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畢業論文>

網絡語言與電視語言的區別和聯繫

學問君 人氣:5.38K

隨着互聯網的迅速普及而發展起來的網絡語言,逐步適應了網絡這一特殊交流語境,下面是小編蒐集的一篇相關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鑑。

網絡語言與電視語言的區別和聯繫

媒體語言可以分爲報刊語言、廣播語言、電視語言、網絡語言等。在這四大媒體語言中,報刊語言以文字爲媒介將資訊傳遞給讀者,廣播語言以聲音的形式把資訊傳遞給受衆,電視語言傳遞的媒介則是聲音與字幕。網絡作爲新的資訊平臺,其語言與報刊、廣播、電視這三大媒體語言相比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本文主要探討網絡語言與電視語言的區別和聯繫,對報紙與廣播暫不涉及。

一、網絡語言與電視語言的差異

網絡語言與電視語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受衆羣體。電視媒體主要以聲音爲媒介向受衆傳遞資訊,強調語言嚴謹規範、結構合理流暢,強調現場的關鍵鏡頭和經典瞬間,尤其強調畫面與聲音的精確對位。網絡語言作爲語言的一種新的變體,發展迅猛,以其簡潔、新奇、微妙受到大衆的青睞。美國着名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認爲,“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問題,操槳手越多的人羣決定着航船的方向,就是說,人數衆多的消費者決定着媒介進化的方向。”電視之所以成爲有史以來大衆化程度最高的媒介,網絡次之,顯然它們都服從了這樣的選擇過程。

2.語體特徵。毫無疑問,電視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應當追求語言的豐富變化,更爲重要的是在當今電視的主流節目形態即現場直播時絕不允許出錯,否則將會造成不良後果。比較而言,網絡語言屬於口語化的書面語體。與電視等媒體語言相比,網絡語言具有相當的開放性、自由性。

3.新詞熱詞。網絡出現之前,許多新詞熱詞通常都來源於影視熱門用語,網絡出現並普及之後,它開始成爲新詞熱詞的主要誕生地。如“犀利哥、章魚哥、醬油男、醬油族、潮丐、慢城”等,尤其是微博這一新興事物出現之後,隨之出現了很多新詞,像“微民”“微世界”“微時代”“微文化”“微投訴”“微博控”“微博遊”“微情書”等。而且熱詞不斷出現,如“給力”.熱字和流行語從現實世界到虛擬空間,幾乎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在新時代背景下,“草根”特點突出,人人都成了造詞家。網絡語言和電視語言中的新詞熱詞相比,不僅產生速度較快,數量較多,而且其表達形式也更爲豐富。例如,網絡語言中的“灌水”,指發表沒有實際閱讀意義的水文;“打醬油”,指在網絡上不談政治,不談敏感話題,與自己無關,自己什麼都不知道,用此話回帖,相當於“路過”.這些詞語比較鮮活有趣,易於被廣大網民接受並推廣。此外,網絡語言中存在着大量英漢混合的所謂“洋涇浜”語,這是其他主流媒體語言中所沒有的現象。

4.時尚性。相比之下,網絡語言更具有時代氣息,是當今社會年輕人所喜愛的,它比電視語言更幽默、詼諧。多數網民爲了充分張揚個性,展示自我,所運用的言語都比較新穎、獨特,具有超強的遊戲色彩和戲謔風格,如:漂亮的'女孩稱爲“美媚”,“醜女”稱爲“恐龍”,相貌俊俏的男女分別稱爲“菌男”“黴女”,發表不同見解稱爲“拍磚”,精心寫作的文章稱爲“造磚”,一見面就結束的網戀稱爲“見光死”等等,這些新穎、獨特的表達,將交際雙方的距離縮短了,吸引了網民的眼球,增強了網民的閱讀興趣。

 二、語言滲透性

語言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隨着互聯網的迅速普及而發展起來的網絡語言,逐步適應了網絡這一特殊交流語境,在豐富網絡語體的表達方式的同時,也開始進入電視這一主流媒體,對其不斷進行滲透。網絡語言對電視語言滲透的方式主要是加合式滲透,即主要是一些網絡語體色彩濃郁的詞語滲入到電視語言中。例如:

1.業內人士認爲,在供求缺口因素的作用下,流動性充裕帶來的遊資炒作使得農產品價格輪番瘋漲。從此前的“蒜你狠”“豆你玩”再到目前的“蘋什麼”,今年農產品牛市行情呈現品種輪動態勢,資金炒作極爲活躍。(中央電視臺《新聞20分》2010-10-26)2.北京今天沒堵車,這是一個奇蹟,但它就是發生了。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鳳凰衛視:2011-07-27)3.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北大法律系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北大替你賠償!(黑龍江電視新聞2011-10-25)4.事實上無人撫養的兒童主要是指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放棄了監護責任,或者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離異,放棄對兒童的監護責任等。這部分人在學術上被稱爲亞孤兒。“爭取把這部分孩子納入到國家的保障中來。”他說。(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2013-12-05)5.考場就是戰場,考風連着作風。該團黨委按照能打仗、打勝仗要求整肅訓風、演風、考風,引導官兵樹立“寧願輸在考場,也不能輸在戰場”的觀念。(中央電視臺《軍事報道》2013-12-08)6.對電子與衛星數據的機密分析顯示,失聯的馬航370航班可能墜入了孟加拉灣或印度洋其他海域。(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2014-03-15)上面6例分別是網上頗爲走紅的句子,例1的“蒜你狠”“豆你玩”“蘋什麼”,例2的“這是一個奇蹟”和“至於你們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被稱爲“高鐵體”),例3是一段被署名爲“北大副校長”的段子,例4“亞孤兒”、例5“演風”、例6“失聯”,等等。而電視節目則對其進行了採納和吸收。可見,這些滲透都是把來自網絡的語言經過功能改造,包含在電視語言中,這既適合電視的語體表達,又保留着網絡語言的自身特徵。滲入的語言以一種有別於電視語言的鮮明特徵,在電視語言中產生一種極度不協調的語體色彩,在這種不協調中求得幽默詼諧的表達效果,從而更加吸引廣大電視受衆的注意。

不過,語言滲透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積極影響是豐富了漢語的詞彙系統和表達方式,提高了語言的表達效果,增強了親和力;消極影響是一味地求新求異而不顧語境,不顧受衆,從而造成了負面影響,尤其是有些網絡語言的滲透,用得過濫,以至於有些受衆不明其意。

由此,電視對網絡語言的滲透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要把握好尺度,要吸收那些有生命力的語言。那種爲了競爭收視率而故意求新求奇、唯收視率的做法要堅決取締。

 三、結語

媒介是人身體感官的延伸,媒介系統也像生物進化一樣,有一個新老交替、優勝劣汰的演進過程。不過,與生物進化“物競天擇”不同的是,媒介在進化的過程中受制於人類的選擇。在當前的資訊社會中,網絡與電視都遵循了這一選擇,使二者成爲常見的資訊平臺和娛樂工具,成爲極具影響力的大衆媒體。相應地,網絡語言和電視語言也備受世人關注,但目前對其比較研究還較少涉及。筆者透過兩種語言的比較研究,更加凸顯了網絡語言的特點,對網絡語言向電視語言的滲透,提出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規範,利用其正面影響促進當代漢語的發展以及中國電視行業朝着更加積極、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電視新聞語體‘被’字句研究”(項目編號:2014-Ib-064)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張頌。廣播電視語言藝術。中國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研究[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2]姚喜雙。加強媒體語言研究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05(3)。

[3]崔林。電視新聞語言:模式·符號·敘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

[4]皮埃爾·布爾迪厄。關於電視[M].徐鈞,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5]大衛·麥克奎恩。理解電視[M].苗棣,趙長軍,李黎丹,譯。香港:華夏出版社,2003.

[6]保羅·萊文森。手機[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TAGS:電視 語言