否符合角色規範,並因此受到不同評價而有積極與消極之分。例如,責任感、自尊感和自卑感都是教師在角色扮演過程中產生的情緒體驗。

3.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對自己和對別人應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爲的看法和期望。它是因具體人和情境的不同而變化的。教師的角色期待是教師自己和他人對其行爲的期望。

角色期待包括兩方面,一是自我形象,即個人對自己的行爲期望;二是公衆形象,指他人對某一特殊角色的期望。這兩者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教師只有對教師角色的社會期待不斷地認同與內化才能儘快地把社會期望轉化爲自我期待,從而減少角色混淆與角色衝突。

(五)教師角色功能

①教師人格特徵影響學生品德形成;

②教師言行舉止影響學生行爲表現;

③教師教學風格影響學生個性發展;

④教師教育期望影響學生學業成績;

⑤教師領導方式影響學生集體風氣。

(六)教師角色衝突

1.角色職能與角色期望的衝突

角色與期望關係密切,對某一種職業期望越多,就要求從事該種職業活動的人具有越多的角色職能。而職業總是有範圍的活動,某種角色也只發揮某種專門性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在多期望的職業活動中,角色職能與角色期望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中突。由於教師職業的社會意義與影響,教師活動的形式與內容常常成爲社會公衆期望的焦點,被寄予較多、較大的期望。這些期望又因不同的期望主體而有較大的差異性,不可能同時被滿足,造成人們對教師的角色期望與教師角色職能之間的脫節,因而形成了教師心理上的矛盾與衝突。

2.社會角色定勢與個體角色行爲的衝突

人們頭腦中存在着的較普遍的教師形象或一致的看法,構成社會對教師的角色定勢。但是,教師在從事角色活動時,總是以不跟他的自我概念與自我理想有根本衝突的方式來扮演這些角色。況且教師是不同個性的人,他們對教師角色活動有不同的意識取向與價值認定,有不同的行爲表現,這就使得教師個人的角色行爲與社會上教師角色定勢之間存在着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使不少教師受到他人對自己行爲期望的衝擊,甚至遭到非議與指責,在心理上產生矛盾與衝突。

3.角色活動性質與角色活動成果的衝突

教育活動的成效具有較長的週期性。而且,教育活動始終是一種羣體性的社會活動。教師個人很難說清自己在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方面究竟取得了哪些確切的成果。角色活動與活動的成就、個人的努力與他人的工作之間缺乏明確的界限,使得教師感到自己的角色雖有明確的.責任,但角色活動的成果卻具有很大的“無形性”或“模糊性”。這種希望看到成果的需要與成果的“無形性”之間的矛盾,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上的困擾與挫折感。

4.角色的責任要求與個人事業成就的衝突

這種衝突的實質是教師自我利益與他人利益之間的矛盾。教師作爲現代社會中的一員,有追求個人事業、實現個人生活價值的成就需要,也有追求事業進展時的心理壓力。但由於教師重大的社會責任和角色行爲的表率作用,使其必須與學生隨時維持某種持久、密切的關係,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學之中,這就使教師自身的追求、個人事業成就就因此而受到影響,加之角色活動成果的“無形性”,很難有事業上的成就感,角色>中突由此而產生。

5.角色職責與不同價值間的衝突

無論是從角色職責,還是從社會文化的繼承而言,教師一直是社會提倡的價值模範,且被作爲一種價值傳播的工具。當今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並存的多元的價值觀念與教師角色形成嚴峻衝突。比如,某些教學內容中蘊含着的價值觀念與標準,並不完全合乎教師個人的價值觀,但教學強調正面引導甚至灌輸,教師就不得不在面對學生時壓抑自己的價值觀點。此外,教師自身的價值觀念(特別是所謂的“傳統”的價值觀念)也常常與學生或年輕一代的價值觀相對立,然而他們既要維持與社會意識形態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又不得不對學生的觀念表示出某種寬容與理解。因而,教師在面對不同價值觀念或對新舊價值觀念調適時存在着心理衝突。

6.羣體組織特性與教師個人自我形象維護的衝突

社會心理學認爲,角色個體所處的組織機構的特性與社會聲譽,會使個體獲得相應l9聲譽或承受不同的心理壓力。作爲知識分子的教師,一直渴望自己的職業地位與角色活動受到社會的支援、讚譽,以維護強烈的自尊心。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社會上的人們對他們及其職業的態度與他們所渴望的職業地位和角色形象很不一致,加之在所有的職業中,教師對於他所處的機構的控制性最低,教師很難在學校組織的支援與幫助下,較自由地進行必要的社會人際交往。由於教師的社會關係較爲單調,致使個人的自我形象受到一定的損害,導致心理上出現矛盾與衝突。

7.職業勞動價值與職業勞動報酬的衝突

這是困擾教師最現實、最劇烈的心理衝突,教師對此衝突的心理承受力,直接影響着他們從事教育活動或職業勞動的積極性。

對任何社會職業來說,它的勞動價值決定了其勞動報酬。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促進價值和進步作用,決定了教師及其職業勞動應當具有較高的勞動報酬與經濟待遇。20世紀中期,教師工資雖然不太高,但他們基本上能以社會整體生活水準、相對高的職業勞動報酬進行自我心理平衡。而在當前的商品經濟環境中,社會其他職業的勞動報酬大幅度提高,教師的勞動報酬則遠遠低於社會一般職業,經濟分配中出現“腦體倒掛”現象,甚至出現嚴重的拖欠教師工資的情況。針對這些現實,教師“不患寡而患不公”等憤怒心理由此產生。加之商品經濟的核心是等價交換,勞動分配原則是按勞付酬,經濟待遇低就意味着沒本事、無貢獻。教師會因自己的勞動價值與勞動報酬嚴重背離而對職業憂心忡忡,心理衝突劇烈,甚至離散心理嚴重,最終棄教“跳槽”。

(七)教師角色衝突的解決

爲了幫助教師順利完成角色心理與職業行爲的適應,特別是儘量避免和化解他們的角色心理衝突,必須考慮下列涉及社會、學校與教師個人三方面的意見。

1.引導人們正確認識教師的角色職能,營造支援教師職業威望的社會心理氛圍在扮演教育者角色的過程中,教師必然會以自身內部狀態來反映社會對教師及其職業的看法,使職業活動帶上或被賦予某種意識傾向和心理氣氛。因此,應當幫助人們正確認識教師的角色職能,正確理解教師角色的特定社會職能與專門性功用。既廣泛樹立起“教師是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這個觀念,做到尊師重道;又要避免人們因爲過分誇大教師的作用而對教師產生多的角色期望。透過正確認識教師的角色職能,使全社會形成支援教師職業威望的意識傾向與心理氛圍,這將有助於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產生自豪感,並以健康的情緒從事教育活動。

2.增加教師的職業勞動報酬,提高教師的社會經濟地位

職業勞動的經濟報酬,客觀上起着社會對職業勞動成果價值認定的作用,併成爲衡量其社會地位的重要標誌。針對當前教師經濟待遇偏低的現實,應較大幅度地增加教師的勞動報酬,使教師的經濟收入與其職業價值相適應。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中,增加教師的經濟收入,既是提高教師社會地位、激勵教師職業積極性的基礎性物質條件,又是提高教師職業勞動效率的保健性心理條件。否則,教師職業積極性的增強、教育質量的提高都將很困難。

3.加強對教師勞動過程的管理,及時進行角色活動的成就測評

教師勞動的質量雖然最終落實在目標上,但卻直接反映在過程中。由於教育目標的達成具有一定的週期性,教師角色活動的成果具有“無形性”,因此學校對教師的管理不應實施目標管理,而應當是對教師勞動過程進行管理。與此同時,輔之以對教師勞動成就的測量與評價,使教師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勞動成就,心理上有完成任務的趨合感。這樣,不僅會消除一些角色衝突,而且還會使教師的角色行爲即時得以強化。

4.學校的人際組織工作要“外開內合”

學校是社會的一個心理單元,它既是教師人際關係的心理結合體,又與外部社會存在多方面的聯繫。作爲教師相互間和教師與社會發生心理聯繫的中介,學校必須充分發揮組織的社會心理的互動與促動功能。一方面以多種途徑、方式向社會開放,發揮教育組織特殊的影響,此所謂“外開”;另一方面則以此融洽校內教師間的心理聯繫,形成人際互助的心理氛圍,此所謂“內合”。透過“外開內合”,幫助教師以自立與互助來豐富、發展社會關係,實現個人自我形象的社會維護。

5.教師個人要充分認識教育的社會促進作用,對教師職業進行正確的社會價值定向教師是一種社會職業,但其對社會的促進作用,卻是人類社會的一種事業。教師應當正確認識教育的價值與作用,樹立教育的社會事業價值觀。這種基於事業的價值認定與取向,是教師對教育事業甘於奉獻、樂育英才的思想基礎。此外,教師要加強個性修養,有效地採用一些心理調適方法,有助於角色心理的適應與角色衝突的化解和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