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論山水畫教學中“點”的運用

學問君 人氣:2.64W

由於受到多種外來繪畫和情趣的影響,現代山水畫已不滿足蕭颯、空靈的畫面,而是追求斑駁且濃烈的色彩和飽滿充實的構圖,因此對“點”的要求就起了根本性的變化。黃秋園先生的作品中對於“點”的運用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有人說他用點“上不留天,下不留地”。密密麻麻的點與線交錯編織成一幅幅鬱鬱蔥蔥、雄偉綺麗的山川,他的山水畫給人以草木華滋而豐茂、沉鬱而蒼秀之美。

論山水畫教學中“點”的運用

對於一個學習中國山水畫的人來說,如果要對山水畫有深入的理解及在藝術創作上有所發展和突破,就必須瞭解山水畫的基本構成元素,更加要了解這些元素在中國山水畫中的運用。古往今來,中國繪畫作品中無一不以體現“意境”爲主,中國畫重“神”、重“筆”、重“氣韻生動”,所有這些都是以“點”“線”“面”來表現出來,筆者認爲“點、線、面”充分構成了中國山水畫的藝術價值並促進中國山水畫的變革和創新。這裏我們主要談論“點”的作用及其運用。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對“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峯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衆星之列河漢”進行了概括“點、線、面”最初的審美特徵。山水畫的用筆最初的源頭起於書法,一直到今天我們在山水畫中還經常強調用筆、筆意等,都是指書法中的筆法。衛夫人在《筆陣圖》裏說:“下筆點畫,波撇屈直,皆需盡一身之力送之。”蔡邕的《九勢》也提到“下筆用力,肌膚之麗”,這裏充分體現了“線”的力道美。“惜墨如金”的空渺美,酣暢淋漓的“潑墨如水”之美,也敘述了“面”在繪畫中的靈活運用。時代在發展,中國山水畫源遠流長,“點、線、面”的審美品位也隨着不斷髮展。在畫面中點、線、面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之間有着緊密的聯繫。

線是由點連接而成,面也是由點擴大而得,即所謂積點成線,擴點成面。苦瓜和尚雲:“畫法立立於一畫,一畫者,一筆也。即萬有之筆,始於一筆也,蓋吾國繪畫,以線爲基礎,故畫法以一畫爲始也,然而點卻系最原始之一筆,因線與面實由點擴積而得也。故點爲一畫一面之母。”

對於中國山水畫中的“點”常有人把它比作“高山墜石”,在山水畫中具有特殊的意義,“點”不僅可以表現苔蘚、樹葉,也可以填空補白,起到充實畫面和平衡構圖的作用;點又可以成爲獨立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以點進行繪畫創作的人以北宋的米芾、米友仁爲代表,他們筆下所表現的山水與董源筆下的山水給人以不同的美感,米氏父子在傳統的筆墨技法的基礎上,運用點表現江南綿綿細雨、雲山霧靄的景象。在用筆上以圓渾的橫點爲基礎,橫向錯落排列,用淡墨點反覆點染的辦法來完成畫面裏對於雲中之山的處理,後人給這種畫法起名爲“米點皴”。“米點皴”給人以含蓄、空瀠的韻味。後人對於米氏父子的評價常會提到傳統山水畫至“兩米”而畫法大變,“米氏雲山”在中國繪畫史中佔有一席之地,這一新畫風不僅在水墨山水技巧上有所貢獻,也開創了文人畫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