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化學與生活論文怎麼寫

學問君 人氣:1.25W

化學與生活的論文如何寫比較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資料,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化學與生活論文怎麼寫

化學與生活論文一

摘 要 化學是關於物質變化的科學,因其廣泛的應用,讓生活擁有了更多的精彩。本文透過一些生活現象,闡述了“化學與生活”對學生的影響,並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出幾點關於“化學與生活”的教學方式,以達到學生“學以致用,科學生活”的目的。

關鍵詞 生活與化學 學以致用 科學生活 教學方式

爲什麼充滿氫氣的氣球能在天上飄,而換成嘴吹的就下沉呢?爲什麼小孩成長階段要多喝牛奶?爲什麼葡萄密封會變成葡萄酒?爲什麼大多數易拉罐要用鋁而不是鐵和銅製作……這一切都離不開化學。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它在衣、食、住、行領域中發揮着重要的、廣泛的作用。但是“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塑化劑……”又讓人談“化”色變。化學是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又可危害社會。因此,“化學與生活”作爲教學內容應得到足夠的重視,且其教學方式應該多樣化。

一、“化學與生活”對學生的影響

1.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大多學生接觸化學課後,覺得化學反應式、化學品的特性和原理使人感到十分抽象,難以理解。透過“化學與生活”知識的學習,可以瞭解到化學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人們的衣食住行幾乎都離不開化學。我們的生活用品、陶瓷、塑料、化纖、紙張、金屬、酒醋、衣物等等,都是化學研究的成果,這讓學生感受到化學的應用已經不知不覺地融入生活中。同時它也是一門神奇的科學,能化腐朽爲神奇,變廢物爲寶物,如從流星隕落的隕石中提取金屬鐵;利用糞便產生的沼氣做飯、照明……化學之美,不僅在於它本身比如化學反應的精彩,而更在於它對生活的改變,就像糖讓生活更甜蜜、鹽讓菜餚更可口一樣。正是化學的廣泛應用,讓生活擁有了更多的精彩。“化學與生活”的奧妙,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加了他們的求知慾。

2.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化學與生活”主要是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它既體現了生活化,又從化學科學的角度來認識、分析問題,生活中的很多現象和事實中蘊含着豐富的化學原理。透過“化學與生活”的學習,學生面對生活中各種現象,採用化學手段加以解釋,這本身就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過程,如水壺用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水垢,就得分析水垢是什麼,其形成原因及有效去除方法;金屬製品容易生鏽,就得分析生鏽原理及防鏽措施等等,透過這個過程給學生灌輸了一種科學處理問題的思想,培養了學以致用、獨立思考的能力。

3.引導學生科學的生活方式

透過“化學與生活”的學習,可以獲得與生活相關的化學知識,如酒精易燃燒,食品乾燥劑(生石灰)易放熱,小蘇打易分解等。同時可以獲得與化學相關的生活知識,如根據衣物纖維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洗滌劑和洗滌方法,豆腐不可與菠菜一起煮,炒菜時不宜把油燒得冒煙等等。瞭解生活中化學知識與一些生活常識,有利於用化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並轉變生活態度和觀念,提出科學的生活建議。

二、“化學與生活”的教學方式

1.課內滲透“化學與生活”的知識

新課改後,中學化學教材中與生產、生活實際相關的內容相對增加,但比例還是偏少。教師在“化學與生活”的教學中應根據生活現象,充分挖掘其中的化學原理,避免泛泛地講解,尤其要發揮案例的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學習新知識時從生活事例引入新課,多注重生活化設計。如:①學習化石燃料的利用時,分析煤氣如何中毒;②學習化學元素時,從補鐵、鋅、鈣等廣告引入,匯出元素概念,這樣學生更易接受。課內滲透“化學與生活”的知識,將生活問題作爲教學的核心思路,讓學生接受化學新知識的同時增加生活常識。

2.開展“化學與生活”相關的化學實驗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 它與生活緊密相聯。根據所學化學知識,開展一些貼近生活的實驗,加強學生的記憶力,並鍛鍊動手能力。如:肥皂的製取、雨水pH值測定、溶液酸鹼度對頭髮的影響等等,一系列的實驗,加深對“化學與生活”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3.開展“化學與生活”的活動

在學校舉辦一些與生活相關的活動,如化學魔術(“棉線燒不斷”“白紙突現血印”等)、化學小品(“銅鋅合金冒充黃金”“捉鬼”現形記等)、化學知識搶答(食鹽主要成分、胃液中的酸、使用最廣泛的金屬和人體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等)……這一系列活潑、生動的文藝娛樂活動,讓學生輕鬆愉快的學習。此外,針對“化學與生活”的知識開展大討論活動,如怎樣選擇裝飾材料,怎樣防止室內空氣污染,廢棄物是否應該回收利用等等。面對一些生活問題,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進行分析、討論,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科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化學物質、化學現象、化學變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因此,“化學與生活”的教學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這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同時,其教學方式應該活潑、生動、多樣化。

化學與生活論文二

隨着21世紀環境污染問題的加重,綠色化學被提出,綠色化學也叫環境友好化學,它是從源頭上阻止污染的新興學科。美國在1996年設立了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以此來獎勵那些在減少化學污染方面取得成就的人;1999年英國皇家化學會創辦了第一份國際性《綠色化學》雜誌,標誌着綠色化學的正式產生。綠色化學確實應該提倡,它是我們通向美好生活的必經之路。

綠色化學與傳統的化學的共同之處在於都能爲人類生活做出貢獻,但綠色化學是使反應物的原子100%利用,且實現零排放,即在變廢爲寶的同時又節約了環境。綠色化學的原子經濟性的反映有兩個顯着有點:一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廢物的排放。原子利用率的表達式是:原子利用率=(預期產物的式量/反應物質的式量之和)×100%。

一、綠色原料

綠色原料的選取是進行綠色化學的開始,所以選擇原料是十分重要的,要考慮各個方面的影響。如以塑料爲例,塑料在工程材料總產量中居第二位,僅次於鋼鐵材料。但“白色污染”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後,可降解塑料成爲了化學界的新熱點。21世紀初我國塑料製品使用量較大,導致廢棄塑料達到幾千萬噸,其污染所造成的環境壓力就相當大了。但如果這些廢棄塑料中有少部分是可降解塑料,那對於我們的環境改善將會很有利。據統計,我國生產可降解塑料的廠家還不多,遠遠達不到市場需求量。

目前世界各國生產可降解塑料的類型主要有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化學降解塑料和組合降解塑料等類型。其中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國“八五”科技攻關的一個重大項目,已取得一些進展。

二、綠色溶劑

造成環境污染不僅來源於製造產品的原料,也與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溶劑有關。目前廣泛使用的高揮發性的有機化合物溶劑對環境又十分不利,急需找到替代品,即無毒無害的溶劑已經成爲研究綠色化學的重要任務。

正如超臨界流體,它是指超臨界溫度及超臨界壓力下的流體,是一種介於氣態與液態之間是流體。超臨界流體的特徵是具有流體密度、氣體粘度、擴散係數適度和具有可壓縮性且無毒、不燃性,但可觀的還是廉價。

三、綠色催化劑

1836年瑞典化學家Berzelius提出催化劑作用這一概念後,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就一直在發展,但許多傳統的催化劑如液體酸催化劑都對設備嚴重腐蝕、對人的身體也有很大危害,還有就是排泄物對環境的污染很大。

綠色固體酸鹼催化劑在工藝上很易實現連續生產,不存在產物與催化劑分離及對設備的損壞等,並且活性高,這就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分子篩催化劑的乙苯液相烴化技術較爲成熟,徹底消滅了廢液排放,廢渣也少且無毒無腐蝕性。

四、綠色食品添加劑

我們每天必須攝入一定量的食物來滿足自身的生長和發育,但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商爲了迎合消費者的更高要求,色、香、味和行都要考慮到,且還要延長儲存時間。市場上很多食品添加劑是化學合成物質,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在選擇時一定要小心。

海藻糖是一種具有很好防腐作用的防腐劑,這是由它的抗乾燥特性決定的,它是一種非特異性保護劑,幾乎能保護所有的生物分子,且還能在乾燥的環境下形成保護膜,達到了防腐和儲存的雙重效果。

瓊脂是一種天然增稠劑,又叫做瓊膠,它是一種半乳糖的多糖聚合體,能改善食品物理性質,增加其粘稠性。瓊脂在我國很早就可食用了,特別是用於糖果的製造,還有就是增加果醬的粘度。由於瓊脂具有粘着性、彈性和持水性,所以它的食用範圍非常廣泛。

五、綠色農藥

農藥的種類很多,有的農藥可以長期存留在土壤中,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生態平衡,還有的進入到食品中,嚴重的危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綠色無公害農藥有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基因工程農藥、化學合成類農藥、半合成生物農藥和激素與資訊素等較爲廣泛。21世紀人類面臨的挑戰,綠色農藥在農業生產甚至國民經濟中也會佔有重要位置,所以大力開發新型高效低毒的綠色農藥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六、綠色化學

我們在生活中洗滌用品是必不可少的,但洗滌用品主要是洗滌劑,最終導致大量的洗滌廢水被排入環境中,造成污染。

普通的洗衣粉多數含磷,不僅其排泄物對環境污染,其洗出的衣服對人體本身也有害。隨着三聚磷酸鈉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沸石、偏硅酸鈉和層狀硅酸鈉被研製,1990年已研究出4A沸石並已工業化生產;1997年北京工業大學在國內首先開發成功,這都標誌我國的洗滌助劑已達到了新水平。

綠色化學是近年來新興的學科,是實用性強、國計民生急需解決的熱點研究領域。綠色化學也是我們人類向前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綠色化學的根本目的是從節約資源和防止污染兩個方面來重新審視和改革傳統化學,從而使我們對環境的治理從治標中轉向治本。綠色化學的發展不僅將對環境保護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將爲我國與國際接軌創造條件。相信隨着科學的進步和人們綠色意識的提高,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會變得更加美好。

TAGS: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