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資訊>

心理教育知識點整理

學問君 人氣:3.12W

心理教育是什麼?(1)

心理教育知識點整理

躁動、跌宕的20世紀已經遠去,回首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教育,“心理教育”的凸現乃是教育事業的一大創舉,它對我國教育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從教育思想到教育制度、從教育目標到教育內容、從教育進程到教育評價無不浸入心理教育的印跡,其實,我國的心理教育才剛剛起步,有許多理論與實踐問題亟待進行研究。

就名稱而言,心理教育的提法遠未達成共識,比較常見的提法就有:心育、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質教育、心理輔導、心理諮詢、心理訓練等等。名稱用法的歧義實際反映了人們對概念內涵的不同理解,也是與人們所從事的實踐領域的差異密切關聯的。心理教育、心理輔導、心理諮詢等提法的背後有着相異的實踐領域,但如果加以精心提煉,能夠從這些相異的名稱中抽取相同的內涵,這些活動都以人的心理爲指向,即人的“心理”是共同的、共通的領域,而對人的心理的指導、諮詢、訓練等等歸根結蒂是屬於“教”與“育”的範疇,因此,用“心理教育”這一概念來統攝上述諸多提法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當然,“統攝”不等於“替代”,在各別的實踐領域,心理教育實踐應有其能體現實踐內涵的稱謂。

心理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心理潛能,從而促進整體素質提高和個性發展的教育。心理教育的核心是發展人的心理素質,無論是“提高心理機能”、“開發心理潛能”,還是“防治心理疾病”都屬於發展人的心理素質的問題,心理素質與人的生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構成了人的素質的整體,其中,心理素質處在中間層次,它與生理素質結合,共同構成人生髮展的基礎,構成了人的世界的“生理?心理?社會”的統一體。爲了深入地審察心理教育的內涵,下文將從三大方面論證心理教育,以表明筆者對心理教育的一些理解和體悟。

一、心理教育是張揚人性的教育

人性的問題是伴隨教育的永恆話題,一種教育觀念、教育理想常常在有意無意中隱含着人性的預設,從古及今有關人性的爭論,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人性爲基點的教育的爭論,孟子是“性善論”的代表,由此導引出的教育理念就是“化性起僞”,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樹立道德觀念。在西方歷史上關於人性問題有同樣的爭論,從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派的“快樂主義”到柏拉圖、斯多葛學派的“至善主義”,從中世紀神學的“神的意志”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從費爾巴哈的“愛是人生命存在的本質”到叔本華、尼采、克爾凱郭爾等非理性主義者的“在意志、情感、潛意識中體驗人的本質”,每一種人性的假設都寓含着豐富、鮮活的教育理念。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心理教育觀就是極好的範例。人本主義者(如馬斯洛、羅傑斯等)對人性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相信人具有自我實現的內在動力(可歸之於“性善論”),在心理教育過程努力營造尊重和信任人的良好氛圍,併力圖透過這樣的氛圍激發、達成人的心理的自主成長。說心理教育是一種張揚人性的教育,這是由心理教育的特性所決定的,心理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心理機能、發掘心理潛能,是心靈建構的活動,人性的基礎層次是心性,人只有具備最基本的感知、記憶、思維、想象、情感、需要等心理能力,才能從事作爲人的活動,才能從人性的視域來審察作爲人的活動,要使人具有作爲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對人心理的培育就勢在必行,從這一意義上講,心理教育是張揚人性的教育,那麼,從人性的高度來審視,心理教育究竟要張揚什麼?

1.人之心力

心力與體力對應,是人的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的總和,也可稱之爲心理能力,它能生髮出巨大的能量。每一個正常發展的人,都具有一定的遺傳素質,這種不定型的能量與後天因素的結合使人與那些依靠固定結構發展的動物具有質的差異,其實,就人的生物學意義上的素質而言,人並不佔有多大的優勢。人跑不能勝馬,力不能勝牛,更不能象鳥兒飛翔,但動物不具有豐富的心理世界,更不具有能使自身發展壯大的心力。正是有了這種不定型的心理能量,經過自然的成熟與社會化過程的交互作用,透過自身的努力,人能夠積累智慧、豐富情感,形成獨特的心理結構和精神特質。因此,人性並不表現於人的生物性,而表現爲他的理性和精神,人的真正力量是精神力量,人的真正價值是精神價值。

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曾論及“心力”問題,“人之能力分爲內外二者: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發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或發達其精神而罷(疲)敝其身體,皆非所謂完全者。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爲調和之發達。而精神之中又分爲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1]。王國維所謂的“精神之能力”實際上指的是“心力”,它與“身體之能力”(體力)一道構成和諧發展的“完全之人物”,這種論述就是在今天仍不失其精闢和深刻。心理是巨大的能量場,心力是強大的能量源,心力的發揮與否與人性能否得到張揚呈正相關,當人性受到壓抑控制時,心力也會減弱,當人性得到尊重、解放時,心力也會得到張揚,反之亦然。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極不平衡的時代,一方面,科學技術空前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另一方面,人性的發展卻受到極大的阻礙,科技發展使現代人深受工具理性的奴役,物質富有卻導致很多人精神的空虛,這就是所謂的人性的“時代的精神分裂症”,對於這樣一種精神的痼疾,心理教育未必就是靈丹妙藥,但至少可以透過發展人的心力來抵禦精神的畸變,透過張揚人的心性來矯正、挽救失落了的人性。

2.人之潛能

心力是指心理的能量、心理的效力,它表明了心理的動力特徵及其心理髮展的現實性;而人的潛能則是蘊藏在遺傳素質之中的尚待開發的生理和心理能力,它表明了心理髮展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可以透過開發而轉化爲現實性,也可能會得不到開發而在個體身上泯滅。人的潛能是人性的一面,也正是人的潛能奠定了人性的現實性基礎,潛能的開發無疑是張揚人性的現實之舉,“人類生下來就是早熟的,他帶着一堆潛能來到這個世界,這些潛能可能半途流產,也可能在一些有利的或不利的條件下成熟起來,而個人不得不在這些環境中發展”[2]。從現實生活來看,人之潛能帶來了人之創新、人之發展的可能,也賦予了人在順境中求成、在逆境中抗爭的信心和勇毅。我們生存的世界每前進一步都標示着人的潛能的進一步開掘,技術世界的每一次變化,都是人創新精神的一次閃光,這也是人性的體現。由此可見,潛能是流動的,人性也非固定的、命定的,在潛能的發揮中張揚人性,在人性的昇華中激發潛能。

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大特點之一是他的未完成性,這種未完成性,使人不會停留於實存狀態,它會不斷驅使人追求新的規定性,不斷創造新的自我。這種“追求”、“超越”之所以成爲可能,是因爲人有自我發展、自我求成的潛能,然而,由於社會的規限、生存的壓力、個人的境遇,人性常常難以得到彰顯,潛能不能有效地發揮。美國著名的藝術家摩西老母在她的晚年才發現自己有驚人的藝術才能,這一現象被稱爲“摩西老母效應”。人的心理潛能開發是否得當與個體生存息息相關,人類已步入網絡社會,“電腦黑客”等高智能犯罪日益增多,這一現象可否認爲是人的潛能開發失當,致使人性的扭曲,它沒能用之於人類的進步事業,反而加害人類自身。由此,可以認爲,人的潛能是無限的,透過心理教育可以開發人的潛能,而潛能的開發應與德性的培育結合起來,使潛能的發揮合乎人性的規範,能夠提升人的價值,而不至淪落爲一種人性的異化和反動。

3.人之德性

德性是人性的核心內容,也是人性區別於的重要標誌,發展德性即意味着張揚人性,德性的培育是心理教育的一項內容,因爲,德性是具有心理特點的一個概念,它表現爲個人依據社會善惡的規範支配自己的行爲而形成的一種人格傾向。柏拉圖認爲:“德性是心靈的秩序”,心靈處在無序狀態時,就會出現混亂和迷惘,怎樣使心靈歸於秩序?這就需要培育良好的德性,使道德心理活動由自發、自覺遞進到自由,使道德需要由本我、自我發展成超我,雖然心理教育不能替代道德教育,但心理教育在發展德性過程的作用則是其他教育(包括道德教育自身)所無法替代的。

從心理教育的角度來看,發展心理與發展德性二者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德性自身即表現爲一種人格傾向,促進道德人格的發展是心理教育與德性培育的結合點,心理教育透過發展人的各種人格特質爲德性發展奠定基礎,發展了的人格特質又直接構成德性的一項內容,二者相輔相成。就心理教育來看,德性的培育既可以是認知性質的,也可以是陶冶性質的,還可以是訓練性質的,關鍵是把握德性形成的心理序列,將遊離的心理要素轉化成穩固的人格系統。培育德性的關鍵是形成一定的道德力,道德力是依賴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協同培育而產生的心理能力,它是一種德性認知、德性情感、德性踐行的能力,既是一種道德品質,也是一種心理品質。學生道德力的發展需要良好的道德情境,依賴於道德教育與心理教育的協同努力,尤其是心理教育中對學生認知、情意、行爲的培育與養成,能較好地促進道德力的發展和人格結構的形成。總之,人性決定了人的可教性,德性表明了人的爲善性,心理教育之於人的德性的培育,是對人性的一種張揚,是對美好人生的一種探求。

六個方法 讓孩子從小就自信

自信就是一種魅力,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婚戀過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那麼,該怎樣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自信呢?相信這是每個爸媽都關係的問題。

1、認真對待孩子的要求

經常忽視孩子的需要,會讓他因不被重視而失去信心。當他在電話裏滿懷期望地提出:“媽媽,牛奶。”你在外面一時不能滿足他,告訴他具體時間:“回到家,媽媽給你拿,好麼?“

2、給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機會

週末帶孩子出遊,徵求他的意見,但不要問:”你想去哪裏?“而是這樣問:”你想去動物園還是水族館?“給他選擇的範圍,讓他自己做出選擇,會增添對自己的信心。

3、不要嘲笑孩子說錯的話

孩子剛學說話,發音不準確的時候。不要嘲笑他,也不要當時刻意強調,換個時間再教他。在孩子語言學習期,你的嘲笑會使他喪失學語言的信心和興趣。

4、認真對待孩子的提問

孩子提出問題,耐心傾聽,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實告訴他。讓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對別人的敬畏心理,從而增加自信。

5、用商量的口氣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把報紙拿給媽媽,好麼?“讓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6、給孩子一個展示作品的空間

讓孩子在家中最醒目的牆面上張貼他的塗鴉之作;在櫃子上爲孩子做個陳列架,陳列他的小製作。榮譽感最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想要讓孩子自信,那麼就對孩子多一點肯定,讓孩子一點一點的培養成一個有自信的人。不過,也要注意不要讓孩子自信過度膨脹,這樣就成爲了自負,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利。

美女老師脫衣爲同學講解,也是蠻拼的!

這個生物老師是在街上看到有人穿類似的衣服後產生的這個想法,在執行之前她得到了學校的同意。

她準備的三套衣服,分別是關於人體器官,骨骼和肌肉。

前期網絡瘋傳的老師性侵學生。給老師們帶了嚴重的不良影響,這些變態的老師畢竟只是及極少數的。大多的老師都是全心全意的爲了學生。

現在的學生在課堂學習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都不是很喜歡,學習的積極性相對就要小很多,荷蘭一名生物女老師爲了更好的'讓學生對人體器官,骨骼和肌肉有所瞭解,而且能夠清楚的記住。想出來一種奇特的教學方式,在授課的時候一層層講解,然後一件件的脫掉自己的衣服。

網友們,你喜歡女老師脫衣服爲你授課嗎?

點撥,辭書釋爲“指點、啓發”之意。它是幫助人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理清思路、找到最佳途徑的一種藝術手段。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來共同完成的一部交響樂,如果說教師是樂隊的指揮,學生是隊員,點撥就是教師手中的指揮棒,那麼點撥方法的實施就是教師對指揮棒的藝術運用。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依情因時創造性地採用靈活多變的點撥方法,必能使課堂奏出張弛有序、動靜結合、抑揚頓挫的優美旋律。筆者就生物課堂教學中點撥的方法和原則談談粗淺的見解。

體態點撥,即教師藉助體態進行點撥的方法。體態也是一種語言,它是與語言交流相對應而言的,也稱非語言交流。它主要包括面部表情,手和腳的移動,人際間的距離,講話的速度、音量等。研究表明,體態語言的交流作用和效果不但遠遠大於語言交流的作用和效果,也是任何語言無法比擬和代替的。常見的體態語言有以下幾種:

(1)動作點撥。動作點撥是教師藉助形象生動的動作、手勢啓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點撥方式。例如講“蚯蚓運動”時,教師可用右手手掌手臂表示蚯蚓的身體,左手錶示蚯蚓的環肌、縱肌的交替舒縮以及剛毛的作用,使之一伸一縮的運動;同時,讓學生同教師一起比劃。這樣就使抽象的語言符號轉化爲具體、直觀、形象的體態語言,不僅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增添了學習的樂趣。

(2)目光點撥。目光點撥是教師以目光爲載體,十分巧妙地把教師要表達的十分複雜的願望、態度、情感迅速傳遞給學生的點撥方式。例如,上課鈴一響,學生便向教室魚貫而入,此時教室裏嬉鬧談笑聲還會此起彼伏。教師走上講臺若以嚴肅的目光掃視全班,或緊盯調皮的學生,教室就會立即安靜下來,學生馬上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

(3)表情點撥。面部表情是人的思想感情的顯示,是人的內心世界最靈敏、最複雜、最準確、最微妙的“晴雨表”。馬卡連柯曾說過,“做教師的決不能沒有表情,不善於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師”。表情點撥正是教師藉助面部表情潛在的調控作用,把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十分微妙、複雜、深刻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的藝術手段。例如,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因思維定向出現差錯,教師若用迷惑的表情加以暗示點撥,學生會十分敏銳地調整思維角度,另闢蹊徑,走出誤區,找到正確的思路。

生物科學是非常人文的一門學科,自己要認真研究高一學生的心理狀況,只有全方位地把握學生的情況,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學上真正的主動。

學習壓力大 怎麼樣減壓

壓力很大,但是我們永遠無法根除壓力,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處理它。一下是小編給出的建議:

(1)確定你的壓力源和壓力水平。所謂壓力源,是一種場合、一項活動或一些人,它們使你感到有壓力、失控或煩惱。壓力水平是指這個壓力源對你的影響程度。應該確切瞭解你的壓力源。是什麼使你緊張、感覺糟糕,或是生氣、憤慨?什麼使你頭疼?什麼使你認爲沒人理解你,或沒有辦法解決你面臨的問題?高中生大多數壓力源來自於學習,但學習的壓力源不盡相同。有的同學對自己要求比較高,達不到要求就有壓力;有的同學是因爲家長要求比較高而有壓力;有的同學是因爲學習成績下降,老師的批評造成了壓力比較大;有的同學憂慮自己不能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還有一個問題,壓力的水平有多大?什麼會引起嚴重的頭痛而不是一般的頭痛?如果不知道是什麼引發壓力的,我們就不能處理壓力,也難以理解壓力源如何在心理、生理和組織方面影響我們。瞭解你的壓力源,並且在它們出現之前就識別出來,這是壓力管理中的一項必要技能。瞭解你的壓力水平,能有效地幫助你控制自己對壓力的反應。

(2)實施時間管理技巧。對有些人來說,如果不能對客觀環境進行有效的控制,就會感覺有心理壓力。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應該設法去控制那些還能夠控制的局部。改變你所處的環境,減輕令人不快的壓力源的影響,常能達到減輕壓力的目的。你可以找個安靜的地方去完成作業,或者將各種檔案和學習資料分類擺放,或者聽聽輕音樂,這些改變能幫助緩解壓力。

(3)分享和披露。向自己和他人公開你的想法和感覺,對於減輕壓力有着顯著的效果。有時候,只要把面臨的情況以及它是如何困擾你的大聲說出來,就能幫助你解決問題。透過這種方式,你將對此事產生一種新的態度或觀點。從新的角度看待事情,往往能使你產生更積極的想法。比如,考試考了低分你可以消極對待,這是一種挫折;也可以積極對待,它暴露了你學習上出現的一些問題,你可以自己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或者尋求老師的幫助。

(4)寫日記寫日記指有規律地留出一些時間來記錄勝過中正在發生的事情。透過寫下你對特定的事和人的想法、感覺和反應,你可以對重要的事件發泄自己的情緒,並對此事獲得新的觀點。

(5)和一個自己信得過的朋友、親戚、同學、老師或專業心理諮詢人員交談對減輕壓力非常有幫助。有時候,我們都會變得及其心煩意亂,這將是我們很難客觀地看待問題。一雙聆聽的耳朵能幫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想問題,並接受一個我們自己可能沒想到的看法。有效地諮詢和顧問服務能對我們理解和處理壓力起到積極的作用。說你可能需要幫助,這並不是說你學習工作沒有效率。人人都應該想辦法提高自己的壓力管理能力。

(6)心像法和心理意向正日益成爲受歡迎的減壓方法。“看到自己在籃球場上投出一個漂亮的三分”,“想想自己五年之後會在什麼地方”,“看到自己完成了大學學業並且開着一輛新汽車”等等,這些都是心像法和心理意向的例子——想象你在這樣一個場景中,全力想象你理想中自己的行爲、外表是怎樣的,在頭腦中創造一個你自己的形象。還要想象一下,如果達到了自己設定的目標,你將感覺如何。支撐心像法的理論是“成功造就成功”。透過積極樂觀的想法,我們又是可以像自己希望的那樣去行動,並達到我們想要的高度。

(7)放鬆自己,不必緊張。只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實力就可以了。可以做個小測試,最後總結自己的能力如何——如果能力不錯,就不必太緊張,只需正常發揮和擴展提高;如果能力較弱,也不必太緊張,多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請教老師、同學,或參加培訓班培訓來提高能力。太緊張會使自己的能力減弱,適當緊張會使你的能力有所提升。

每回學習的時都會有種恐怕感,害怕考不出成績這是造成每個大學生學習壓力大的問題。在此可不可以放鬆下我一天訂下幾個小時來學習其他時間按我的愛好去吧,人是種動物心裏高興身心不疲憊做起事來就好多了,頭腦清晰每天笑笑只要讓我開心,你就會進步!

福州初中老師出試題 你敢說你看過《西遊記》麼

昨日,福州的張女士向本報記者曬齣兒子在學校的兩份單元考試卷,其中的“麻辣試題”不僅令讀初一的兒子叫難,就連碩士的她也深感“鴨梨山大”。

此外,記者還對30位不同年齡段的市民隨機採訪,結果準確率均不足10%,均被“秒殺”,宣告“陣亡”。

家長:老師出題偏門不單孩子得低分就連碩士畢業的自己也HOLD不住

“這些題目不單兒子不會,就連我都‘鴨梨山大’。”昨日,張女士曬齣兒子的兩份成績不理想的試卷,其中一份成績還不到35分(滿分100)。

在這兩份名爲《西遊記》系列,第1-15回、第16-30回的考卷當中,題型包含有: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

張女士說,在還未細看試卷題目之前,她還對兒子的學習態度表示懷疑。在看完之後,方覺試卷題目“麻辣”,讓碩士學位的自己也不禁咋舌。

對此,張女士也列舉了其中部分題目。

例如,在填空題中,“孫悟空與二郎真君纏鬥,先變做_____,真君變做餓鷹兒;再變做_____,真君變做大海鶴;又變做一個魚兒,真君變做______;然後變做水蛇,真君變做______。”(答案:麻雀兒、大鶿老、魚鷹兒、朱繡頂的灰鶴)

在簡答題中,一題問到,“黃袍怪花言巧語,以什麼藉口令國王相信他是駙馬而唐僧是老虎呢?”(答案:黃袍怪說:陛下,十三年前老虎精叼走了公主,自己仗義救了公主。近日聽大唐西天取經的唐僧也叫虎害了,變化做了唐僧,得了唐僧馬匹與行李,過來迷惑你的。)

張女士說,上述這些題兒子基本沒填,被畫上不少紅叉叉,由於成績太低,兒子很受傷,只好每天都閱讀《西遊記》。

“兒子並不願意提及考試的一些事情。”張女士說,她只從兒子零碎的話中得知,這樣的考卷似乎是一週考一次,由每個班的老師輪流出題。

“這樣的學習方式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會不會損傷孩子讀名著的興趣呢?”對此,張女士腦中問號頻頻。

調查:30位市民考試基本拿不到10分 市民對“偏門試題”褒貶不一

“你看過《西遊記》嗎?你熟悉《西遊記》的劇情嗎?”昨日記者帶着這兩個問題,隨機向30位市民提問。得到的答案基本是“肯定”。可隨後,記者讓這些市民作答,幾乎所有市民都面露難色了,解答的準確率均不足10%。

“這卷子給我考,估計還考不到10分。孩子們真不容易。”看完試題之後,剛剛大學畢業的林小姐表示,試卷的題目相對“偏門”,對於初一的孩子來講,是一種磨難。

同樣是大學本科畢業的朱小姐說,由於興趣愛好不同,並不是每個小孩子都愛閱讀名著。如果把原有的閱讀樂趣轉變成一種任務式的負擔,會把原本的好意給扭曲了。“畢竟不是專家,沒必要研究得這麼透徹。”

“這不到35分的分數,確實蠻傷孩子的心。”還有不少市民表示,希望不要給孩子造成壓力,爲了答題去背誦那些複雜的文言文。此外,雖然分數只是參考,用打分的方式,確實有點讓孩子受傷和消極。

“當然還是很支援老師讓孩子閱讀名著的良苦用心。畢竟出這樣的試卷也蠻難的。”40歲的市民陳女士表示,她個人建議多用選擇題,和開放的問答形式,學習氣氛也相對寬鬆。

讀書是爲了什麼

讀書是爲了什麼?有的孩子說是因爲父母的期待,完成父母的願望,有的孩子說是爲了以後過的更好,有的學生說是完成自己的夢想,讀書到底是爲了什麼?來看看下面是怎麼說的。

讀書是爲了什麼

讀書是一種思考與認知,它並不能爲你帶來直接的財富提升,卻能有助於你更好的瞭解這個世界。

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實則是知識改變了你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對每一件事的態度。

我們不斷的用知識去豐盈,充沛自己的內心,最後,你認知到了驕傲自滿的缺陷,於是你學會了自謙低調;你認知到了道德倫理的尺度,於是你學會了原則禮法;你認知到了自由的侷限,於是你學會了對自由的把握;你認知到了苦難挫折的必然,於是學會了堅韌坦然的面對;你認知了仁義禮智信,於是學會誠實敬重。

讀書所獲取到的知識並沒有爲你製造出財富,但卻教會了你在容易和困難、前進和後退、誘惑與內心、理智與衝動之間如何做取捨;教會了你金錢可以幹些什麼,還可以創造出多大的價值;教會了你一份穩當的公務員工作,一份高薪工作,一個大型企業的offer對你意味着什麼;教會了你什麼樣的生活纔是你要的生活。

你不愛讀書,於你而言只不過是少了一種途徑,一種瞭解並認知萬物執行的途徑。所以,你還看不懂名著,欣賞不了名畫,在金錢和道德之間做了錯誤的選擇,在進退之間畏首畏尾。你認知不到每件事物所帶來的人生價值,所以同樣的2000塊錢,對每個人的收益增長都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一份崗位,對每個人的進步都不盡相同。

每當我們遇到選擇的時候,努力可以讓我們有更多選擇,而知識卻能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每一項選擇的意味。我們之所以沒有成功,沒有成爲這個世界上那麼一小撮人,就是因爲我們能選擇的不多,對選擇項的理解不夠徹底。

再過幾許時日,再讀幾許書本,當你充分認知到這個問題中的種種選項後,你就不會再問讀書是爲了什麼了。

所以,明白了這些,你還在糾結讀書是爲了什麼嗎?簡單的一點就是讀書首先就豐富了你的知識,豐富了你的精神,開闊了你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