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如何建立綠色的供應通道

學問君 人氣:2.66W


  [摘 要] 明、清青海蒙古的盛敗與大通地區的興衰關係的體會。
  關鍵詞:通道 問題繼續研究

  中圖分類號:G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127(2007)14-0157-02
  
  1 大通地區一直是各部蒙古族往來青海湖地區的重要通道
  
  1.1 1227年,蒙古軍攻佔了西寧州以後,從各種史籍記載看,對西寧州及其附近的大通等地並沒有派官置守,雖沒有派兵駐守的記載,但此時當是蒙古族至大通地區之始。

  1.2 1235年,闊端率軍駐於西涼府,而此時闊瑞經略吐番地區有兩個基地,涼州和臨洮。其中涼州成爲以後蒙古入青海湖、新疆地區的主要中轉站,而涼州至青海湖再到烏斯藏都必經大通。據《素邊紀略》卷一•《西寧邊堡》載:“四方之夷,往來如織。以舊市於此川,今近於多巴,白塔爾爲道主也”。(卷一《西寧邊堡》)雖樑汾所記之事爲明末清初時期,但白塔爾之所以在此時“其道西錯雜,往來如織”是因爲其地爲越達坡山自東而向湟中、湟源、青海區、烏斯藏等地的必經之路。

  1.3 1509年~1571年,東蒙古因內訌而逃至青海湖地區,如:亦不喇部盤踞於大通東北大通河上游(今在門源境內)。另外:俺答汗所屬的丙兔、火落赤等部都活躍於環湖地區。

  1.4 《秦邊經略》、《西寧府志》等中史書中所繪的.西寧邊堡中可以發現經大通至青海湖的蒙古通道爲二條。一是經白塔向西北穿黑林科至青海湖之北;二是經大通西南景陽川至湟中再抵青海湖南,正因如此,明劉敏寬、龍膺所著《西寧衛》中均在此二處築以關堡、硤榨,並詳述拒守之法,如何重要之理。

  1.5 自明末至清末,大通地區以和碩特部爲主體的西蒙古活動,其牧地在今大通河上游,而布哈河,布隆吉爾河,在今大通縣橋頭古邊牆以北,沿其蜿蜒北上,沿邊以西、以北仍可以發現蒙民聚居的村落,和蒙語命名的地名,在清初至民國時期,前後約三百年。大通地區爲固始評子孫駐牧。到康熙16年以後,鄂木布(固始汗次子)去世,青海八召吉分立,羣龍無首,此時環青活湖主要有和碩特部,土爾扈特,綽羅斯、輝特、喀爾喀五部十八家。大通河一帶此時主要是和碩特部的遊牧地帶,可見這一時期,蒙古部落繁多,分佈地域自然不止侷限於環湖一帶。也就在此時出現了白塔鎮、多巴鎮這樣一些繁華的商貿城鎮,的便是蒙古人。在此以前的由蒙古貴族佈施興建的喇嘛寺院林立全縣各處。如僅東峽一帶就有八寺崖、達隆寺、達阪寺、圖哥寺、圖爾欽寺等(《安多政教史,115頁》),由此當地此時蒙古興盛和貴族的富足是不難想見的。
  
  2 大通地區隨蒙古的衰落而漸失去往日興盛氣象
  
  2.1 蒙元時期至明楊一清、鄭洛經略青海,爲該地蒙古繼續發展、時戰時和的階段。及至“湟中三捷”,蒙古或北去或內附於古邊附近。

  如上所述,元明乃至清初,蒙古多從內、外蒙經由河西走廊、涼州入青海和烏思藏來互市、熬茶、拜佛。明廷在今橋頭鎮自東向西築邊牆與互助、湟中相連,並設關堡、硤榨拒堵蒙古南下。所以從東峽鄉、寶庫鄉越達阪西去多巴、塔爾寺,及烏思藏的蒙古族就只能取道白塔鎮,由西北越娘娘山(金山)方可抵達目的地。這就是白塔鎮興起而長寧驛在明時衰敗的原因。而地處湟中多巴、塔爾寺、西寧、大通、互助沙塘川、佑寧寺交匯處的長寧驛雖有之便,卻無人和之利,因爲長寧驛在明邊牆以南農耕區內。蒙古在大通與湟中、海北出入之頻繁,明廷在大通截堵之嚴密,可在時任兵備副使的劉敏寬,西寧監司龍膺所著《西寧衛志》中可窺一斑:“有老虎溝峽榨,娘娘山崖石城崖,大暗門水洞榨,北川達阪山崖搾,六處極衝”並雲“以上峽榨皆海夷入寇道也。蓋西寧舊防羌未防虜。虜一闖榨,官軍不知所云。乙未2創虜,遂議迎考方向,爲之圖說”。朝廷採納劉、龍二人之計,即:1)嚴借路;2)急自治、3)鼓蕃族、4)扼川底、5)飭茶禁、6)議雕剿、7)重首功、8)議招降。從而加速了整個蒙古由盛而衰趨勢。

  2.2 1723年羅布藏丹津事發,此後蒙古情形則更是急轉直下,大通蒙古亦難倖免。清軍肆虐屠殺、縱火焚燒河湟名剎郭莽寺、祁家寺、東峽蒙古衙門莊。此後接踵而來的“善後”措施如:1)調整地方建制。2)整動宗教寺院。3)劃界編旗。4)道光整理蒙古事務。等等措施,致使到後來的蒙古接續衰敗“日益貧弱,沿邊乞食”的悲慘境況。原先因蒙古而盛極一時白塔鎮,祁家等,郭莽寺等也從此一蹶不振。其興盛衰敗與蒙古之命運緊密相關,真是“興也蒙古,衰也蒙古”。

  以上我就明、清青海蒙古的盛敗與大通地區的興衰關係的一點膚淺的不成熟的體會。由於時間和字數所限,未能做更透徹的研究,希望得到同行們的不吝指正爲盼,以便能就此問題繼續研究。

如何建立綠色的供應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