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職稱論文>

高職院校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特色建設探析

學問君 人氣:2.79W

國際貨運是指從一個國家上海國際貨運業務.400*630/7756.以一種或多種運輸方式運到另外國家,都伴隨着國際貿易一般就是國際貨運,但一般國際物流還包括快遞,國際貨運不包括國際間快遞。國際貨運一般就是集裝箱運輸,和空運,鐵路運輸。

高職院校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特色建設探析

摘要:目前國家通關改革政策、自由貿易區新模式下海關管理模式的變革、職業資格許可改革,對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探析高職院校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特色建設方案與措施。

關鍵詞:高職;專業特色;報關與國際貨運

一、基本情況

1.1 專業概況

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需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同時也需要緊跟國際物流、跨進電商、國際貨代行業發展步伐。該專業主要培養與我國經濟建設相適應,掌握報關報檢、國際物流以及國際貿易基礎理論和實務操作知識,熟悉進出口業務操作、報關、報檢、制單業務以及海運、空運、集裝箱運輸和多式聯運相關業務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專業人才。

高職院校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畢業生就業面向主要爲:(1)各外貿公司及有進出口權企業中從事單證處理、報關報檢等崗位的工作。(2)國際貨運代理企業、專業報關行、國際船運公司從事國際貨物海運代理、空運代理、商品進出口報關、報檢、國際貨運保險與理賠等多種崗位的工作。(3)國際物流企業中從事報關、單證處理和相關的運輸、貨運代理等工作。

1.2 產業背景

隨着國際貿易和國際運輸的不斷髮展,國際貨運代理業逐漸從這兩個關係密切的行業裏分離出來,成爲獨立的行業。它在發展國民經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別的行業不可替代的,被譽爲是連結貨主與承運人的紐帶。同爲服務性新興行業,報關行業則是爲需要報關的企業提供一個報關的便捷通道,其服務範圍總體來說是爲企業辦理進出口貨物的通關及出入境手續,準確簽單,避免信用證超期,造成經濟損失。報關與貨運代理屬於國際貿易業務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貨運代理業務從業人員作爲貿易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經濟活動主體已初步形成了一個新的職業羣體,在國際貿易中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

珠三角地區報關與國際貨代業隨着國際物流業的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起步,憑藉着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發展較爲迅速。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加大交通運輸業的投入和建設力度,加快了港口、機場、鐵路、航道、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爲國際貨代業建立了較爲完善的由鐵路、公路、水運、民航、管道五種運輸方式組成的物流支撐體系。廣東省大部分交通運輸企業聚集在珠三角地區,已建成廣州、深圳、湛江、汕頭等四個公路主樞紐。民航機場佈局合理,形成以新白雲機場爲樞紐,多個地方機場爲輔助的民航運輸格局。港航建設步伐加快,港口碼頭向大型化、集裝箱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其中的運輸代理服務業佔了八成多,國際貨代業正成爲物流重要增長亮點。

二、特色建設措施

2.1 擴大“行企校”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彰顯規模效應,實現共贏

利用同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交流,探索實施“標準共建,過程共管,結果共鑑”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以職業能力培養爲切入點,基於工作過程進行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設計,建立“課程與工作任務相結合,課程與技能相結合,教學與學習情景相結合,實訓與崗位相結合”的教學體系,構建以“崗位主導、任務引領、能力主線”的專業課程體系。

(1)基於真實工作過程,行校企共同制訂“工學交替/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方案。

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專業定位和專業建設,結合地方報關行業、國際貨運產業發展狀況和人才需求情況,共同制訂專業教學設計和人才培養方案,形成了校企間的良性互動,並進一步深化合作成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每年定期召開會議,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技能證書等事務進行諮詢和論證。

邀請行業協會專家爲本專業的發展提供諮詢,並聘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參與成立了就業顧問委員會。透過多輪調研論證瞭解行業企業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情況,“行企校”共同明確專業定位與核心技能課程,適時修訂教學設計,同時動員行業協會中的報關企業和貨代企業,在學生實訓、實習、就業、競賽培訓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將職業資格標準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行“課證結合、以賽促學、以證促學”。根據國家改革政策,與專家共同探討自貿區新模式下的海關管理模式的變革和報關行業發展前景,及時調整專業課程設定,緊密與考證結合。

(2)基於項目化教學模式,校企共同開發專業核心課程標準。

專業核心技能課程透過與知名報關企業、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深度合作,在課程標準的開發、特色教材建設、資訊化教學平臺、實訓基地及教學模式設計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在引進企業課程資源和課程標準的同時,也引入了行業和企業認證,加強“雙證”融通教學,透過“課證融合、以考促學、以考促教”促進技能課程教學內容、考覈方式的深化改革,從而提高學生獲證率和就業競爭力。

(3)基於“2+1”培養模式,校企共同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工作,實現“過程共管、結果共鑑”。

以就業爲導向,根據地區報關、貨代人才需求特點和個性化要求,靈活進行“2+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陸續與多家企業合作開展“人才訂單培養”工作,制訂完善的專業整體實訓方案設計,並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專業與企業共同制定訂單培養的課程方案、授課內容、考覈標準等。專業學生在第五個學期由企業進行面試選拔後,到企業中的客服、商貿業務操作部、海運部、單據等崗位完成互聯網商貿、國際海運、單據處理等業務工作的操作,從而形成了教學與實踐的無縫連接。每學年安排數十名學生參與企業的“訂單式”培養並實現就業,透過訂單培養畢業的學生能更快速適應工作崗位,更快進入角色。

爲企業“量身定做”開展人才訂單培養的過程中,學校、企業全程接觸,讓學生深度接觸企業文化、全面實施師徒短期帶教,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校內成績考覈與企業實踐考覈相結合,嚴格執行過程管理機制,實行校企共同管理教學過程,共同鑑定與考覈學生的職業表現和專業技能水平。

(4)基於“工學交替”思路,校企共同建設“五步進階”成長性的教學平臺。

按照“校企融合”的思路,人才培養“學校與企業一體化”,教學內容“理論與實踐一體化”,實踐教學“校內與校外一體化”,教學場地“教室和實訓基地一體化”,重視學生的實訓和再學習能力的培養,構建五步進階的教學平臺:基本技能(課堂情境模擬)、專業技能(軟件實訓平臺)、綜合技能(校內工學交替或公司頂崗)、創新能力(大賽、思維風暴)、就業能力(校外實習和基地實訓)。並將五步進階設計方案落實到具體教學過程,形成以職業崗位爲導向的“多重層級”項目式課程體系。

第一階段――基本技能:以企業真實的工作任務或產品爲載體來實施課程整體設計,企業參與專業核心技能課程的課程標準開發、項目式教學方案設計等工作。

第二階段――專業技能: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兩個育人環境的優勢,以企業提供的真實數據或案例爲背景,結合校企共同開發的仿真軟件實現業務模擬操作。

第三階段――綜合技能:聘請企業人員來校指導學生校內實訓,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現場觀摩,讓學生熟悉職場文化並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初步形成系統化專業能力。

第四階段――創新能力:聘請企業專家作爲評委,組織學生的校內技能大賽;鼓勵學生參加省級或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實時關注行業發展前景與動態。

第五階段――就業能力:積極推行訂單培養,組成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實習,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實習與就業相結合,實現“準就業”實習。

2.2 構建“虛實一體”的立體化創新人才實踐新平臺,實現學習和就業的無縫銜接

秉承“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育理念,在實訓方案的設計建設過程中,以“龍頭企業”爲標杆,確保實訓方案體現“行業高標準”。聯合行業龍頭企業共同制定實訓方案,力求反映行業發展新方向,與時俱進更新教學體系和內容。在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平臺和校外實訓基地基礎上優化課程設計,強化單項技能訓練的同時注重綜合能力培養,拔高學生的業務實操技能,實現學生學習與就業的無縫銜接。

(1)建立校內“高仿真”實訓平臺,形成“虛實結合”高度集成的實訓體系。

採用校內“模擬實訓”的方式,根據實際業務流程,在校內建立仿真的企業運作實訓環境。先後建設一批功能齊全、水平先進的校內實訓室和資訊化虛擬實訓系統,構建“虛實一體”的立體化實踐教學平臺。

爲了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校企合作開發基於工作過程的實訓項目,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和學生動手能力,實現校內技能學習與實踐工作崗位能力需求的接軌,解決商務管理類專業校外大規模集中生產性實訓的實際難題。

構建核心課程網絡教學平臺,接入互聯網並向學生開放。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中包含有教學大綱、授課計劃、教案、課件、教學參考資料等教學資料,學生透過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完成自主學習並完成在線練習、在線作業。藉助於資訊化的實訓教學環境積極進行專業和課程的內涵建設,充分利用實訓教學環境完成專業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覈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創新。

(2)與優質企業共建“三位一體”校外實訓基地,實現學習和就業的無縫銜接。

充分利用國際貨代產業大發展的契機,積極發揮行業引導作用、加強企業主體地位,有效實施學院內涵建設,建立基於共同利益的“行、企、校”、“三位一體”的校外實訓基地,以保證專業生產性實訓和畢業頂崗實習的順利進行,滿足學生專業實訓和半年頂崗實習的需要,學生可以上崗即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