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莫扎特作品音樂論文

學問君 人氣:1.93W

一、莫扎特作品所具有的社會性

莫扎特作品音樂論文

莫扎特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鮮明的時代性和世俗性是其作品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生活的時代特性的不同層面在每個作曲家的作品中都會表現出來。在35年的歷程中,求索在歌劇領域佔到了70%。懷着對自己未來的憧憬、希望和自信的莫扎特於1781年堅決的獨自來到了維也納。當時的奧地利正處於啓蒙思潮之中,社會正在逐步廣泛的接受人的價值是有才能和道德決定的觀念。此時莫扎特歌劇社會性的重要代表作是《費加羅的婚禮》,他將世俗的歡樂和崇高音樂非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對封建貴族階層不遺餘力的進行了揭露和諷刺。最能體現人類本性與道德規範的戲劇性較量的則是內容無聊,情節胡鬧的《女人心》。他以極爲浪漫、優美的音樂氣質將人性中的隨性性和社會道德規範的激烈碰撞展現在人們面前,以柔美的方式將既對立又統一的意識形態向人們娓娓道來。建立在平民的感情基礎上,開創一代歌劇的新風是莫扎特歌劇最顯著的特點。

二、莫扎特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性

一個人的思想意識是由其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來決定的。共濟會(起源於中世紀石匠和教堂建築工匠的行會)的互助宗旨成爲莫扎特關注社會現象,注重社會問題的重要思想來源,灌注在他的思想領域中。但是莫扎特他要求個性獨立,爭取自由生活的`強烈願望使其依然的離開共濟會獨自來到維也納做一個自由的藝術家,因此,在其作品中有許多描述是呈現個性解放和對生活的嚮往。《費加羅的婚禮》中我們可以可以看到他濃烈的感情指向正式擺脫了貴族的虛假文化的羈絆而走向人性的解放這種清醒的意識已經初露端倪。

三、莫扎特作品所具有的藝術性

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我們不僅感受到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輕鬆、活潑、幽默,也能感受到他注重以人爲本的思想。他沒有不刻意追求崇高,同時他的音樂又有着非凡的崇高氣質。保羅亨利朗在他的《西方文明中的音樂》中有這樣一段話“莫扎特是所有時代最偉大的音樂戲劇天才。他將所有事物、所有情境和所有人物以絕對客觀的心態去對待,沒有貝多芬期望企及最崇高的理想境界,亨德爾希望成爲上帝的代言人。他的整體概念具有純粹的審美性質,將每一種情境和每一個人物形象都變成音樂,而音樂是他的語言。他與德奧的超驗玄想熔於一爐,以曠世奇才保持意大利音樂的古老優良品質,體現了這個即將結束的世紀宏圖。生於法國巴黎的作曲家喬治比才,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歌劇《卡門》的作者,同時《卡門》也是比才創作的頂峯,劇情取材於梅里美的同名小說。由於當時聽衆的鑑別力跟不上他的音樂天賦,從而使他對自己最心愛的作品《卡門》缺乏自信,以至於最終由於這個原因,他情緒消沉,於1875年7月心臟病猝發而死。這部最優秀的作品是法國歌劇史上重要里程碑,是19世紀下半葉現實主義歌劇的傑作,並直接啓發了意大利真實主義歌劇的興起。

爲了與當時社會劇烈變動的政治現實相連且力求創作的“平民化”,作曲家進行大量歌劇創作,這也正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歌劇並沒有因爲封建王朝的結束而衰落的原因。到了19世紀上半葉,逐漸形成了“法國大歌劇”這種具有特殊含義的歌劇樣式,該體裁最能體現19世紀上半葉法國人的審美情趣。其中奧柏創作的五幕大型歌劇《波蒂契啞女》被視爲法國大歌劇的開端:歷史性的重型題材、長大的篇幅、龐大而華麗的場面佈景、精緻講究的芭蕾舞和富於效果的管絃樂,音樂貫穿不用獨白,合唱在歌劇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一切典型特徵使瓦格納城這部歌劇爲“戲劇界七月革命的先驅者”。意大利的羅西尼寫作的《威廉退爾》、德國的梅耶貝爾寫作的《新教徒》、《非洲女》等都是法國大歌劇的代表。19世紀中下葉抒情歌劇替代了法國大歌劇的統治地位。其一般選擇牽動人心的愛情故事爲題材,並且在注重聲樂旋律的感染力量的前提下采用日常生活一些常見歌曲、舞曲、進行曲。主要作品有托馬的《迷娘》、古諾的《浮士德》和《羅密歐與朱麗葉》、馬斯內的《曼儂》、聖桑的《參孫與達麗拉》。

這個時期最爲成功的作品之一《卡門》由於異國情調的色彩性旋律,強烈的西班牙節奏,明晰的配器,構成一種清新而富有魅力的樂風,使其成爲一部完美的抒情悲劇。

四、結語

近年來,我國綜合性大學藝術專業發展迅猛,原有的藝術學校也加大了招生力度。其實,在設有專門的藝術學院或者藝術類專業的多數綜合性大學,在面向普通考生進行招生的同時,也對藝術類考生敞開着大門,以其擁有的許多獨到之處來擊敗獨立院校的專業優勢,比如在專業設定上更趨向實用,在教學環節上更強調實踐等,綜合性大學還能提供藝術專業藝術專業所需要的跨科支援。這種發展對於提高我國國民整體藝術水平和素質有着積極地意義。但同時地毯式的擴招也必然造成畢業生迅猛增加,就業形勢也就越發的嚴峻。如果不能解決就業率隨着招生的逐年上升而急劇下降這個問題,隨着就業率的逐年走低,再加上藝術專業昂貴的培養費,勢必影響其後的招生,甚至會斷送很多藝術專業.,爲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爲改變傳統的課程設定,以社會需求爲目的,努力去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這樣才能求得將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