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兒童食物過敏的發病因素及相應的處理方法

學問君 人氣:2.26W
兒童食物過敏的發病因素及相應的處理方法

【摘要】過敏性疾病近年呈持續增加的趨勢,其中對食物的不良反應尤受人們關注。兒童期是食物過敏的易感期,應引起我國兒科醫生及家長的高度重視。本文就兒童食物過敏的發病因素及相應的處理方法進行簡要綜述。
【關鍵詞】兒童食物過敏  發病因素  處理方法
        食物過敏(food allergy,FA)是指由人體免疫系統介導的對食物的不良反應,在大多數情況下,可產生與過敏反應有關的IgE類抗體。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受不同,後者可以由任何非蛋白質的食物成份介導,免疫系統並不參與。
        食物過敏可引起各種症狀,臨牀表現形式各異。最常見的是胃腸道、面板和呼吸道症狀。消化系統可表現爲口腔過敏綜合徵,即在進食過敏性食物後,迅速出現口腔、咽喉部搔癢、刺痛和血管水腫,偶爾會有耳朵癢、咽喉部緊縮感。也有些表現爲反酸、噯氣,嘔吐、腹脹、腸鳴音活躍或亢進、腸絞痛、腹瀉、大便隱血或便血、餵養困難,嚴重者由於長期消化功能不良導致生長髮育障礙[1]。面板的表現常見的有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特應性皮炎[2]。呼吸系統可表現爲:鼻癢、鼻充血、鼻涕、噴嚏、咳嗽、聲音嘶啞,誘發哮喘嚴重者甚至會引起致命的喉頭水腫、窒息[3],嚴重者可表現爲低血壓、休克等症狀。另外,食物過敏常常是過敏歷程的第一步,隨後是溼疹、特應性皮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結膜炎等一系列過敏性疾病等[4]。
        臨牀上根據進食食物後症狀出現的時間快慢,將食物過敏分爲速髮型、中間型和遲髮型。速髮型:通常在進食少量食物後數分鐘內即出現症狀。該型主要爲IgE介導的I型變態反應,使組胺及其它血管活性物質從肥大細胞顆粒中釋放入血循環,從而產生面板、呼吸道、消化道等過敏症狀,這些症狀常常同時出現,但無特異性[5];遲髮型:一般爲非IgE介導,涉及IgG、免疫複合物及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等多種機制,通常在進食大量食物後數十小時或幾天後出現症狀;中間型:通常進食食物量和發生症狀的時間介於速髮型和遲髮型之間[3]。
        食物過敏的發生率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兒童期是食物過敏的易感期。目前對食物的過敏,多數爲嬰幼兒的主要食物來源,如牛奶、大豆、雞蛋及花生等。由於這些食物普遍存在,很容易誤食而引起過敏症狀,也會給過敏患兒的家庭帶來相當的不便。爲引起我國兒科醫生及家長的高度重視,本文就兒童食物過敏的發病因素及相應的處理方法進行簡要綜述。
        一、食物過敏的發病因素
        1.1 遺傳因素 
        過敏性疾病家族史對兒童食物過敏的發生有重要的提示作用。父母一方有過敏病史的兒童患FA的危險性爲37%,父母雙方均有過敏史則危險性增加到62%[6]。許多學者認爲特應性疾病是基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Hanson更是強調基因是總的IgE水平的主要影響因素,而不是環境。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特應性疾病的遺傳學研究已經表明,總IgE的調控基因位於11號染色體[7]。
        1.2 食物變應原的特徵  
        大多數食物變應原爲水溶性糖蛋白,相對分子質量10000~70000,對熱、酸、蛋白酶穩定,如牛奶中的酪蛋白。還有一類食物變應原是不穩定的蛋白質,消化道可以將其破壞、降解,但是可以透過呼吸道途徑致敏。隨後對具有同源性的植物蛋白質發生過敏反應[2]。雖然人類的食物種類繁多,但90%以上的食物過敏反應是由少數幾種食物所誘發。奶、雞蛋、蠶豆、麥類、花生、堅果、魚、貝類爲主要的過敏原,其中在牛奶、雞蛋、花生3種最常見的致敏食物中,花生過敏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8]。
        1.3 口服耐受的破壞  
        口服耐受是指給機體口服某種蛋白質抗原,誘導機體對該抗原產生特異性的免疫無應答或低反應狀態,而對其他抗原仍能保持正常的免疫應答能力。但由於某種原因導致的口服耐受機制的破壞,從而對消化道接觸的食物蛋白或消化道以外(如呼吸道、面板)接觸的食物蛋白髮生過敏反應[9]。 
        1.4 食物誘導的急性過敏反應  
        急性過敏反應的免疫學機制涉及IgE、IgG以及免疫複合物。IgE介導的'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脫顆粒,釋放大量的過敏介質是急性過敏反應的主要機制,此外,補體活化後作用於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或者直接作用於靶器官促進了急性過敏反應的進展[3]。
        1.5 腸道共生菌羣失調  
        正常菌羣作爲抗原既能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發生免疫應答,也能促進腸相關淋巴樣組織和機體全身淋巴組織的發育[10]。雙歧桿菌的種類以及對腸粘膜粘附力的不同與過敏的發生有關。益生菌作爲一種腸道共生菌,可透過調節菌羣比例,增強食物過敏時腸道屏障功能,減少炎症介質的釋放,抑制外周血Th2細胞上揚,誘導口服耐受等多方面預防。動物實驗表明嬰幼期腸道內益生菌的數量減少可導致個體免疫系統成熟延遲[11]。
        1.6 腸粘膜通透性增加 
        重慶醫科大學兒童醫院用雙糖法證實19例有消化道症狀食物過敏嬰兒胃腸道通透性增加。腸道粘膜屏障的破壞使大分子過敏原攝入的數量增加,不僅產生食物過敏而且導致過敏性皮炎和食物過敏惡化[12]。
        1.7 餵養方式  
        餵養方式與食物變態反應的發病密切相關.與以牛奶爲主的人工餵養相比,母乳餵養具有減少對外界抗原的接觸、促進腸道粘膜屏障儘快成熟,並具有抵禦炎性反應的保護作用。嚴格實行母乳餵養並持續4個月以上時,正常兒童食物變態反應的發病率爲 1.6%。高危兒童爲22.1%。而牛奶餵養的正常兒童和高危兒童的發病率分別是3 .8%和48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