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職業培訓>

如何開展企業培訓

學問君 人氣:1.83W

無論如何,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對於培訓工作已經越來越重視。但是我們重視的不應該先是所謂的效果,而是應該重視培訓這個工具的本身,重視它操作和應用。那麼正確的企業培訓應該如何開展呢?

如何開展企業培訓

培訓的正確開啟方式

培訓是個系統的工作,需要科學地循序漸進,而不是一蹴而就。這就不難理解培與訓的科學構成:“培”主要是匯入與傳播,“訓”主要是實踐與塑成,透過展與收的有機組合,來實現培訓的巨大意義和現實效果。

一、企業培訓過程

“培”主要是解決從不知到知,或從舊知到新知,或是從淺知到深知的部分,先“知”而後“行”。所以這個部分我們要釐清該階段目標,所有功夫都是圍繞它。如:學習動員到位些、請大牌點的主講老師、現場佈置的彰顯點、課程的花樣多趣味生動些,等等,這都會增加“培”的效果。但並非爲絕對標準,因爲太多晚會式的掌聲、笑聲甚至哭聲,對於培訓而言已經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也有並沒太多掌聲、笑聲,但能引起每個人的高度投入和深度思維的課程,這也同樣達到效果。(當然這樣的話,所謂的“好”也就不那麼“顯見”,所以不適合“交待”式的工作。除非培訓負責人和企業老闆達成了一致。)所以,只有明晰了階段使命和所求標準我們的使力纔不會讓工作走樣。

二、培訓師的角色扮演

作爲培訓師,在“培”階段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努力把課程做的精彩豐富些,正是他的本職,但需要“以終而始”,就是圍繞最後的結果展開現階段的精彩,否則就容易“不務正業”,做“喧賓奪主”的事情。因爲培訓不是培訓師一個人的精彩,而是衆多參與者的積極表現而所起的“化學反應”。

作爲受訓人員,則需要給出“培”階段重要的評估意見,當然這不是太困難的事,因爲就是:聽得懂嗎、理解的深刻嗎、容易記住嗎。所有的各種“花樣”其實就是圍繞這個“知”的目標,差別只是質和量的不同。即是知的深還是懂的多。當然最可怕的“好”就是連質和量都沒有的“培”,所謂的“好”其實只是滿足了受訓人員的視聽欲而已。

培訓內容的階段

“訓”主要是解決從“知”到“行”,從“會”到“熟”,或者更高的境界。

按照培訓的KSA模組來講:理念性態度類的培訓,在“訓”階段需要將其轉化爲可識別行爲來實施;若是技能類培訓則需要把行爲分解爲分解動作,然後透過“訓”養成習慣,乃至潛意識;當然若純粹是知識類的'培訓,在“訓”階段的工作就是微乎其微了,只需要做些重複性的工作,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就可以了。(它的效果評估主要還是在“陪”階段)。

一、“培”字延伸

作爲企業和培訓負責人,這一階段其實就是培訓效果轉化的工作。大致分爲兩個模組的工作,第一就是強化記憶和補充性的工作;第二是調適和落實性的工作。

所謂強化記憶和補充性的工作,就是在“培”後對於受訓人員真實的理解和記憶的質量進行跟進,如:根據實際工作出發提煉出問題式的考卷或開放思維式的演講。當觀察到真實的理解有誤或者記憶的質量有缺,就需要進行補充性的工作:小補則是個別或小組討論,大補則需集體討論甚至再“培”; 所謂調適和落實性的工作,就是根據現實工作狀況乃至個體差異進行調適性指導,落實到“訓”之計劃中來。這裏需要重申的是:“訓”的工作絕不是把“培”的工作再簡單地重複一下而已。

二、“訓”字延伸

作爲培訓師,在“訓”階段需要與企業和培訓負責人保持緊密溝通。先作爲“旁觀者”進行觀察,偶爾作爲參與者進行體會。主要是站在實際的角度,對課程的理念、方法、及工具,給予具體的落實和指導。所以其中扮演角色的就是教練+顧問,所謂教練就是不再是教(即直接告訴),因爲告訴的階段已經過去了,而是應啓發和引導其應用和實踐,協助其找到屬於自我的感覺(因爲別人的感覺不易儲存和識別),甚至是總結出自己的新知;所謂顧問就是面對受訓學員於培訓內容在應用中的變數和盲區,接受他們深度和廣度的諮詢。

而受訓對象在“訓”階段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了,不象前階段那樣“聽好課程,給出效果評估”的“旁觀者”了,而是主角。所以這個階段與之前剛好做了個角色調換,變成了一個比較“難”的角色。會出現“聽得很明白啊”、“很有道理啊”,怎麼行動起來這麼難?或是在“分解動作”訓練的時候就以“已經聽得很明白、理解得很深刻”自詡,而對訓感到不耐煩。所以在這個階段會因爲存在變化而產生大量衝突,所以、、信心和耐心的就顯得很重要。當然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成長和進步只是坐着聽幾堂課就能實現的話,那麼天下人早就皆是“英才”了。

TAGS:培訓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