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野外工作中綜合電法勘探技術的應用研究論文

學問君 人氣:9.91K

1 工作地區的地理條件

野外工作中綜合電法勘探技術的應用研究論文

工程總面積約爲220畝,其中山地比例較大,約爲175畝,臺地約45畝,整個工程包括地表建築和坑道工程兩大部分。地表建築位地臺地內,大約有650平方的建築面積。

1.1適宜勘察的地理條件

本工作區第一層爲低電阻率的第四系和基岩風化殼層;第二層爲風化破碎低的破碎基岩層,可以當作過渡層;第三層爲十分完整無缺的基岩層。這三個不同特徵的電性層在電阻率方面差異很大,所以滿足了進行電法勘察的物理條件。

1.2工作區不利於電法勘察的地理條件

工作內基岩性質不穩,波動起伏較大,高、低阻基岩常交替出現,會一定程度上干擾勘察。

2 勘察設施

依據工作區的實際物性條件,最後選擇的電法勘察方式有:聯合剖面法、自然電場法和高密度電法,在具體的勘察工作中,這三種方法相互驗證、彼此補充,能夠更真實地勘察地下情況。本次工作用到的主要勘察設施包括多功能直流電法儀一臺,DUK-2高密度電法測量系統一套,另外還需用到9個銅電極,1.3千米的供電電線,5個鐵電極,180米的測量電線,5個不極化電極等。最後還要準備一臺定位精準的小巧GPS定位儀,從而自動定位勘察位置的經緯位置,以免人工看圖找點定位,降低工作效率。

3 合適的勘察方式

依據工程地質條件和實際的地貌特點,本次勘察任務主要採用聯合剖面法、自然電場法和高密度電法。

3.1 聯合剖面法

運用聯合剖面法時,野外勘測採用多功能直流電法儀,一共布了10條勘測線,其總長度約爲1.7千米。一定要保持各個勘察線垂直走向,並且彼此互不交叉,大致平行。在比較難勘測的地區可適當加密點距及線距。

3.2 自然電場法

採用自然電場法進行勘察時,一般要選擇地勢起伏不大,電場穩定,地表介質均勻不幹燥,同時遠離河流、溪流的地段。進行野外勘察時用到多功能直流電法儀一臺,不極化電極兩個。自然電場勘察法的佈線方法與其它電法勘察方法一樣,佈線方向都要呈現垂直方向。同時佈置的線型必須是網絡狀,由於網狀範圍有點大,所以在同時確定多個基點。採用電位法勘測時,要把預先的固定電極確定在基點上,接着依據測線走向逐個沿點改變活動電極位置,最後觀察其中固定電極的電位差。採用本勘測法的觀測極距有22米,測點距有11米,一共有用669個測點存在於該勘察區。

3.3 高密度電法

把三電位電極系應用在高密度電法上,運用α裝置,完成此次的勘測任務,並且在這次的野外勘察時選用的是DUK-2系統,這是一種高密度的電法測量系統。本次佈設測網時,採用了非正規的測網布設方法,之所以採用這種測網布設法,是因爲工作區的地表條件不夠單一。依據本次地質勘察的具體要求,一共佈設了13條勘測線作爲此地域內垂直目標的探測線,佈設了2條勘測線作爲地質複雜位置平行目標的勘測線,最後形成了兩種勘測線縱橫交錯的探測局面。

此電法勘測以а=n·△x,作爲三電位極系的極距,其中的n作爲一個隔離係數,其值可以1到15之間變動,△x爲此電法勘測設定的點距。很明顯的可以看出а的值爲三分之一AB,有一定的`係數關係,微妙協調着它和勘測深度。

採用高密度電阻率法進行勘測時,因爲地表電極總數總是固定不變的,所以在隔離係數不斷變大的同時,測點數也隨之越來越少,尤其是當n值在1至15之間變化時,就六十路電極來說,可以用N=∑(60-3n)來算出某條剖面總的測點數值。從計算式中可以明顯看出當n的數值爲1時,N1數值爲57,當n的數值爲15時,N15數值也爲15,由此基本可以斷定,測點以倒梯形形狀或倒三角的形狀分佈在斷面上。

所以,把工作剖面設計爲橫剖,並且和坑道中線保持垂直,然後以間距相等同的式佈置60道電極,這些電級的極距а數值就等於1至16之間的數值與△x的乘積,其中△x作爲點距,其數值爲2米。北邊部分的出入口佈置了三條線,這三條線彼此之間的距離爲七十米;南邊部分的出入口佈置兩條線,它們彼此之間的距離也是七十米。最終本次高密度電阻率法一共勘測出十六層的電性層數。

4 成果資料

2007年,劉志新、嶽建華等提出巷道掘進頭超前探測的扇形觀測技術,於景邨總結了礦井瞬變電磁法勘探的主要進展。2009年中國礦業大學 、西安煤科院、安徽理工大學等多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發表了許多關於礦井瞬變電磁法探測老空積水的文章( 趙文署等.2014) 。

5 結語

綜上所述,在本次的勘測任務中,技術人員採用了綜合電法勘察技術,精確勘探了本地區的地質構造條件、岩基散佈情況等。在具體的勘測中多方面考慮了工作區內的有利工作因素和不適宜工作條件,最終確定了三種合適的勘測方法,出色完成了目標勘測任務,從而爲後續的工程開展提供了一定的資料基礎。

參考文獻:

[1]陳超信.綜合電法勘探技術在野外工作中的應用[J].低碳世界,2015(10):176-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