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探討論文

學問君 人氣:2.23W

摘要:就李伯重先生關於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的3篇論文進行評述。李伯重先生從水稻生產入手,延伸到對農業資源的利用情況,闡釋和歸納出明清時期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形成對明清江南經濟史的獨特見解,爲今後研究和利用史料來論述觀點提供參考。

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探討論文

關鍵詞:江南農業;明清;經濟發展;水稻;集約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問題歷來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李伯重先生對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進行探討,並著有《明清時期江南水稻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一》《“桑爭稻田”與明清江南農業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二》《明清江南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三》等3篇論文。在對這3篇文章進行剖析的基礎上,對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做出評價。

1論文的主要內容和框架

3篇論文均對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進行探討,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從題目就能簡略瞭解到李伯重先生所進行的探討包含4個方面的內容:時間爲明清時期;地點爲江南;對象爲農業經濟;着眼點爲發展特點。在我國農業經濟史上,探討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李伯重先生認爲自唐代後期以來農業生產技術是在進步的。因此,有必要嘗試研究明清時期的農業經濟發展程度。2)李伯重先生認爲江南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唐代以後全國經濟重心南移。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研究明清江南社會經濟史的論著較多,關於江南農業、商業、市鎮、賦役和社會生活的論著尤爲突出,顯示出江南地區在全國經濟圈中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對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進行探討,對江南農業進行動態考察,以便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江南地區在明清時期的農業狀況。

2論文選用的材料

李伯重先生的三篇論文所使用的材料均以文字記錄史料爲主。其中,地方誌使用頻率最高,有《南潯鎮志》《菱湖鎮志》《湖州府志》和《杭州府志》等。現就論文所使用的材料進行舉例說明。《明清時期江南水稻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一》一文中透過使用三則材料來研究、論證明清江南水稻種植中勞動投入量的估數。這三則材料分別是孫志熊《菱湖鎮志》中的萬曆時湖州歸安種稻、萬曆《通州志》卷2“疆域志”中的萬曆時通州水稻種植、包世臣《齊民四術》第一“農一”中的嘉慶時江南種水稻。另外,爲更好地理解估數,更清晰地掌握明清時期江南水稻生產的實際情況,李伯重先生還參考了《沈氏農書》“運田地法”中的有關材料。《“桑爭稻田”與明清江南農業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二》一文中透過使用明清史料中一些關於蠶桑業生產中勞動力價格的材料來支撐蠶業生產中的勞動投入。例如,運用《蠶經》九之“戒宜”和明萬曆人莊元臣所著《曼衍齋草》來解說每667m2桑園上勞動投入的情況。《明清江南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三》一文中,透過使用姚廷璘《歷年記》所記載的自康熙八年(1669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期間上海一帶的棉田667m2產量數字統計來解釋在松江東部種棉的經濟效益比種稻高。而後,就種稻和種桑生產過程中的各項投入進行比較,得出種桑的經濟效益明顯高於種稻的結論。此外,還使用張履祥和包世臣的論點來說明種植經濟林木的經濟效益亦頗高,進而提出明清江南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導致經濟效益提高的觀點。

3作者的主要觀點

從整體上看,3篇論文共同的立論依據是:自唐宋以來,江南地區一直是中國最先進的農業區,經濟發展處於全國領先地位。對江南經濟史進行專門研究的意義非凡。李伯重先生的主要觀點如下:《明清時期江南水稻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一》一文闡述三大問題:1)明清時代江南農業生產集約程度有所提高及提高的方式;2)明清江南農業生產集約程度達到的水平;3)明清江南農業生產集約程度提高的可能性。透過分析問題得出結論:江南水稻生產的'集約程度仍有所提高,主要是透過增加以肥料投入爲中心的資本投入。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需要進一步推動江南農業經濟發展。《“桑爭稻田”與明清江南農業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二》一文先後討論三個問題:1)明清時期江南蠶桑業中的勞動投入;2)明清時期江南蠶桑業中的資本投入;3)明清時期蠶桑業中的勞動—資本投入量與水稻生產中的勞動—資本投入量的比較。透過對問題的比較分析得出結論:“桑爭稻田”在明清江南經濟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改稻種桑引起的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比水稻生產自身集約程度的提高的餘地要大,值得繼續深入探討。《明清江南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三》一文透過分析江南平原、寧鎮丘陵和浙西山地對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得出結論:明清時期江南人民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合理程度比之前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但並沒有達到頂點,尚有繼續提高的空間。今後江南農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自然資源合理利用水平。

4作者的論證邏輯

李伯重先生這三篇論文的論證邏輯,主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1)注重經濟學方法的運用。論文除使用傳統的歷史學方法以外,還特別注意經濟學方法的運用。在分析問題時,使用馬克思關於勞動價值的理論根據和馬克思主義生產要素分配理論,尤其是突出資本、技術、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一方面,論文有意識地使用定性分析,在結論歸納時採用現代經濟學中的一些研究手段,如對生產要素與生產過程的分析、對投入—產出關係的重視等。另一方面,論文使用定量分析。以明清文獻爲資料基礎,進行很難精密的定量分析,但對論文定量分析所得的各項結果,只能大體上做到準確。在研究農業經濟發展時,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合理運用,能使研究更具科學性。2)注重從自然科學的角度探討農業經濟發展特點。論文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出發,觀察生產力方面發生的變化。爲更深刻地認識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論文一方面廣泛吸收農史學界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直接運用農學原理去探討問題。3)注重比較研究。判斷明清時期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程度,需要有比較對象才能得出結論。論文在“蠶桑業生產中的勞動—資本投入量與水稻生產中的勞動—資本投入量”中進行大量比較。

5論文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李伯重先生對明清江南農業生產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有利於對當今社會農業發展進行思索。完成這3篇論文後,李伯重先生還發表了《明清江南種稻農戶生產能力初探———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四》和《“人耕十畝”與明清江南農民的經營規模———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五》,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李伯重先生也認爲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尚存繼續探討的空間,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明清江南農業經營規模及收益方面的研究;二是明清江南農業結構與同時期歐美農業結構之間的比較研究。

6結語與建議

這3篇論文的論證在作者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可以說精確,但受限於史料貧乏,行文有一點粗糙。深入研究明清時期江南農業經濟發展史時,建議靈活採用多種研究方法,同時附上相關計量單位的折算結果,使之更爲明瞭。

作者:唐媚媚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李伯重.明清時期江南水稻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一[J].中國農史,1984(1):24-37.

[2]李伯重.“桑爭稻田”與明清江南農業生產集約程度的提高———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二[J].中國農史,1985(1):1-11.

[3]李伯重.明清江南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三[J].農業考古,1985(2):150-163.

[4]李伯重.明清江南種稻農戶生產能力初探———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四[J].中國農史,1986(3):1-19.

[5]李伯重.“人耕十畝”與明清江南農民的經營規模──明清江商農業經濟發展特點探討之五[J].中國農史,1996,15(1):1-14.

[6]李伯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黃柱邦.我國農業現代化探討[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